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7508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86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1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1页
亲,该文档总共1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docx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实施计划书设计报告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可研设计报告

 

1综合说明1

1.1绪言1

1.1.1工程概况1

1.1.2有关本工程的文件1

1.1.3执行规1

1.1.4除险加固的必要性2

1.1.5除险加固任务2

1.2水文2

1.2.1自然概况2

1.2.2水文气象2

1.2.3设计洪水复核3

1.2.4泥沙估算5

1.3工程地质5

1.3.1区域工程地质概况5

1.3.2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6

1.3.3枢纽区病害工程地质评价6

1.3.4天然建筑材料7

1.4工程任务和规模8

1.4.1工程任务8

1.4.2工程规模8

1.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9

1.5.1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9

1.5.2大坝复核9

1.5.3除险加固设计10

1.6金属结构12

1.6.1金属结构12

1.6.2消防设计12

1.7施工组织设计12

1.7.1施工条件12

1.7.2施工期水流控制12

1.7.3料场的选择与开采13

1.7.4主体工程施工13

1.7.5施工总布置13

1.7.6弃碴场及施工占地14

1.7.7施工总进度14

1.8工程管理及工程占地14

1.8.1工程管理14

1.8.2工程占地15

1.9环境保护设计15

1.9.1环境保护设计15

1.9.2环境保护投资17

1.10水土保持方案设计17

1.10.1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预测17

1.10.2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预测17

1.10.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18

1.10.4水土保持投资概算19

1.11设计概算20

1.11.1基础单价20

1.11.2工程投资主要指标20

1.12经济评价21

1.12.1国民经济评价21

1.12.2财务评价21

1.12.3综合评价21

2水文23

2.1流域概况23

2.1.1自然地理23

2.1.2气候25

2.1.3暴雨及洪水26

2.2基本资料26

2.3年洪水分析26

2.3.1水库防洪标准26

2.3.2设计洪水计算方法27

2.3.3暴雨统计参数分析27

2.3.4暴雨分区29

2.3.5设计洪水计算29

2.3.6洪水成果的选用及合理性分析29

3.工程地质34

5工程布置及建筑物13

5.1设计依据13

5.1.1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13

5.1.2洪水标准13

5.1.3设计基本资料13

5.2现状枢纽建筑物存在主要问题15

5.2.1现状枢纽建筑物存在主要问题15

5.2防渗处理设计16

5.2.1防渗设计基本资料16

5.2.2防渗基本方案及处理围17

5.3.2大坝粘土斜墙防渗处理后稳定复核计算17

5.4.2输水建筑物23

6金属结构27

6.1输水涵洞27

6.2消防27

7施工组织设计29

7.1施工条件29

7.1.1工程条件29

7.1.1自然条件29

7.2施工期水流控制30

7.2.1导流标准30

7.2.2导流度汛方式31

7.3料场的选择与开采31

7.3.1料场的选择31

7.3.1.1防渗土料31

7.3.1.2风化料31

7.3.1.3块石及粗细骨料31

7.4主体工程施工32

7.4.1防渗层施工32

7.4.2新建输水涵洞施工32

7.4.3输水老涵洞封堵施工33

7.4.4围堰的施工33

7.5施工总布置34

7.5.3风、水、电及通讯34

7.5.3.1施工用水34

7.5.3.4施工通信35

7.6弃碴场及施工占地35

7.7施工总进度36

7.7.1设计依据36

7.7.2施工总进度36

7.8主要技术供应39

7.8.1主要建筑材料供应39

7.8.2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39

8工程管理及工程占地41

8.1工程管理41

8.1.1现水库管理所人员及设施情况41

8.1.2管理机构41

8.1.2.1管理体制41

8.1.2.2机构设置及定员编制41

8.1.3主要管理设施41

8.1.3.1工程管理围项目41

8.1.3.2工程管理围及保护围41

8.1.3.3管理、保护围的保证工作42

8.1.3.4工程管理设施42

8.1.4工程运用管理42

8.1.4.1编制调度运行计划42

8.1.4.2工程维护管理42

8.1.4.3水费收取与水价改革43

8.2工程占地43

9环境保护45

9.3.2.1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47

9.3.2.2针对不利影响采取的对策措施49

10.水土保持方案设计55

11设计概算75

11.1工程概况75

11.2现状主要建筑物及除险加固处理设计75

11.3投资主要指标75

11.4基础单价76

11.5费率标准76

11.6有关问题说明77

12经济评价89

12.1经济评价89

12.2国民经济评价89

12.3财务评价91

12.4综合评价91

附表某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特性表

附图某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渗流稳定计算成果图

1综合说明

1.1绪言

1.1.1工程概况

**水库位于某村北侧一季节性冲沟,大坝距**村约2.0km,距市约230km,距某县城约150km,距**乡政府驻地约12km。

本区径流面积约8.8km2,主要依靠大气降雨及部分溪沟径流引水入库。

其地理位置:

