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8802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罗田一中2020年10月考试高二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Na23Cl35.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

1.在抗击“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中,84消毒液、双氧水、75%的酒精溶液等消毒剂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包含蛋白质,84消毒液、双氧水、75%的酒精溶液等消毒剂可以使其变性而失活。

B.95%的酒精溶液比75%的酒精溶液的浓度大,消毒杀菌效果更好,可以不稀释使用;

C.居家常用的84消毒液与75%的酒精混合使用,可以增强消毒杀菌效果

D.大量饮用高度白酒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答案】A

【解析】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包含蛋白质,84消毒液、双氧水、75%的酒精溶液等消毒剂可以使其变性而失活,A正确;

B.75%的酒精溶液杀菌消毒效果比95%的酒精溶液好,B不正确;

C.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NaClO,与75%的酒精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使用消毒杀菌效果减弱,C不正确;

D.饮用高度白酒只会被人体吸收代谢进入血液,无法与病毒结合,不具备抵抗新冠病毒的作用,D不正确;

故选A。

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与调控化学反应速率无关的是

A.食品抽真空包装B.用热水溶解蔗糖以加速溶解

C.在铁制品表面刷油漆D.低温冷藏食品

【答案】B

【解析】

【详解】A.食品抽真空包装可以减缓食品变质

速率,A不符合题意;

B.升高温度可以加快溶解的速率,故用热水溶解蔗糖以加速溶解,蔗糖溶解属于物理变化,与调控化学反应速率无关,B符合题意;

C.在铁制品表面刷油漆可以减缓铁被腐蚀的速率,C不符合题意;

D.低温冷藏食品可以减缓食品变质的速率,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合理选项是B。

3.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

B.乙烯的最简式:

CH2

C.过氧化氢的电子式:

D.CO2的比例模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A.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

,A不正确;

B.乙烯的最简式:

CH2,B正确;

C.过氧化氢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C不正确;

D.CO2的比例模型为:

D不正确;

故选B。

4.化学上常用同位素示踪法来确定反应的原理。

若用K35C1O3晶体和含有H37Cl的浓盐酸进行KClO3+6HC1(浓)=KCl+3Cl2↑+3H2O反应的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molH37Cl中所含的中子数为20NA

B.35C1、37Cl互为同位素

C.该反应既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断裂,又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D.生成氯气的摩尔质量为74g/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A.1molH37Cl中所含的中子数为(0+37-17)NA=20NA,故A正确;

B.35C1、37Cl质子数相同,中子数分别为18、20,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该反应既有离子键(K+与ClO−33−离子键)和共价键(Cl-O键)的断裂,又有离子键(K+与Cl-离子键)和共价键(Cl-Cl、O-H键)的形成,故C正确;

D.生成的氯气,含有35C1,其摩尔质量不为74g·mol-1,故D不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与方法条件

现象

A

除去乙烯中SO2

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褪色

B

除去工业酒精中的水

加生石灰,蒸馏

C

证明乙烯中含不饱和碳碳键

通过溴

CCl4溶液

褪色

D

验证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已完全

加碘水

不出现蓝色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硫也可使高锰酸钾褪色,A不正确;

B.生石灰可与水反应,之后蒸馏出乙醇,B正确;

C.不饱和键发生加成使溶液褪色,C正确;

D.不显蓝色说明没有淀粉,水解完全,D正确;

故选A。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C2H6的燃烧热为1090kJ·mol-1,则C2H6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2H6(g)+3.5O2(g)===2CO2(g)+3H2O(g)ΔH=-1090kJ/mol

B.已知2CO(g)+O2(g)===2CO2(g)ΔH=-566kJ·mol-1,则CO的燃烧热ΔH=-283kJ

C.测定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时,每次实验均应测量3个温度即盐酸起始温度、NaOH起始温度和反应后终止温度

D.在稀溶液中:

