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186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9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1页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花城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  爱我老师,爱我学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

对学生进行爱师爱校教育,要求学生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做一件好事,为老师献一份爱心

教学目标二:

能用优美、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我们爱老师》,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拍特点和音乐旋律有相同和不同;能独立而自信地背唱歌曲,并能自编动作与同学全作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

通过歌曲《我们的学校亚克西》的学习,感受新疆歌曲的节奏风格;学会根据简单的新疆舞步编创歌曲的动作;学会自选打击乐器参与歌曲的伴奏活动。

教学难点: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他们对喊劳动号子中的“嘿哟!

”和“嘿哟嗬!

”两种节拍的感受,“体验和表现二拍子和三拍子节拍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强弱规律。

教学过程:

1、将第7页“动脑筋”栏目中的第2、3、4题作为学业习新歌的导入,让学生讨论一下自己了解的教师节的有关知识以及打算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敬意等,并请每位同学说一句献给老师的话。

 

2、为了让学生先熟悉歌曲旋律,在学唱歌词前可将歌曲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听、做、画、想、诵的活动过程中聆听和熟悉歌曲旋律。

如:

(1)听音乐自由地做三拍子律动;

(2)听音乐即兴为老师画一张教师节的贺卡或做一朵红花;

(3)听音乐完成第三页“想想”栏目的要求:

感受歌曲中音乐的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的一幅图案(第一幅);

(4)在歌曲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歌词等

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具体方法能:

跟录音完整听唱、听录音轻声默唱、听老师范唱学生跟唱、分句跟琴模唱、用暗示听唱法:

法老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唱熟后交换等等。

4、学会歌曲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按“强弱弱”的规律尝试用跺脚和拍手、拍脚、拍肩的方法为歌曲伴奏。

拍手O╳╳︱O╳╳︱

跺脚╳OO︱╳OO︱

在模仿的基础上,再由学生自编一些拍击方法为自己的歌声助兴,如可尝试将拍手变拍腿或拍肩等。

5、让学生自己选择表演的方法,参与歌曲的演唱和表演。

如:

演唱、动作表演、节奏乐器伴奏、画画、朗诵歌词等,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

6、开一个庆祝教师节联欢会,组织学生将这首深情歌曲和自制的贺卡、红花献给敬爱的老师们。

(二)学唱歌曲《我们的学校亚克西》

歌曲《我们的学校亚克西》是继第3册学过的《娃哈哈》以后又一首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的活泼风趣的儿童歌曲。

歌词中“亚克西”是新疆语“好”的意思,歌词中唱道学校、老师和同学都“亚克西”,表达了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热爱之情,教材在新学年学校开学和教师节来临之际学习这首歌曲具有积极的意义。

歌曲《娃哈哈》运用的是×××节奏,旋律显得活泼,《我们的学校亚克西》中的“亚克西”运用的是×××节奏,旋律增添了风趣。

歌曲共5轭点个乐句,结构为aba'b'c,歌曲的旋律以变化重复的手法为主,每乐句都有一个休止符,更增添了歌曲的幽默和风趣。

教法过程:

1、请学生夸夸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班级和我们的同学,激发学生的爱校、爱师、爱班和爱友之情,再导入新课。

2、先复习歌曲《娃哈哈》,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在老师指导下感受其节奏特点:

×××,可以按节奏拍一拍,可以按节奏说人名,如李小红、王大明等等,也可以按节奏唱音阶,如111、222、333……。

3、请学生聆听歌曲《我们的学校亚克西》,在老师指导下感受其中“亚克西”这三个字的节奏特点为×××,照上面的方法也按节奏拍一拍、说人名、唱音阶等,感受两首歌曲不同的风格特点。

4、学生用听唱学歌曲,建议按以以下步骤:

(1)采用听唱法先跟着歌曲边做节拍练习边听熟歌曲:

拍手  O × ︱ O × ︱ … …

拍腿  × O ︱ × O ︱ … …

(2)合着歌曲的节奏边拍手边朗读歌词,注意××节奏要读准,休止符要表现出来。

(3)边渡到教师与学生做对接句的演唱:

“亚克西”三字无全部由学生唱,其它歌词由老师唱,唱熟后再交换。

要注意节奏和休止符百本歌的难点,只有唱准了方可表现出歌曲风趣、幽默的风格。

5、歌曲学会后,可将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新疆的人文知识;结合听到的歌词内容,画画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学生;还可以在音乐中让同学们互相合作,每人用旧历纸为自己折一顶新疆帽。

通过对新疆人文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帮助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正确把握新疆歌曲的风格

6、歌曲熟练掌握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让会跳新疆舞的同学带领大家学一学教材上的“基本舞步”,或运用在歌曲《娃哈哈》中学会的新疆舞的基本动作,边唱《我们的学校亚克西》边表演,要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可以有的跳、有的唱、有的拍节奏、有的用打击乐器参与伴奏等等。

也可每种方法分到小组里完成,让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分工和合作。

使每个小组的同学在引而不发表演活动任务具体而明确的基础上,井然有序地按小组表演到全班共同合作的过程,完整地进行歌曲表演活动,注意避免讨论和合作流于表面形式上的活动。

7、按教材第5页要求自选打击乐器或自编声势(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为歌曲伴奏,节奏型可按课本要求,也可由学生自己设计

(三)认知二拍

教学过程:

1、结合生活,让学生创编二拍子和三拍子的词语或短句,如:

打夯吆喝声:

嘿哟!

嘿哟!

小鸟飞:

飞呀!

飞呀!

划船吆喝声:

嘿哟嗬!

嘿哟嗬!

小河水:

哗啦啦!

哗啦啦!

让学生边说边做律动(也可如教材上那样一重一轻或一重二轻的拍后),体验语言中的强弱规律,并在强音上学习画“>”记号。

2、多复习一些学过的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歌曲,通过不同的拍打和律动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节拍的强弱规律。

教学后记:

对学生进行爱师爱校教育,要求学生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做一件好事,为老师献一份爱心;能用优美、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我们爱老师》,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拍特点和音乐旋律有相同和不同;能独立而自信地背唱歌曲,并能自编动作与同学全作进行表演

第2课风铃响啦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

通过歌曲《风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音乐和自然的关联;进一步巩固×、××、××××三种节奏

教学目标二:

能用优美、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顽皮的小杜鹃》,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建立“我的小音库”,认识和唱准“5”和“3”两个唱名。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综合创作实践活动《风的常识的声音的表现》,能较好地把大自然中风声的变化用人的声音艺术性地表现出来;并能恰当地选择打击乐器或探究。

教学过程:

1、看一看、说一说

学唱让个别学生把自己的风铃带来,让学生仔细观察风铃的外型和材料。

听听风铃的音色。

教师在教室里准备一个电扇,用不同的风力(小、中、大)吹拂风铃,让学生感受在不同的风力下风铃发出的的“叮零”声在音色、力度和速度上的变化,让学生模仿出来。

2、读一读、拍一拍

读一读感受“风铃”两个字的读音是一高一低的,再让学生分别用×、××、××××三种奏边读边拍,在同一速度下,表现风铃在微风、轻风和狂风三种不同风力的吹动下发出的“叮零”声,为学习歌曲作铺垫

如:

××××××××××

叮零叮零叮零叮零叮零(微风)

× ×× × × ×× ×× ×

叮零叮零叮零叮零叮零(轻风)

××××  ××××  ××××   ××××

叮零叮零叮零叮零叮零叮零叮零叮零(狂风)

3、认一认、唱一唱

歌曲副歌部分中有四小节旋律是由“53”构成的,这是和本课要求掌握的音乐技能同步的。

它们是:

“53︱53︱”和“53︱53︱”

风铃,风铃金钟,银铃

3”构成的四小节旋律,要求学生能在手号的辅助下独立进行视唱,在唱准这“53”两个音后,形象化地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两个唱名存入自己的大脑“小音库”。

4、听一听、找一找

歌曲中有两个难点,建议先聆听歌曲录音,找一找歌曲中不容易唱准的音,解决难点再学唱全曲:

1)第3、4小节“533 53 ︱1-︱”53两音是上行六度大跳音程,学生较难唱准,教师要借助钢琴先让学生听准后用“Lu”模唱,再过渡到填唱歌词。

2)主歌部分的三段歌词分别用×、××、××××三种节奏表现风铃在微风、轻风和狂风三种不同风力的吹动不发出的“叮零”声,生动形象,但学生较难掌握,尤其是第三段的××××节奏,学生极易变慢速度,唱成×× ××节奏。