东经102°33′18″~102°33′19″、北纬26°18′55″~26°19′18″之间,库区西侧有**至乌东德水电站的碎石公路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水库属已建小

(2)型水库,正常蓄水位2010m,总库容3.5×105m3。

坝型为粘土心墙风化料均质土坝,最大坝高22.0m,坝顶高程2015m。

溢洪道布置于大坝左岸,长×宽×高=70m×10.0m×4.0m,左岸建有洞径为0.8×1.2m的城门洞型输水隧洞,全长120m。

**水库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1.1.2有关本工程的文件

(1)某县**水库除险加固枢纽工程可研设计勘测设计合同。

(2)某县**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

1.1.3执行规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2005版)。

(2)《防洪标准》(GB50201-94)。

(3)《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4)《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SL274-2001)。

(5)《建筑物抗震设计规》(GB50011-2001)。

(6)《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SL203-97)。

(7)《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SL/T191-96)。

(8)《水工涵洞设计规》(SL279-2002)。

(9)《溢洪道设计规》(SL253-2000)。

(10)《水利水电工程可研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

(11)国家其它相关的法令法规。

1.1.4除险加固的必要性

**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人畜饮水的小

(2)型水利工程。

水库设计灌溉面积6972亩,同时承担灌区1245人和960头大牲畜的饮用水任务。

鉴于目前水库存在严重渗漏,水库实际无灌溉面积。

其下游农业灌溉、人蓄饮水受到很大影响,也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为了解决农业灌溉、人蓄饮水问题,使人民的正常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是很有必要的。

水库的除险加固,将对缓解灌溉、乡镇用水矛盾,促进当地工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1.5除险加固任务

本次除险加固工程的任务是保证现有规模不变的条件下,根据现行规,针对水库渗漏情况提出相应处理方案。

(1)对工程规模及防洪安全进行复核。

(2)对大坝、库盆进行整体防渗处理,建立完整有效的防渗体系。

(3)原输水涵洞存在病害隐患,需对现有输水涵洞进行封堵,并新建输水涵洞。

(4)完善配套设备。

1.2水文

1.2.1自然概况

**水库位于某村北部**河上,**河为一季节性冲沟,汛期沟水量较大,枯季河流干涸,少水。

**水库坝址距**乡政府驻地约12km,距某县城约150km。

其地理位置:

东经102°33′18″~102°33′19″、北纬26°18′55″~26°19′18″之间。

坝址海拔高程1998.7m,**水库坝址以上径流面积约8.8km2,河长5.14km,河道平均比降27.2‰。

流域水系图见2.1。

**水库库区西侧有**至乌东德水电站的碎石公路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河为金沙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某县北部的**乡的撒五沟。

河流自由南向北流入**水库,出库后由西南向东北流入金沙江。

1.2.2水文气象

**水库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由于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形成了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立体气候区。

冬春干旱,少雨,日照充足,空气干燥;夏秋多雨,湿季为来自孟加拉湾和北部湾的暖湿气流控制,湿度大,降水充沛。

流域干湿分明,雨季为5~10月,具有雨量集中的特点。

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90%,旱季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仅为全年降雨量的10~15%,年平均降雨量947.7毫米。

1.2.3设计洪水复核

1.2.3.1基本资料评价及设计洪水计算途径选择

流域暴雨的产生以7~9月最多,暴雨过程较为集中,多年平均最大6h暴雨量约占24h最大暴雨量的73%。

洪水由暴雨形成,而暴雨主要由冷锋低槽、冷锋切变等天气系统造成。

与暴雨相应,主要集中在7~9月。

由于流域面积小,汇流历时较短,年最大洪水与最大暴雨的出现时间相对应,洪水峰型与暴雨雨型基本一致。

由于流域山高坡陡,洪水涨落较快,具有山区性河流的一般洪水特性。

**水库流域径流面积小,洪水坦化作用小,大洪水过程呈陡涨陡落,一次洪水历时一般在24h以。

根据本流域暴雨洪水特性,结合流域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水库设计洪水历时采用24h。

