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9084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docx

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

2005-2017年天津市高考语文真题文学文化常识一览表

时间

真题

答案和解析

2005年

【2005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这一题,综合考查了对文化的理解,非常好!

5.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答案】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

[解析]第5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A对照原文第一段“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理解正确;B由“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

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可知,这项判断正确;D由“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可知,此项理解正确。

由“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可知D项“浅显层次是指---的活动规范、方式”理解错误,是表里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非复指关系。

明显犯了曲解原意的毛病。

曲解原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有效信息句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6.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

B.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C.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答案】 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

[解析]第6题:

本题考查考生文意理解能力,考查对原文第三段的理解。

由文中“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可推知:

文化的核心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而非每个社会个体价值的简单相加。

D项中的“都”犯了无中生有、太绝对等毛病,理解错误。

错误选项的设置巧妙!

也很人性化,能让考生即使不看原文,只靠逻辑常识也能作对!

社科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误区设置,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注意:

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2006年

【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按理说也属于文学常识】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5分)

凉州词注(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解析】要分析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两种艺术手法,同时要结合诗句作分析。

①虚实结合(或想象联想)。

(2分)②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

(2分)③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

(2分)

【深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

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骚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解析:

首句写远景,显得阴沉抑郁;次句写近景,情调昂扬。

前两句抑扬衬托,相得益彰。

第三句从听觉、视觉角度,描绘了西北边塞风光;第四句全是写景,一个“应”字表达出了辛酸、沉痛的感情。

对比:

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

「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更易懂。

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007年

【无文学常识,附名句默写】

17.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

(5分)

(1)①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

“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

②秦观在《_____》词中写道: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_____,_____。

(2)①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

“余于仆碑,_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

②杜甫在《_____》中写道:

“_____,_____。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答:

(1)①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②秦观在《鹊桥仙》词中写道: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①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②杜甫在《客至》中写道: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每组都是古诗、文各一小题,没有现代诗文题目;在诗词小题中,涉及作品名称知识,比较容易写出。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答:

D

◆解析◆这是考察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

这样的题一般有一定难度,需要考生比较审慎地排查每一项的信息。

D项,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

事例“类非而是”,说法很含糊;“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说法也欠准确,除了文章开头几个事例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似乎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

【正反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2008年

【象征和以静衬动】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写大地的苍凉贫瘠、宕泉河的干涸,是为了表明敦煌已成历史,曾经有过的文明已消逝。

B.文中写到漫漫黄沙下,掩藏着自由的灵魂,高扬飘逸,酣畅淋漓,辉煌壮丽,这是对生命的赞美。

C.文中第六自然段“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采用的是比拟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D.文中对美丽女菩萨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凡人的思想和情感。

E.文中写“沉默千年的沙石”,是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更好地体现鸣沙山的鸣响。

答:

【】

答案:

BD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是:

在原文中找出选项说的有关内容,然后对照比较,看选项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

选项A最后半句话是错误的,敦煌文明没有消逝,它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有“一段鲜活的历史”。

选项C错误,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选项E错误,写“沉默千年的沙石”,是用象征手法,象征文明在埋没千年之后重新被人们发现,重放光彩。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

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象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通过采取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以某些客观存在或想像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到的东西,来反映特定社会人们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和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以动衬静:

是写作的一种手法是一种对比的方式。

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

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类是以动衬动,如苏轼《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2009年

【对比手法】

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

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分)

【答案】句意理解:

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本文主旨:

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表现手法:

对比。

【考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概括文章的主旨,文章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虽然只有两问,但是却包含着三个层次的要点。

“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使用比拟的手法描写社会发展之快。

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这些信息也给出提示。

文章的主旨可以通过文中的很多议论抒情的语言信息加以分析。

表现手法的判断注意到文中的老与新,可以判断出“对比”。

【思路点拨】这道题的难度主要在于主旨的分析。

分析文章的主旨要注意作者在文中对刻画的形象的感情态度,从而把握主旨。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对比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

