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217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高考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高考模拟

(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在日本却成为畅销书,人们竞相阅读——100多年前《海国图志》的命运,为中日两国此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

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

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

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照理说,《海国图志》在这样一个败世颓局中出现,应该引起很大反响才是。

该书的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正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理应畅销走俏。

  然而,历史却一波三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评价称,在当时,愚昧排外,“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由于为“夷”所败,不要说“师夷”,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

但《海国图志》却并未就此埋没。

历史的吊诡,使它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激起了一场巨浪。

  由于在国内无人问津,当时有些书商开始尝试在邻国日本打开这本书的市场。

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

《海国图志》在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据雷颐介绍,2011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交流与中日关系历史考察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落合弘树在其学术报告《明治维新与中国——幕府维新的日本和中国》中明确指出“以图独立的佐久间象山‘和魂洋才’的想法,大部分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得来的”,充分肯定了《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贡献。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

而对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的态度之差别,为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埋下了伏笔。

  在雷颐看来,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的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国人传统意识中的文化优越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包袱。

由此,当长期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第一次遭遇西方文化的冲撞时,优越已久的国人习惯性地将西方列强视为蛮夷之邦,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的先进性,“师夷”便成为无稽之谈。

同样的,在以后的每一次变革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包袱,让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都变为惯性抵触,让每一次的迈步前行都变得步履维艰,一次次地失去变革时机,最终让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

相对而言,日本的文化包袱没有中国那么重。

目睹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后,一向对中国文化项礼膜拜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也意识到了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所以当19世纪中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日本果断地接受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一路崛起。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海国图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国图志》是魏源在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国门洞开的情形下写成的一本书。

B.《海国图志》是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而在日本却被人们竞相阅读,并至今畅销不衰的书。

C.《海国图志》一书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了解西方的窗口,其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

D.《海国图志》为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提供了世界知识,帮助他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序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源在鸦片战争后走上了“师夷”的道路,但当时优越已久的国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西方文化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先进的文化,从而将“师夷”看成无稽之谈。

B.虽然鸦片战争战败,但愚昧排外、“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所以魏源提出的“师夷”主张得不到认可,甚至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

C.《海国图志》在当时的日本掀起了一场巨浪,其销售价格在短期内大涨,成为当时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为日本明治维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D.日本一向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但中国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日本果断地接受了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不断崛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却最终使中国沦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其根本原因是清政府 妄自尊大,盲目排外,从而失去了一次次变革的良机。

B.《海国图志》没能挽救大清王朝灭亡的命运,却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这是因为两国在对待西方文化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深刻地说明文化对一个国家的盛衰有着重要的作用。

C.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其文化对周边国家有着强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既使国人在传统意识中有了文化优越感,同时又阻碍了国人对其他文化的接受和吸取。

D.《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使我们认识到,只要认真对待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就能促进国家的改革,使国家进入现代化进程,从而使国家繁荣富强。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

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

声容宏伟,善敷奏。

擢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

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

进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

及卒,从子锡请袭百户。

复言:

“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

“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

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致敌每深入。

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

“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

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

然亦宜因时损益。

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

”奏上,皆从之。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

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

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部。

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

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

给事中高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帝皆不许。

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袄鞋裤。

复执不可,曰:

“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

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寺建塔。

复言:

“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

今不宜创此制。

”乃止命建塔。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

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言其衰老,乞休。

不许。

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乃传旨,并令致仕归。

久之,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通政参议擢:

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户袭:

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属:

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约守:

遵守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B.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C.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D.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滋生事端,皇

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能操之过急,

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作出了业绩,任职工部

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

后来,汪直再率言官弹劾王复,

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

然亦宜因时损益。

(5分)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①清和:

农历四月。

8.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6分)

9.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

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3)古人写诗常化用前人诗文,例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就借用了《管仲·形解》中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中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 火

阿来              

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

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

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

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

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

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梁。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

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

他口诵祷词。

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

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

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

他在心里默念:

“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

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

“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

”他侧耳倾听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

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

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

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

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

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

“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

”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后深深地跪拜下去。

“神灵啊!

