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052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带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岁:

年成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

没有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

清楚

D.奋六世之余烈烈:

功业

【解析】B项,无:

无论。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解析】B项,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C项,古义:

从,跟从。

而,而且;今义:

作连词,因此,就。

D项,古义:

因为心思;今义:

集中注意力,多用心意,怀着的某种念头。

【答案】A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①惑而不从师

②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①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解析】B项,均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A项,①被;②跟……比。

C项,①用;②来。

D项,①难道;②他们的。

【答案】B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⑦履至尊而制六合

⑧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④/②⑤⑥/③⑦⑧

B.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C.①④/②⑤⑥⑦/③⑧

D.①②/③⑥⑧/④⑤⑦

【解析】①④为使动用法,②⑤⑥⑦为名词作动词,③⑧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C

5.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解析】A项,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介词短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介词短语后置句;D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D

二、阅读鉴赏(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22分)

武王问太公曰:

“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

“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

‘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

‘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

“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

“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

“将有三礼。

”武王曰:

“敢问其目?

太公曰: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

天津古籍出版社。

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专:

独掌

B.敢问其目目:

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

次序

D.白刃始合合:

交锋

【解析】次:

驻扎宿营。

【答案】C

【答题技巧】解答理解文言实词的题目,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联想推断法,就是联系课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来推断题目中词语的含义;②句式推断法,利用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句等句式上的特点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用”“以”位置相同,所在句式相同,那么意义基本相同,都是“用”的意思;③语法推断法,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词义;④语境推断法,把选项的解释义代入原文,根据语境来推断是否正确;⑤邻字推断法,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敝”的意思可以由“疲”来推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见其虚则进置杯焉则胶

B.是故智者为之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蚓无爪牙之利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解析】A项“则”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B项“为”,介词,替/介词,对。

C项“之”,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项“乃”,连词,表条件,才/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答案】A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全文,然后理解画线句子大意,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提取句子主干。

再就是仔细研究画线句子,不难准确断句。

“受命”“令”“斋”“之”“钻”“卜”“授”都是动词,其中“之”有“去、往、到”的意思,因此在此处也作动词用,要明确它们的宾语,然后就可以准确断句。

【答案】C

【知识拓展】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常规模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言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对全文的内容大体理解。

首先,通读这篇文言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内容。

然后抓住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最后,抓住句子的主语、谓语,彻底断开语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错误,这是太公在表达自己的军事思想。

【答案】B

【技巧点拨】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题目,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

曲解词意、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事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添枝接叶等。

要求考生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照,在理解、整合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辨别选项的正误。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

(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社稷”“一”“不臣”“帅”“应”;第

(2)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好”“乐”“为”“审”,还要注意“知寒暑饥饱之审”“见劳苦之明也”为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答案】

(1)国家的安危,全都在将军身上了。

现在某国不遵守臣属的职分,希望将军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它。

(2)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只是由于将帅能够了解他们冷暖和饥饱的详细情况,并且体恤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技巧点拨】翻译句子这一考点,从根本上说,考查的是解释重点实词、虚词,理解特殊文言句式、通假字的用法,以及语言表达通顺、流畅的能力。

考生要了解翻译的要旨:

根据上下文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引申、调整、补充,使译文忠实于原文。

一般考查具有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句子。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

“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

“只要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

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

‘国家的安危,全都在将军身上了。

现在某国不遵守臣属的职分,希望将军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它。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

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

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

‘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

’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

‘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

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

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

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拼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谢国君并回答说:

‘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

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

’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

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

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

从而取胜于朝廷之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

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

“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

“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攻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太公答道:

“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

”武王说:

“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

“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

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

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

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

军队驻扎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都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

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

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

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时,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只是由于将帅能够了解他们冷暖和饥饱的详细情况,并且体恤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

(《论语里仁》)

②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

不享有。

②一介:

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

【答案】

(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意思对即可。

(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①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去享有。

②(如果)不符合义,不符合道,一点点东西也不拿去送人,一点点东西也不拿别人的。

(三)名句默写(6分)

12.将下面的名句补写完整。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解析】这些语句都是本单元需要重点识记的名篇名句,要注意积累,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三、语言运用(11分)

13.请根据示意图,提取文字材料中的相应信息,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

要求:

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

(6分)

2015年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全部确定。

在完成各国审批程序后,亚投行有望在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

据测算,2010~2020年,亚洲每年大约需要8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无法满足需求。

亚投行将有效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具体方式有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

