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934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31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届高考语文总复习11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分析综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应辰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岭峤十七年,桧死,始还朝。

刚正方直,直言不避。

(选自《宋史·

汪应辰传》,有删改)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汪应辰“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C )

①召为秘书省正字 ②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 ③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 ④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 ⑤应辰奏驳之 ⑥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①和⑥指汪应辰的升官情况,④指汪应辰为国效力,均与“刚正方直”无关。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汪应辰幼时聪颖异常。

他五岁就读书识字,“属对应声”常常出语惊人,记忆力不凡,借来的书过目不忘,十岁就能写诗。

曾有一学官以韩愈为例嘲笑他,他反应机敏,以孔子一事加以回击,令人拍案叫绝。

B.汪应辰才智绝伦,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策论切中时弊,皇帝以为是一老年士子所作,不料是一个18岁的少年所写,于是龙颜大悦,当即要授予官职,但赵鼎认为要按照惯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养成其材”,于是,授汪应辰为镇东军签判。

C.汪应辰反对秦桧,敢于直言。

当秦桧力主与金和议时,他上书皇上,认为不应该“肆赦中外,褒宠将帅”,而应加强防备,“常若敌人之至”。

正因为这样,他深为秦桧所忌,被贬官做建州通判。

D.汪应辰关心国事,体恤民情。

在任户部侍郎兼侍讲期间,独自处理复杂的事务,节约开支,并上书皇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认为国家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浪费现象,使皇上“惊其费冗”,下令裁减。

解析“按照惯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错,原文是说“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外

任,直接授予京官”。

参考译文

汪应辰,字圣锡,是信州玉山人。

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就知道读书,回答他人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

家贫寒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亮作灯)接着白天看书。

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

十岁能写诗,曾在乡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

“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像什么?

”应辰回答道:

“孔子有三千学生听他讲学,只有你还是这样。

绍兴五年,(应辰)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

御策用吏道、民力、兵势问他,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

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

引见者带汪应辰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

皇上立即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

“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

”于是授予他镇东军签判。

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外任,直接授予京官,从这个时候,就先到地方上锻炼一年半载才回来。

召回京城,任秘书省正字。

当时秦桧主张和谈,应辰上书说:

“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事,和谈成功了,而就因此不防范

就可怕了。

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

即使和金和谈了,边疆之上还应该提高警惕,来防止其他盗贼。

现在大赦天下,褒扬将帅,使他们滋生骄纵之心,认为休整军队,使老百姓修养生息可以从现在开始。

这样做,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

这就是因此不防备可怕的原因啊。

……我希望不要认为和金和好了就没有忧患了,而是要常常想到忧患进行防备,像敌人来到一样。

”奏折送上去后,秦桧很不高兴,贬汪应辰出京城做建州通判,汪应辰于是辞官归隐。

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朋友们都和他断绝了往来,而汪应辰按时问候他。

等到他的父亲去世,说他坏话的人还攻击他,但汪应辰却不远万里前去吊唁,人们都为他感到危险。

过了很长时间,召回京城做秘书少监,提拔做吏部尚书。

李显宗冒领安丰军的功劳赏赐五千多人,应辰上奏折反驳他。

(后来应辰)代理户部侍郎兼侍讲。

他独自一人承担繁多的事务,节约多余的开支,常常上书皇上说:

“轮到值班的官吏值班三天,给他们增加的饭钱就一万缗;

工匠洗器皿仅仅给百余千,而给官吏吃饭的钱就六百千;

塑显仁皇帝的神像,半年时间不到,官吏的饭钱就已经支了三万、银绢六百匹余两。

其他方面的浪费都和这方面类似。

”皇上对这种浪费很惊异,命令吏部加以裁减。

(汪应辰)被授予官职做吏部尚书,不久兼任翰林学士和侍读。

论及爱民六件事,在朝廷上和其他人的意见不合,不高兴的人很多。

汪应辰待人接物温和谦逊,遇到事情刚直不屈,流落岭峤十七年。

秦桧死了,才得以回朝廷。

刚正方直,敢于直言而不回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仲山甫之后也。

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

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

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

帝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

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

暠乃手剑当车,曰:

“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

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

今日有死而已。

”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

诏报,太子乃得去。

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

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

其白狼、槃木、唐菆、邛、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卒后遂绝;

暠至,乃复举种①向化。

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暠。

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

冀因此陷之。

传逮暠、承。

太尉李固上疏救曰:

“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

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

暠、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

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

“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

”乃许之。

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暠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

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迁使匈奴中郎将。

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

坐事免归。

后司隶校尉举暠贤良方正,不应。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

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

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

羌虏先时有生②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

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

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入为大司农。

延熹四年,迁司徒。

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

并、凉边人咸为发哀。

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

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

(选自《后汉书·

卷五十六》,有删节)

 ①举种:

举众,全体。

②生:

生口(俘虏)。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交通:

交际、往来

B.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慷慨:

大方、爽快

C.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案:

查办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

侵略

解析慷慨:

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B.

C.

D.

解析A项乃:

都是副词,“才”。

B项为:

①动词,“做”;

②介词,“替、为”。

C项以:

①介词,“用来”或“把(财物)”;

②介词,“因为”。

D项而:

①连词,表承接关系;

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种暠“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B )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暠乃手剑当车,曰:

“……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

”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⑤⑥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一要清楚所给句子的含意,二要明确题干要求。

①表现种暠不追名逐利,③表现种暠坚守原则,⑥写边境部族安然无事。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C )

A.种暠一生轻虚名轻财物,一向不爱结交追名逐利的人,但喜欢“立功立事”。

B.种暠为人为官谨慎小心,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C.种暠担任刺史敢作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暠,种暠被免官。

D.种暠担任地方官深得民心,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暠而感念朝廷,臣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种暠被免官不是因为

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县人,是仲山甫的后代。

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

父亲死后,种暠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

凡是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暠都不与他们往来。

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

顺帝提拔种暠在承光宫监护太子。

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

种暠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

“太子,是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

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我有何凭据知道(你)不是奸邪呢?

今天只有一死而已。

”高梵理屈词穷,不敢对答,另派人赶快上奏。

诏书回复,太子才得以离去。

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暠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

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

后来出任为益州刺史。

种暠素来慷慨激昂,喜欢建功立业。

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恩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居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

那白狼、槃木、唐菆、邛、僰等几个国家,自从前任刺史朱辅死后就与汉朝断绝了来往;

种暠到任后,(这些国家)才又举众向汉朝归顺。

当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大将军梁冀,种暠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

对种暠心怀愤怒。

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暠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且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

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

(朝廷)传诏逮捕种暠、应承。

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

“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本来不是种暠、应承的责任,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

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

种暠、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的人而紧跟着受罪,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揭发检举的行为(心意),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

”梁太后阅读奏疏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就赦免了种暠、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暠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

当种暠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

“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

”于是准许了凉州官吏百姓的请求。

种暠又留任一年,之后,迁任汉阳太守,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种暠才与他们作揖告别,这样步行千里不能乘车。

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夺。

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

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暠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暠赴任。

后因事免官而归。

后来司隶校尉因其贤良方正举荐种暠,种暠没有就任。

又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

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暠担任度辽将军。

种暠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

羌人中原来有生口(俘虏)被扣押在郡县作人质的,全部遣散让他们归回。

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恩信、赏赐分明,因此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

种暠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弃了望哨楼,边境上安然无事。

种暠入京担任大司农。

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

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

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

匈奴听说种暠死了,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

匈奴单于每每入朝致贺时,看见种暠坟墓,就哭泣祭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

玄少为乡啬夫①,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

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

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

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

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融喟然谓门人曰:

“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

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

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

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一宿逃去。

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

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②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

“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

”玄笑曰:

“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

”劭有惭色。

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

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①乡啬夫:

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

②方:

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玄日夜寻诵         寻:

探究

B.乃延升上坐延:

邀请

C.因自赞曰赞:

夸耀

D.回、赐之徒不称官阀阀:

门第

解析赞:

引荐。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解析A项都是介词,经由,通过。

B项①副词,才;

②副词,竟然。

C项①介词,替,给;

②介词,向。

D项①介词,对;

②介词,被。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B )

解析 

(1)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

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不能表现其志于治学。

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

②写孔融对郑玄的敬重,不能表现郑玄淡泊名利。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

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解析 “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