1.2.3.2设计洪水计算

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的**水库流域暴雨统计参数及流域特征值结合主净雨强度由经验公式转换为纳希瞬时单位线无因次参数,继而推出u(t),按流域面积再转换为时段单位线q(t),由确定产流参数将设计暴雨过程进行产流计算,得到时段净雨过程,由时段净雨过程和时段单位线进行汇流计算,得到地表设计洪水过程;地下径流量按概化三角形方法计算过程,地表、地下及基流三部分叠加后即为流域出口断面设计洪水过程,两种方法的设计洪水峰量成果见表2.3。

 

表2.3**水库(两种方法)设计洪水成果比较表

计算方法

P=0.5%

P=1%

P=2%

P=5%

洪峰流量

(m3/s)

实测法

53.5

48.0

41.2

33.7

图表法

52.0

46.5

41.0

33.3

一日洪量

(万m3)

实测法

96.6

87.8

77.0

64.9

图表法

102

92.2

82.7

68.9

1.2.3.3洪水成果的选用及合理性分析

(1)设计洪水成果选用

通过暴雨洪水途径两种方法求得**水库设计洪水,其成果一并列入表2.3。

从表2.3分析来看,对洪峰流量来说,实测法0.5%、%1、2%、5%的计算成果分别大于图表法法相应频率的计算成果2.8%、3.2%、0.5%、1.2%,相差很小,对洪峰来说,两种成果均可采用。

而实测法的一日洪量成果0.5%、1%、2%、5%分别小于图表法相应频率的成果5.3%、4.8%、6.9%、5.8%,相差也不大,按理说两种方法的计算成果也都可以采用。

但从流域的实际情况来看,**水库流域地区岩溶较发达,流域有多出溶洞渗漏水,因此,从水库安全角度考虑,**水库的设计洪水采用图表法的计算成果。

(2)成果合理性分析

根据《省暴雨洪水查算图表》中的暴雨洪水计算方法,首先由流域产汇流等有关参数及瞬时单位线进行地表径流计算,地下径流则概化为三角形,地表、地下及基流三部份叠加后即为流域出口断面设计洪水过程,反应了小流域(流域面积8.8km2)洪水水产、汇流的基本特性。

故直接用“手册”的产汇流方法计算得到的洪水成果具有一定的精度。

由表2.4也可以看出,**水库各频率设计洪水(图表法)的峰、量模数及洪量系数具有随频率数值增大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符合一般水文规律。

说明各频率设计成果之间无明显的矛盾。

综上所述,**水库设计洪水采用图表法计算成果是合理的。

表2.4**水库设计洪水成果合理性分析表

项目

P=0.5%

P=1%

P=2%

P=5%

洪峰模数(m3/s.km2)

5.91

5.28

4.66

3.78

洪量模数(万m3/km2)

11.6

10.5

9.40

7.83

设计面暴雨(mm)

172

158

144

125

洪量径流系数

0.674

0.663

0.653

0.626

 

1.2.4泥沙估算

水库分水岭以植被较好,库区草被发育,据实地查勘,由于人为破坏,库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流域人口较为密集,加之林木砍伐及农田耕作等因素,显然人类活动的频繁给流域水量交换及水土流失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

**水库径流面积小,设计流域无实测泥沙资料,本次泥沙计算采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及《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2000.8)进行估算。

根据省土壤侵蚀模数图可知,流域仅存在无明显侵蚀的土壤侵蚀类型。

而根据《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中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无明显侵蚀的侵蚀模数为小于500t/(km2·a)。

**水库侵蚀模数取500t/(km2·a)。

从而计算得到**水库多年平均来沙量0.44万t,其中推移质按悬移质的20%来估算。

则得到坝址处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0.37万t,推移质为0.07万t。

1.3工程地质

1.3.1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测区位于康藏高原东南边缘,云贵高原中部北端,属金沙江流域。

金沙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区,区主要山脉略呈南北向展布,成为金沙江两岸主要的分水岭。

