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7939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中考题下答案版.docx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7422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中考题下答案版

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

7.4.2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2021中考题(下)

2021年武威市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班级开展以“走进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春节溯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①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

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jīnghuāngshīcuò。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dǐyù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

jīnghuāngshīcuòdǐyù

____________

【答案】

(1).惊慌失措

(2).抵御

(2)给加点字注音。

遂()窜()

(2).suìcuàn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觅食人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B.在画线句①中,加点词“殷商”“祭祖”“热闹’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C.根据文意,文中提到的“春节”“元且”和“年”的日期是同一天。

D.画线句②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之间属于因果关系。

(3).C

2.◆端午飘香

下列书法作品都是描写端午香粽的诗句,对字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是小篆,字形呈长方形,笔画复杂,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富有古风古韵。

B.图2是隶书,字形多呈扁宽,蚕头燕尾,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相对平直方正的笔画。

C.图3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给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D.图4是草书,字形端正,笔意行云流水,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潇洒畅达。

【答案】D

3.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武威人在端午节吃油饼子卷糕的习俗流传已久,具体从哪个年代开始还需进一步考证。

B.在齐白石的《端午图》中,将咸鸭蛋、雄黄酒粽子等端午节应景之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C.“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因其人格高洁,使之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

D.据一些专家考证:

端午节

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答案】A

4.◆中秋团圆

中秋节到了,小明要通过微信给远方的姑姑发一张祝福图片,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

B

C

D

【答案】D,图D是中秋节的,祝福人们生活美好圆满。

5.依据下图,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中秋节放假安排。

【答案】9月19日至21日放假调休,共3天。

9月18日(星期六)上班。

6.小明一家从兰州回平凉过中秋节,请你根据下表,以小明的口吻就出入兰州的最佳时间向爸爸提出建议。

出程车流量较大收费站

路线名称

收费站名称

通行压力较大时段

G22青兰高速

兰州东收费站

9:

00—13:

00

G22青兰高速

平凉东收费站

9:

30—13:

00

返程车流量较大收费站

路线名称

收费站名称

通行压力较大时段

G22青兰高速

兰州东收费站

11:

00—20:

00

G22青兰高速

平凉东收费站

16:

00—18:

30

【答案】示例:

爸爸,为了避开高速公路的拥堵,我们离开兰州时应在早上9点以前,或者下午1点以后。

我们返程到达兰州时最好在早上11点以前,或者晚上8点以后。

您觉得呢?

7.◆佳节感怀

默写古诗文。

(1)中秋佳节总能引发人的无限思绪。

苏轼与其弟苏辙分隔两地,惆怅中他仍怀有“______,___”(《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在这样的佳节里充满着痛苦与矛盾,发出“___?

英雄末路当磨折”(《满江红》)的慨叹;辛弃疾面对中秋夜的良辰美景,只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_____”(《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春社日是古代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陆游在《游山西村》就描摹了这样的风俗:

___,___。

(3)除了以上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文?

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

____,____。

【答案】

(1).但愿人长久

(2).千里共婵娟(3).俗子胸襟谁识我(4).直下看山河(5).箫鼓追随春社近(6).衣冠简朴古风存(7).示例:

清明时节雨纷纷(8).路上行人欲断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021年北部湾经济区

引言:

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本次考试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展开,试题包括三个板块。

一、积累·传文化基因(共32分)

(一)学修身之方以为基

《礼记·大学》曰: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学说中,修身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先贤们致力于“修身”,从经典中学习坚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_____,坚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_____和坚持“日三省吾身”的_____。

1.下面词语依序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A.初心决心恒心B.决心初心决心

C.恒心初心决心D.决心恒心初心

1.A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初心:

最初的心愿。

“坚守”与“初心”搭配。

决心:

指坚定不移的意志。

“坚定”与“决心”。

恒心:

长久不变的意志。

“坚持”与“恒心”。

故选A。

(二)修齐家之略以为本

《礼记·乐记》说: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风,有“______,_____”“克勤克俭”等的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警示世人。

