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763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滨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2018.3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手。

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的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暴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

更有当头的棒喝,醍醐灌顶,让你心生敬畏。

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

,,?

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

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

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触手可及。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事故/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的传说消费。

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揖(yī)叩手B.喝(hē)密密匝匝

C.创(chuàng)凌厉D.露(lù)醍醐灌顶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泄露世故牵强附会B.暴露世故穿凿附会

C.暴露事故牵强附会D.泄露事故穿凿附会

3.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顿然醒悟

②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

③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

④如梦中人的夜游

⑤岂不惊出一身冷汗

A.④⑤①③②B.③⑤①④②C.④②③①⑤D.③②④①⑤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1月17日,XX集团宣布,正式任命曾在微软一言九鼎的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担任XX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B.春节期间,在中央十套黄金时间连续播出10天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了炙手可热的节目,从主持人、选手到嘉宾,甚至节目设计、舞美都广受称赞。

C.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今年报考人数剧增,其中热门的设计美术类专业,成为不孚众望的专业,不到1200个的名额,吸引力全国近5万名考生报考。

D.继朝鲜发射北极星-2弹道导弹后,韩美又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新一轮联合军演,这种危言危行直接威胁到朝鲜半岛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安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山东滨州铝产业集群通过煤电铝一体化、上下游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铝业生产基地。

B.山东省将建立高层定期协商机制和城市群工作推进机制,破除行政壁垒,统筹协调山东半岛城市群协同发展重大问题。

C.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消息表示,我国从人感染病例中发现H7N9病毒变异株,该病毒突变为对禽高致病性病毒。

D.为了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和投资者,突尼斯外交部宣布了对持中国护照入境的游客实施免签,中国游客可在突尼斯境内停留90天。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母语怎可成为“繁盛的荒原”

杨早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故乡”,这句论断大概无需讨论,只是生活实践中容易健忘,就像如果不是遍地雾霾,很少有人会觉得好空气比好手机更重要。

有些东西失去或即将失去时会显得弥足珍贵,我们的母语虽然并未消亡,但当下也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个好的社会语言体系,或者说,一种母语,应当是丰富而多元的。

俗语有亲切之益,雅言有出尘之美。

跟方言与共同语的并存一样,雅言俗语也要能共冶一炉,才是美好的语言生态。

不过近一百年来,母语的生态破坏相当严重,一方面,是“雅言”有异化为“大话”“空话”“套话”之弊,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多新的世代都会在学校里、社会上习得一套高越而空洞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俗语”的重口味化与单调化也甚嚣尘上。

  我并不反对语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过常常对其中某些趋向保持警惕。

以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流形式来说,一是语言的重口味化,人人都滥用表面无害却含意粗俗的语言,习以为常之后,会让轻微细腻的表达变得无感;二是语言的可视化,这里不只指年轻人爱用的颜文字、表情包,还包括“挠墙”这样情感的通用表达式,虽然动态十足情感鲜明,但也会让个体不同的复杂的情感变成有限的模式化表达。

再加上流行语的滥用,既反映了现代生活反个性的模式化倾向,同时也让我们本来丰富多彩的母语变成“繁盛的荒原”。

  现代社会新的“雅言”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可不赞成以所谓的“古雅”为美,尤其是用半通不通的文言书写时事。

从清末到民初,很多脱胎自文言文传统的启蒙知识分子都曾惋叹自己不能写一笔流利清晰又不乏美感的白话文章,而只能是半文半白的“半大解放脚”。

中国现当代文学众多作者一百年于此不懈探索,才让白话也有成为“雅言”的可能。

而当书写变得过于容易,语言便容易汗漫无所依,像今天的网络小说动辄数百万言,日更六千或万字,有多少作者还顾得上在语言方面下功夫?

在此背景下,重视语感,讲求炼字,便成为一种难得的自觉。

  进入新媒体时代,前进的道路上仍然荆棘密布。

上千万的微信公众号写作,如何在保持语言鲜活平易的同时,避免“文艺腔”“鸡汤腔”这种新的陈词滥调,避免“读文章变成读标题”的碎片化阅读,又变成了语言自净的重大命题。

一种闻一知十,热衷套用,惊叹号满天飞的语言,无论如何称不上优美的母语。

  理想中的母语,应该既有合理的分层分域,让表达得体而有效,又有着无垠的更新资源,任何语种、任何创造都可以冲击表达的习惯,同时又能拥有强大的自净能力。

更重要的是,母语应该包含尽可能自由的表达,以促进自身的多元化。

比如在我们的母语中,一个生动的词汇或短语出现了,我们高兴,但又知道它使用时的边界,满屏“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也委实让人厌烦。

能写出新鲜时尚的语句,也能转换典雅或平实的风格。

  食无定味,适口为佳,美好语言的标准无非两条:

有效,悦耳。

在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选自2018年02月21日版《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6.下列关于“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故乡,但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却常常忽略这一点,以致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B.母语,应当是丰富而多元的:

