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7962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docx

部编版5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

五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八首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宋代〕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

应怜:

大概是感到心疼吧。

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屐齿:

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小扣:

轻轻地敲门。

柴扉:

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译: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

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

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

“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

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

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

陆游《马上作》云: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

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

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

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

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

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

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

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

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

翻墨:

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

遮盖,遮挡。

白雨:

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

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

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

突然。

水如天: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译: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赏析:

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

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

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

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

云呢?

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

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

毕竟:

到底。

六月中:

六月中旬。

四时: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

相同。

接天:

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

无边无际。

无穷碧:

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

指阳光。

映照着日光。

别样:

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

红得特别出色。

译: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像与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风光不与其他季节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更加说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与众不同。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

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

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

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

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从艺术上来说,除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虚实相生。

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

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二是刚柔相济。

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

语言也很有气势:

“接天”“无穷”。

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别董大

高适〔唐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

黄云:

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曛:

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

哪个人。

君:

你,这里指董大。

译:

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但这首诗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

话说得响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

京口:

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

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

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

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绿:

吹绿。

 

译: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京口瓜洲一水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这是因为:

  一、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春风”实指皇恩。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二、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

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

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

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罗隐 〔唐代〕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

山尖:

山峰。

无限风光:

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

占有,占据。

采:

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甜:

醇香的蜂蜜。

译: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

“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

“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

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

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叹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域。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俗话说:

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此诗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

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

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

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

却分成两问:

“为谁辛苦”?

“为谁甜”?

亦反复而不重复。

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怜惜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浅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嘲。

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

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肤浅和确定。

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

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辛苦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

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

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释了。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宋代〕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

书:

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

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

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

没有青苔。

成畦:

成垄成行。

畦:

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

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

开门。

闼:

小门。

送青来:

送来绿色。

译: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赏析:

  这是王安石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两首诗其一,很著名。

这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

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

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

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

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

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

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

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

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

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

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

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

潋滟:

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

正显得美。

空蒙:

迷茫缥缈的样子。

亦:

也。

奇:

奇妙。

欲:

可以;如果。

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

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译: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

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

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

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

我想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