H+(aq)+OH-(aq)=H2O(l)△H=-57.3KJ/mol,则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H2O(l)时也放出57.3kJ的热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的稳定状态是液态,所以C2H6的燃烧热为1090kJ·mol-1,则C2H6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2H6(g)+3.5O2(g)===2CO2(g)+3H2O(l)ΔH=-1090kJ/mol,错误;

B.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2CO(g)+O2(g)===2CO2(g)ΔH=-566kJ·mol-1,则CO的燃烧热ΔH=-283kJ/mol,错误;

C.测定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时,每次实验均应测量3个温度即盐酸起始温度、NaOH起始温度求二者的平均值,就是反应溶液的起始状态以及反应后最高温度,正确;

D.在稀溶液中:

H+(aq)+OH-(aq)=H2O(l)△H=-57.3KJ/mol,则由于醋酸是弱酸,电离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molH2O(l)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错误;

答案选C。

7.反应A(g)+3B(g)

2C(g)+2D(g),下列在不同情况下测得的反应速率中最快的是:

A.v(B)=0.6mol·L-1·s-1B.v(D)=0.3mol·L-1·s-1

C.v(C)=0.5mol·L-1·s-1D.v(A)=6.0mol·L-1·min-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归一法将各物质的反应速率转化为同一种物质的反应速率,数值大的反应速率快,据此解答。

【详解】A.v(A)=

v(B)=0.2mol·L-1·s-1;

B.v(A)=

v(D)=0.15mol·L-1·s-1;

C.v(A)=

v(C)=0.25mol·L-1·s-1;

D.v(A)=

所以反应速率v(C)>v(B)>v(D)>v(A),

故选C。

8.国际空间站处理CO2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将CO2还原,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为:

CO2(g)+4H2(g)

CH4(g)+2H2O(g),若温度从300℃升至400℃,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增加。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ΔH<0B.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

C.CO2的转化率增加D.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A

【解析】

A、若温度从300℃升至400℃,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增加,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反应方向进行,即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A正确;B、升高温度,平衡逆反应方向进行,平衡常数减小,故B错误;C、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故C错误;D、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故D错误;故选A。

9.一定温度下,石灰乳悬浊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a(OH)2(s)⇌Ca2+(aq)+2OH-(aq),当向一定量的石灰乳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后并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增大B.溶液c(Ca2+)增大

C.溶液中Ca2+离子数目减少D.溶液中溶质

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向悬浊液中加少量生石灰,发生CaO+H2O=Ca(OH)2反应,消耗水,溶液中c(Ca2+)、c(OH-)增大,因为原溶液已达到饱和,则沉淀溶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各离子的数目减少,但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只与温度有关,由于温度不变,故浓度保持不变。

【详解】向悬浊液中加少量生石灰,发生CaO+H2O=Ca(OH)2反应,

A.反应后仍为饱和溶液,c(OH-)不变,溶液pH不变,故A错误;

B.加入CaO,消耗水,因为原溶液已达到饱和,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中Ca2+数目减少,但浓度不变,故B错误;

C.加入CaO,消耗水,因为原溶液已达到饱和,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中Ca2+数目减少,故C正确;

D.反应后仍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10.常温下,向100mL0.01mol·L-1HA溶液中逐滴加入0.02mol·L-1的MOH溶液,如中所示曲线表示混合溶液的pH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A为一元弱酸,MOH为一元强碱

B.滴入MOH溶液的体积为50mL时,c(M+)>c(A-)

C.N点水的电离程度大于K点水的电离程度

D.K点时,c(MOH)+c(M+)=0.02mol·L-1

【答案】C

【解析】

【详解】A.0.01mol•L-1HA溶液中pH=2,则HA是强酸,与50mL碱溶液恰好反应后,溶液呈酸性,而与51mL碱恰好反应溶液呈中性,说明碱为弱碱,A错误;