既要有俗语,也要有雅言;既要有共同语,也要有方言。

多种形态并存,才是美好的语言表达。

C.母语应该包含可能自由的表达,以促进自身的多元化,要善于接纳一些新出现的生动的词汇或短语,但不能滥用。

D.母语要有着丰富的更新资源以保持活力,同时也要有强大的自净能力,能够经得住任何语种、任何创造的冲击。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一百年来,我们的母语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俗语”的重口味化与单调化十分严重。

B.人人都滥用表面无害却含义粗俗的语言,或者颜文字、表情包等,会让个体不同的复杂的情感变成有限的模式化表达。

C.受语言的重口味化、可视化和流行语的滥用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本来丰富多彩的母语变成“繁盛的荒原”。

D.在这个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如果要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爱美好,我们就必须做到自觉认知,坚守语言的底线。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就像空气一样,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好好使用它,让它健康发展。

B.我们的母语发展到今天,经历了由文言到白话的长期的演变过程,其间,众多的作家学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C.一些网络小说作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作品动辄几百万字,每天更新几千字甚至上万字,这样就很难对语言进行精心锤炼。

D.在网络语言满天飞的当下,我们对一些好的网络语言应当接受,而对“卧槽”“草泥马”等粗俗不堪的语言应当加以摒弃。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吉甫,字弘宪,世为赵人。

贞元初,为太常博士,年尚少,明练典故。

昭德皇后崩,自天宝后中宫虚,恤礼废缺。

吉甫草具其仪,德宗称善。

李泌、窦参器其才,厚遇之。

陆贽疑有党,出为明州长史。

贽之贬忠州,宰相欲害之,起吉甫为忠州刺史,使甘心焉。

既至,置怨,与结欢,人益重其量。

改郴、饶二州。

会前刺史继死,咸言牙城有物怪,不敢居。

吉甫命菑除其署以视事,吏由是安。

宪宗立,以考功郎中召,知制诰。

俄入翰林为学士,迁中书舍人。

吐蕃遣使请寻盟,吉甫议:

“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注】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帝辞其使。

中书史滑涣素厚中人刘光琦,凡宰相议为光琦持异者,使涣请,宦人传诏,或不至中书,召涣于延英承旨,即为文书,宰相至有不及知者。

由是通四方赂谢。

吉甫请间,劾其奸,帝使簿涣家,得赀数千万,贬死雷州。

由是帝愈倚信。

元和二年,杜黄裳罢宰相,乃擢吉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吉甫连蹇外迁十余年,究知闾里疾苦,常病方镇强恣,至是为帝从容言:

“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则风化可成。

”帝然之,出郎吏十余人为刺史。

又度李锜必反,劝帝召之,使者三往,以病解,而多持金啖权贵,至为锜游说者。

吉甫曰:

“锜,庸材,而所蓄乃亡命群盗,非有斗志,讨之必克。

”帝从之。

诏下,锜众闻兵兴,果斩锜降。

以功封赞皇县侯,徙赵国公。

德宗时,义阳、义章二公主薨,诏起祠堂于墓百二十楹,费数万计。

会永昌公主薨,有司以请,帝命减义阳之半。

吉甫曰:

“昔汉章帝欲起邑屋于亲陵,东平王苍以为不可。

故非礼之举,人君所慎。

请裁置墓户,以充守奉。

”帝曰:

“吾固疑其冗,减之,今果然。

然不欲取编民,以官户奉坟而已。

”吉甫再拜谢。

帝曰:

“事不安者第言之,无谓朕不能行也。

八年,回鹘引兵自西城、柳谷侵吐蕃,塞下传言且入寇。

吉甫曰:

“回鹘能为我寇,当先绝和而后犯边,今不足虞也。

”既而果边吏妄言。

自蜀平,帝锐意欲取淮西。

方吉甫在淮南,闻吴少阳立,上下携泮,自请徙寿州,以天子命招怀之,反间以挠其党。

会讨王承宗,未及用,会暴疾卒,年五十七。

帝震悼,赙外别赐缣五百恤其家。

及葬,祭以少牢,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

【注】异牟寻,南诏第六代国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怨,与结欢         置:

放弃

B.帝使簿涣家          簿:

登记

C.事不安者第言之        第:

次第

D.今不足虞也          虞:

忧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B.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C.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D.德宗初∕未得南诏∕故与吐蕃盟∕自异牟寻归国吐蕃∕不敢犯塞∕诚许盟∕则南诏怨∕望边隙日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古代的官名,始设于唐代,由文学侍从中的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担当诏书的起草乃至机密文件的制定工作。

B.“方镇”,也称藩镇。

唐朝政府在边要州地设置都督府、节度使、经略使,后演变为“藩镇”,父死子袭,掌握军政大权,雄据一方。

C.“薨”,指死亡。

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的称呼,天子、诸侯或皇后死称“崩”,皇子、公主或宠妃死称“薨”,一般人死称“卒”。

D.“少牢”,指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只,称为“少牢”;用牛、羊、猪各一只,称为“太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吉甫气量宏大,胆识过人。

