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7852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docx

整理病理手打版整理

第一章

1、机化:

是指机体对不能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的较大坏死组织或异物,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

2、化生:

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3、溶解性坏死:

是指严重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液化性坏死。

4、简述坏死和凋亡的异同点。

坏死

凋亡

相同点

代谢中止、细胞死亡

不同点

发生机制

致病因子作用的结果

受自身基因调控

形态差别

质膜

溶解

不溶解

炎症反应

结局

细胞自溶

细胞不自溶,而形成凋亡小体,被吞噬细胞吞噬

生物学意义

细胞损伤的表现

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都具有重要意义

5、下列器官常呈结节性增生,除外D。

A.肾上腺、B.前列腺、C.乳腺、D.胸腺、E.甲状腺

6、化生不可能发生在神经纤维。

7、脾不是毒性代谢产物的主要靶器官。

8、细菌不能使细胞发生遗传性变异。

9、细胞水肿是因为细胞内钠、钙离子多。

10、关于脂肪变性,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E

A.严重贫血可致心肌细胞脂肪变性、B.严重贫血可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C.慢性肝淤血可致肝细胞脂肪变性、D.磷中毒可致肝细胞脂肪变性

E.长期摄入脂肪过多可致心肌细胞脂肪变性

11、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与哪些因素有关?

举例说明。

(l)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如心肌细胞坏死较纤维细胞坏死影响大);

(2)坏死细胞的数量(如单个肝细胞坏死较广泛肝细胞坏死影响小);

(3)坏死细胞的再生能力(如神经细胞坏死较上皮细胞坏死影响大);

(4)发生坏死器官的贮备代偿能力(如肺的局灶性坏死较心的局灶性坏死影响小)。

12、坏死的基本病变:

①核固缩、碎裂和溶解;②胞质红染,胞膜破裂,细胞解体;③间质内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④坏死灶周围或坏死灶内有急性炎反应。

13、坏疽的病因和病变特点

好发部位

原因

病变特点

全身中毒症状

干性坏疽

四肢、体表

动脉缺血,静脉通畅

干缩、深褐色、分界清楚

轻或无

湿性坏疽

肠、子宫、胆囊、肺

动脉、静脉均阻塞

湿润、肿胀,黑褐色,边缘分界不清

重,明显

气性坏疽

深部肌组织

深在创伤伴厌氧产气荚膜杆菌感染

肿胀,污秽,蜂窝状,捻发音,分界不清

重,明显

14、下列疾病均可发生纤维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除外C

A.纤维蛋白(纤维素)性胸膜炎B.硅沉着病C.慢性胃炎

D.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E.心肌梗死

15、列病变均可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除外E

A.胰腺炎时的脂肪坏死B.结核病时的干酪样坏死C.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

D.血吸虫病时的虫卵结节E.维生素D摄入过多后的胃黏膜

16、不发生机化的病灶是B

A.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滑膜B.上皮细胞化生C.液化性坏死

D.纤维蛋白样坏死E.干酪样坏死

17、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的部位有ABDE

A.子宫颈黏膜B.支气管黏膜C.阴道壁黏膜D.胃黏膜E.膀胱黏膜

18、关于心肌脂肪浸叙述,下列哪些项是正确的?

ABCD

A.心包脏层脂肪组织明显增多B.脂肪组织向心腔方向的肌层内伸入

C.心肌受压萎缩而致肌层变薄D.严重者可引发猝死E.属严重的心肌脂肪变性

19、下列哪些病灶,一般不发生机化?

ACDE

A.表皮或黏膜糜烂B.皮肤溃疡C.脑软化

D.支气管上皮鳞状上皮化生E.肝细胞点状坏死

20、鳞状上皮化生不发生于D

A.支气管黏膜上皮、B.胆囊黏膜上皮、C.胃黏膜上皮、

D.脑室管膜上皮、E.肠黏膜上皮

21下述脑部病变中,哪些可致脑萎缩?