B.MOH是弱碱,滴入MOH溶液的体积为50mL时,溶液呈酸性,由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c(A-)>c(M+),B错误;

C.由图像可知,N点溶液呈中性,水电离的氢离子为10-7mol/L,K点溶液呈碱性,MOH电离的氢氧根离子抑制了水电离,水电离的氢离子小于10-7mol/L,所以N点水的电离程度大于K点水的电离程度,C正确;

D.在K点时混合溶液体积是酸溶液的2倍,物质的量也是HA的2倍,所以c(MOH)+c(M+)=

=0.01mol·L-1,D错误;

故答案选C。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1.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气体V1L,等质量的该有机物与足量的小苏打溶液反应,可得到气体V2L。

若在同温同压下V1<V2,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A.HOCH2CH2COOHB.HOCH2CH2OHC.HOOC—COOHD.CH3COOH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有机物和足量的钠反应,该有机物中可能含有﹣OH或﹣COOH或﹣OH、﹣COOH,该有机物与足量的小苏打溶液反应,说明该有机物含有﹣COOH,1mol﹣OH或1mol﹣COOH与钠反应可产生0.5molH2,1mol﹣COOH与NaHCO3反应可产生1molCO2,该有机物与钠反应、与碳酸氢钠反应,二者生成的二氧化碳的气体体积较大,据此解答。

【详解】A.HO(CH2)2COOH反应得到氢气与二氧化碳相等,A不符合;

B.HOCH2CH2OH不含有-COOH,B不符合;

C.HOOC-COOH中不含羟基,该有机物与钠反应、与碳酸氢钠反应,二者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为1:

2,C符合;

D.1molCH3COOH与Na反应得到0.5mol氢气,与碳酸氢钠反应得到1mol二氧化碳,二者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为1:

2,故D符合;

故选CD。

12.一定条件下合成乙烯:

6H2(g)+2CO2(g)

CH2=CH2(g)+4H2O(g);已知温度对CO2的平衡转化率和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平衡常数:

KM>KN

C.生成乙烯的速率:

v(N)一定大于v(M)

D.温度高于250℃时,升温,催化剂的效率降低

【答案】AC

【解析】

【详解】A.升高温度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则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则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

B.升高温度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则升温平衡逆向移动,所以M点化学平衡常数大于N点,B正确;

C.化学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根据图像250℃时催化效率最高,当温度高于250℃,随着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降低,所以v(N)有可能小于v(M),C错误;

D.根据图象,当温度高于250℃,升高温度二氧化碳

平衡转化率减低,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降低,D正确;

故选AC。

13.25℃时,向20mL0.1mol·L-1MOH溶液中滴加0.1mol·L-1CH3COOH溶液,所得溶液的pH及导电能力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OH是强电解质

B.b点对应的盐溶液呈中性,不水解

C.25℃时,MOH和CH3COOH的电离常数几乎相等

D.c点溶液中c(M+)>c(CH3COO-)>c(H+)>c(OH-)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像可知,0.1mol·L-1MOH溶液的pH为8而不是13,说明MOH是弱碱,故其为弱电解质,A不正确;

B.在b点,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弱酸弱碱盐CH3COOM,该盐水解后溶液的pH=7,说明M+的水解程度等于CH3COO-的水解程度,B不正确;

C.在b点,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弱酸弱碱盐CH3COOM,该盐水解后溶液的pH=7,说明M+的水解程度等于CH3COO-的水解程度,即MOH和CH3COOH的电离常数相等,C正确;

D.在c点,醋酸过量使溶液酸性增强,依据电荷守恒可以判断,溶液中c(CH3COO-)>c(M+)>c(H+)>c(OH-),D不正确;

故选C。

14.已知:

p[c(HX)/c(X-)]=-lg[c(HX)/c(X-)]。

室温下,向0.1mol/LHX溶液中滴加0.1mol/LNaOH溶液,溶液pH随p[c(HX)/c(X-)]变化关系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a>b>cB.图中b点坐标为(0,4.75)

