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0185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 古诗三首.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古诗三首

第三单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

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

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是本套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三首

2

1.认识48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5个生字,会写30个词语。

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

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做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纸的发明

2

赵州桥

2

一幅名扬

中外的画

1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4

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2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生字。

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能说出有关句子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写。

5.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古诗三首

本课由3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组成,这3首诗都描述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

《元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行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忆”是想念的意思。

重阳节那天王维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1.认识“屠、苏”等生字,会写“符、欲”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1.三年级学生有拼音回生现象,尤其是“iu、ui、

un”等容易混淆的韵母,可以通过拼读“魂、酒”的音节,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2.课文中对有些字词进行了注释,应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出示正月初一清晨,每家每户在自家门口挂新桃符的图画。

借助图画,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谁“总把新桃换旧符”。

4.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适当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加深诗中情感的体悟。

1.搜集王安石相关的资料。

2.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

(扫描本课二维码,下载配套PPT课件)

3.完成《完全解读》小册子中的预习作业。

2课时

1.认识“屠、苏”两个生字,会写“符”字。

2.理解“屠苏”“曈曈”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一 情境导入,引入课题

1.师:

你知道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以及对应的习俗吗?

生自由汇报。

PPT出示:

出示春节相关的图片。

2.师:

这些图片上描述的是哪个节日?

你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

春节。

3.师: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用了28个字就把春节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课题)“元日”指的就是?

(生共同回答)关于作者,相信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PPT出示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

一年后,被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代表作:

《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问题引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

这一天在古时候叫作“元日”,所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元日》。

“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由解释题目引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二 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师:

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我们之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节奏读准。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扫一扫《完全解读》本课时课文朗读二维码,听标准情境课文范读)

学生自由读诗,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PPT出示: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以出示字典中“元”字的解释,让学生选一选“元日”中“元”的解释。

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师:

借助注释,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PPT出示:

元日:

指农历正月初一。

一岁除:

一年已尽。

屠苏:

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

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

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屠苏酒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

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

具有滋补保健,防病疗疾,驱邪避瘴的功效。

3.师: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符”,我们可以怎样记住它?

生:

“符”是形声字,符=

+付。

指导书写:

上短下长。

“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三 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PPT出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

1.师:

认真读诗句,想一想:

诗中写到了哪些节日情景?

2.师:

你们知道为什么古人要燃放爆竹吗?

此处可以简单讲讲关于“年”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

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3.师:

你能说出这句诗的意思吗?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4.师:

这句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为什么?

生:

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因为辞旧迎新的日子里,鞭炮震天响,人们都很开心。

5.师:

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屠苏酒!

PPT出示:

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句诗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生:

“暖”字用得好,暖字写出了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人们喝了酒心里暖洋洋的画面。

6.师:

谁能试着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生自由汇报。

生:

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7.师:

请同学们读出这份快乐、这份温暖。

五彩缤纷的爆竹在天空中绽放,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万象更新,多么喜庆!

王安石在街上又看到怎样的画面?

PPT出示: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最后一句是压缩省略的句式。

  小组交流合作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汇报。

生:

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人们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8.师: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同学们,读出你们的感受。

指导朗读。

9.师:

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生:

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自主完成理解、积累语言,感悟诗意,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四 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师:

同学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

他仅仅描述的是一幅春节图吗?

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

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

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

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他期望的是辞旧迎新、除旧革新的新时代。

2.师:

《元日》一诗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生: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本课时习题。

  《元日》这首诗是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作者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

点燃爆竹,饮屠苏酒,开门迎新,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抱负。

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元日》,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过年的那份欢乐,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学生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除旧迎新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祭祖大节。

1.认识“魂、酒”等生字,会写“借、何”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看到了我国古代新年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关于古代传统节日的古诗。

PPT出示:

《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师:

这两首诗分别描写的是哪个节日?

生自由汇报。

PPT出示: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的4月4、5或6日。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翠,雨水较多。

清明节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或阖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3.师:

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两首诗,体会不同的节日习俗。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了解两个节日的不同习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

自由诵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韵味和节奏。

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扫一扫《完全解读》本课时课文朗读二维码,听标准情境课文范读)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指导断句。

PPT出示:

清 明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PPT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师:

说一说你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PPT出示:

断魂:

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

请问。

忆:

想念。

山东:

此处指华山以东。

异乡:

他乡、外乡。

佳节:

美好的节日。

3.师:

你们是如何识记本课生字的?

生1:

我用“加一加”的方法:

口+儿=兄、云+鬼=魂。

生2:

我用“偏旁识字”的方法记住了“牧”字。

生3:

我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魂—魄、洒—酒、猎—借、牧—牡。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欲”字“口”略向右上倾斜。

“欠”第三笔撇伸向“谷”下,捺向右下伸展。

“魂”字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

“鬼”的长撇要舒展些,插到“云”的下面。

“牧”字“牛”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

第八笔捺稍长一些。

教师指导书写,巡视学生书写情况。

本环节学生自主读诗,理解词句的意思,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品读诗句,感悟提升

1.师:

你们了解杜牧吗?

我们学过他的哪首诗?

生:

我们学过他的《山行》。

PPT出示: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师: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清明》。

认真读一读前两句诗,说一说主要写了什么。

PPT出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生1:

第一句诗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生2:

第二句诗描写的是作者的心情。

生3:

这两句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人们吊唁亲人,伤心欲绝的情景。

3.师:

你能试着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

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4.师:

你能读出这种凄凉的感觉吗?

指导朗读。

5.师:

小组合作交流后两句诗的意思,然后汇报。

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猜猜儿童会说些什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生:

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6.师:

说一说你对“遥”字的理解。

生:

“遥”字突出了还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衬托出作者的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7.师:

《清明》一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8.师:

同学们,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首诗?

生讨论交流汇报:

解题目—知作者—释诗句—懂诗意—品诗味。

9.师:

现在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

PPT出示: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10.师:

读完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PPT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自由汇报。

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每逢佳节,作客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就更加强烈了。

可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古文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11.师:

小组合作交流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佩戴着茱萸登高,遗憾的是唯独缺少了我一个人。

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

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戴插着茱萸的布袋。

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感悟古诗,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 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师:

诗中哪几句诗是作者的想象?

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师:

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思念家乡和思念亲人的古诗还有哪些。

生: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作业:

  1.背诵古诗。

  2.将两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更多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同学分享。

  4.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本课时习题。

  《清明》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心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作者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想起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之情。

清明

孤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感孤独

本课教学,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最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读完古诗的感受,体会古诗的意境,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

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

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