E

A.脑囊肿、B.脑出血、C.病毒性脑炎、D.脑动脉栓塞、E.脑室积水

22、简述坏死的过程及其基本病理变化

(1)过程:

细胞受损→细胞器退变,胞核受损→代谢停止→结构破坏→急性炎反应→坏死加重。

(2)基本病变:

1)核固缩、碎裂核和溶解;

2)胞质红染,胞膜破裂,细胞解体;

3)间质内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

4)坏死灶周围或坏死灶内有急性炎反应。

23、

(1)关系:

坏死可由变性发展而来,坏死可使其周围细胞发生变性。

(2)区别:

1)变性:

①胞质变化;②胞核改变;③可恢复正常

2)坏死:

①胞质改变,②胞核改变;③有炎症反应;④不能恢复正常

第二章

1.完全性再生:

是指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分裂增生,并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修复过程。

2.纤维性修复:

是指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坏死组织及异物,并填补组织缺损,最后转化为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的这一修复过程。

在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不完全性再生。

3.肉芽组织:

是由新生的薄壁毛细血管、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较多的各种炎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肉眼观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似新鲜肉芽状。

肉芽组织内胶原纤维少,无神经纤维,故无痛觉。

4.简述机化与纤维性修复的异同点。

机化是指机体对不能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的较大坏死组织或异物,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

而纤维性修复是指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坏死组织及异物,并填补组织缺损,最后转化为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的这一修复过程。

二者的相同点是均由肉芽组织增生的方式进行,最终均形成瘢痕组织。

二者的不同点主要视坏死组织或异物能否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而定。

能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者如溃疡、空洞、瘘管、窦道和液化坏死灶等的修复均属纤维性修复的范畴,相反不能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者如梗死等大块的凝固性坏死灶和异物等均属机化的范畴。

尽管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取代坏死组织和异物,但它也具有组织修复的含义。

因此,广义而言机化也可认为是一种纤维性修复的过程。

5.肉芽组织在病理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

肉芽组织在很多病理过程中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概括而言主要是对坏死组织和异物的机化、包裹,以及创伤修复中的纤维性修复两大类。

换言之机体在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下,只要引起组织坏死,并达到一定程度(不能完全再生),则以肉芽组织的方式取代、吸收,以保证机体组织器官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因此,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它不能完全恢复组织、器官的原有结构和功能,但它却是机体最基本的一种修复方式。

此外,它还具有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组织缺损和转变为瘢痕组织而具有一定的牢固性等有利于机体的作用。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

是一种不完全性再生,不能完全恢复受损组织、器官的功能,并可引起瘢痕性收缩、瘢痕性粘连、组织硬化和肥大瘢痕。

第三章

1、槟榔肝:

是指长期肝淤血时,由于肝小叶中央淤血,肝细胞萎缩消失,而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使肝切面呈红黄相间的网络状图纹,形似槟榔状。

2、漏出性出血:

是因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通透性增加,血液经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血管外。

3、混合血栓:

是由血小板粘集而成的小梁和血凝块混合构成,肉眼观呈灰白色和红褐色相间的层状或条纹状结构,故也称层状血栓。

4、再通:

是指在血栓机化过程中,血栓内出现一些纵形的血管腔隙,使血栓两端的血流得以部分恢复的过程。

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指发生在全身微循环内的泛发性血液凝固。

主要是由于促凝因子大量地进入血循环或广泛的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凝血系统在微循环内被广泛地激活,使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形成泛发性透明血栓。

可由许多疾病引发,如严重创伤、烧伤、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胎盘早剥、羊水栓塞、败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等,是一种继发性病变。

6、减压病:

是由于气压骤减,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解离形成气泡,阻塞血管所引起的栓塞。

游离的气体栓子多由氮气构成。

7、简述淤血的原因、病理改变和结局。

淤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淤积所导致的充血。

常由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和心力衰竭所致。

淤血器官肿胀,包膜紧张,重量增加,色暗红,温度降低。

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常伴有水肿。

淤血的结局和转归取决于淤血的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部位,可归纳为下述6种情况。

1短期的淤血去除原因后可完全恢复。

2较疏松组织或器官可导致淤血性水肿。

3发生于体腔脏器中可导致体腔积液(漏出液)。

4严重者可导致淤血性出血。

5实质脏器可导致萎缩、变性,甚至坏死。

6长期者可导致淤血性硬化。

8、试述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结局。

血栓形成的过程:

内皮细胞受损,胶原纤维裸露→血小板粘集,同时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白色血栓形成(由粘集的血小板形成,常位于血栓头部或单独形成。

肉眼观呈灰白色,波浪状,质实,与瓣膜或血管壁连接紧密。

镜下呈粉红染、均质样珊瑚状小梁,销量表面粘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可见少量红细胞和纤维素形成的网格状结构)→混合血栓(位于白色血栓之后,由血小板粘集形成的小梁和血凝块混合构成,肉眼观呈灰白色和红褐色相间的层状或条纹状结构)→红色血栓(位于混合血栓之后,为混合血栓完全阻塞血管后,血流中断血液凝固所致,其实质为血凝块。

通常构成血栓尾部,与血管壁粘附不紧密,易碎易脱落)。

血栓的结局:

