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734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九流是:

一流是“佛”、二流是“天”、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阁老”、六流“宰相”、七流“进士”、八流“举人”、九流“解元”。

中九流是:

一流“秀才”、二流“医生”、三流“画家”、四流“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卦算命”、七流“和尚”、八流“道士”、九流“琴棋”。

下九流是:

一流“唱戏”、二流“吹鼓手”、三流“马戏团”、四流“剃头”、五流“池子”、六流“搓背”、七流“修脚”、八流“配种”、九流“娼妓”。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4.简述宗法制度?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5.简述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

《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

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

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

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周礼》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

作者希冀透过此书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

儒家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之说。

《周礼》作者正是"

以人法天"

思想的积极奉行者。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

《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

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

《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

6.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 

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人至矣 

”。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 

求诸己;

一日三省等。

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

“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子张问仁,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 

要行“德政”。

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 

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

民、食 

、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

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 

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 

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

《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7.简述五经?

“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温柔宽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词比事,《春秋》教也。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五经”还是中医名词,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

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

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

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

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

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诗》,又称《诗经》。

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

毛公亦传,未得立。

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

《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

《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

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

《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

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8.简述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

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

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

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

为什么“非攻”,确立什么样的准则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达到目的,在《墨子》一书中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爱人若爱其身"

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天之爱民之厚"

,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

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

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

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墨子的管理思想也非常丰富:

以人为本

9.简述老子的道?

纵观老子的表述,“道”有六种含义及特点:

一、“道”是一种物质性实体,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例: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二、“道”在万物出现之前就有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三、“道”是一种耳听不到,眼看不到的气体,万物由它而生。

四、“道”是有规律地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五、“道”的规律,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即所谓“天之道”和“人之道”

六、能够依照“道”的规律办事,就是认识了“道”,理想的统治者,就是体“道”的“圣人”。

简而言之,万物都由“道”而生,万物消灭又都复归于“道”;

万物的一生一灭,都是遵循着“道”的循环规律。

10.简述韩非的主要思想?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

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

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

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

(《韩非子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

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

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

韩非的全部理论导源于荀子“性恶论”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人的心理无不“畏诛而利庆赏”(《二柄》),人君的职责就在于利用“刑”“德”二手,便民众畏威而归利。

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韩非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

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韩非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封建统一事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哲学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

韩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11.评析秦统一文化?

文化措施。

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

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

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的控制。

公元前213年,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通通烧毁,只有医药、卜噬和种植的书不烧。

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用刑罚。

秦始皇加以追查,最后活埋了460人。

这两件事,历史上叫作“焚书”、“坑儒”。

全国统一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迫切 要加强各地之间的文化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也对文化进行了改革。

他下令统一全国的文字,又通过宣扬天命和焚书坑儒的办法,统一人们的思想,还采取了一些端正风俗的措施。

这些改革,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相辅相成,既促进了各地间的文化交流,又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统一文字

我国的文字起源甚早,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字异形」的现象,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写法。

秦统一后,文字紊乱不仅妨碍文化交流,而且给朝廷政令的下达和地方资讯的传递,造成了很大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对「六国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国原来的文字为基础,废除与秦文不合的文字。

此外,他还下令简化字形,将小篆作为规范文字,并以李斯的《仓颉》、赵高的《爰历》和胡毋敬的《博学》为范本,在全国推广。

后来程邈改进的隶书比小篆更容易书写,很快风行起来。

从此,小篆和隶书成了全国通行的字体,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篆又称籀文,相传周宣王时为史籀所作,笔画繁复,且多重叠,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西周金文即属于大篆。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整齐,布局紧凑,笔画匀称、简单,因是秦统一后通行的文字,所以又被称作「秦篆」。

传世的《泰山刻石》和《琅邪台刻石》是标准的小篆。

隶书是由小篆简化而来的一种字体,经程邈整理而广泛流传。

这种字体笔画简洁,结构平整,直线方折,便于书写。

现存秦简基本上都是用隶书写成的。

汉、魏时期,隶书成为最主要的字体。

由于长期分裂,战国时期形成了文字异形的局面。

同一个文字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写法,甚至在同一个国家也有不同的写法。

如「马」字在韩、赵、魏、燕、楚五国各有两种写法,在齐国有三种写法。

「安」字在齐、燕各有二种写法,在韩、魏、赵竟有四种写法。

12.三纲五常的理论依据?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

三纲、五常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

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

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13.简述十三经?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周易》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

  《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

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

  《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

《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

后二传重在论议。

《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

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

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14.简述汉代今文经学?

经是自西汉以后,经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所认可的作为国家统治思想和培养士人官员的教科书,如《诗》、《书》、《礼》、《易》、《春秋》等。

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适应某种需要而给经书作出的解释,就是经学。

经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综合性的学问集成,它无所不包(在汉代,所谓的文学就是经学),同时又是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思想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两汉时的经学是中国经学史上的早期阶段,也是经学产生的时代。

两汉经学主要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严格说,西汉时期的经学是今文经学,这与东汉时期的古文经学有区别。

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用先秦时期的古文字写成的经传,如《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这些经传后来被称为古文经。

此后,今、古文经学便开始了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纵观两汉,今文经学始终作为经学的正统而传于世。

一、今文经学的产生及其原因

今文经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

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二、今文经学的衰落及其原因

在历经了西汉和东汉初期的发展之后,今文经学在东汉中后期刚刚达到了它的声誉的峰颠,就急剧地跌落下来,一厥不振。

“经学盛于汉;

汉亡而经学衰。

桓、灵之间,党祸两见,志士仁人,多填牢户,文人学士,亦扞文网;

固已士气颓丧而儒风寂寥矣。

”(《经学历史》·

皮锡瑞·

清)今文经学的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繁琐化。

从西汉始,往往经有数家,家有数说,枝离蔓衍。

使学者莫衷一是。

由于经师和师说增多,互为歧义,解经日趋繁琐,不利于思想统治,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在石渠阁召集儒师讲说五经异同,由宣帝亲自称制临决,形成了《石渠阁奏议》,以便统一经说。

2、今文经学的谶纬化

3、古文经学的兴起对今文经学的冲击。

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

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

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逐渐融合。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

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

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然而,其对今文经学还是产生了有力的冲击,对今文经学的衰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5.简述唐代的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