《曾国藩家书》在平淡的家常事中yùn()含真知良言,《傅雷家书》字里行间是对儿子呕()心沥血的教诲。

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yùn()

(2)呕()

2.①.蕴②.ǒu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1)蕴含,读音yùnhán,意思是包含在内。

蕴:

藏蓄。

(2)呕心沥血:

读音ǒuxīnlìxuè,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

呕:

吐。

3.材料

(一)

(二)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3.克勤克俭呕心沥血三省吾身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积累成语的能力。

(1)克勤克俭:

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克:

能够。

(2)呕心沥血:

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

呕:

吐。

(3)三省吾身:

省:

检查、反省;身:

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4.“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

民间有许多关于家风的对联,请你从下列句子中,选择其中的两句,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在材料

(二)的横线上。

①宗传后稷家声远②忠厚传家远③互谅互帮邻里温馨

④德勤孝义传家宝⑤学绍濂溪道脉长⑥诗书继世长

4.②忠厚传家远⑥诗书继世长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对联的能力。

“德勤孝义传家宝,互谅互帮邻里温馨”前句是写家风,后句写的是邻里关系,错。

“宗传后稷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是写家风的对联,但是没有写出家风的具体内容。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是写家风的对联,上联要求有“忠厚”的家风,下联有“读书”的家风。

所以应选择②作上联,⑥作下联。

(三)养浩然之气以为根

心持家国情怀,肩担时代重任,善养“浩然之气”,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何为浩然正气?

是①“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是②“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老而弥坚、刚直不阿的胆气;是③“富贵不能淫,____,____”(《<孟子>三章》)自我坚守的人格品质;是④“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为民之情;是⑤“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舍生取义之志。

正是这种凝聚而成的一腔热忱,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5.根据内容理解,在材料(三)的横线上,准确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5.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③贫贱不能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

“忧”“弊”“衰”“残”“厦”“庇”“俱”“颜”“汗”。

6.下面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出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A.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学说中,修身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B.有“克勤克俭”

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警示世人。

C.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

D.心持家国情怀,肩担时代重任,善养“浩然之气”,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6.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成分残缺,“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警示世人”错。

应改为“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家风警示世人”。

故选B。

9.(五)强创新之心以为任

2021年5月20日上午,CCTV6@中国电影报道发帖,批某卫视推出的“520特别版星辰大海”MV抄袭其于一年前推出的宣传片《星辰大海》,指出两则视频从创意、形式、布景乃至分镜都惊人一致,缺乏创新意识。

也有时评认为:

抄袭、复制,如此错误的价值导向,如何带领青年人去看“星辰大海”?

请结合此次事件,针对“文化与创新”的关系,写一段小议论。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

字数在80字以内。

【答案】示例:

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做到开拓创新。

某卫视的抄袭、复制既说明他们缺乏创新意识,也误导青年人对创新的认识理解。

想带青年人看星辰大海,自己就要先做到进取创新。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首先点明观点,结合材料,针对“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观点应为: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做到开拓创新。

其次以“某卫视推出的‘520特别版星辰大海’MV抄袭其于一年前推出的宣传片《星辰大海》”一事作为反面论据,论证此观点。

最后指出其危害。

语言要简明、连贯,观点要鲜明。

2021年河南省

5.学校组织到某博物馆研学,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共9分)

(1)该博物馆精选了100件文物,放在五个主题时空舱,借助现代技术,让观众感受历史场景,亲近历史文物。

请你参考示例,从两个备选时空舱中任选一个,起一个四字舱名,并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简述理由。

(3分)

【示例】第一时空舱简介:

商周时期青铜器。

通过数字技术,让青铜器“活”起来,观众可通过扫码、触摸等方式,“唤醒”青铜器,让它旋转、缩放,以便欣赏其构造、纹饰。

舱名:

青铜时代

起名理由:

用“青铜时代”命名该时空舱,突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繁盛。

青铜器古朴厚重的质感,让人联想起那个时代宏大庄严的祭祀场面。

【备选时空舱】

第二时空舱简介:

