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418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docx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代码:

2011年5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人员素质测评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交叉学科,是在管理学、测量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思想和原理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各主要人员素质测评方法的操作技术和操作规程,学会灵活运用各种人员素质测评工具、客观分析测评结果。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人才测评理论并掌握人才测评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做好技能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才测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人才测评的技术操作体系和人才测评理念;熟悉人才测评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掌握人才测评的内容、各种测评方案的实施、运用情况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学会运用测评技术选拔人才。

课程基本要求:

考生了解和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有关概念,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当前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情况,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整个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能够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制定、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等工作。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属专业主干课程。

它与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和《商务沟通》是本课程的基础,《人员测评技术》与本课程紧密衔接。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与人员素质测评相关的基本概念。

学习要求:

掌握素质的概念、素质的特性与素质的构成,熟悉人员素质测评概念及其各种类型的特点与操作流程,理解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与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素质的含义

识记:

素质的概念、素质的特性、素质的构成、素质测评的含义

理解:

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区别

人员测评与人员选拔

(二)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识记:

选拔性素质测评的特点、配置性测评的特点、开发性素质测评的特点、诊断性素质测评的特点、考核性测评的特点

理解:

不同类型人员素质测评运用原则

应用:

不同的人员素质测评的操作流程

(三)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理解:

素质测评的评定作用、诊断作用、预测作用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与运用原则

识记:

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作用

理解:

人员素质测评的运用原则

第二章胜任力理论及其对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理解有关胜任力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学习要求:

了解胜任力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胜任力的概念与胜任力模型,掌握胜任力理论在人员素质评价中的作用与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数据收集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胜任力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理解:

胜任力理论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二)胜任力理论比较

识记:

胜任力的定义与基本属性,胜任力的洋葱模型、冰山模型、梯形模型、金字塔模型,构建胜任力模型的主要数据收集方法

理解:

胜任力的特质观与行为观的共同点,胜任力的主要分类

(三)胜任力理论作用与价值

识记: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面试过程

理解:

进行胜任素质测评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设计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人员素质测评标准的设计与应用。

学习要求:

理解人员素质测评标准的概念与结构,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化方法与计量方法,掌握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概述

识记:

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与类型

理解:

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作用

(二)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化方法

识记:

权重的概念与形式,加权的类型,权重的确定方法

理解:

构成人员素质测评的项目或因素

应用:

人才素质模型实例分析

第四章人员素质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组织与实施的方法。

学习要求:

掌握人员素质测评实施要素构成、基本程序与步骤,熟悉实施素质测评的基本原则与要领,理解测评工具与方法的设计,了解测评方法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人员素质测评组织实施程序简述

理解:

人员素质测评组织实施的一般流程

(二)人员素质测评实施活动的主要环节

理解:

人员素质测评操作中的关键环节

应用:

实施测评的基本原则与实施要领

第五章心理测验方法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如何对人员进行心理测评。

学习要求:

了解心理测验的概念、心理测验的种类与形式及常用的心理测验方法,掌握品德测评和能力测评的相关概念,掌握能力倾向测验的类型及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心理测验概述

识记:

心理测验的概念及其特点、心理测验的种类与形式

理解:

心理测验的主要发展阶段

(二)品德测评

识记:

FRC品德测评的操作流程,投射技术法的主要特点、哈梅诚实测验的操作程序、威金特知觉测验的构与操作

理解:

OSL品德测评的注意事项,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问卷法

(三)能力测评

识记:

各种特殊能力测评类型所评测的特定能力,学习能力测评的三个层次,职业能力倾向测评的作用与功能

理解:

能力测评的类型以及在人员素质测评中的应用

第六章面试方法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面试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学习要求:

掌握面试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面试的原则及作用,掌握面试试题的要求及编制,掌握面试的程序与步骤,熟悉面试的方法与技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面试概述

识记:

面试的概念与特点

理解:

面试的理论基础,面试的作用

(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

理解:

提高面试质量的主要方法

应用:

座位的布置方式,面试中问、听、观、评的技巧

(三)面试的关键问题

理解:

面试中关键问题的设计选择,面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评价中心技术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评价中心的设计与应用。

学习要求:

熟悉评价中心的概念、特点、评价维度和优缺点,掌握常用的评价中心技术相关内容,了解一些非常用评价中心的技术,掌握情境设计中的要点,理解评价中心技术实施失败的原因,以及有效实施评价中心的关键环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评价中心概述

识记:

评价中心的概念与特点

理解:

评价中心的起源

(二)评价中心的主要类型

识记:

(1)公文处理的应用方法与适用对象

(2)小组讨论的应用方法、适用对象、评价标准

(3)角色扮演的应用方法

(4)管理游戏的应用方法与适用对象

(5)事实判断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6)面案例分析的优缺点

(7)发展中心的主要特点

(8)自我洞察评价方法包括的主要活动

理解:

评价中心的发展趋势

(三)设计方法与应用

识记:

情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

评价中心在应用时的操作程序

第八章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报告与运用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绩效考核的工作方法。

学习要求:

了解素质测评报告的定义及构成要素,了解素质测评报告类型及表述方法,了解素质测评报告的一些应用实例,掌握素质测评报告分析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人员素质测评结果报告的类型

识记:

报告的形式,报告分数的四种基本形式,等级报告与分数报告的区别,评语报告应注意的问题,分项报告与综合报告的优缺点,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总体水平分析的典型值

应用:

报告导出分数的计算,数据综合的计算(累加法、平均综合法、加权综合法、连乘综合法、指数连乘法),整体差异的计算(两极差、平均差、标准差、差异系数)

(二)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运用

识记:

人员素质测评结果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跟踪分析

理解:

人员素质测评结果跟踪分析的关键环节

第九章人员素质测评应用案例及其分析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具体应用过程。

学习要求:

正确理解和掌握人员素质测评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从而为将来的工作开阔思路、汲取对未来工作的启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人员素质测评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中的应用

识记:

结构化面试与非结构化面试的区别

理解:

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测评过程

(二)素质测评在企业人员招聘中的应用案例与分析

理解:

企业采取不同面试方式的依据

(三)人员素质测评在事业单位招聘中的应用

理解:

在事业单位招聘中可以运用的主要测评工具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

识记、理解、应用,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

其具体含义为:

识记:

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

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萧鸣政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2、在了解考试大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在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并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重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同时,在自学各章内容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切勿死记硬背;同时在对一些知识内容进行理解把握时,联系实际问题思考,从而达到深层次的认识水平。

4、为了提高自学效果,应结合自学内容,尽可能地多看一些例题和动手做一些练习,以便更好的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存在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

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

“识记”为10%、“理解”为50%、“应用”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

较易、中等难度、较难。

4、本课程命题采用美国IPMA的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

5、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1、单项选择题

以下属于操作能力测评的是。

A.工具使用测验

B.机件配合测验

C.珀杜插板

D.形板置放测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