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292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7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

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据境明义,多维比较

                      ——高考真题感悟

1.(2016·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B.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D.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解析:

选B “与众不同”的意思是“跟大家不一样”。

“标新立异”的意思是“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标榜“新”和“异”,重在主观行为,此处宜用前者。

“机敏”的意思是“机警灵敏”,多用于形容人的反应能力。

“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多用于形容人的思想、感觉、目光、洞察力等,此处强调“感觉敏锐”,应选用后者。

“焦躁”的意思是“着急而烦躁”,多用于形容人的心理。

“浮躁”的意思是“轻浮急躁”,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情。

“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

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侧重点不同。

此处宜用后者。

2.(2015·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

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

解析:

选B 徘徊:

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踟蹰: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根据语境,此处应该使用“徘徊”。

积聚:

指积累,多用于财富、力量等。

积淀:

积累沉淀,多用于文化、思想、感情等。

根据后面的“智慧”一词,可确定此处应用“积淀”。

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宵衣旰食:

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根据语境,此处强调读书需要有努力、勤奋的精神,所以应该用“废寝忘食”。

3.(2014·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__。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______:

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答案:

C

难易度:

易。

难度系数为0.78。

区分度为0.32。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

本题素材改编自英国作家欧文的散文《英国乡村》。

与去年不同的是,本题没有选择几个语境相对完整、内容比较简明、语体有所不同的句子,而是选择一段词语使用比较集中的材料。

鉴于江苏卷在这类题目里一般都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多年不考双音节词语,本题将词语与成语综合考查有助于提高对词语教学的关注度。

“匠心”是指巧妙的构思;“用心”是指怀有的某种念头。

“别有洞天”是指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别树一帜”是指另外树起一面旗帜,与众不同,自成一家。

“浑成”是指浑然一体,不见雕琢的痕迹;“饱满”是指丰满,充足。

上述三组词语的词义看似相似,其实差异明显,立足于具体语境加以比较,则不难发现C项是“最恰当”的。

答题分析:

本题区分效果分层分析如下:

A

B

C

D

未选

难度

区分度

全体

3.95

16.56

78.26

1.18

0.05

0.78

0.32

第一层

1.23

6.96

91.53

0.28

0.00

0.92

0.09

第二层

2.90

14.75

81.61

0.74

0.00

0.82

0.09

第三层

7.59

27.42

62.37

2.47

0.15

0.62

0.19

本题是整套试卷的第一题,选取了常见常用的词语和成语,试题相对比较容易,得分率较高,有助于考生增强信心,顺利完成后面的答题。

本题难度虽不大,但仍有考生选择其他选项,甚至不选,反映了一些考生词语(包括成语)辨析和使用能力的欠缺。

本题中“匠心”与“用心”、“浑成”与“饱满”两组词语相对比较好辨别,“别有洞天”与“别树一帜”有些考生易混淆,不能正确把握“别有洞天”着重在意境,而“别树一帜”着重在想法和做法。

4.(2013·江苏高考)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②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③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解析:

选B 南辕北辙:

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行。

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

买椟还珠:

买下匣子,而把匣子里的珍珠归还卖主。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句中表达的是取舍不当这一意思,只能用“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精彩。

比喻不同人的辞章具有同样高的造诣。

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殊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结合语境,用“殊途同归”才准确。

如临深渊:

像处于深渊的边缘一样。

形容存有戒心,做事非常小心谨慎。

如履薄冰:

如同走在薄冰上一样。

形容非常谨慎、小心翼翼的样子。

5.(2012·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____。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__。

A.改名换姓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

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

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

解析:

选C 本题从语境不合、褒贬误用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从“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可知,第一空是“改名换姓”而非“移花接木”(暗中更换人或事物,贬义)。

从笔名比原名“来得响亮”可知第二空是“如雷贯耳”(名声大)而非“大名鼎鼎”(很出名)。

从“真假难辨”可知第三空是与之照应的“弄假成真”而非“弄巧成拙”(想耍手段,结果却坏了事,贬义)。

6.(2010·江苏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解析:

选D A项,“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与语境中的“感动”不符。

B项,“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

与句中“在种种灾害面前”矛盾。

C项,“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不适合用在“捡垃圾”语境中。

D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

这里使用正确。

1.选词上有什么特点?