译文:

(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

(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

(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

解析 第

(1)句重点词语——以,以为、认为,翻译成“因为”也可。

无足,不值得;

西,往西、向西。

(2)句重点词语——质,询问,请教;

疑义,疑难问题;

辞,告别。

第(3)句重点词语——辩对,答辩应对;

出,超出;

表,外,这里指比问题本身更深广的内容;

嗟服,慨叹佩服。

1.做信息筛选题的方法

在通读全文、观其大略的情况下,要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即分析题干,明确筛选的对象与角度。

如第1题题干要求筛选全都说明汪应辰“刚正方直”的一组,考生就可以依据这一点对所列出的六句话进行筛选:

①和⑥是汪应辰的升官情况,④指汪应辰为国效力,均与“刚正方直”无关。

这样就可得出答案。

但是,除了正面理解分析之外,考生还可以采用排除法。

本题选项较多,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许无法一一作出正确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排除法——确认其中把握大(合题意或不合题意)的一句或几句,再结合选项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当然,考生的精力主要还应花在对材料的属性和范围的分析鉴别上,但是要注意选项的排列组合,灵活地运用排除法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为后面争取更多的时间。

举一反三 仔细辨别,以防陷阱。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题型,该考点在命题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常设的陷阱有:

一是张冠李戴,即混淆陈述的对象;

二是指鹿为马,即变换限制的角度;

三是因果倒置,即颠倒前因后果。

2.做分析概括题的方法

(1)要善于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

命题者在此类题的题肢中所提供的信息大部分是错误的,因此,在理解文意时,应抓住文中的主要信息仔细加以推敲,找出正确的一项。

(2)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

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表述是否合理,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加以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方可选择。

误点警示 

(1)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命题者命制试题时,故意把张三的事加到李四头上,或者把张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官职上做的事搅乱混在一起,造成干扰。

(2)强加因果,牵强附会。

命题者无来由地从甲事扯到乙事,在它们之间强扯因果关系,使考生思维混乱。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

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去读书,不喜欢做官吏。

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

(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通晓《公羊春秋》《九章算术》。

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

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

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

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

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

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

“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

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

等到党锢之祸发生,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

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

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

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

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服饰来拜见何进。

住了一夜就逃走了。

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

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拖着鞋子走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

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

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

“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

”郑玄笑着说:

“孔子的弟子,要考(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科目,颜回、子贡这些学生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

”应劭面露惭愧神色。

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

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四匹骏马拉的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

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文言文阅读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

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辄逃归。

又遣于乡校习《孝经》,旬余不识一字。

博士笞之,仁瑀夜中独往焚学堂,博士仅以身免。

常集里中群儿数十人,与之戏,为行阵之状,自称将军。

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群儿皆畏伏。

又市果均给之,益相亲附。

及长,善射,挽弓二百斤。

汉乾祐中,周祖镇邺,仁瑀年十六。

周祖素闻其勇,既见,甚喜,留置左右。

广顺初,补内殿直。

世宗嗣位,命卫士习射苑中,仁瑀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赐锦袍、银带。

会太原刘崇入寇,世宗亲征至高平,周师不利,诸将多引退。

仁瑀谓众曰:

“主辱臣死,安用我辈!

”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大军乘之,崇遂败绩。

世宗至上党,诸将坐失律诛者七十余人。

擢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及还京,又迁散指挥使。

从征淮南,至楚州,攻水砦。

砦中建飞楼高百尺余,世宗观之,相去殆二百步,楼上望卒厉声嫚骂,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

仁瑀引满,应弦而颠。

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侯。

先是,薛居正知贡举,仁瑀私嘱所与者,榜出,无其人。

闻喜宴日,仁瑀酒酣,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

为御史中丞刘温叟所劾,帝优容之。

太祖征晋阳,命仁瑀率师巡边,至上谷、渔阳。

契丹素闻仁瑀名,不敢出,因纵兵大掠,俘生口、牛羊数万计。

明年,群盗起兖州,贼首周弼、毛袭甚勇悍,材貌奇伟,弼号曰“长脚龙”。

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瑀掩击。

仁瑀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