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9258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docx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

第一板块 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

大主题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

大阶段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现代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大阶级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大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

时 期

特 征

表 现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从学习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思想历程

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重大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标志性会议

同盟会成立大会

中共七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核心或精髓

民权主义

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执政为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决的问题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发展

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

地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小康社会

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欧洲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

所处时代

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

发生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时

主要任务

主要是为了反对封建压迫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理论体系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具体影响

召唤了法国大革命

召唤了五四运动

深远影响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局限方面

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的唯心成分

前期没有同劳动人民相结合;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形式上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背景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内容

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之无愧地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二板块 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

考纲要求

考点归纳

真题举例

考情分析

(1)清末的新思想

考点1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

考点2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传统儒学的关联

考点3 维新变法

考点4 维新思潮与社会习俗

考点5 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考点6 西学东渐

考点7 清末教育制度的转型

2016·全国卷丙,T29

2015·全国卷Ⅰ,T40

2015·全国卷Ⅱ,T29

2014·全国卷Ⅰ,T29

2014·全国卷Ⅱ,T28

2016·全国卷丙,T28

2010·新课标全国卷,T30

2010·新课标全国卷,T31

(1)从考查内容看,维新思想在近几年考查较多,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则涉及较少

(2)从命题形式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援引原始史料创设新情境,将古今思想进行对比,将思想与社会经济联系起来命题是近两年的一大特点

(3)20世纪重要理论成果在近5年的全国卷中考查较少,只有2014年全国卷Ⅱ第29题考查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虽然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近几年没有考查,但仍不可忽视。

毛泽东思想可能会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考查,邓小平理论可能会结合经济体制改革考查

(2)新文化运动

考点 以“冲击—反应”模式看近代中国历史

2012·新课标全国卷,T41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考点 三民主义的影响

2014·全国卷Ⅱ,T29

(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近五年未考查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5·高考全国卷Ⅱ,T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

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维新,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

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2.(2014·高考全国卷Ⅱ,T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

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

本题选择B项。

 以“多源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

1.(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解析:

选C。

此题体现19世纪中期及20世纪初“日本新词”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展。

2.(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

选D。

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近代新式学堂,但学生中却有大量的科举仕人,这说明近代中国教育仍然保留了大量传统因素,体现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特征。

3.(2014·高考全国卷Ⅰ,T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1898年中国维新运动进入高潮。

根据材料梁启超“联合百余举人上书”,排除A、C两项;材料彰显新旧学之间的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排除D项;近万名举人强烈反对梁启超等人的提议,表明当时的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

4.(2014·高考全国卷Ⅱ,T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

选C。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

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

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1.(2016·高考全国卷丙,T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

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

选C。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错误;根据诗文内容并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项符合题意。

2.(2016·高考全国卷丙,T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03年”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

学习西方新知识和禁止使用新名词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故D项正确。

突破全国卷压轴大题之

主观题(第40题)

(2015·高考全国卷Ⅰ,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第步 审设问,定答题指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依据

答题要求

答题范围

答题指向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指出,概括

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宋代理学

不同之处;发展

定向词

定法词

限定词

定位词

第步 套模板,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指向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答案组织

不同之处

孔孟

儒学

材料

强调仁政、民本、教化

孔孟强调仁政、民本,教化;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所学

孔子:

“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汉代

儒学

材料

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所学

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

发展

宋明

理学

材料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孔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这一主张得到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宋代儒者重视孔孟儒学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与完善

所学

理学强调“理”,格物致知,发明本心等

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与完善

答案:

(1)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与完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第步 审设问,定答题指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依据

答题要求

答题范围

答题指向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

共通之处

第步 套模版,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指向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纳

共通之处

材料一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

主张回归孔孟;

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

(1)回归原典、回归孔孟

(2)否定后人杜撰之说

(3)为宣传维新思想服务

所学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复兴儒学

材料二

“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

否定后人杜撰之说,回归原典、回归孔孟

所学

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宣传维新变法

答案: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第步 审设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设问属于启示类题目。

第步 套模板,概括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

主干信息

主旨概括

连句成文

材料一

在历史上,儒学一直在发展创新。

韩愈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开宋代“新儒学”之先河

历史地看待,儒学是不断发展的

历史地看待,不应盲目的肯定或否定;区别地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周礼》《左传》系伪造,主张回归原典;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区别地看待,理解真正的儒学

答案: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变式训练】

(2017·惠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子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

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

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

当然,韩非子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

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

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

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

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

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

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据王花英《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考虑;第二小问影响,从韩非思想对法家思想和对秦朝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回答。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从法律维护的阶层及其实质角度考虑,最后归纳到人治与法治的角度;第二小问背景,从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阶段特征考虑。

答案:

(1)背景:

周王室衰微,列强争霸,兼并战争盛行;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百家争鸣。

影响:

使法家思想大放异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

(2)不同之处:

韩非认为:

法律为君主所设,为君主专制服务,不顾臣民利益,实质是一种人治;梁启超主张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兴民权,实行司法独立,普及法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实行西方的法治。

背景: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专题过关检测(十三)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开封一模)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

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

材料表明魏源(  )

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

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

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

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

解析:

选C。

根据题干中“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可知魏源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可知魏源的观点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变革社会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2.(2017·黄冈一模)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

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社会危机的影响      B.经济变迁的推动

C.理学功能的更新D.中央集权的削弱

解析:

选A。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顽固派主张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这使理学中包含的文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样在社会危机面前得以弘扬,故选A项。

3.(2017·洛阳一模)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

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解析:

选C。

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故D项错误。

4.(2017·宜昌一模)谭嗣同《仁学》: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下列与材料思想相似的是(  )

A.社会契约B.民主共和

C.理性判断D.三权分立

解析:

选A。

“共举一民为君”“而民择君也”“则且必可共废之”反映出谭嗣同主张社会契约论,故A项正确;材料中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个人的分析力、判断力,与理性判断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5.(2017·开封一模)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欲图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民主政治”,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而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

关于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陈独秀号召发动工农群众起来反抗军阀专制统治

B.材料背景是要领导五四运动

C.材料中的“政治觉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D.陈独秀要实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解析:

选D。

题干中并未表现出A、B、C三项内容,故错误;题干中陈独秀提出“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体现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主张,故D项正确。

6.(2017·德阳一模)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解析:

选A。

根据题干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故A项正确。

7.(2017·郑州一模)张太雷在其《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写道:

“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

”“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的原因是(  )

A.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

B.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传播

解析:

选C。

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是“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的表现,故A项错误;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是“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的表现,故B项错误;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中“在五四运动之后……局限于政治斗争了”相符,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运动,但不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传播,故D项错误。

8.(2017·湖南长郡中学模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

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

民权主义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

”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脱离了中国的现实

D.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