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73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大纲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要点提纲,建议收藏!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一、形近字

激(激动)暴(暴露)律(纪律)

邀(邀请)瀑(瀑布)津(津津乐道)

俏(俏丽)巷(巷子)龙(巨龙)

峭(陡峭)港(香港)庞(庞大)

辩(辩论)拷(拷问)漆(漆黑)

辨(辨别)烤(烤干)膝(膝盖)

烘(烘烤)峡(峡谷)

供(供应)侠(侠客)

二、解析课文、语句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这句话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3、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象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

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了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索溪峪的“野”》题目中的“野”意思是“野性的”,是天然的、自然的意思。

作者认为索溪峪的美就在于它的“野”;它的野体现在四个方面:

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也变“野”了。

本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水、野物及人的“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

表达了作者对索溪峪自然景色的无比喜爱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必背内容

1、文学常识

《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

《山雨》作者是赵丽宏;《草虫的村落》作者郭枫著名诗人、作家;《索溪峪的“野”》作者曹敬庄,作家、教授,编有《现代散文精选》。

2、日积月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新雷》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秋夜洛城闻笛》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襄邑道中》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元稹

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一、多音字

水浒传zhuàn朝zhāo阳嘻嘻哈哈hā

传chuán来朝cháo向哈hǎ达

纤xiān维沉闷mèn似shì的

纤qiàn夫闷mēn热好似sì

二、形近字

拖(拖拉)恨(悔恨)讥(讥笑)桨(船桨)

施(施工)艰(艰巨)饥(饥饿)浆(泥浆)

盆(脸盆)涉(干涉)撤(撤退)

岔(岔道)频(频繁)撒(播撒)

侵(侵入)挚(真挚)墩(矮墩墩)

寝(寝食)势(势力)敦(伦敦)

瑞(瑞士)受(接受)斑(可见一斑)

端(端详)授(教授)班(班别)

三、解析课文、语句

《詹天佑》本文记叙了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他身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詹天佑的这些想法表明他是一个有高度爱国热情的工程师。

他深知,他所承担的工程,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是一条争气路。

如果修得不好,不但外国人会讥笑我们,我们的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既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讥笑,也能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所以一定要把它修好。

2、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

“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

‘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这句话说明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彩色的翅膀》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彩色的翅膀》课题有两层含义:

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1、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同时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

与课题相呼应。

四、必背内容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从北京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讯息工期的铁路干线。

2、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捧腹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

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从向两头开凿。

3、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

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

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

5、《中华少年》作者:

李少白。

6、日积月累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一、词语

呼啸搁gē板心惊肉跳抱怨yuàn

填tián饱保佑yòu自言自语 掀xiān起

寡guǎ妇蜷quán缩裹guǒ住

忐tǎn忑tè不安揍zòu骂魁kuíwú梧

吱嘎gā黧lí黑倒霉méi忧虑lǜ搔sāo痒

流连忘返溜liū之大吉瞥piē见刻骨铭míng心

不由分说嗫niè嚅rú 一如既往蹑niè手蹑脚

悠悠仪yí式倾听抱歉qiàn水槽cáo缝缝补补

大吃一惊兴高采烈怒目圆睁撕sī破介意

湿淋淋荒唐泰然焦黄 瘦削割gē舍

汹xiōng涌澎péng湃pài自作自受

二、多音字

缝féng补出差chāi兴xīng奋

缝fèng隙差chā别高兴xìng

尽jǐn管冲chōng锋着zháo迷

尽jìn力冲chòng床着zhuó想

三、形近字

欣(欣然)林(树林)语(语言)

掀(掀起)淋(湿淋淋)梧(魁梧)

虚(虚心)仪(仪式)留(留下)

虑(焦虑)议(议论)溜(溜走)

倦(疲倦)赚(赚钱)怒(愤怒)

蜷(蜷缩)歉(抱歉)怨(抱怨)

骚(风骚)槽(水槽)嚅(嗫嚅)

搔(搔痒)糟(糟糕)蠕(蠕动)