以文物为线索,串起秦一统六国的历史。

通过虚拟现实再现当时的重大事件、战争场面等,让观众在金戈铁马、风云激荡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三时空舱简介:

西北地区历史文物荟萃。

通过丰富的科技手段,实现文物与观众互动。

敦煌展区,飞天轻舒广袖,在古乐中翩然起舞。

“你好,兵马俑”互动项目现场,观众上传自己的照片后,图像识别技术就会自动识别与之最像的兵马俑,给出其位置信息……

我选:

_____________舱名:

____________

起名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第二时空舱示例:

大秦风云能紧扣大秦一统六国的主题起名,形象地表现出秦统一进程中的风云变幻。

第三时空舱示例:

西北风情该舱按地域汇集文物,飞天的柔美和兵马俑的粗犷,让人遥想西北的独特风情,唤起人们对那片土地的向往。

(舱名与展出内容吻合,1分;从两个方面简述理由,与舱名照应,言之成理,2分。

共3分。

若看不出名字与展出内容的关系,可根据分析酌情给分)

(2)你在第一时空舱门口遇到一位老人,他问你到第五时空舱怎么走,请你根据下面的平面图,为他指明路线。

(3分)

(2)示例:

爷爷,您往东穿过大厅找到东楼梯,上到三楼,楼梯口东边就是第五时空舱。

(符合交际情境,1分;路线合理、清晰,指示正确,2。

共3分)

(3)研学活动结束后,小文同学想写一副对联描述自己在时空舱的见闻,但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他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

(3分)

曼舞广袖兵俑飞天甲士重生手持长戈依稀玉环再世恍若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示例一:

飞天曼舞广袖依稀(恍若)玉环再世兵俑手持长戈恍若(依稀)甲士重生

示例二:

飞天依稀(恍若)玉环再世曼舞广袖兵俑若(依稀)甲士重生手持长戈

示例三:

曼舞广袖飞天依稀(恍若)玉环再世手持长戈兵俑恍若(依稀)甲士重生

(内容合乎情境,2分;结构符合对联基本要求,1分。

共3分)

(共9分)

2021年长沙市

学校组织同学们阅读《中国文化知识丛书》,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某同学阅读《神奇的汉字》后,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2分)

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

奇(qí)迹、奇(jī)数。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

拮(jí)据、疫(yù)情。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

“决窍”应为“诀窍”,“嘻闹”应为“嬉闹”。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

“鸠占鹊巢"不要写成“鸠占雀巢”。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析】ACD.正确。

B.有误。

“拮据”的“据”应读:

jū。

“疫情”的“疫”应读:

yì。

故选:

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某同学读完《神奇的成语》后,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帮他选出空格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2分)

成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其内容_①_,丰富多彩。

无论是对历史的广泛采撷,还是对语言的高度概括,都让人_②。

穿过风云变幻的岁月,我们与美好的文字_③感悟其中的生活智慧,思索其中的人生哲理,我们在赞叹它多姿多彩的同时,也领悟到人生的千姿百态。

A.①包罗万象②眼花缭乱③不期而至B.①包罗万象②叹为观止③不期而遇

C.①轻描淡写②叹为观止③不期而至D.①轻描淡写②眼花缭乱③不期而遇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析】①包罗万象:

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轻描淡写: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根据“内容”的提示,选“包罗万象”恰当。

②眼花缭乱:

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根据“对历史的广泛采撷,还是对语言的高度概括”的提示,选“叹为观止”恰当。

③不期而至:

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不期而遇:

没有约定而遇见。

指意外碰见。

根据“我们与美好的文字”的提示,选“不期而遇”恰当。

故选:

B。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

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3.读完《中国古代园林》后,某班同学写了读后感,下面是从部分同学作文中选出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中国古代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圈”,至今大约2000余年的历史。

B.中国园林南北风格不一,南方多为清秀婉约,北方多为宏伟壮丽。

C.中国园林中,颐和园成为布局完整、建筑完好的造园特色。

D.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园林》,让我感受到了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析】A.有误,“大约”“余”表意重复,删去一个;

B.正确;

C.有误,搭配不当,将“成为”改为“具有”;

D.有误,缺主语,删去“通过”或“让”。

故选:

B。

【点评】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

①看主干,缩句。

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

②看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

③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

④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

4.“更为重要的是”这句话是从下面介绍“中国古代数学”的语段中抽出来的,若还原的话,放哪一处最恰当?

