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7877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docx

《基于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地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材料

《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累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执笔人:

许华章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累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

大量阅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背诵大量的优秀诗文;养成收集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习惯。

可见,语言文字积累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就必须优化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包括课内语言文字积累和课外语言文字积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我们试图解决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2、解决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现实问题的需求。

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被明确的提了出来。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存在着许多困惑:

一是语言文字积累是否等同于背诵记忆;二是课内语言文字积累和课外语言文字积累的比重;三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兴趣与学生语言文字积累任务的失重。

分析上述困惑产生的原因,既有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又有过程和策略方面的原因。

3、我们研究学生语言文字文字积累策略的系统性、有效性,就是为了填补我校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策略的缺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研究深、广度和已有成果的情况)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阅读革命,其中法国国民教育部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一项全国性的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并拨出专款装备各学校图书中心,为学生提供书籍并指导阅读。

而美国政府则更引人注目。

1994年政府通过美国教育法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政府投入巨资用于这项工作。

英国政府则大力倡导开展“阅读是基础”的运动,推动全国中小学生的阅读……

⑴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人的感悟、积累是创造性的首要条件。

朗读、感悟、积累的阅读教学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⑵根据李镇西先生曾提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

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改进阅读教学。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

  

语言积累:

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聚集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

这里所说的语言材料主要是指词汇,语言范例指佳句、美段,语言知识指常见的修辞、逻辑等。

在小学阶段,语言积累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储备一定数量的词汇,赏析词汇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理解、感悟、运用的目的。

指导策略:

指导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某种途径,对学生学习所作的导向性服务。

策略具有一定的操作意义,指导策略从抽象意义来说,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使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性知识。

这类知识包括表述、传授、评价等,教师一旦正确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就可转化为一种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教学方式。

从操作的意义来说,指课题研究中教师经过学习、培训等途径,掌握运用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策略性知识。

它包括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感悟、品味与欣赏、朗读与诵记、自主与指导、实践与运用等5个子策略;课外阅读中,读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等策略。

三、研究目标。

1、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语言积累指导的有效方式和多元的语言积累策略,形成适合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

 

2、通过研究,教师能更新教学观念,以儿童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树立“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学生语言积累是个动态的过程”的教学观。

3、探索学生积累策略的评价策略,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内容。

      

(一)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发现教师与学生在语言积累中存在的问题。

(二)进行学生积累策略的研究:

1、探索适合小学生的积累语言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进行板块式积累

(2)进行个性化积累(3)在延伸中积累

(4)读、思、议、写,在实践中积累

 2、探索适应儿童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补性,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1)课堂教学是积累的主渠道。

(2)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三)完善目前本校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能力的策略,探索语言积累有效性的评价方式,完善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快乐积累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选择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

学习校本研究和儿童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组织理论学习,总结符合本校实际的指导形策略,提高积累的有效性。

2、行动研究法。

强调研究过程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个人实践和同伴互助紧密结合,发挥教师案例研究的载体功能,将教师反思贯穿于研究和教学的始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3、观察法。

对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积累策略进行观察研究。

4、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语言积累指导的理性认识和存在的困惑,摸清现状,了解学生对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为研究作好基础准备。

5、经验总结法。

在开展案例研究的同时,引导教师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教研活动札记”、“论文”等,总结研究经验,感悟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阶段情况。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

(2010年10月——2011年2月)

对小学生积累现状的调查。

2010年10月,语文学科组向部分学生发放了有关积累的调查问卷,实收220张。

调查问卷涉及有关课堂教学常规积累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方面的问题15项选题;并对多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到:

学生对现有的积累方式、积累途径、积累评价表示不满;教师也对学校现有的积累策略单一、散乱表示无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缺乏有效的评价。

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希望通过对积累策略的研究,来改善自己的教学状况,对积累的策略、评价进行有效地系统地优化,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阶段,理论准备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12月)

成立课题组、宣传动员、理论学习、准备深入学生调查、收集资料、现状分析,确立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策略进行研究。