测区地势变化明显,金沙江流域两岸地势险峻,发育较多高达数百米的悬崖陡壁,相对高差一般可达1500m~2500m。

受区域地形地貌的影响控制,根据工程区地貌的成因、组合形态、海拔高程、切割深度等,可将测区地貌划分两大类型。

(1)、构造剥蚀低地貌

广布于**水库大坝以北地区,工程区高程1977~2040m,相对高差约63.0m,主要由中生界碎屑岩组成。

山顶多呈脊状、圆状,山坡陡峭,坡度约20°~30°。

工程区地表水系不发育,有少量冲沟,沟谷岸坡岩体破碎,多见坠石、坍塌等。

(2)、构造溶蚀峰丛山地

广布于**水库库区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高程1999~2039m,相对高差约40m。

该类地貌类型切割深度变化大,沟谷交错,峰丛发育,峰顶尖削,地势高耸陡峻,沟谷横断面多呈“V”字型发育,两岸陡崖发育,基岩裸露,岩溶发育,可见溶孔、溶沟、溶槽及溶洞等岩溶形迹。

该类地貌特征尤以工程区以南,**村至**一带较为明显。

1.3.2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

枢纽区位于“S”形河流尾(南)端锁口处,河床宽15~30m,坡降10‰。

两岸地形地貌不对称,左岸为一南北长、东西宽皆约为100~150m左右的单薄山脊,山顶高程1612m,高差113m,山顶浑圆,山坡坡度30°左右。

溢洪道两侧为残坡积层,坡顶面平缓(10°左右),前缘山坡坡度稍陡(20°~30°)。

右岸山体较宽厚连续,高差可达200多米,山坡坡度40°以上,坝后下游有陡坎出现。

枢纽区分布地层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中统曼岗组、新生界的第四系,地质构造主要为次一级断层(f1)顺河横穿大坝及库,上游左岸靠近库冲沟处出露;下游掩埋于冲洪积层之下。

无较大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具体表现为坍塌、岩石风化及侵蚀性冲沟三种形式。

1.3.3枢纽区病害工程地质评价

1.3.3.1库区渗漏

库区两岸山体表层分布的第四系残坡积层,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厚约6.0m~20.1m,据钻孔注水试验,该层渗透系数K=1.2m/d;上三叠系—下侏罗统白果湾群(T3—J1bg)厚度约4.4~27.5m,据钻孔注水试验,该层渗透系数K=0.44~0.75m/d;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揭露厚度约13.0~29.5m,区域厚度>300m,据钻孔注水试验,该层渗透系数K=0.24~0.47m/d;库区地表分水岭与地下分水岭基本一致,库区正常蓄水位高于地下分水岭,库水补给地下水,有向西侧底邻谷渗漏的可能。

金沙江为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库区北侧距金沙江直平距约5.0km,相对高差1095m,库区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

库区南部地层岩性主要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基岩裸露,岩体岩溶较发育,库区正常蓄水位高于地下分水岭高程,库水沿岩溶裂隙运移、径流,补给地下水,所以库区存在渗漏问题。

库区西侧(左岸)约3.0km处有太平小河低邻谷存在(高差约948m)。

库岸由T3—J1bg长石石英砂岩及Zbd白云岩组成,据钻孔注水试验,两套岩体均存在较大的渗透性,且库区正常蓄水位高于太平小河河床高程,所以库水有向低邻谷渗漏的问题。

综上所述,库区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是导致现在库容只有7.2×104m3的主要原因,也是该水库近32年来水库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

1.3.3.2库岸稳定及边岸再造

水库左岸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粘土夹碎石,结构松散,发育一坍塌体,长约40m,厚约3.0~5.0m,坍塌壁高约2.0~5.0m,见照片1,该坍塌体主要是形成库区淤积;T3—J1bg长石石英砂岩,岩体表层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基岩裸露,岸坡基本稳定性,不存在边岸再造问题。

库区及岸坡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粘土夹碎石,两岸地形坡度25°~30°,沿水库回水线一带的岸坡,现状下分布有大量的耕地,局部陡坎地带(高3~5m),易形成小的坍塌体,但对水库正常蓄水无影响。

岸坡基本稳定。

水库正常蓄水后基本不存在边岸再造问题。

1.3.3.3水库淤积

库区自身径流面积小,库区泥砂量比较小,库区回水围分布有大量耕地,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库区左岸发育的C2冲沟雨季将带来部分松散物质,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库区淤积,但一般规模较小。