让铁与石相撞,

让铁与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

让火星燎原成势,

让火势顺风燃烧,

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

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

山神!

溪水神!

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

撞击处,一串火星迸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

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

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

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

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面南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

“开始吧。

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

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

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

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引燃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

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

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

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

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

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

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多公里外的公社所在地都可以看到了。

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节选自《天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多吉的祈火、引火、点火为主线,主线清晰,情节富于变化,笔法老练,凸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B.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庄严而神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四段多吉在心里的默念,既展示出他对新的世道的强烈不满,更展示出他对旧神的虔诚信奉。

D.作者擅长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重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摹,并且注重了景物与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使人物个性鲜明。

E.小说中人物的姓名设置、景物特点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描写,让小说蒙上了神秘、庄重的色彩,并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

(2)小说主人公多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析。

(6分)

(3)小说设置多吉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这些细节有何作用?

请简析。

(6分)

(4)多吉与村民引燃了火,但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梅贻琦:

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

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

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点者极多。

他说:

“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

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

”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

③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

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

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

“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

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

④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

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

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

“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

”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

“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⑤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

“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⑥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

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

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

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

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

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

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⑦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

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

“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

⑧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

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

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

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

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

⑨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

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联是:

“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

”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

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

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

教育家蒋梦麟曾说:

“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

⑩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头说“梅贻琦一生只作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

B.梅贻琦主张“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他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汇聚。

C.人们提到清华很少提到梅贻琦,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校中,于是也就疏于学问的精进。

D.第④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的寡言少语的欣赏。

E.传记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撷取很多生活片断展示了梅贻琦的寡言君子和治学大师

形象。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梅贻琦是“治校大师”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皆为引用,请分析其作用。

(6分)

(4)“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对此有人评价说国家大幸的背后“是他个人和家庭的超大付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①认识固有文化很重要,但如果认为一定要回到旧有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了。

②在为大众做福利工作时,应该脚踏实地地去为人民服务,不应该只做表面的事,。

③日本军国主义绝不甘心于他们在中国的失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集聚力量,妄图,我们对此必须有高度的警惕。

A.墨守成规舍本逐末重整旗鼓B.抱残守缺舍本逐末卷土重来

C.抱残守缺本末倒置卷土重来D.墨守成规本末倒置重整旗鼓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邵逸夫先生自1985年以来,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以建设教

育教学设施,迄今捐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左右,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

B.雾霾是中国之痛,我们用后代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为代价,换取高速发展的GDP,

走的恰恰是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C.近年来,一些公务接待活动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用公款大吃大喝,这些现象严重败

坏了党风政风,极大地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D.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上,只有让阳光也照亮“井居者”“蜗

居者”的生活,我们才能同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

    。

     。

       。

        。

     ,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

① 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

② 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

③ 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

④ 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学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

⑤ 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回话形式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

⑥ 又使线描插图为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A.⑤①③②⑥④B.①③②⑥⑤④C.⑤④①③②⑥D.①④⑤③②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个字。

(6分)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

①,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

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

在你绝望的时候,②;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

你的恐惧越放大,你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越小,你失去的也就越多;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大,你获得的也就越丰硕。

因此,人的一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

③。

17.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选项年龄段

18—25岁

26—40岁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82%

69%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72%

23%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74%

65%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3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同:

异: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假如你观察山涧里一派激流的水,除了你感叹“逝者如斯夫”之外,你也可以见到涧内种种东西应付水流的方法,是很不一致的。

树叶,草根,落花,是完全跟水走的,可以算第一种。

大一些的东西,例如石块,大树的老根,无论水流得如何湍激,是丝毫不动的,可以算第二种。

涧床深处,有许多鱼,头部一律向着上流顶着,鱼身的方向恰恰和水流的方向相反;好像争着往上流游去,却是并不见有什么进步。

他们是潮流中的挣扎者。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