在2011年3月课题经历开题论证后,根据专家组在开题论证书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相应修改。

其后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多次邀请邵兰芳校长和吴永军教授对本课题进行了指导修改和引领研究,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路径。

在专家的建议下,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立足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三个领域开展;着眼于“目标设定、过程指导、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和细化落实。

第三阶段,深入推进阶段。

(2012年1月——2013年12月)

在2013年初,课题组把在课程方面进行的积累研究部分成果汇总后,以《少儿国学》课程向市相关部门进行申报,成功申报成为“常州市《少儿国学》课程基地”。

在课堂教学方面,课题组的成员钱红霞的《班报讲评课》在常州市“新基础研究”生态区建设学校汇报中,并认定为学校特色精品课。

课外阅读与课外系列考核活动也向序列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

(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

对课题资料分类整理、归档,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实施方案,准备结题。

七、课题研究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三个领域的具体研究情况。

(一)课程建设领域研究情况。

如何在课程建设中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而设置与“积累”相关的课程呢?

课题组经过研究,向学校教导处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校本课程中开设“经典诵读”和“亲近母语”两门课程。

其中,“经典诵读”为全校学生必修必读科目,内容为中国传统经典诗词的诵读与积累;“亲近母语”为选修选读科目,内容分为“小国学、大课堂”系列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系列。

对原有的点状研究课程进行高位统整,并增补了《诗经》、《论语》等国学内容。

在积极研究过程性指导策略的同时,课题组还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策略研究。

在针对“经典诵读”课程策划的评价性活动“古诗对句游园”以其特有的趣味性、能展示每个学生的纵向成长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被刊登在《常州晚报》2012年1月5日B10版上。

随着课题组成员对课题逐步展开研究,对“学生积累策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晰的课程建设思路。

2012年12月,课题组把研究成果整合成《少儿国学》课程向市相关部门进行申报,成功申报成为“常州市《少儿国学》课程基地”。

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与南师大吴永军教授签约,成为课程建设特邀顾问,从而保障了课程建设的专业性。

在近一年半的研究时间内,在吴教授每月一次的引领下,我们课题组对课程设置的目的、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培养目标的最终形象进行了描述,形成了课程开发“白皮书”。

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价值对“诗词曲赋”进行了主题单元式的编排,形成了六册的“少儿国学教材”,准备在2014年的8月结集出版。

(二)课堂教学领域研究情况:

在课堂教学领域进行的研究主要分为“课堂教学中的常规积累”和“课外阅读积累课内指导”两种课型的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

学习是建构认知结构,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及关系的过程,是新旧观念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表现为:

学习开始,学习者就带有某种倾向,某种态度去参与新旧观念的相互联系。

其次,在联系过程中,参与联系的旧观念不仅仅是些结构性知识,还包括那些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非正式,非结构性的知识。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学习者外在的知识或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而是学习者在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通过人际协作、会话,共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这样的学习中,学习者居于主体地位,而学习环境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所以,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学习环境必须具有四大属性:

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人对外界的刺激具有高度的选择加工的能力,进入头脑中的知识,不仅是量的积累,而且还要经历性质的变化过程。

”所以,课堂教学的信息流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输出”的过程,而应该是“信息输入→变换→贮存→输出”的过程。

每一项积累的内容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在上述两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以积累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流程:

1、确定积累对象。

就是这一节课或这一次活动要使学生学习掌握什么、积累什么。

这一环节一是一定要有信息输入。

这不是无话找话,有些课,学生根本没有读书就开展空口议论,不知学生能议出什么东西来。

二是要注意输入的信息必须要正确。

2、创设学习环境。

输入的信息一般要有情境的支持,如与信息相应的特定环境、学习者的心情等。

这样,有利于激发情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3、促使信息内化。

这里的“信息”,不仅仅指语言的积累,还包括习惯养成、方法运用、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

“变换”是整个流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过程,它是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运行,对输入的信息先是理解感悟,接着是情感体验,达到内化目的,在内化时或内化后,进行拓展延伸。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以此来弥补个人由于某种倾向在理解上的偏颇,使贮存在头脑中的信息减少差错。