如:

例子

(1):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

例子

(2):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2010年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答案:

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22.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3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文学社【】摄影小组【】

答案:

戏剧社【⑤】文学社【③】摄影小组【①】

解析:

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

①“现面目”“留旧影”,表现了摄影的特点。

②写学术研究。

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

④是说书信。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的卸除了演员的特点。

2011年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B.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C.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原名丁家宝,出生于天津,创作了《雷雨》《茶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D.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颂扬了人类挑战困难、捍卫尊严的“硬汉精神”。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茶馆》应为老舍创作。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

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

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一新式一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

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

“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

作品影响:

这篇话剧自发表以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2012年

5.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叙事诗

B.林冲——施耐庵——《水浒》——《章回小说》

C.《小狗包弟》——冰心——现代——散文

D.《奥赛罗》——莎士比亚——英国——悲剧

【答案】5.C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巴金,不是冰心。

《小狗包弟》是巴金的著作《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

描写了作者的一条可爱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命运,从侧面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性的扭曲。

小狗的悲惨待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

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就像我们经常教育下一代不应该忘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一样;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这篇散文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首先,表现在语言上。

其特点一是质朴。

《小狗包弟》给人的印象如同听述一个故事,因为它不使用华丽的语言,几乎每一句话都没有修饰成分,如同口语,朴实而明快,准确简洁地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

比如作品开头写道: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

”语句结构简单,全无修饰,但却言简意赅,诱人入境。

作品结尾也如此: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2013年

【附名句默写】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

(5分)

(1)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3)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4)        ,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6)东篱把酒黄昏后,       。

(李清照《醉花阴》)

解析:

本题考查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课外名句和课内重点句子。

名句名篇的默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1)难背,

(2)中的“已”易错,(3)中的“膺”易错,(4)中的“戎”易错,(5)难背,(6)中“盈”易错。

答案

(1)黎民不饥不寒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以手抚膺坐长叹

(4)戎马关山北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有暗香盈袖

2014年

5.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②班固③屈原④苏轼

B、①韩愈②司马迁③屈原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③贾谊④苏轼

D、①欧阳修②班固③贾谊④李清照

【答案】B

【解析】“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是歌颂韩愈。

所谓“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这是表扬韩愈文章做的好,掷

地有声。

所谓“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是直接继承圣人文章。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写了司马刚直不阿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努力,勾画了司马坎坷的人生路,还有他写成史书的伟大历史意义。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天”,上联“三户”指楚,《史记.项羽本纪》云: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原。

这副屈原祠联在艺术表现上的妙处,是综合了用典、借代、双关、嵌字等多种修辞手法。

上联“招魂”一语双关,也指屈原的作品《招魂》。

下联除嵌有《九歌》之名外,“呵壁”一词又利用双关和借代,暗藏《天问》之名。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陶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红”,说的是李清照,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

2015年

5.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

如何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

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

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山重水复疑无路,攀附暗花明又一村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D.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这则故事主要的大意是苦思不得的情况下,由于偶然的事情而找到了答案。

A项重在说对事情的执着,与故事内容理趣不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

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为:

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下地寻找心中的太阳。

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现在一般引申为:

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

对于在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诗,已经成为很多人用以自励的千

古名句。

有流行解释为: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此句在原诗中的本来意思了,这是在未看懂全诗时仅对这一句的一种望词生义、自行发挥的理解,虽然豪气,很能启发人的上进之心,但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显得苍白、单调、教条。

而且听来会令人感觉到有一股“但求目的,不择手段”的意味。

若把本句放回到原诗中,与前后文一起贯通理解,不作断章取义、语录式的随意发挥,便可接触到屈原要向后人表达的完美的艺术内涵,见到一个丰满生动、合情合理的艺术形象。

其得益将远远大于仅把它当做一句标语口号来叫喊,也可除去先前解释上的暴戾、固执之气。

【考点定位】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

要求100字以内。

(7分)

   例:

“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

“月”在中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