选词上注重两字词语和成语,常为易错易混的常用词。

2.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自2014年开始,江苏卷没有选择几个语境相对完整、内容相对简明、语体有所不同的句子作为命题材料,而是选择一段语料集中考查词语。

                   ——词语(含成语)辨析技法

第一讲 实词辨析“3角度”、虚词辨析“看5点”(对应学生用书P2)

高考主要考查近义实词的使用与辨析,侧重考查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而不是词典中静态的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入手:

(一)从意义角度辨析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看词义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如:

妨碍、妨害

辨析: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

例如:

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如:

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1.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景海鹏郑重   :

我们一定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

(许诺、承诺)

解析:

“许诺”“承诺”都有答应照办之意,不同在“承诺”要比“许诺”语气庄重,词义程度也重,根据句中“郑重立下誓言”的语境,应选“承诺”。

答案:

承诺

看适用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如:

边疆、边境、边界

辨析:

这三个词表示的范围越来越小。

“边疆”指比较边远的靠近国界的区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线,范围最小。

2.边城明净的    ,教化着朴实的人们。

(风光、景象)

解析:

“风光”即风景,指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还表现景象对人的积极影响,其使用范围比景象大。

故选“风光”。

答案:

风光

看表达侧重

对近义词词义的辨析,关键是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

辨明了近义词中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语素的意义也就清楚了。

如“精巧”和“精美”,前者强调巧妙,侧重做工;后者强调好看,侧重外观。

3.尽管这只是本校集体组织的一次    ,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开通。

(演示、演练)

解析:

“演示”和“演练”,前者侧重“示”,是个别人做示范给其他人看,而后者侧重“练”,大家共同参加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故本句应选“演练”。

答案:

演练

(二)从用法角度辨析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看适用对象

  有很多实词有特定的适用对象。

辨析适用对象的差异也是区分实词的方法之一。

主要看词语是用于自己还是用于他人,是表谦称还是表敬称,是适用于一般对象还是适用于特定对象。

如:

爱护、爱戴

辨析:

两者都可以用于人,但“爱戴”只用于下对上,“爱护”用于同志之间或上对下,有时还用于物,如“爱护公物”。

4.在瑞典,子女没有    老人的义务,老人的一切由社会负责。

(赡养、抚养)

解析:

“赡养”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抚养”是爱护并教养,用于父母对子女。

这里应填“赡养”。

答案:

赡养

看成分搭配

  在语言实践中,词语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

词语的搭配,一要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

如“颁布”同“法令、法规、条例、纲领”等词语搭配,其对象是群体;而“颁发”同“勋章、奖状、证书”等词语搭配,其对象是个体。

5.既要打击不法行为,又要维护奶农合法利益,帮助奶农    难关,促进奶业健康稳定发展。

(度过、渡过)

解析:

“渡过”,一般用于空间方面,如江河湖海等,也用于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抽象概念;“度过”,一般用于时间方面,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光阴等。

本句从搭配习惯上应选“渡过”。

答案:

渡过

看词性语法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

如:

启示、启事

辨析:

“启示”是启发的意思,作动词时,可作谓语;作名词时,可作主语或宾语。

“启事”是刊登或张贴出来的声明,属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如:

征文启事、寻物启事。

6.故乡的小溪永远在我的心中静静流淌,轻轻私语,   我精神上的抚慰。

(给予、给以)

解析:

“给予”后面可以直接跟宾语;“给以”后面只说所给的事物(多为抽象事物),不说所接受的人。

这里应填“给予”。

答案:

给予

看习惯用法

  有些词语意义虽然接近,但其习惯用法不同。

如:

捉摸、琢磨

辨析:

“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7.联赛开始一个多月以来,“鹰眼”判罚屡次引起争议,关于它的    声从来没断过。

(置疑、质疑)

解析:

“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

根据语境,应选用“质疑”。

答案:

质疑

(三)从色彩角度辨析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看感情色彩

  从感情色彩论,词语可分为褒义(含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贬义(含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和中性(既不明显褒奖,也不明显贬斥)三种。

如“牟取”与“谋取”,“牟取”含贬义,而“谋取”属中性词。

8.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    。

(侧目、刮目)

解析:

“侧目”的意思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是贬义词。

而“刮目”是说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是褒义词。

本句根据语境,显然应用“刮目”。

答案:

刮目

看语体风格

  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9.会晤中,两国领导人共同    了今后双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一系列问题,并就许多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商量、磋商)

如“见面”和“会见”,“办法”和“措施”,“害怕”和“恐惧”,都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

“盐”和“氯化钠”,则是一般用语和专业术语的区别。

解析:

“商量”是口头用语,“磋商”是书面用语。

根据语境,应选“磋商”。

答案:

磋商

[随堂综合巩固]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某饮食服务公司由于狠抓管理,杜绝铺张浪费,三个月下来,仅办公经费一项就________了五十万元。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的________,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

③出了差错,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老是埋怨别人,________责任。

A.结余 原形 推脱   B.节余 原型 推脱

C.结余 原型 推托D.节余 原形 推托

解析:

选B 结余:

动词为结算后余下,名词为结算后余下的钱、物等。

节余:

因节约而剩下,指节余的钱或东西。

应用“节余”。

原形:

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

原型:

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应用“原型”。

推脱:

推卸。

推托:

借故拒绝。

应用“推脱”。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经市政府批准,从2016年5月1日起正式________。