此外,库区没有滑坡堆积物进入库,库岸基本稳定。

因此水库淤积程度轻。

1.3.3.4水库淹没及浸没

水库正常蓄水后,将淹没库区围部分耕地,库无重要矿产及设施。

沿水库回水线一带的岸坡分布有第四系松散土体,会有一定的浸没问题,但无建筑物分布,故影响不大。

1.3.4天然建筑材料

**水库在1976年修建时,在大坝右岸设置一取土场,开采石料及土料进行现有坝堤的修筑,现已经废弃。

取土场围出露的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的松散土体和三叠系—下侏罗统白果湾群长石石英砂岩,岩体表层风化强烈,新鲜岩体强度大,此外库区两侧斜坡基岩裸露,其质量及数量均能满足大坝下一步施工要求。

1.4工程任务和规模

1.4.1工程任务

**水库兴建于1976年,水库控制径流面积8.8km2,水库主要任务是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

**水库属已建小

(二)型水库,正常蓄水位2010m,总库容35.0万m3。

坝型为粘土心墙风化料坝,最大坝高22.0m,坝顶高程2015m。

原溢洪道布置于大坝左岸,长×宽×高=70m×10.0m×4.0m,左岸建有洞径为0.8×1.2m的城门洞型输水隧洞,全长120m。

本次加固建设根据水工设计溢洪道尺寸为宽×高=5.0m×4.0m,输水隧洞洞径尺寸为1.8×2.2m,输水隧洞不参与泄洪,其功能主要是输水满足下游灌溉及人畜饮水。

由于库区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因素,**水库从修建至今库水从未达到正常蓄水位2010m,库水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

1.4.2工程规模

1.4.2.1死水位的选择

由于**水库处于金沙江一级支流**河支流源头区,水库位置较高,库底高程高于灌溉及人蓄饮水要求的高程,死水位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泥沙淤积高程和输水涵洞对最低运行水位的要求。

**水库建于1976年,原设计输水涵洞底板高程与死水位齐平。

水库至今运行了32年,由于其处于支流源头区,库区森林植被较好,水土保持情况良好,人类活动较少。

经水文分析计算得到的多年平均来沙量也仅为0.44万t。

加之本地区为岩溶地区,泥沙被洪水带来的很少,几乎没有。

因此,水库运行近32年也未见明显的淤积,泥沙淤积不严重。

本次根据水为满足输水涵洞在最低水位时仍能按设计要求满足下游村庄的人蓄饮水要求以及水库实际运行的需要,确定**水库的死水位为2005m,与输水涵洞进口底板高程齐平。

1.4.2.2正常蓄水位的确定

**水库本次加固建设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水库大坝的安全及处理水库的防渗问题。

其正常蓄水位仍采用原设计正常蓄水位2010m,相应库容为22.9万m3。

1.4.2.3调洪计算

**水库兴建于1976年,水库功能主要为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设计坝高22.0m,总库容为35.0万m3。

水库大坝的工程等别为Ⅴ等,水工主要建筑物的级别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确定**水库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

1.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5.1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

1.5.1.1工程等级和建筑物级别

**水库设计总库容35.0万m3,按《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定划分:

**水库工程等别为Ⅳ等,工程规模为小

(2)型,其主要建筑物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1.5.1.2洪水标准

依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和《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水库取用设计洪水频率P=5%(20年一遇),校核洪水频率P=0.5%(200年一遇)。

1.5.2地震基本烈度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为0.45s,本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枢纽工程建筑物按7度设防。

1.5.2大坝复核

1.5.2.1坝顶高程复核

根据水库调洪计算,正常蓄水位为2010m,设计洪水位(P=5%)为2012.49m,校核洪水位(P=0.5%)为2013.43m。

多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4.1m/s。

水库吹程为0.8km。

大坝按4级建筑物设计。

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SL274—2001)规定,坝顶高程分别按以下情况进行计算,取其最大值。

①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②正常蓄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③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④正常蓄水位加非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加地震涌浪高。

坝顶超高按下式确定:

Y=R+e+A

根据计算结果,坝顶高程由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控制(2014.588m),现有坝顶高程为2015m,故现有坝顶高程满足规要求。

1.5.2.2渗漏及渗透变形分析

浸润线及渗流量复核计算参考安全鉴定进行。

由于坝体土料渗透系数离散性不大,考虑取均值作计算值,首先求出坝体最大断面时的单宽渗透流量(q),最后求出整个坝体的总渗透流量(Q)。

渗透系数:

大坝坝体平均渗透系数为0.58m/d,河床坝基砂卵砾石层平均渗透系数为0.864m/d,坝基平均渗透系数为0.31m/d,排水棱体平均渗透系数为8.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