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468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docx

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

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二)

【说明】

1.本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用0.5mm黑色中性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选择题栏目中,主观题答案写在主观题栏目中。

得分

评卷人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jǐn)铿锵(kēng)载体(zài)硕果累累(léi)

B.剽悍(piāo)奔丧(bèn)阿谀(ē)屡见不鲜(xiān)

C.癖好(pǐ)扒手(pá)后裔(yì)舐犊情深(tiǎn)

D.隽永(juàn)愤懑(mèn)伛偻(yǔ)莘莘学子(xīn)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竣工浪漫月明风轻沥尽心血

B.烦躁真谛立竿见影前赴后继

C.和煦沉湎淋漓尽至纷至沓来

D.亚州伧俗受益匪浅名列前茅

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感动中国”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彰显的是一个民族。

B. 科学研究表明:

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大约8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C. 报名者和录取者比例悬殊,用“百里挑一”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D. 钢厂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

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B.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去“新、马、泰”观光的旅客滔滔不绝。

C.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D.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爱》以罗切斯特的第一次婚姻以及与英格拉姆小姐的交往,讽刺了以金钱为基

础的爱情和婚姻。

B.《草房子》中的杜小康家庭条件优越,在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后,他能勇于面对现实,先随父亲去苇塘放鸭,失败后又在学校门前摆摊卖东西,这一切都让他快速地成长起来。

C.《老人与海》中小男孩马诺林是成年后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的,他在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硬汉子性格”的最佳补充。

D.关羽前往古城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关羽

斩蔡阳俩兄弟才消除了误会。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

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得分

评卷人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舍其文轩文轩:

装饰华美的车。

B.公输盘诎诎:

通“屈”,意思是理屈。

C.时时而间进间:

间或、偶然。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敌人。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B.①臣以王吏之攻宋也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①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D.①宋莫能守,乃可攻也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简要记述了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

用“九设”“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

用“攻械尽”“守圉有余”交代激战结果,用“诎”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

B.墨子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窃疾之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C.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只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就能制止侵略者的野心。

D.墨子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詹懋举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mào)举为颍州守①。

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

呼问之曰:

“颇善此乎?

”曰:

“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②,甚妙。

詹大惊异诘所自。

工曰:

“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③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④,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詹予以金,不受,曰:

“某,木工也,受工之直⑤而已。

”又曰:

“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果良琴也。

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选自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记》)

【注】①守:

镇守,做……知州。

颖州,在今安徽阜阳一带。

②一过:

一遍。

③贸:

卖。

④囊琴:

用袋子装着琴。

⑤直:

通“值”,价钱。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2分)

詹大惊异诘所自

1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11.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分)

 

(三)诗歌阅读理解(每小题3分,共6分)

田家

(宋)郑獬(xiè)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①浑:

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

夕阳。

 

12.诗歌一、二句通过描绘田家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抒发

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分)

13.诗歌三、四句写得很有情趣,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的赏析感受。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按诗文原句默写。

(每题1分,共7分)

①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老木沧波无限悲。

(陈与义《登岳阳楼》)

③,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诗经》)

⑤,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⑥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比喻阐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诗

句是: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说茶

陈漱渝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老话讲得明白: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作家老舍甚至说:

“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

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

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

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

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

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

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

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⑤喝茶有助于培养俭朴的品质。

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终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

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

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

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

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

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

“讲”就是评理。

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

1607年,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

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

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得分

评卷人

15.从全文看,作者围绕“茶”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分)

 

16.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分)

 

17.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3分)

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

 

18.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分)

 

(二)开镰

周克武

①夏天刚走,秋色就悄悄点染了山村万物。

②高梁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了她的清香。

③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垄沉甸甸的稻穗,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

忽然,又齐刷刷地勾下头,宛若待嫁的村姑,一副羞答答的可人样。

④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

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

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澄黄的谷粒:

一、二、三……一抹落日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

⑤稻香氤氲的夜晚,月亮似乎格外圆润。

月光里,我又看见父亲蹲在老屋的墙根磨刀。

他轻轻给镰刀溅上水,弯弯的刀叶开始在磨刀石上有节奏地滑动,随着父亲的双臂一屈一伸,锈迹渐渐褪去。

月色下,锃亮的刀口银光闪烁。

⑥“老倌子,喝口水。

”母亲递上一杯凉茶。

⑦“等一等”,父亲摆摆头,“明天开镰啦,还有好几把呢!

⑧听得出,“开镰”二字是从父亲的心底迸出来的,他喜凝眉梢,满脸惬意。

⑨父亲一年到头晴耕雨作,指望的就是新谷满仓。

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父亲抬眼望望窗外,喃喃自语:

好啊,瑞雪兆丰年。

紧接着焚香秉烛,祭拜天地神灵,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早春的日子,濛濛细雨像筛糠似的下。

父亲头戴斗篷,身披蓑衣,胸前挂只盛满了种子的小萝筐,伸手从筐里抓一把刚刚生出娇黄嫩芽的种谷,在秧田的上空抛出一条条弧线,播下一年的丰收梦。

六月天,烈日当空,田里的禾苗被炙烤得无力地垂下了颀长的叶片。

他跳上水车,拼命蹬动车轱辘,流水和着他的汗水,哗哗地灌满了新月形的梯田。

日子一天天过去,田垄里青了又黄,父亲倚门远眺,满垄的稻香仿佛披到了他的鼻尖上。

⑩终于开镰了。

⑪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禾声由近而远,仿佛在频频传递泥土的回报。

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新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

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坪。

⑫秋阳如虎,偏西的日头还是那样炽热灼人,父亲浑身没剩一根干纱。

许是太累,他抓起搭在肩上的罗布手巾抹抹汗,蹲在树荫下,巴嗒巴嗒抽起了自卷的“喇叭筒”。

目光却一直定定地盯着晒谷坪里山尖似的谷堆,黝黑的脸庞上溢满了自信。

⑬我知道,此刻在父亲心里,他收割的不只是耕云播雨的回报,也是来年的踏实与祥和。

⑭父亲躬身捧起一把谷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沉思片刻,又慢慢张开五指,任由谷粒从指缝间簌簌地洒落下来。

也许他又在盘算播撒明年的一片新绿了。

⑮突然,父亲掐灭烟蒂,霍地走起来,把我叫到他身边问:

⑯“看见了吗?