建议:

学歌曲前先完成第14、15页的节奏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如何在相同的节拍和速度下拍打×、××、×××三种节奏,并按节奏说词。

学会节奏后再回到歌曲中,按旋律先学会主歌部分的三段描写不同风力下铃声“叮零”的歌词,最后再学唱全曲。

5、唱一唱、演一演

按教材要求,歌曲要用中速演唱。

在歌曲情绪、力度的处理上,可让学生自己讨论,建议主歌部分的三段歌词,根据微风、轻风和狂风三种不同的意境,分别用p、mp、f力度演唱,并较加上动作进行表现。

6、画一画、做一做

学生学会歌曲后,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画一画心中的风铃,也可动手做一个风铃,用什么材料、构思怎样的造型、先怎么颜色展览会“,在背景音乐《风铃》的歌曲伴奏下,欣赏自己创作和动手做的风铃,感受琳琅满目的风铃的美妙魅力。

(二)学唱歌曲《顽皮的杜鹃》

1、议:

可请学生先谈谈自己所认识的大自然的鸟类,再回忆在前四册教材中通过音乐所认识的鸟类朋友,还可以复听在第四册教材第4课欣赏过的管弦东曲《杜鹃圆舞曲》,感受音乐中小杜鹃的叫声“咕咕”是由一高一低的两个音组成的,学一学小杜鹃的叫

2、听:

建议和学唱《风铃》的歌曲一样,将11页“我的小音库”(sol——5、mi——3的认知)放在学习歌曲前完成,为学习歌曲做认识唱名的铺垫。

可从小杜鹃的“咕咕”叫声导入(两个音一高一低)。

学生在感受和建立了这两个唱名的音高观念并将其存入了“小音库”后再聆听歌曲录音磁带,要求学生能听辨出歌中小杜鹃的“咕咕”声是由这两音组成的,并能借助手号唱准“咕咕”

3、唱:

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可以先听录音,第一遍聆听时,听到“咕咕”举手,第二遍聆听时,听到“咕咕”拍手,第三遍聆听时,听到“咕咕“跟着唱;然后可以师生接唱:

教师唱歌曲,学生杜鹃的叫声,只唱”咕咕“部分,用此方法还可以分组接唱、男女生接唱、全班和个人接唱等,最后过渡到跟伴奏音乐或钢琴唱全曲。

4、动:

学会歌曲后,可由学生自行设计表演动作,“咕咕“处可设计表现小杜鹃飞翔或叫唤等特征的律动;

5、拍:

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声势伴奏(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6、奏:

还可由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伴奏,“咕咕”处可敲击sol、mi小音条,可加入碰铃、响板等。

(三)建立“我的小音库”(认知唱名“sol—5、mi—3—”,感知音名“G、E”

教学过程

1、认识音条。

有条件的学校在这一课中可准备“G、E”两个音条,让学生看一看,敲一敲,听一听,初步感知音名“G、E”。

关于唱名和音名的关系,教师在此不宜多讲,只需让学生知道:

短的音条是以前打手号唱的sol音,唱名是“5”、音名叫“G”;长的那音条名字叫“E”,它发出的声音是mi,唱名是“3”。

如学校没有音条,可在钢琴或琴的键盘乐器上分别贴上“G”、“E”的标签纸,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也可达到同样效果。

2、教师敲音条,学生听辩后打手号唱出来。

3、教师敲音条,学生听到sol音站起来,听到mi音就坐下,帮助学生建立音高观念。

4、教师敲出简单的乐句,学生打手号模唱。

5、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唱一个音,听音条打手号唱出,如教师两个音条同时敲,则两组同时唱,让学生初步感受和声的美妙效果。

6、认识唱名“5、3”:

教师边唱边出示写有唱名“5、3”的卡片,让学生感知“5”发“sol”音,“3”发“mi”音,帮助学生建立唱名和简谱之间的关联感。

然后教师任意出示卡片,学生打手号唱出唱名。

可以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认得快,唱得准,要求学生必须“唱”音,不可“说”或“喊”音。