四、解析课文、语句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

1、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

……3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

为了救邻居的孩子,她什么也不顾了。

这五个省略号真实、准确地表现了桑娜当时极度矛盾的心态。

“揍我一顿也好”是说只要丈夫同意收养两个孩子,甘愿自己挨打。

桑娜考虑到收养孩子会给丈夫增加负担,所以担心丈夫会揍她;但愿意自作自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2、《唯一的听众》作者落雪,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3、《用心灵去倾听》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五、必背内容

1、日积月累

轻诺必寡信《老子》

民无信不立。

《论语》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礼记》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袁氏世范》

2、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读来引人入胜,这是一个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

许多文学作品都动情地歌颂了人的美好心灵。

例如,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鸟》、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瑞士作家斯比丽的《小海蒂》。

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一、形近字组词

晶(晶莹)莹(晶莹)蔼(和蔼)

品(品味)荧(荧光)竭(竭力)

资(资源)矿(矿产)赐(恩赐)

姿(姿色)旷(旷课)碣(踢球)

胁(威胁)睹(目睹)堵(堵住)

协(协作)赌(赌博)诸(诸位)

悼(悼念)骏(骏马)竣(竣工)

掉(掉队)俊(俊俏)峻(险峻)

眷(眷恋) 滥(滥用)

券(证券) 监(监视)

二、解析课文、语句

《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1、“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

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

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文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1、“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句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山峦”指连绵的山。

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

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风霜雨雪,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成长。

如果家园受到破坏,而我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及时补救挽回,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

假如人们唾弃了大地,那么他们就是唾弃了自己。

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这句话直接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保护联系起来,指出了两者兴则共兴、灭则同灭的密切关系。

4、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相反,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

因此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

三、必背内容

1、日积月累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这是1999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意思是:

人类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要拯救人类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径就是拯救地球,减少破坏。

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正如人类只有一次生命。

(2)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出自《增广贤文》,

意思是:

只希望留存这方寸之地,给子子孙孙以耕种之用。

意味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保护好现今的土地。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2、成语“竭泽而渔”来源于历史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而应该从长计议、合理规划。

第五单元知识要点

一、形近字

钮扣挎包厨房称谓搀扶

扭打胯下橱窗刺猬挽联

咳嗽详细逝世教诲窑洞

应该慈祥浙江懊悔地窖

二、解释课文、语句

《少年闰土》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1、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

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

“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2、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的意思:

“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个句子用比喻——暗喻的手法,抨击旧社会的黑暗和对鲁迅先生的迫害。

意思是: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到反动派的迫害,人民的革命斗争处处遭到反动派的镇压。

表现了鲁迅先生恢谐幽默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本课五个小标题依次是:

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细致入微。

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

这六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的人》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

”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

“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

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活: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死: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骑:

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摔垮:

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三、必背内容

1、《日积月累》

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门外文谈》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醉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致颜黎民》

第六单元知识要点

一、多音字

纤xiān弱纤qiàn夫

人参shēn参cān加参cēn差

二、必背内容

1、《诗经·采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2、《太阳的话》是中国作家艾青所作。

3、《白桦》都是现代抒情诗,是俄国作家叶赛宁所作。

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

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一般会用《汉乐府·长歌行》中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鼓励他。

5、期末老师写评语时,老师会祝我们来年:

“更上一层楼”。

6、《天净沙·秋》是元代散曲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

小令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小曲,句子长短不齐,有一定的腔调。

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8、《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请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0、《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1、《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者: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七单元知识要点

一、形近字

拼命敬仰坐位吉祥劈敌日寇

饼干抑制挫折清洁墙壁冠军

香蕉简单干燥洗澡遭受浴血

焦急竹筒急躁早操糟糕欲望

富裕石碑柞树

世俗牌坊作业

二、解释课文、语句

《老人与海鸥》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送老人,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一个十分简朴的老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老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

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

“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

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

3、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多么朴实的名字!

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

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

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吗?

4、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是谁也意想不到的事情。

海鸥一开始“突然飞来”时,也许以为是老人又来给它们喂食了,许多天没来的老人终于又来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

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

它们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5、过了一会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