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9256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 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省优教案新人教版4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刘翔当年展雄姿的视频。

通过下面的数据我们来了解下他的速度。

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61,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

V=S/t=110m/12.61s=8.72(m/s)=31.4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8.7米吗?

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新知介绍

一、停表

【师】

要测量平均速度,必须得求出这段路程的距离s,还要求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先复习下之前提过的停表的使用。

实验室里常用的计时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这是我们在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仪器.电子停表的分度值可以达到0.01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

转一圈是15或60分钟,也有30分钟的,特此补充)和秒(大盘:

转一圈为30或60s),并将它们相加,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下机械停表的使用。

【机械停表】

停表的读数:

小盘:

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

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

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师】下面我们来练习几个机械停表的读法。

【例题】如图所示,机械停表显示的时间为_____min______s。

【分析】

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偏向1min一侧,分针示数为1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秒针示数为10.8s,因此秒表读数为1min10.8s.

故答案为:

1;10.8.

二、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师】我们采用上图作为实验图,老师有这样两个问题:

①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

为什么?

②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

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生】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三、进行实验

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注意事项】

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小车运动速度慢点,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重复实验,填入实验数据:

【师】通过实验相信大家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求法都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

【例题】

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斜面应选择较______的坡度;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便于准确测量______;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秒表每格为1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分析】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据图可以看出,小车上半段的时间是3s,下半段的时间是2s,所以据v=s/t

可知,s相同,下半段的时间短,故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

据图可知,全程的路程是S1,总时间是5s,故故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v=0.2m/s;

故答案为:

小;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小车移动的距离;小于;0.2m/s;

【例题】2015年8月23日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在鸟巢举行,如图是我国飞人苏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赛中测得5s末的速度为9.0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5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

B.在后5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

【分析】

(1)根据v=s/t,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5秒的路程未知,则无法计算;故AB错误;

(2)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

总位移为s=100m 总时间为t=10s

则平均速度为:

v=s/t=10m/s,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课堂练习

1、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B )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2、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3、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通过一段路程,它的速度愈来愈大,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所用时间是2s,那么这个物体在整段路程平均速度是( C )

A.等于1.5m/sB.大于1.5m/s

C.小于1.5m/s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4、“十•一”假期,小敏随爸妈由合肥到武汉外出旅行,两地相距360km,早上09:

00出发,途中在服务区休息了30min,13:

00到达武汉,她发现很多现象都与我们学过的物理有关,并写下一些相应的旅行日记,你认为她的日记中描述不妥当的是( D )

A.全程的平均速度为90km/h

B.汽车经过桥梁时发现如图甲所示的标示牌是对汽车的限重

C.汽车行驶中,路边的树木向后飞驰而去,这是因为我选择了汽车为参照物

D.有十分钟时间,汽车速度仪表指示如图乙,因此这段时间汽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5、如图所示,一小钢球从光滑固定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相继经过B、C两点,且AB=BC,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D )

A.小钢球下滑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钢球在AB、BC两段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

C.就A、B、C三点而言,小钢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最大

D.小钢球所受重力在AB、BC两段内做功相等

 

6、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______。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AB段的路程sAB=_____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c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

答案:

时间;40.0;25.0;小.

课堂小结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公式:

v=s/t

其中s为一段路程,t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探究平均速度的实验,注意两点: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公式:

v=s/t

其中s为一段路程,t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实验:

①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

为什么?

②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

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声现象

一、内容概述

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本章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

应该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同学们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很简单。

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同学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的,应该说,学习本章内容时我们对探究活动还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回声”“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声音的传播条件。

2.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

3.声的利用。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难点:

1.对声速的理解、回声与原声的区分。

2.对乐音三个要素的理解及区分。

3.有关声音的计算。

三、学法指导

1.转化法:

在探究振动产生声音时,为了观察发声体在振动应用了转化法。

2.比较归纳法:

本章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生的区别,以及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3.概念辨析法:

在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时,要注意用概念辨析法正确的理解它们,特别是音调和响度。

4.日常现象归纳与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习本章知识,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积极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对实验的操作,领悟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建议

根据本章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

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课时分配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2节 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3节 声的利用1课时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相关课件。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在教室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相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7页至第30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声音的产生

图1

活动一:

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器材】硬纸盒、铅笔、橡皮筋等。

【实验过程】

(1)如图1所示,把橡皮筋绷在硬纸盒上,用两支铅笔插入垫起橡皮筋,使橡皮筋悬空。

图2

(2)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发生的情况。

(3)如图2所示,边说话边轻按喉头,说出自己的感觉。

【实验现象】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喉头也在振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反思小结】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一: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是__树叶__在振动;笛子等管乐器发出动听的声音,是由__管内空气(或空气柱)__振动产生的。

【教师点拨】

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风吹树叶哗哗的响声,是由树叶振动产生的;管乐器发声都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

活动二:

探究实验

图3

【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猜想与假设】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介质,也可能不需要介质。

【设计并进行实验】

(1)如图3所示,玻璃钟罩内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声吗?

(2)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

(3)如果把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还能听见声音吗?

【实验现象】抽气过程中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当空气完全被抽出后,将听不到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可以在空气(介质)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反思小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二:

声音的传播

2.如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B)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教师点拨】

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有人造空气环境,所以可以直接对话。

 声速及回声测距

活动三:

1.让学生自学课本第29页至第30页“声速”部分内容,从实例入手引入声速的概念,介绍声速的单位,认识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课本“小资料”内容)。

2.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反思小结】

声速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v固体>v液体>v气体。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的内容。

第二章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速度: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