与陆贽的交往,体现了他非凡的胸襟;而在郴、饶二州任上,他则用行动消除了大家对神怪的恐惧心理。

B.李吉甫阅历丰富,洞悉时弊。

正是他的让刺史能够自主处理政事的建议,才使社会风气得以转化,方镇放纵的弊病得以消除。

C.李吉甫明典遵礼,敢于谏言。

他用汉章帝的事例来劝喻皇帝要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而他的建议也得到了皇帝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D.李吉甫远见卓识,知人明事。

他知道李锜必会造反,并果断劝说皇帝予以讨伐,而对回鹘将要侵犯唐境的谣言也给予准确的分析。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吉甫草具其仪,德宗称善。

李泌、窦参器其才,厚遇之。

(5分)

(2)自请徙寿州,以天子命招怀之,反间以挠其党。

(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

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1)请简要赏析颈联“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的妙处。

(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提醒他们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历史覆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2分)

16.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4分)

2月23日上午,2018年北京市基础教育工作会召开。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今年北京市将要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诵读、书法、传统艺术等元素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说,北京市调整考试学科设置、分值比重、命题内容,突出考查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其中,语文学科将突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

17.下图是一位舞蹈演员的表演画面。

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

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4分)

18.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写的广播稿,其中有几处表述不够规范,请找出其中四处并加以修改。

(4分)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您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诸君的到来让我们倍感荣幸。

我校是百年名校,环境优美,三面环山,东面是美丽的海滨。

自主招生考试期间我校的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全部对外开放,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将会鼎力相助。

希望您能取得优异的佳绩!

(1)_______改为________

(2)_______改为________

(3)_______改为________(4)_______改为________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

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

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

除了选修课以外,学生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

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

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

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

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一个学士头衔。

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

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

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寅恪师去上课。

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

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

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

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

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

到了那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

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

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

1945年,在我来到哥根廷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

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根廷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

出乎意料地迅速,先生回复了一封长信,并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

我真是喜出望外,谁会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不引以为荣呢?

这一年的深秋,我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

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在清华叫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为正教授。

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

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

这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

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

到了冬天,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

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

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

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

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

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

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

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

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

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他几乎没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

对青年学者,他更是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

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寅恪先生也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

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

正当众多的老知识分子兴高采烈、激情未熄的时候,“华盖运”便临到头上。

运动一个接着一个,针对的全是知识分子。

从那以后,直到老师于1969年在空前浩劫中被折磨得离开了人世,将近20年中,我没能再见到他。

现在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5年,算是寿登耄耋了。

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

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

哲人其萎,空余著述。

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

我现在是"后已见来者",然而却是"前不见古人",再也不会见到寅恪先生了。

我心中感到无限的空寞,这个空寞是无论如何也填充不起来了。

掷笔长叹,不禁老泪纵横矣。

(有删改 )

19.简要概括陈寅恪先生的形象特点。

(4分)

2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4分)

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21.本文的题目是“回忆陈寅恪先生”,但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22.在学术方面,陈寅恪先生“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甚至包括专门攻击他的学者。

对陈先生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材料二:

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单位共同发布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要求。

材料三: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维吉尔(古罗马)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年3月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卷(共36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D

A

B

A

B

C

C

B

C

B

答案解析: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D

【解析】A项“叩手”应为“叩首”;B项“喝”应读“hè”;C项“创”应读“chuāng”。

2.A

【解析】泄露:

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暴露:

(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世故:

处事经验;(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

事故:

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多指在生产、工作上发生的)。

穿凿附会:

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牵强附会:

把关系不大的事情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3.D

【解析】第一句话的描述对象是“碣石”,根据叙述对象的一致性第一个横线处应该是③,再根据文意以及标点符号可以确定第二个横线处应该是②,后面的三句话描述的是“梦中人的夜游”,根据文意可以确定三句话的顺序应该是④①⑤。

4.A

【解析】一言九鼎:

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B.炙手可热:

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C.不孚众望:

不能使众人信服。

D.危言危行: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5.B

【解析】A.搭配不当。

“山东滨州铝产业集群”不能成为“生产基地”。

C.句式杂糅。

“据……消息表示”杂糅,应去掉“表示”或“据”。

D.成分残缺。

在“免签”后加“的政策”。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A

【解析】A项说的是“我们的母语”,以偏概全;另外“以致”强加因果。

7.B

【解析】张冠李戴。

将“语言的重口味化”与“语言的可视化”的结果混为一谈。

8.C

【解析】“网络小说作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属于无中生有。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C

【解析】第:

只管。

10.B

11.C

【解析】天子、皇后死称“崩”,诸侯、皇子、公主或宠妃死称“薨”,大夫死称为“卒”,士死称为“不禄”,一般人死称为“死”。

12.B

【解析】“使社会风气得以转化,方镇放纵的弊病得以消除”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

(1)李吉甫起草制定恤礼的礼仪,德宗称赞。

李泌、窦参器重他的才能,优厚地对待他。

(共5分,重点词语“草具”“称善”“器”“厚遇”各1分,语意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2)李吉甫自己请求调任寿州,用天子的诏命去招抚吴少阳,用反间计来扰乱他的党羽。

(共5分,重点词语“徙”“招怀”“反间”“挠”各1分,语意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14.

(1)鸟儿不停地啼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