C.c点溶液中:

c(Na+)=l0c(HX)D.室温下HX的电离常数为10-4.75

【答案】AC

【解析】

【分析】

电离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因此用a或c点进行判断,用a点进行分析,

,c(H+)=10-3.75mol·L-1,HX的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代入数值,Ka=10-4.75,由于a、b、c均为酸性溶液,因此溶质均为HX和NaX,不可能是NaX或NaX和NaOH,pH<7说明HX的电离程度大于X-的水解程度,即只考虑HX电离产生H+对水的抑制作用,然后进行分析;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pH<7说明HX的电离程度大于X-的水解程度,HX电离出H+对水电离起到抑制作用,H+浓度越小,pH越大,对水的电离抑制能力越弱,即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a

B.根据上述分析,HX的电离平衡常数Ka=10-4.75,b点时,

,则c(H+)=10-4.75mol·L-1,b点坐标是(0,4.75),B正确;

C.c点溶液中c(Na+)+c(H+)=c(OH-)+c(X-),根据c点坐标,

,代入电荷守恒得到c(Na+)+c(H+)=c(OH-)+10c(HX),因为溶液显酸性,c(H+)>c(OH-),推出c(Na+)<10c(HX),C不正确;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室温下HX的电离常数为10-4.75,D正确;

故选AC。

15.“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色彩浓艳的斗彩鸡缸杯是我国陶瓷珍品。

HgS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朱砂红釉彩,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gS在p点与n点的溶解度相同

B.HgS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c(Hg2+)=c(S2﹣)

C.图中各点对应的Ksp的关系为:

Ksp(m)=Ksp(n)=Ksp(p)=2.5×10﹣53

D.向p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溶液组成沿曲线向m方向移动

【答案】BC

【解析】

【详解】A.p点与n点的Hg2+的浓度不相同,p点与n点的S2﹣的浓度不相同,溶解的HgS的质量就不同,即溶解度不同,故A错误;

B.在水溶液中,HgS(s)⇌Hg2+(aq)+S2﹣(aq);1molHgS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完全电离出1molHg2+和1molS2﹣,即c(Hg2+)=c(S2﹣),故B正确;

C.p点的Ksp=c(Hg2+)c(S2﹣)=5×10﹣27mol•L﹣1×5×10﹣27mol•L﹣1=2.5×10﹣53,又因m点、p点、n点在同一温度线上,Ksp只受温度影响,所以Ksp(m)=Ksp(n)=Ksp(p)=2.5×10﹣53,故C正确;

D.HgS(S)⇌Hg2+(aq)+S2﹣(aq),向p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c(S2﹣)增大,平衡逆向移动,c(Hg2+)减小;应沿曲线向n方向移动,故D错误;

故选:

BC。

三、非选择题

16.现有A、B、C、D、E、F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已知A的气态氢化物能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得到一种离子化合物,B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C+和D3+的电子层结构相同,E的主族序数是其周期序数的2倍。

(1)A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

(2)上述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大的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3)由上述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物质甲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①若丙具有漂白性,则单质甲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②若乙的水溶液是强碱性溶液,物质丙为B的一种单质,则甲中含有的化学键的类型为_______,D的单质与乙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③若甲为D和E形成的二元化合物,物质丙是气体,则丙的结构式为_______;物质乙为白色沉淀,其化学式为________。

【答案】

(1).第二周期第ⅤA族

(2).S2ˉ(3).Cl2+H2O

H++Clˉ+HClO(4).离子键和共价键或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5).2Al+2OHˉ+2H2O=2

+3H2↑(6).H—S—H(7).Al(OH)3

【解析】

【分析】

A、B、C、D、E、F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已知A的气态氢化物能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得到一种离子化合物,说明A为氮元素,离子化合物为硝酸铵,B的一种单质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为氧元素,C+和D3+的电子层结构相同,说明C为钠,D为铝,E的主族序数是其周期序数的2倍,说明为硫元素。