①溶解、吸收;②机化、再通;③钙化静脉石形成‘④脱落形成栓塞。

9、试举例说明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相互关系。

这是5种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病理状态,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涉及血液循环障碍方面,淤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淤积所致。

此时淤血器官内特别是静脉端压力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并不同程度地影响动脉血的灌注。

结果是组织缺氧,代谢产物蓄积,组织细胞萎缩、变性、坏死,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出血。

同时血管内皮细胞也可出现相似的病变,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栓形成。

而静脉回流受阻,除其他因素外也可由静脉血栓形成、栓塞造成。

淤血器官由于血管内压力增高,本身对动脉的血流灌注有影响,同时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和组织对氧的耐受性下降。

此时无论是动脉痉挛,还是动脉栓塞极易造成梗死。

因此,这5种病理状态在很多情况下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现以冠状动脉降支栓塞为例,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0、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首先引起肠淤血。

Why?

11、静脉血栓较动脉血栓常见的原因是:

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薄易受压;静脉有静脉瓣;静脉血粘滞性高。

12、明确较大血管内有血栓形成的形态学标志是:

血小板凝集形成的珊瑚状小梁;充满血凝块的血管扩张,局部内皮消失,并有肉芽组织向内生长。

13、DIC可引起:

微血栓形成;肾上腺皮质坏死;多器官出血;休克加重。

14、肺动脉栓塞引起猝死的原因是:

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的栓塞,或多数肺动脉分支的广泛性栓塞;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和冠状动脉的广泛性痉挛;支气管痉挛。

15、严重的脂肪变性可导致肺组织出现:

肺水肿;肺泡透明膜形成;肺出血;肺实变。

16、影响梗死形成的因素有:

供血血管的类型;血流阻断的速度;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血内含氧程度;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

17、关于肺淤血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B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B、肺泡内有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肺泡内有水肿液D、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E、肺泡被覆上皮变性脱落

18、有关慢性肝淤血的镜下表现中,哪项是错误的?

C

A、中央静脉扩张淤血B、肝窦扩张淤血C、汇管区小叶间静脉扩张淤血

D、小叶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萎缩、变性E、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

19、下列哪项不符合漏出性出血?

C

A、肺淤血性出血B、DIC引起的出血C、空洞性肺结核引起的咯血

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E、肝硬化时的皮下出血

20、严重的肝实质损伤性疾病导致的出血原因是:

B

A、凝血因子消耗过多B、凝血因子合成减少C、凝血因子灭活而无功能

D、血小板生成减少E、红细胞破坏

21、下列哪种情况不易形成静脉血栓?

D

A、红细胞增多症B、充血性心衰C、晚期肺癌D、急性黄疸性肝炎E、外科手术后

22、在下列各种情况中,不可能发生交叉性栓塞的是:

D

A、房间隔缺损B、室间隔缺损C、静脉血栓D、动脉血栓E、右心压力增高

23、肺动脉栓塞不可能引起:

E

A、猝死B、肺梗死C、肺动脉高压D、右心室扩张E、肺淤血

24、左心房血栓脱落不会引起:

B

A、脑梗死B、肺梗死C、肾梗死D、脾梗死E、下肢梗死

第四章

1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区别

急性炎症

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

起病快,病程短

起病缓慢或由急性炎症转变而来,病程较长

血管反应

明显的血管反应(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

可以不明显

炎细胞浸润

常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一般没有炎细胞的分裂繁殖

慢性炎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可有炎细胞的增殖

间质的改变

较轻,以炎细胞水肿为主

成纤维细胞增生,纤维化

2炎症的定义与意义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局部各种损伤因子和损伤的防御反应,其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其实质是以损伤为起始、以愈合告终的复杂病理过程。

炎症是人类疾病中的一种最常见的病理过程,也是最重要的保护反应。

没有炎症反应则无法控制感染,创伤不能愈合,损伤会继续发展;但在某些情况下,炎症反应对机体也有不利的一面。

因此,对炎症的处理,既要清除致炎因子减轻组织损伤,也要防止和控制炎症对机体的不利反应。

3、下列哪种不是化脓性炎?