7、用唱名“5、3”作曲:

教师可在黑板写一条节奏,让学生在节奏谱下写出自己作的小曲的唱名,全班唱一唱,看谁作的曲子最好听。

如 ××︱×××︱××××︱××

35553553353

55335535535

教学后记:

通过歌曲《风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音乐和自然的关联;进一步巩固×、××、××××三种节奏,能用优美、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顽皮的小杜鹃》,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建立“我的小音库”,认识和唱准“5”和“3”两个唱名。

第3课听音乐看跳舞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

体验和感受音乐与姐妹艺术的有机结合,对中外著名舞蹈的片段及其音乐感兴趣。

教学目标二:

通过欣赏《四小天鹅舞曲》、《天鹅》、《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和《那不勒斯舞曲》,能听辩出已学过的七件乐器的音色,认识一件新乐器。

教学目标三:

跟随影像和音乐参与模仿、创编舞蹈和律动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听赏《四小天鹅舞曲》、观赏《四小天鹅舞》:

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不朽名著《天鹅湖》,是根据德国民间故事构思的,成曲于1876年。

不幸的是由于编导不具备音乐体现能力,1877年《天鹅湖》的初演失败了。

此后,经验丰富的编导大师彼季帕和助手伊万诺夫对《天鹅湖》的总谱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重新构思创作,在1894年为纪念作曲家逝世一周年活动中,首先上演了伊万诺夫编排的第一幕第二场(即“湖畔”一场)。

美妙的天鹅形象第一次登上芭蕾舞台,凝聚着柴可夫斯基心血的音乐幻化为无比动人的图景出现了。

次年,全剧问世又获得轰动性的成功。

《天鹅湖》遂以芭蕾的同义词,屹立在艺术群山之巅,存留在亿万人们的记忆中。

《四小天鹅舞曲》是这部舞剧第二幕里的一段舞曲,表达了小天鹅们的欢乐心情。

乐曲采用了三部曲式,4/4拍子,中庸的快板。

开始由大管吹奏八分音符活泼跳跃的伴奏音型,一小节后,双簧管用二重奏的形式演奏轻快的旋律,然后长伴奏音型,一小节后,双簧管用二重奏的形式演奏轻快的旋律,然后长笛在高八度上进行重复。

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用十六分音符几次穿插在乐句结尾的长音上,显得很有生气。

然后,第一小提琴接奏主旋律,这里,强调切分节奏的几个音,表示小天鹅走步还不稳,更显得活泼可爱。

四小节之后,长笛在高音区助奏,经过反复,再现开现时的旋律。

最后,是个短小的尾奏,它再次采用不平稳的切分节奏,显得十分有趣,乐曲在两个强音和弦上结束。

柴科夫斯基的这首《四小天鹅舞曲》写得精巧、别致,配上舞蹈,更有诗一般的情趣、画一般的意境。

它深受人们的喜爱,经常出现的音乐会上,有时,还以重奏和独奏形式演出。

1、看: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芭蕾舞、《天鹅湖》故事和创作背景的资料,看资料,了解剧情。

2、讲:

请学生讲讲《天鹅湖》的故事,体会其文学美。

(王子和公主战胜恶魔,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通过影碟给学生介绍芭蕾舞的起源的特点。

3、赏:

学生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幕《四小天鹅舞》,在音乐和舞蹈交融的情景中感受音乐旋律美、舞蹈姿态美。

4、议:

让学生自由讨论对剧情、音乐和舞蹈的感受。

5、辨:

复听音乐,听辩出大管、双簧管和小提琴在乐曲中出现的顺序。

(此前,教师可用“听力抢答”的方式给学生复习一下前面1-4册学生已认识的全部管弦乐器)。

6、创:

自创动作,随音乐做律动或声势(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并可让学生边动边哼唱旋律。

7、奏:

可让学生多欣赏几段《天鹅湖》中经典的舞蹈片段,在欣赏时,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参与欣赏活动。

8、比:

可让学生听赏由这段乐曲改编的童声合唱曲《小天鹅》或其它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比较和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一、导入新课:

从屏幕“天鹅妈妈带着四只小天鹅”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完事聆听:

欣赏“四小天鹅舞曲”的音乐。

三、师生共同利用在图书馆和网上收信的资料,讨论柴柯夫斯基和他的作品。

(从作曲家的国籍、生平、主要作品、小故事等几方面进行)

四、观看录象:

初步了解芭蕾舞剧《天鹅剧》和《四小天鹅舞曲》并欣赏《四小天鹅舞曲》以及芭蕾舞剧《天鹅剧》的录象片段。

五、分析、讨论:

从旋律、音色几方面分析《四小天鹅舞曲》的音乐要素

(一)感受和表达乐曲的旋律。

第一部分主题旋律:

1、屏幕展示第一部分主题旋律谱,老师用钢琴弹奏第一部分主题旋律;

2、学生跟琴哼唱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并感受旋律重音;

3、师生边哼唱,边用跟随教师用形体动作感受和表达旋律;

4、老师用钢琴弹奏,学生用乐器伴奏共同演奏第一部分主题旋律。

(二)第二部分主题旋律:

1、屏幕展示第二部分主题旋律谱,老师用钢琴弹奏第二部分主题旋律;

2、学生跟琴哼唱第二部分主题旋律,并感受旋律中的切分音;

3、师生边哼唱,边跟随教师用形体动作感受和表达旋律。

(三)分析乐曲的音乐:

1、再次完整欣赏全曲,并自由讨论分析音色;

2、老师汇总同学的意见并作总结;

3、分析第一部分主题旋律的音色。

①师:

“同学们想想,天鹅通常生活在什么地方?

”讨论得出结论,天鹅生活在森林、湖边、田园里。

②师:

“什么乐器最具有田园色彩?

播放“双簧管”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双簧管是最具有田园色彩的乐器,音乐家用双簧管的音色来表现在田园中欢快嬉戏的小天鹅形象。

③屏幕展示“双簧管”照片,并播放双簧管演奏的录象片段

(四)分析第二部分主题旋律的音色:

第二部分主题旋律由小提琴演奏;

①师:

“音乐家为什么要用小提琴来表现小天鹅的形象呢?

”;

②利用学生资源,请一位同学拉奏一段小提琴片段,让学生感受小提琴的音色;就非常合适作曲家用小提琴明亮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来表现小天鹅纤细而活泼的形象。

六、综合完事欣赏和表现全曲:

全体同学在教师带领下边欣赏边用律动表现全曲。

(二)听赏大提琴独奏曲《天鹅》 观赏芭蕾舞《天鹅之死》

《天鹅》是人们熟悉并为之感动的优雅、温柔的大提琴曲,它出自法国作曲家圣桑(1835-1921年)的管弦乐《动物狂欢节》。

《动物狂欢节》由十四首独立矮小乐曲组成,《天鹅》是第十三首,它不仅是不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也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唯一允许在他生前让人演出的乐曲,被视作圣桑的代表作品,还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该曲是大调式、6/4拍子、由单主题发展而成的三部曲式。

乐曲一开始,钢琴以清澈的和弦、清晰而简洁地奏出犹如水波荡漾的引子,在此背景上,大提琴奏出旋律优美的主题,描绘了天鹅高贵优雅的神情和安详浮游的情景。

中间部分由第一部分主题发展而成,犹如对天鹅优雅而端庄形象的歌颂,把人带入一种纯洁崇高的境界。

第三部分,钢琴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天鹅游荡于碧波涟涟的湖面时高雅悠然的艺术形象,全曲在弱奏中逐渐消失。

在这首乐曲里,如果说大提琴代表了天鹅,那么钢琴就是那波光粼粼的湖水。

二十世纪初,俄国著名芭蕾舞赏安娜巴甫洛娃应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的邀请,在贵族会馆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表演独舞,音乐选用了《天鹅》。

由于当时的芭蕾作品常用“天鹅”作为标题,故将舞蹈命名为《天鹅之死》以示区别。

舞蹈踏实地保持了古典芭蕾的传统,以诗一般的灵感使表演与技巧、音乐有机地结合。

通过描绘濒死的天鹅渴求重新振翅,孤身只影在平静的源面上艰难挣扎,最终默默死去时的神情,以象征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与死亡,命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神。

教学后记:

1、观赏:

观赏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描述的意境、情绪。

2、听辨:

复听音乐时可让学生闭眼重现作品的意境,引导学生听辨出作品中担任独奏和伴奏的各是什么乐器。

3、律动:

分两组,跟随音乐用手臂分别画出独奏音乐和伴奏音乐的旋律线;随着音乐,自由地做律动。

4、讨论:

对两部表现“天鹅”的音乐作品的不同感受,教师用归纳总结,以下表格可用参考。

 作品 要素  

四小天鹅舞曲

天 鹅

意境

热 闹

幽 静

情绪

欢 乐

忧 伤

节奏

紧 凑

舒 展

速度

快 速

缓 慢

力度

较 强

较 弱

说明:

以上表格内容可以学生讨论后用选择填空的方法完成。

5、比较:

可让学生听赏由这段音乐曲改编的童声合唱曲,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三)听赏和观赏《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

60年代,北京舞蹈学校芭蕾舞团根据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要创作一个革命题材的剧目”的指示,在1964年初创用并上演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现代芭蕾舞剧,根据同名电影《红色娘子军》剧本改编。

这部舞剧的编导是李承祥、蒋祖慧,主要演员白淑湘。

剧情介绍的是在十年内战其间海南岛椰林寨的丫头吴清华因不堪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残酷压迫投奔红军后在部队成长的故事。

剧组在创作过程中,深入到海南岛琼海县,遍访当年的娘子军连战士,收集关于当年“娘子军”的种种故事和人物原型的命运经历。

舞剧《红色娘子军》共7场,连序幕和过场共9场,是中国当时前所未有的大型舞剧。

这个舞剧继承了芭蕾的优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过去芭蕾舞的传统程式,独舞、双人舞,性格舞的处理完全从戏剧发展和人物塑造出发。

《常表指路》中的双、三人舞和性格舞《五寸钢刀》都是很精彩的舞段。

《红色娘子军》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排练完毕。

可是在试演时,领导同志提出只有娘子气,军人的气质不够浓。

于是剧组又深入到部队去接受军事生活的体验,于国庆前夕接受周总理的审查。

周总理看过后兴奋他说:

“很成功,明天就可以为外宾演出”。

中国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就这样在1964年10月1日于首都天桥剧场进行了首场演出。

此后,芭蕾舞剧《白毛女》、《沂蒙颂》也出现在芭蕾舞台上,这表明:

中国的现代芭蕾舞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这段音乐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的一段舞蹈音乐,乐曲既热烈又温馨抒情,表现了女战士们和炊事班长之间趋势的友谊和对战斗生活的乐观态度。

乐曲为ABA结构,A段节奏紧凑、线条清晰的中国民族宫调式主题音乐伴随着舞台上那群英姿飒爽的女战士优美的舞姿,展示了她们朝气蓬勃的艺术形象,再现的A段描写了一位女战士模仿老班长吸烟的场面,充满了青春活力;B段节奏宽松、隐见民族调试特点的旋律,则表现了活泼、诙谐的女战士和老炊事员逗乐的场面,显得轻松、愉快,以展示革命大家庭的和谐、团结精神和革命军队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成:

1、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影《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乐曲《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的资料,在课上交流,为欣赏活动做铺垫。

2、整体欣赏:

听乐曲时要引导学生听辨出乐曲的ABA曲式,并感受A段和B段在节奏、情绪上的对比,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3、舞蹈印象:

通过观赏芭蕾舞《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和舞蹈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以及现代芭蕾舞和古曲的异同之处。

请学生根据音乐和舞蹈的动作特征,议一议在这段舞蹈中女战士和炊事班长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4、参与活动:

(1)根据音乐“前奏+A+B+A”的结构,分别创编不同的舞蹈动作、律动或声势,可参照教材要求做,也可以自己创作。

(2)在A段前面的几个乐句后面都有一小拍在高音区的快奏,在指导学生听辨出来后可让学生用铝板琴或钢琴跟着音乐的旋律在此处参与刮奏,使学生在有意注意中用打击乐器参与欣赏活动。

(3)可让学生听赏一下由手风琴等其它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感受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

5、相互评价:

学生在欣赏和参与活动中,可让学生相互评价,鼓励有新意的体验和表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