⑰“看见什么?

”我一脸茫然。

⑱“你看坪里大堆小堆的谷,这就叫堆金积玉。

”父亲读过私塾,常常搬出旧书上的这类句子教育我。

⑲我笑了笑,不以为然。

他的脸霎时一沉:

“你呀,懵懵懂懂,只怨种田没出息,”瞟了我一眼,又说,“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

⑳一阵清风掠过,驱散了周身的燥热。

我呆呆地站立,半晌无语,抬眼望望对面那片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梯田,一种感觉倏忽而生:

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

得分

评卷人

19.阅读文章,理清“开镰”前后的内容,根据提示填空。

(4分)

(1)沉甸甸的稻穗摇曳身姿时,父亲一天几次往田边跑

(2);

(3)收割后,父亲挑起第一担新谷,看着山尖似的谷堆,父亲充满自信;

(4)父亲和我的交谈,改变了“我”瞧不起父亲种田的心理,表达了。

20.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共6分,每小题3分)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⑭段画线句。

(3分)

父亲躬身捧起一把谷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沉思片刻,又慢慢张开五指,任由谷粒从指缝间簌簌地洒落下来。

也许他又在盘算播撒明年的一片新绿了。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语。

(3分)

终于开镰了。

 

21.文章第⑨段内容似乎与“开镰”无关,可否删掉?

为什么?

(4分)

 

2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这句话的理解。

(4分)

 

四、作文(50分)

得分

评卷人

23.按要求作文。

请以“不知不觉中,我已改变了想法”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以“盛夏,骄阳似火。

大地被灼热的太阳烤得火辣辣的,闷热的天气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为开头,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不得抄袭;

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600字

750字↑

九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说明:

(仅供参考)

一、(15分)

1.A(B.奔bēn丧C.舐shì犊情深D.莘shēn莘学子)

2.B(A月明风清  C淋漓尽致  D亚洲)

3.C(A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集体意志”;B赘余,“大约”和“左右”取其一;D不合逻辑,“须眉”代指男子,而“老年职工”包含男女职工。

4.D(A项“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可改为“一纸空文”。

B项“滔滔不绝”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此处应为“络绎不绝”。

C见异思迁:

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此处是望文生义。

D美轮美奂:

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5.C(马诺林是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的)

二、(25分)

6.D(寇:

入侵)

7.B(A.①动词,制造;②介词,被B.①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C.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D.①副词,就;②竟然)

8.C(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制止侵略者的野心。

9.詹大惊异/诘所自

评分意见:

本题共2分。

10.我有一把琴,就是那位老人赠送的,现在我把它献给您。

评分意见:

本题共2分。

句中重点虚实词“即”“贻”“以”翻译正确,补充省略成分且语句通顺得2分。

11.詹懋举认识自己的不足,主动跟着木工学琴,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学习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评分意见:

本题共2分。

结合选文内容,1分;启示,1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万历年间后期,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

有次召用木工。

詹懋举正在弹琴,木工站在门外,抬头指画,好像在评价好坏。

于是詹懋举把他叫来问:

“你很擅长弹琴吗?

”木工回答说:

“是这样的。

”于是詹懋举便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

詹懋举很惊讶,问他是从哪学来的。

木工回答说:

“我的家在西郊外,曾经看见一位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柴担的担头上,于是请求看看。

但听他弹奏,心里听着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

”詹懋举赠予他金钱,他不要,说:

“我只是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

”又说:

“您的琴是下品,我有一把琴,就是那位老人留下的,现在我把它献给您。

”詹懋举一看,果然是把好琴。

于是詹懋举跟着木工学琴,学有所成,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12.示例:

流水、高花(树、远村);欣喜(愉悦)

评分意见:

本题共3分。

每空1分。

前两个空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第三个空意思对即可。

13.示例一:

三、四句运用拟人,诗人将“云”拟人化(1分),以责备口吻抱怨云彩带来微雨、送走夕照(1分),含蓄表达了自己对乡村夕阳晚景的喜爱、留恋之情(1分)。

示例二:

三、四句借景抒情,(1分)借云彩带来微雨、送走夕照(1分),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夕阳晚景的喜爱、留恋之情(1分)。

评分意见:

本题共3分。

判断写作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句意及情感,2分。

意思对即可。

14.①但余钟磬音②白头吊古风霜里③荷笠带斜阳④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⑤莫道不消魂⑥不求闻达于诸侯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评分意见:

本题共7分。

每小题1分,书写规范且无别错字方可得分。

三、(30分)

15.①喝茶是一种文化现象②茶作为文化,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如答出“喝茶使人内心变得宁静”、“喝茶有助于培养俭朴的品质”、“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也可以)③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评分意见:

本题3分,一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第①段引用老话和老舍先生把喝茶当作生活方式的话,突出强调在中国喝茶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事情。

(1分)点明本文说明对象——“茶”,引出下文对茶的具体介绍(1分);引用老话和名人的话,既增强文章说服力,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评分意见:

本题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