E

A、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B、肾盂肾炎C、皮肤疖肿

D、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E、肾小球肾炎

20、炎症时,影响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因素有:

①内皮细胞收缩或穿胞作用增强;内皮细胞损伤;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4、炎症:

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5、感染:

是指由生物性病原体引起的炎症。

6、炎症介质:

是指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7、趋化作用:

是指由细胞向着化学刺激作定向移动。

具有趋化作用的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趋化因子。

8、调理素:

是指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蛋白质。

它们主要包括:

免疫球蛋白Fc段和补体C3b等。

9、毒血症:

是指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

临床常伴有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及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或坏死,严重者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10、败血症:

是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并在血液内大量繁殖和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常伴有全身皮肤和黏膜的多发性出血和脾脏、淋巴结肿大。

11、卡他性炎:

是指发生在黏膜的浆液渗出性炎。

12、假膜性炎:

是指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

假膜是由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蛋白、坏死脱落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构成。

13、化脓性炎:

是由化脓菌引起的、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的渗出性炎。

14、蜂窝织炎:

是指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15、脓肿:

是指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溶解坏死液化,形成充满脓液的脓腔。

16、炎性息肉:

是指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黏膜上皮、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突出于黏膜表面的肉样肿块。

17、炎性假瘤:

是组织的炎性增生所形成的一个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

常发生在肺和眼眶。

18、以结核为例,试述炎性肉芽肿的组织学特点。

炎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增生,以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增生性炎。

结节一般较小,直径多在0.5-2mm之间,由巨噬细胞和由它演化而来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

结核病是一种最常见的肉芽肿性炎,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常为干酪样坏死物,其周围为上皮细胞和数量不等的郎罕多核巨细胞围绕,外侧有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和多量淋巴细胞。

19、试述脓肿的形成、结构和结局。

脓肿是指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溶解坏死液化,形成充满脓液的脓腔,即由脓液取代溶解坏死组织。

它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该菌可产生血浆凝固酶,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因而使病变局限。

而细菌产生的毒素和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变性、崩解释放出的蛋白水解酶使局部组织液化形成脓腔。

脓肿常由肉芽组织包裹、机化修复,因此脓肿壁常具有三层结构,即由内到外分别为:

脓液、肉芽组织和瘢痕。

小的脓肿可完全机化吸收,较大的脓肿经切开排脓后亦可由肉芽组织填补缺损,最终形成纤维瘢痕。

当细菌数量多、毒性强或机体抵抗力低时,脓肿可扩散。

其中深部脓肿可向体表、体腔或自然管道穿破,形成窦道或瘘管。

若化脓菌入血,并大量繁殖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20、简述炎性渗出对机体的作用。

渗出对机体具有双重意义,既是有利的、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的一面,又有不利的、造成炎症局部功能障碍的一面。

对机体有利的一面包括:

渗出液可稀释毒素,为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产物;渗出的纤维蛋白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并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和促进修复;渗出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渗出的白细胞可吞噬、消灭病原体、坏死细胞及组织碎片,并发挥免疫作用。

对机体不利的一面有:

渗出液过多有压迫和阻塞作用,造成局部器官的功能障碍;渗出的纤维蛋白如吸收不良可机化导致粘连或肉质样变;渗出的白细胞崩解释放蛋白水解酶可造成组织损伤;而单核吞噬细胞如不能将吞噬的病原体消灭,则可随其游走导致病原体的扩散。

21、简述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差异。

鉴别项目

漏出液

渗出液

发生机理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管内水静压增加

外观

浑浊

清亮

比重

高于1.018

低于1.018

蛋白含量

高于2.5g/L

低于2.5g/L

粘蛋白试验

阳性

阴性

细胞数

大于300*10^6/L

小于100*10^6/L

自凝

能够自然凝固

不能自凝

22、简述炎症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的发生机理。

炎症局部反应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红是因炎症充血所致,早期因是动脉性充血故呈鲜红色,以后伴随静脉性淤血的发生而呈暗红色。

肿在急性炎症时是由于充血水肿所致,而慢性炎症则有组织增生参与。

热是由于局部组织充血,血流量增多,组织代谢旺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体表炎症表现明显。

疼痛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或器官包膜紧张和炎症介质(前列腺素和缓激肽)刺激的结果。

功能障碍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炎症局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炎性渗出物的压迫阻塞作用和疼痛的保护机理等造成。

炎症的全身反应主要是发热、末梢血白细胞数增高、单核吞噬系统增生和实质脏器变性、坏死、功能障碍。

发热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释放的外源性致热源和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刺激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致。

末梢血白细胞数增高是由于IL-1和TNF刺激骨髓增生,并加速释放入血的结果。

单核吞噬系统增生是致炎因子直接作用和炎症介质刺激的结果。

实质脏器的细胞变性坏死是由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炎症代谢产物和高热所致。

23、炎症时,引起炎细胞渗出的最主要原因是:

炎症区的化学趋作用。

24、在炎症过程中,造成浆膜渗出的最主要原因是: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25、在炎症中,关于补体作用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

A、促进白细胞的附壁B、促进白细胞与血管壁粘着C、对白细胞有趋化作用

D、促进白细胞的吞噬E、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炎症介质

26、下列哪一种疾病是以变质性炎为主?