()(2分)

数学在中国古代称为算术,[甲]算术又称为算学、算法,宋元开始使用“数学”一词。

[乙]中国古代数学积累了不少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丙]这些方法背后的思想对当今的数学研究仍有启迪作用。

我们反对随意拔高古人,盲目自大的作法,[丁]也反对不顾事实,贬低中国数学的错误态度。

A.甲B.乙C.丙D.丁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

“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解析】“更为重要的是”表明这个句子前后的内容是递进关系,根据这一要求可以排除甲、乙和丁,“中国古代数学积累了不少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背后的思想对当今的数学研究仍有启迪作用”是递进关系,所以,这个句子放在丙处最恰当。

故选:

C。

5.阅读《中国传统节日》后,同学们对节日文化做了以下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B.“七夕”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神话传说有关。

C.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说很丰富,如“嫦娥奔月”等。

D.除夕之夜,按习俗应全家团聚吃汤圆、观花灯,寓意着“圆满”,也寓意着“团聚”。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析】ABC.正确。

D.有误,“吃汤圆”“观花灯”是元宵节习俗。

故选:

D。

6.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

依照你的理解,完成填空。

(共4分,每空1分)

(1)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经常会面临生活的艰难,陷入情绪的低谷,此时,你可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来激励自己。

(2)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要坚信自己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要用李白《行路难》中

“,。

”来展现自己的自信与乐观。

【解析】答案: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意“沧”的书写)

2021年昆明市

三、综合性学习(含24~26题,共6分)

中国历史上就有“知行合一”的观念,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下面是某校开展的研学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吧!

【研学论坛——了解研学内涵】

出发前,学校开展了“研学论坛”活动。

24.请你根据专家的发言,把主持人的总结补充完整。

主持人:

各位同学,下周我们就要走出教室,在研学活动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三位专家与大家交流,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研学活动。

专家一:

学校要从教材出发,多学科知识融合,精心设计研学活动,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国情等方面的教育,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研学课程体系。

专家二:

研学活动可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红色教育基地、科研机构等资源,因地制宜,家校合作,组织实施参与式、体验式、情境模拟式等实践活动。

专家三:

研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传承优秀文化、汲取生命养分,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获得真正的成长。

主持人:

刚才专家们分别从研学的内容、A_______、B_______三方面介绍了研学活动,让我们对研学活动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

谢谢各位专家!

【答案】

(1).研学的方法

(2).研学的目标

【研学实践——体验茶之文化】

研学之旅开始啦!

同学们来到勐腊县易武茶山,采茶、制茶、喝茶,体验茶文化。

25.同学们来到茶文化展厅。

请你根据下面两个展板的内容,回答小昆提出的问题。

小昆:

易武茶山上的茶树这么茂盛,茶叶质量这么好。

这是什么原因呢?

你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昆:

哦,原来

这样!

研学真有趣,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呀!

【答案】易武的夏季平均气温,符合茶树生长旺盛最适宜的温度条件;易武年降水量和湿度,都符合茶树适宜生长的条件;易武日照充足,慢射光多于直射光,不会使茶叶迅速老化,茶叶质量下降。

【研学收获——改进旅行计划】

26.研学前,小榕受《回延安》这首诗的感染,拟好了全家去延安旅行的计划。

研学归来后,为了让全家人更好地了解延安精神,她准备在该计划中增加一项实践活动。

原定计划

修改后的计划

旅行地;延安

活动安排:

(1)参观革命旧址,聆听讲解员讲解革命历史;

(2)拍照留念;

(3)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旅行地:

延安

活动安排:

(1)参观革命旧址,聆听讲解员讲解革命历史;

(2)拍照留念;

(3)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请你在以下三个活动中为小榕推荐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