则F为氯元素。

【详解】

(1)A为N元素,在第二周期第ⅤA族,故答案为:

第二周期第ⅤA族;

(2)上述元素的简单离子中,电子层数多半径大,同电子层数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所以半径最大的是 S2—,故答案为:

S2-;

(3) ①物质甲和水反应生成乙和丙,丙具有漂白性,说明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离子方程式为:

Cl2+H2O

H+ +Cl—+HClO,故答案为:

Cl2+H2O

H++Clˉ+HClO;

②若乙的水溶液是强碱性溶液,物质丙为B的一种单质,说明物质甲为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过氧化钠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或非极性共价键。

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2OH— +2H2O=2AlO2—+3H2↑,故答案为:

离子键和共价键或非极性共价键;2Al+2OH— +2H2O=2AlO2—+3H2↑;

③硫化铝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硫化氢,硫化氢的结构式为H—S—H,物质乙为 Al(OH)3,故答案为:

H—S—H; Al(OH)3。

17.二甲醚是一种重要的清洁燃料,也可替代氟氯昂作制冷剂等,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

工业上可利用煤的气化产物(水煤气)合成二甲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煤的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H2S用Na2CO3溶液吸收,生成两种酸式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

(2)利用水煤气合成二甲醚的三步反应如下:

①2H2(g)+CO(g)=CH3OH(g);△H=-90.8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3.5kJ·mol-1

③CO(g)+H2O(g)=CO2(g)+H2(g);△H=-41.3kJ·mol-1

总反应:

3H2(g)+3CO(g)=CH3OCH3(g)+CO2(g)的△H=________________;

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该总反应达到平衡,要提高CO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高温高压B.加入催化剂C.减少CO2的浓度D.增加CO的浓度E.分离出二甲醚

(3)下列可以说明反应③CO(g)+H2O(g)

CO2(g)+H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单位时间内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O键断裂

B.H2O与CO2的浓度相等

C.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D.条件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E.温度和体积一定时,CO的浓度保持不变

(4)已知反应②2CH3OH(g)

CH3OCH3(g)+H2O(g)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

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H3OH,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

CH3OH

CH3OCH3

H2O

浓度/(mol·L-1)

0.44

0.6

0.6

若加入CH3OH后,经过10min反应达到平衡,此时c(CH3OH)=___________。

【答案】

(1).Na2CO3+H2S=NaHCO3+NaHS

(2).-246.4kJ·mol-1(3).C、E(4).A、E(5).0.04mol·L-1

【解析】

【详解】

(1)已知H2S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两种酸式盐,则反应后生成NaHCO3和NaHS,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NaHCO3+NaHS;

答案为:

Na2CO3+H2S=NaHCO3+NaHS;

(2)已知:

①2H2(g)+CO(g)=CH3OH(g);△H=-90.8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3.5kJ·mol-1

③CO(g)+H2O(g)=CO2(g)+H2(g);△H=-41.3kJ·mol-1

由盖斯定律可知,通过①×2+②+③可得所求反应方程式3H2(g)+3CO(g)=CH3OCH3(g)+CO2(g),则△H=-90.8kJ/mol×2-23.5kJ/mol-41.3kJ/mol=-246.4kJ/mol;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该总反应达到平衡,要提高CO的转化率,应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减少CO2的浓度或分离出二甲醚,由于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减小,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而增加CO的浓度,CO的转化率反而减小;

答案为:

-246.4kJ·mol-1;C、E;

(3)反应③CO(g)+H2O(g)

CO2(g)+H2(g)是一个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

A.单位时间内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O键断裂,则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已达平衡,A正确;

B.H2O与CO2的浓度相等,不能代表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因为物质的浓度取决于起始物质的量和转化量,B错误;

C.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