可以预期,在亚投行的支持下,亚洲各国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建设项目集中在公路、铁路、港口、通信、电力电网、油气运输等方面。

这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寻找到关键词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亚洲各国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最后整理成完整的一句话即可。

【答案】示例一:

将于2015年底投入运营的亚投行,以其特殊的投资方式、投资领域、投资对象,必将在亚洲各国掀起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带动亚洲经济的强劲增长。

示例二:

亚投行将采用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向亚洲各国提供资金支持,这必将带动亚洲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

14.某校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郊游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

请撰写本班活动标语。

要求:

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自然”“青春”“团队”三个关键词,考虑修辞手法的运用,一般为比喻、拟人、排比等。

从这个活动的主题看,这项活动的开展,既可以让同学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又可以让同学们展现青春活力,还可以以班为单位体现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因而拟写标语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来加以宣传。

【答案】示例一:

郊游放飞青春梦,合作凝聚团队魂

示例二:

让我们在自然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四、写作(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木匠砍了一棵树,把它做成三个木桶。

一个装粪,就叫粪桶,众人躲着;一个装水,就叫水桶,众人用着;一个装酒,就叫酒桶,众人品着!

桶是一样的,因为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不同了。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分析材料可知,木匠所做的三个木桶,其材料是一样的,形状也是一样的,但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了。

所以,这里面“装的东西”很重要。

可以说,“装的东西”直接决定了桶的用途和命运。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生其实也一样,“装的东西”也直接决定了人生的方向与意义,具体来说,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比如有积极进取的思想,往往就会有积极进取的行动;有消极无为的思想,也往往有消极无为的行动。

而怎样的行动,往往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因此,对于一个人或人生来说,“装什么”显得非常重要,“装什么”决定了你的人生与其他人的人生的区别。

写作时,应该由桶及人,充分展开联想,找到联系点,紧密联系社会和人生实际,具体分析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佳作展台】

涵蕴于内,人异于众

河北唐山一中冯甘霖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

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菜根谭》

木桶本无异,所盛之物有别,因此便有被躲、被用、被品的差别,恶臭扑鼻与酒香四溢,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待遇。

仔细想来,人与桶,不也有几分相似吗?

“君子生非异也”,每一个人出生时,都只是一个啼哭着的婴孩,懵懵懂懂地看着这个世界。

然而,随着我们慢慢成长,我们的人生轨道却大相径庭了——有的人“钟万物之灵气”,成为受世人赞颂的君子;有的人“集世间之恶浊”,成为遭世人唾弃的小人。

人们的命运之别犹如天壤,何耶?

原因其实很简单:

他们之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品德、修养不同也。

你总不会把芝兰之室与鲍鱼之肆等同起来吧?

苏东坡曾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可能有人会说:

区区一竹,又何以引得中国人如此仰慕呢?

竹之气节,竹之虚心,竹之青翠,竹之向上,竹之坚韧,竹之傲雪,在各方面给人以道德方面的积极影响。

可见,缺乏修养的人,恐怕只是没有灵魂的恶俗至极之人,是浑浑噩噩苟活于世间的行尸走肉。

即使他三餐食肉、衣冠华美,也无法掩盖他修养的匮乏、灵魂的空虚。

一个人,若是丢掉了修养,岂不是白白活了一生?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历史上以德立身处世的人物可谓众矣!

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三闾大夫幽愁忧愤而著《离骚》,投身于汨罗江;周恩来胸怀广大,心地无私,万人敬仰;于敏忘身报国,砺就锋锷,荡涤人心。

他们以才华建功,以精神成事,以道德立身,他们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时间在流逝,历史在延续,宫阙万间都变成了土,舞榭歌台已被雨打风吹去,唯有内在的高贵品质能被人永久地铭记,就如紫水晶,纵然形似普通矿石,被岩层层层包裹、深深掩埋,也无法掩盖其真正的价值。

让德赋予我们立身的资本,装点我们的灵魂,成就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堂堂正正,写出一个大写的“人”!

【名师点评】作者紧扣材料中提到的“装的东西”,将内涵的具体内容定为“道德”,以《菜根谭》中的名言开头,明确地突出了主旨,并且将“心体莹然”与“外物”形成对比。

结尾时再次强调了道德立人的作用,照应了题目与开头。

此外,文章内容非常丰富,多处使用了人物事例素材与名言警句素材,有《菜根谭》的名言,有苏东坡对竹的阐述,还有从古到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多处化用,比如“芝兰之室与鲍鱼之肆”“宫阙万间都变成了土,舞榭歌台已被雨打风吹去”,都为文章增色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