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046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

高考政治核心考点

2017年高考政治核心考点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

1、职能

①价值尺度:

常用“标价”、“价格”等词汇。

(观念货币、想象货币)

②流通手段:

常用“购买”、“买卖”、“现场交易”等词汇。

③贮藏手段:

多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词汇。

④支付手段:

常用“赊销赊购”、“还债”、“支付利息、税款、工资”等词汇。

⑤世界货币:

多用“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等词汇。

2、纸币

(1)含义:

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2)优点:

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3)发行: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①通货膨胀:

其实质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应对通胀、物价上涨、经济过热,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国债发行,增加税收)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②流通手段:

其实质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应对通缩、物价下跌、经济衰退,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国债发行,减少税收)和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特别注意】纪念币——金银纪念币等同于货币;非贵重金属纪念币和纸质类纪念币等同于纸币。

在纸币本位制下,纸币可行使金属货币的一切职能。

3.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

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注意:

外汇不等同于外币)

(2)汇率变化及其影响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人民币国际化

①内涵: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②正面影响: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

③负面影响:

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了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

二、价格

(一)价格变化的原因及稳定物价的措施和原因

1、价格变化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②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货币供应量:

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

④市场的缺陷: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⑤国家经济政策: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⑥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商品流通不畅,也会引起价格上涨。

2、稳定物价的措施

①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3、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1)一般地,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需求。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3)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

某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者/企业)

(1)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

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供给曲线:

表达了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

价格高,获利增多,生产扩大;价格低,获利减少,生产缩小。

所以企业生产必须依据价格变动,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需求曲线:

表达了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

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需求弹性曲线:

表达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所以A曲线属于生活必需品,B曲线属于高档耐用品

需求变动曲线:

左图中有两条需求曲线d1和d2,d2曲线比d1曲线所表达的需求更旺盛,因为对应每一个价格,d2曲线上的需求量都比d1曲线上的需求量要大。

比如对应于价格P1,d2曲线表达的需求量为Qd2,大于d1曲线表达的需求量Qd1。

我们把需求曲线的变动(比如由d1曲线平移到d2曲线的过程)叫做需求的变动

三、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因素

如何刺激消费

生产

生产决定消费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新产业,企业要创新产品

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水平与当前收入成正比

发展经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办理消费信贷

居民消费水平与未来收入预期成正比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居民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成反比

提高劳动报酬,加大调节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

物价

其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消费环境

消费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

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消费质量和安全、加强诚信建设

主观因素

消费心理:

主要有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消费结构

(1)含义:

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反映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

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2011湖南14)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②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异同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区别

地位

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决定社会主义性质,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基础,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吸纳私人资金、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策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联系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区别

表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既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意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要求

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抓大放小”,要抓大要强,放小要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联系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需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二、企业与劳动者

(一)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1、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013湖南13)

2、公司经营与发展(2010、2011湖南13、38,2012、2014湖南14,2013湖南38)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创立企业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

(3)要遵守市场规则,公平竞争;要诚实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

(5)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拓展企业的国际生存空间;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外贸易中,按国际技术标准生产,熟悉国际相关法律、规则,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7)企业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

(二)劳动者

1、劳动与就业

(1)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

必然性:

①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重要性:

①对社会生产:

是民生之本,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②对劳动者:

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

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就业总量。

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对劳动者来说:

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有创业精神,加强文化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企业来说:

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吸纳就业。

2、维护劳动者权益

⑴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②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⑶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政府: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②劳动者:

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理、合法途径加以维护;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③用人单位:

增强法律意识,严格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投资与融资

1、利息、利率与本金

⑴利息:

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⑵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

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⑶利息的计算公式为:

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2、四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项目

储蓄存款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不同点

性质

储蓄

股份凭证,所有权证书

债务证书

风险保障

收益

利息

股息或红利

利息

按保险合同,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经济补偿

偿还方式

按存款方

式获得本

金和利息

不能退股,可以买卖股票

具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当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可获得赔偿或保险金

投资效益

利率较低,风险小

收益高,风险大

利率高于储蓄,风险比储蓄大

有回报,时间长

相同点

都是个人投资行为,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收益

3、科学投资理财四原则:

(1)统筹考虑投资的收益和风险。

既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做到投资方式多元化。

投资方式多元化有利于分散风险,获得较高收益。

(3)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1、区分各种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及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②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农民的土地流转所得);③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④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④按管理要素分配

(3)国家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所得、按劳动要素所得)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括资本、土地、管理、技术等要素所得)。

2.分配原则

(1)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二者

关系

①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对立性。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正确

处理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2)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

①必然性: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重要性: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出口与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知识角度

具体措施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根本措施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分配制度

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制度保证

初次分配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再分配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

<方法技巧>有效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举例:

企业职工工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

得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

再分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社会保障等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

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

二、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方法技巧>在根据材料判定财政作用时,凡是社会保障、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材料,一般认定为财政的第一个作用;凡是工程建设、支持农村和区域发展的材料,一般认定为财政的第二个作用;凡是稳定物价、调整市场需求等材料,一般认定为财政的第三个作用。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区别

工具

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债、保护价收购粮食等都属于财政政策

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制定者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联系

①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起作用③都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我国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3、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具有制性

(2)税收具有无偿性(3)税收具有固定性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比较

市场调节

宏观调控

 

区别

 

调节手段

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

实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地位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优势

价格及时反映供求变化,市场信息灵敏,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效率高

宏观调控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②单一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政府调节是一种主观行为,可能因为决策失误或过度的政府调节干扰,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联系

都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有形手(宏观调控),无形手(市场调节),手拉手,往前走

2.宏观调控的三种重要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区别

含义

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特点

最符合市场规律,比较温和,但调节结果带有不确定性

最为权威,带有强制性,但法律可能有滞后性,有时不能适应经济形势

强制、速效、但对经济运行影响过于激烈,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运用

区别

措施列举

“十二五”规划、产业振兴规划;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

经济立法,如修改个税法、制定产品质量法等;经济司法,如“瘦肉精”案审判

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如调控房价的“限购令”等

联系

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3.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为什么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秩序。

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③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2)如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国家:

①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②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③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企业:

要遵守市场规则,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消费者:

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