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9758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docx

高三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第2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训练

第十四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3年广东广州模拟)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  )

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

C.讲究尚贤选能   D.区别等级名分

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与之吻合的依据是(  )

A.促成思想解放  B.反对君主专制

C.鼓励民族独立  D.主张克己复礼

3.钱穆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4.(2014年广东佛山调研)右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

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5.(2013年广东湛江高三期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奠能行。

”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6.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A.清静无为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7.据了解,近来三年我国都可看到月偏食和月全食,其中2013年4月26日,我国可见月偏食;2014年10月8日和2015年4月4日,我国连续两年可见月全食。

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

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

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

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

8.中新网2013年1月18日电,首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孔子学院总部荣获本届评选唯一集体奖。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理论首倡者约瑟夫·奈评论说:

“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B.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

C.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

D.是对西方价值文明的有效冲击和抵制

9.(2013年广东江门高三期末)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  )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

10.(2013年安徽马鞍山一模)“……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向当朝统治者提出该主张的是(  )

A.孟子B.李斯

C.董仲舒D.李贽

11.“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

”(《佯儒实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的统治真相》)材料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  )

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12.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橫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

材料三 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

……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14分)

(2)根据材料二、三,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12分)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

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6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10分)

 

第30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3年广东深圳调研)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

“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

‘君家有书乎?

’曰:

‘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

‘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

‘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2.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3.朱熹曰:

“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王阳明说:

“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4.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

朝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数量

2人

5人

21人

710人

7098人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政府治国严谨     B.世风每况愈下

C.儒学地位衰落     D.理学摧残人性

5.(2013年广东中山高三期末)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6.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

《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

《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

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家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7.(2013年广东佛山高三调研)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8.“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

梁启超说:

“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

”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  )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

9.《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

对此,老秀才言:

“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

”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

作者此作意在(  )

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10.(2013年广东顺德高三期末)顾炎武指出: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与该观点相呼应的先秦儒家思想是(  )

A.“民为贵,社稷敬之,君为轻”

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1.“从梁启超、胡适到侯外庐对中国早期思想启蒙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到明末出现异质因素。

”这种“异质因素”指(  )

A.自然经济开始趋于瓦解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的主张  

D.拓发明本心,心学的成熟

12.(2013年广东惠州三模)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听五刑自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盖必如此,然后轻重之序可得而论,浅深之量可得而测;凡以诉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然后听其曲直自词。

凡以下犯上,以卑犯尊,虽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家几让之坐;其有不辜至于杀人者,虽有疑虑可怜,而至于奏谳,亦不准辄用拟贷之例。

——《朱熹集》

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三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

从新树立国人的信仰,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蔡仁厚《宋明理学·南宋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为何被称为新儒学?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造成的影响。

(10分)

 

14.(26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大钊指出: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9分)

(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料一观点的?

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10分)

 

必修3

第十四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9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A 解析:

孔子、墨子都提倡通过“仁”“爱”来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故选A项。

2.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五四运动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前者没有反对君主专制和鼓励民族独立的内容,后者没有克己复礼的内容。

3.C 解析:

汉代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统治者接受,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统治者以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可以说是“崇尚文治的政府”,故选C项。

4.D 解析:

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故选D项。

5.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老子学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6.C 解析:

材料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由此可见,作者主张实行仁政,故选C项。

7.C 解析:

注意题干的限定条件是“汉武帝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考查“天人感应”。

天子代表天管理民众,但是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只有C项符合题意。

8.D 解析:

儒家文明走向世界不仅体现了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普遍性,也有利于中国的复兴和融入世界,儒家文明是一种和谐文化,整体上不存在对西方文明的抵制问题,故D项理解错误。

9.B 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概念理解为:

把儒学上升为中央政府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派别思想,其实质就是在全国统一以儒学为治国思想。

10.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作者认为王的四政通类于天的四时,庆赏刑罚类比于天的四季,其他的关键词如“天人所同”,这应属于天人感应学说。

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这是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内容。

故选C项。

11.A 解析:

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君主与士人共治”的含义。

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君权神授”,同时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朝廷采用学习儒学的士人参与国家大政,这就构成了君主与士人共治的结构。

12.C 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经济、政治决定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

故选C项。

13.

(1)主要观点:

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

(10分)

主要背景: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4分)

(2)在社会分化和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

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健全法制建设和改善政府治理。

(意思接近,言之成理,符合题意亦可,12分)

14.

(1)主张:

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

(4分)原因:

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6分)

(2)措施:

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3分)作用:

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分)

(3)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10分)

第30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认为《孝经》(儒家经典)可以治病,说明儒家经典在民间已经被神圣化了,故选A项。

2.C 解析:

注意时间“宋代”,用排除法。

A项“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是汉代董仲舒;B项的表述是春秋战国时期;D项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

3.B 解析:

A、C两项只是王阳明的观点;D项只是朱熹的观点;B项表述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选B项。

4.D 解析:

牌坊是统治者和民间共同宣扬程朱理学的见证,理学宣扬伦理禁欲,让封建礼教、贞节观念渗透到人的行为规范和心灵深处,导致节烈妇女人数的膨胀。

5.A 解析:

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理,人天生就具有良知。

故选A项。

6.A 解析:

李贽是反理学的先驱,理学在明清时期是官方正统思想,故选A项。

7.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

8.A 解析:

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选择A项。

9.C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老秀才之女受封建礼教迫害而死,作者对该事情进行批判和揭露。

故选C项。

A、D两项与材料不符;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0.A 解析:

顾炎武认为要弘扬仁义,才是天下匹夫之责,这是从百姓苍生的角度出发,属于民本理念,A项是孟子的儒家民本思想,不仅民为贵和保天下相呼应,社稷次之与保国者肉食者谋之也相呼应;B项是道家无为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儒家的德政。

11.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到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的扩大,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挑战正统,抨击君主专制的具有民主进步色彩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12.A 解析:

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时代背景。

B项不能体现“异质”;C项说法不正确;D项扩大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

13.

(1)孔子以“礼”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而宋明理学的“理”指封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或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因此“理”是“礼”的继承和发展。

(10分)

(2)哲学化(思辨性);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

(6分)

(3)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品质,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庄严。

(10分)

14.

(1)儒学以维护礼教伦常为前提;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接受、推崇和推广。

(7分)

(2)表现:

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

(3分)认识:

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对后世民主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6分)

(3)材料二角度:

从“维新”“开明”印证。

理由:

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主张。

(5分)

材料三角度:

从“守旧”“复古”印证。

理由:

传统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阻碍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