E

A、鼻黏膜的卡他性炎B、胸膜炎C、大叶性肺炎D、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E、急性重型肝炎

第五章肿瘤

1、关于恶性肿瘤的超微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细胞器数目减少B、可见核内陷和怪形核C、可见特异性超微结构D、细胞间连接减少E、核仁数目增多

解:

目前尚未发现肿瘤的特异性超微结构的变化。

因此肿瘤的识别和良恶鉴别均仍只能依靠光镜进行。

2、癌前病变:

是指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

常见的有黏膜白斑、慢性子宫颈炎伴宫颈糜烂、皮肤慢性溃疡、结肠和直肠的腺瘤性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和肝硬化等。

3、原位癌:

是指增生的异型细胞在形态学上完全具备恶性特征,但只累及上皮全层,而未突破基底膜累及间质者。

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

4、简述异型性、分化程度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与其起源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所存在的差异,它反映了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即异型性小分化好,反之亦然。

它是良恶性肿瘤形态学鉴别的主要依据之一,通常而言异型性越大,分化程度越低,肿瘤倾向恶变的可能性越大,恶性程度也越高。

反之则可能为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肿瘤。

5、肿瘤的形状一般与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性质有关。

6、肿瘤大大小一般与肿瘤的性质、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关。

7、关于间变性肿瘤的描述中,哪像是错误的?

D

A、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细胞构成B、瘤细胞异型性明显C、几乎都是高度恶性肿瘤

D、较易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E、以上均不正确

8、葡萄状肉瘤是哪种肉瘤的一种亚型?

横纹肌肉瘤

9、可产生促性腺激素的癌主要是绒毛膜癌。

10、下列肿瘤中,呈浸润性生长的良性肿瘤是:

血管瘤。

11、下列肿瘤中对放疗敏感者是:

基底细胞癌。

12、关于实性癌的描述中,哪像是错误的?

A

A、实性癌是指无囊性变呈实体状的恶性上皮性肿瘤B、又称单纯癌C、癌细胞排列呈实体条索状、巢状、不形成腺腔D、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象多E、属低分化腺癌,恶性程度高

13、癌最具特征性的形态学表现是:

C

A、肿瘤呈浸润性生长B、肿瘤间质丰富C、恶性肿瘤细胞呈巢状排列D、质地硬而干燥E、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

14、前列腺癌发生血行转移时最常转移至骨。

15、下列哪项不是血行转移瘤的大体特点:

C

A、多个散在分布的圆形结节B、分界清楚C、有包膜D、常位于脏器表面E、可形成“癌脐”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和复合性病变

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复合型病变

内膜面可见黄色斑点或条纹,平坦或微隆起

镜下:

大量泡沫细胞

内膜面见不规则隆起的斑块,淡黄色或灰黄色,或瓷白色

镜下:

表面为薄层纤维帽,其下为泡沫细胞、SMC、细胞外基质及炎细胞

内膜面见灰黄色斑块,切面纤维帽下为黄色粥样物

镜下:

纤维帽或玻璃样变性,深部见无定形的坏死崩解物,内含胆固醇结晶(针状空隙)

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中膜SMC萎缩

斑块内出血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钙化

动脉瘤形成

血管腔狭窄

2、冠心病的类型、病变及后果

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硬化和冠状动脉性猝死

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以胸骨后疼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心肌梗死:

1、病变及类型:

(1)大体观察:

梗死发生6小时后才能见到病变,梗死区形态不规则,呈地图状,颜色随时间推移从苍白色到土黄色,外周出现充血出血带,最后机化形成瘢痕。

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两型:

1)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指梗死仅累及心内膜下1/3的心肌、肉柱和乳头肌,其发生系三大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

2)透壁性心肌梗死:

梗死灶较大,累及心室壁全层。

其发生部位依次为:

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旋支供血区。

其发生与冠状动脉狭窄合并血栓形成或痉挛有关。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

为凝固性坏死,周围有充血出血,4天后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7天可见肉芽组织。

2、合并症

1)心脏破裂:

较少见,多发生于心肌梗死后1-2周内,主要由于梗死灶及周围中性粒细胞释放出蛋白水解酶,使梗死灶心肌软化所致。

病人可发生猝死。

2)室壁瘤:

可发生于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更常见于愈合期。

梗死区坏死组织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血液压力作用下,局部向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