②为加快推进麻城市创新________先导区建设,该市着力破解阻碍创新发展的瓶颈。

③市财政局通过集中培训的措施,让操作人员理解和________财政业务,提高了操作技能。

A.施行 试验 熟习B.实行 实验 熟悉

C.施行 实验 熟习D.实行 试验 熟悉

解析:

选A “实行”“施行”,都是动词,都有“行动、做”的意思。

前者偏重于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后者指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

“实验”“试验”,都有“实际做”的意思。

前者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活动,后者指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应用范围广,可以用在人、事、物上;“熟习”指熟练地掌握或了解很深刻,应用范围窄,一般用在业务、学问、技术操作上。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两代独生子女家庭中,作为父母辈的四个人,几乎把全部心血都________在孩子的身上。

②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已由新华社________发布,文件全文约10000字,共分8个部分33条。

③院内有雕龙画凤,也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园天井,曲径回廊________各处,处处表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

A.贯注 授权 贯穿B.灌注 受权 贯穿

C.灌注 授权 贯串D.贯注 受权 贯串

解析:

选B “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或(语意、语气)连贯,贯穿。

“灌注”指浇进、注入。

①应填“灌注”。

“授权”指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

“受权”指接受委托行使做某事的权力。

②应填“受权”。

“贯穿”和“贯串”都有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的事物的意思。

“贯穿”一般用于具体事物。

“贯串”一般用于较抽象的事物。

③应填“贯穿”。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国家要求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________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表示:

“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

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和族群的________。

③某些优秀学生放弃北大、清华,转投香港大学,人们纷纷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的惊呼。

风波________之际,香港大学公开宣称北大、清华“二流说”完全错误。

A.坦陈 局限 叠起B.坦承 局限 迭起

C.坦承 限制 迭起D.坦陈 限制 叠起

解析:

选B “坦陈”指坦率地陈述。

“坦承”指坦白地承认。

①强调对“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一事的坦白承认,应填“坦承”。

“局限”指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限制”指规定范围,不许超过;或指规定的范围。

根据语境,②应填“局限”。

“叠起”指把东西折叠起来。

“迭起”指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③中与“风波”搭配的应是“迭起”。

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

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

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看词性异同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

“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副词,但“固然”还可充当连词,表示承认某种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如“你的意思固然不错,但我觉得还是有值得商榷之处”。

与之相似的虚词混用情况有:

必须(副词)——必需(动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等。

[应用体验]

1.教育方式的创新    重要,但更须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偏执做法。

(固然、诚然)

解析:

“固然”能作连词,引起下文转折,而“诚然”不能。

根据语境,上下句之间有转折的逻辑关系,应填“固然”。

答案:

固然

(二)看搭配情况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

“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如下:

表并列的

一方面……另一方面…… 有时……有时……既(又)……又……

表选择的

不是……就是…… 是……还是……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表递进的

不但……而且…… 尚且……何况……

表转折的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表条件的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总是……

表假设的

如果……那么…… 即使……也……

表因果的

因为……所以…… 既然……就……

[应用体验]

2.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    “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和、还是)

解析:

应选“还是”,与前面的“无论”搭配。

答案:

还是

3.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    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提升。

(即使、虽然)

解析:

“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其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与下句的“也”属固定搭配。

“虽然”往往与“可是”“但是”连用,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甲事而不成立。

答案:

即使

(三)看语气辨析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是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是不如前者强烈。

如:

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难道不能克服眼前的这点困难吗?

今天他没来,莫非生病了不成?

[应用体验]

4.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做起活来    慢一些。

(未免、不免)

解析:

“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正是“做起活来慢”的原因,此处是对“他”的客观评价,没有批评的语气。

因此,结合语气判断,应选“不免”。

答案:

不免

(四)看表达关系

虚词有用来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辨析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应用体验]

5.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    江南绿油油的稻田多么迷人,我    不能忘掉西藏的青稞。

(不管……也、尽管……还)

解析:

“不管……也”是非条件复句,意指排除一切条件,也要实现某种结果或达到某种目的;“尽管……还”表示转折,意思是前一分句陈述的事实作为条件所形成的结果,与后一分句所形成的结果是相反关系。

答案:

不管……也

(五)看位置辨析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应用体验]

6.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    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由于、至于)

解析:

“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一分句开头,应该放在“哪所”前。

“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

答案:

至于

[随堂综合巩固]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神州”飞船的船舱里,安装了几百件仪器设备,________就是一个“太空实验室”。

②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________有些伤感。

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③我们不会侵犯他国的主权和领土,________进行丝毫的侵犯。

A.简直 甚至 哪怕   B.恍若 以致 哪管

C.简直 以致 哪管D.恍若 甚至 哪怕

解析:

选A 第①处,“恍若”是“仿佛是”的意思,与其后的“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