4、贮存有效信息。

将内化并经加工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下来,或在仓库簿上分类记载下来。

如在对课文理解感悟后,进行体验性朗读,并对重要句段进行背诵。

其目的就是将信息更有效的存储在头脑中。

5、输出有效信息。

“输出”即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如欣赏性朗读(既是情感体验的延续,又可以认为是将文本内化为自己语言后的一种表达)、学生间的对话、用积累的好词句说写话,根据段式结构或文章内容、人物品质说写等。

通过研究,我们确立了课堂教学积累的形式与途径:

1、课堂教学是积累的主渠道。

语文教科书中内容都是编者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文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组织学生学习的。

小学生主要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在课堂学习中度过的。

小学生各种知识的获得,各种能力的形成主要还是在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将语言文字内化,进行积累,并促使积累常规的形成。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累策略”的渗透与优化,已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常规积累”课学教学设计案例多篇。

2、通过整合,进行板块式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及“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获得知识,掌握能力,采用板块式存入会明显优于零碎的存入。

板块式存储特点是:

便于记忆,滞缓遗忘的进程。

因为板块式的知识是一种整合的、相互交叉的、相互渗透的知识。

由于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以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能有一个比较深入、系统的理解。

另外,板块式的知识以块状存入,信息的存储效率与采用零碎的存入方式相比,亦具有明显的优势。

实践证明:

通过整合,进行板块式积累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举措。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篇文章,一节课,要考虑的教学目标方方面面,有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的,此外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但这些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应该是相联系的。

也就是说,甲目标中可能有乙目标的因素,乙目标亦可能不同程度体现着甲目标。

甲目标达成,为乙目标的实现作了铺垫;乙目标的落实,又深化了甲目标。

所以,教师在确定目标时,应通盘考虑,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目标的辐射面要广,既要考虑知识的掌握,又要考虑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情感的熏陶,即三维立体目标整合。

教师要善于利用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目标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借助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促进积累质量的提高。

抓中心点或脉络整合文章。

有些文章有明显的中心段、中心句、中心词,以这些词、句、段为中心,将各段内容进行整合,组织教学,是实现板块式积累的好方法。

有些文章表面上找不到中心内容,其实各段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有通过暗的线索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确定焦点,整合各方面内容。

写景状物的文章,常常从几个方面来反映事物。

因此,我们可以抓住重点,通过有机地整合各方面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以零碎积累为基础整合旧知。

将以前所学的内容(包括自学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借助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复习运用旧知,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古诗词整合。

漫游古诗园: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古诗,分成几块进行梳理、重组,通过在规定时间内背古诗多少、古诗接龙、出示上句接背下句、古诗活用等竞赛活动,进行有效积累。

如课题组徐彩芬老师在2013年5月进行的全市小学毕业班复习教学研讨课《畅游诗词园》。

字词句整合。

集中识字学词是最好的整合,由一个生字、新词引出若干个相关的生字新词,进行积累。

组织这样类似的教学活动,可以将句子、段式结构等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板块式积累,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实践,提高积累的质和量。

识字学词与理解内容、情感体验的整合。

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子音、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成为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

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设计,集中体现在教者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地对字词的解读、交流上。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智能总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的,人们办一件事,往往几种智能组合显现的。

神经心理学家代蒙提出:

学习和经验能够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之变得更好或更糟。

意思是说,在生活中,置身于积极、富有营养、充满刺激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能够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智能的整合,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的特点,除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智能外,还要跨学科,激活学生其它智能的神经系统,在相互渗透中,促使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

在课堂上,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目的是将这些学习方法用于学生自己的学习中,如自学方法、朗读方法、思考方法、观察方法、搜集材料方法等。

在教学中,将这些方法进行整合,综合运用,有利于各种方法的块状积累。

阅读教学,让学生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习作教学,可提供一个习作范围。

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相应的方法,培养自己整理材料的能力,提高自己表达水平。

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实现学习方法的板块式积累。

如办小报,学生既当记者,又当编辑,将采访、写稿、插图、排版各种方法集于一身。

如课题组成员钱红霞老师的《班报讲评》系列课型。

(三)课外领域研究情况:

1、课外阅读领域。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自独立的阅读活动。

它是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积累在《新华词典》中解释为“逐渐聚集”。

其实积累就是某事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一点一点发展,一步一步前进,到一定程度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课外阅读积累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日积月累好词佳句,并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使好词佳句成为学生自己语言仓库中的“活词典”。

“积累”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频频出现,“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没有语言的积累难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

课外阅读是积累的途径,积累是阅读的目的。

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以便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1)营造课外阅读积累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积累的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通过研讨,我们逐步形成了以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兴趣的方法:

“营造书香校园计划”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指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为此我们的校园大力营造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①校园文化建设凸显课外阅读积累。

我们推荐“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等等读书的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②为学生树立榜样。

我们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在集会上学校领导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粮食。

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③建立了图书角。

我们每个班级还建立了图书角,图书角里的书都是学生自己带来的,而且这些书还会时常更新。

自从建立了图书角,学生们就常常休息时,书不离手,他们快乐的阅读着。

好些班级午休时,还要老师赶他们休息,有些学生出去休息手里还会带上书。

④及时表彰课外阅读积累交流展示活动中的优秀学生。

小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

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我们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积累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积累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

每天朝会课我们都要进行“课前两分钟交流”,或背诵优美语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谈见闻,互通信息。

我们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成语接龙、收集歇后语、讲故事、办手抄报、写作等竞赛活动。

这些交流展示活动,不仅及时反馈了学生阅读积累情况,而且在班集体中营造了浓浓的读书氛围。

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并在全校集会时表彰,发放奖状奖品。

每次表彰时,全场都会爆发阵阵热烈的掌声,全体学生都会向获奖者投去羡慕的目光。

表彰活动又进一步营造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学生更爱阅读积累了。

⑤向报刊、杂志社或网络推荐学生作品。

学生在阅读积累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大大提高,我们便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社或网络投稿,这就有了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变成了铅字。

当他们在全校集会上领到赠品和稿费时,每次都让学生们感受到阅读积累写作的莫大乐趣。

《常州晚报》是学生投稿的热地之一。

(2)创设学生课外读物的多种获取途径。

①建立班级图书角。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获取课外读物的途径仅限于自己家里,根本达不到阅读量。

为此我们要求全校每个班级建立班级图书角,课外读物来源于学生自己的,所有权属于学生,使用权属于班集体,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建立并完善了图书借阅制度。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用压岁钱、零用钱每期至少添置一本课外读物,这样一来班级图书角的书就会逐渐增加和更新,全体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读物。

②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

图书馆大部分都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儿童读物。

因此我们要求每个班级每周轮流到学校图书馆借阅课外书籍。

③建立开放式的阅读区。

我们在“连廊”安放木质长条凳,以便学生在此静心读书。

午休时间、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常常看到长条凳上坐满手捧课外书籍认真阅读的学生。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

①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每学期开学,我们都要全体语文教师调查本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并提出以下要求:

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读物。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心理、大脑、神经系统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会发生不同的阶段性的变化。

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以童话、诗歌和浅显的少儿读物为主(如注音童话、寓言),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知识。

随阅读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所増加,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应当较低年级学生上个层次。

中年级要适当增加儿童小说以及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浅显的历史读物、科普读物。

高年级由于初步形成阅读能力,认知水平和社会心理水平较高,所以增加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较有品位的科幻作品。

推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读物。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根据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才能激发兴趣。

比如:

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喜欢文艺、体育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

因为,“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

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奋就可以将“被动”变成“主动”,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推荐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读物。

向小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

让学生走进生活,从小培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与时俱进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可以为小学生订阅《红领巾》、《少年月刊》、《小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也可引导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等节目。

②我们认为“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一渔,可享一生。

”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的关键所在。

我校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认真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下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

美读积累法。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