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299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docx

高考诗词鉴赏分类读懂诗歌

诗词鉴赏1

——如何读懂诗歌(内容情感)

一、如何读懂诗歌

1、标题与注释:

①标题——特别是唐诗,标题及内容情感②注释——只要存在,一定暗示某一方面的情感

2、古诗词常见词语积累+文化文学常识

3、意象意境情感词:

意象归类,形成意境,意境的冷暖基调决定情感,一般来说鸟(燕子)语花香,桃红柳绿,多是春天欣欣向荣、勃勃生机;落花多是伤春伤时、青春易逝;落叶、秋风多是萧瑟凄凉、烟雾多是凄迷、迷茫……

4、诗词本身的规律:

①大量省略、倒装——需要合理想象、组合②前景后情,情景交融③感情复杂,特别是杜甫、辛弃疾、陆游、苏轼……

二、诗歌分类

注意:

所谓的类型只是相对而言的,有相当多的诗歌可能很难归类。

1、山水田园诗2、边塞征战诗3、赠友送别诗4、羁旅思乡怀人诗5、怀古咏史诗6、咏物抒怀诗、写景诗

7、生活杂感诗8、绘画题诗词9、音乐诗词10、其他

三、从诗歌类型总结内容情感(读懂诗歌)

1、山水田园诗

(1)综述: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出现的时代】魏晋六朝,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

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逸隐之风一时大炽。

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左思《拈隐诗》)。

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盛世时期】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

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

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

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

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

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2)示例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①具②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③,青山郭④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知识积累】①故人:

旧友;前妻或前夫,旧情人②具:

准备③合:

汇合、合并;覆盖,笼罩;全,满④郭:

城郭;四周、外围⑤轩:

殿堂前屋檐下的平台;有栏杆的长廊;车;窗;厕所的别称⑥场:

晒打粮食的平坦空地;(场屋——戏场或科场)圃:

菜园果园花园⑦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常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变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黄米饭和鸡肉,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

打开窗子,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菜园。

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与你品尝着菊花酒。

【鉴赏】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言有尽而意无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

山居秋暝①王维

空山②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③,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④自可留。

【知识积累】①暝:

日落,天色将晚。

②空山:

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

刚刚。

③浣女:

洗衣服的姑娘。

浣:

洗涤衣物。

⑥随意:

任凭。

春芳:

春天的花草。

歇:

消散,消失。

④王孙:

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

平冈②细草鸣黄犊,斜日③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知识积累】①些(sā):

句末语助词,不译。

②平冈:

平坦的小山坡。

③斜日(斜晖):

指傍晚④青旗:

卖酒的招牌。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5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6分)

(1)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

(2)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3)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译文】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赏析】“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

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

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

但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

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

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

“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用了对比反衬手法。

(3)小结

1意境:

幽静、静谧、恬静、优美、祥和、温馨

2心境:

宁静、恬淡、闲适

3感情:

隐逸、热爱、向往田园生活

2、边塞征战诗:

(1)综述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

高适、岑参、王昌龄、卢纶、李益、李白、常建、李贺。

骆宾王、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思想内容】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

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有喜有乐的。

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

情况相当复杂。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

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2)示例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2015年新课标卷1)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③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④。

勤王⑤敢⑥道远,私向⑦梦中归。

[注] 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留别:

和送别诗相对应,多指以诗文作纪念赠给分别的人。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知识积累】

③曾(zēng):

竟,竟然。

④疏勒:

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武威:

地名,今属甘肃省。

⑤勤王:

为王事尽力。

⑥敢:

有勇气、敢于;怎敢,以反问的形式表示不敢。

⑦向:

介词,在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答案:

第一问: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3分)

第二问:

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3分)

【译文】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为王事尽力有勇气敢于走远路,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鉴赏】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曾不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

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

这两句其实是回答别人“勤王道路远,家乡何时归”的关怀,写得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登原州城呈①张贲从事北宋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

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知识积累】呈:

呈献

【译文】处身在异乡,什么地方最能引发忧愁?

那就是独自望远,登上这边城的城楼。

暮色渐渐降临,昏黄中只见北来雁飞向南走,地域荒凉寒冷,往西去更没有郡州。

听几声塞上号角,时而高越时而低咽响在楼头,一条辽远的泾河,冻成冰再不能东流。

你作异乡贫穷的小官,我在异乡客居滞留,此中的离愁别恨,一样都悠长难收。

(3)小结

①意象: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边城、胡天

②景象(意境):

壮丽、辽阔、苍茫、苦寒、凄迷、苍凉、悲壮…

③情感:

爱国热忱,建功立业的壮志,战斗必胜的自信,保家卫国的豪情;

孤寂忧伤、羁旅思乡、对战争的厌恶…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人的无限同情……

3、赠友送别诗:

(1)综述:

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

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无论是友情难别(如李白《赠汪伦》)、亲情难分(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还是爱情难舍(如柳永《雨霖铃》),送别诗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在这些“情”中,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文人墨客或直接抒写依依不舍离别之情,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安慰劝诫,或叮咛嘱咐,或言志祝福,或兼而有之,表达了多种多样复杂难遣的离愁别绪,构成古典诗词园中的一大景观。

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2)示例1.(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送别(清)万树

春江渺①,断送扁舟过林杪[注]。

愁云青未了③,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杪:

树梢。

【知识积累】①渺:

辽远的样子;微小的样子②断送:

葬送;消磨③青未了: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总指绵延不绝、无穷无尽、难以尽言。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答案:

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扁舟越过林杪,船帆比沙鸥还小),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意离去)。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

夕阳还有一竿高,离天黑尚早。

这时主人公后悔不应该让朋友这么早离去,转而埋怨催朋友离去的人。

这句词进一步抒发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

(2013福建,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①。

远壑杜鹃②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③,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④。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答案:

(6分)

(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赏析。

(4分)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知识积累】①柴扉:

柴门②杜鹃: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催归。

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

所以叫杜鹃啼归。

别名:

子规,布谷鸟,杜宇,它那“惯作悲啼”的鸣叫,能使许多愁肠百结的人心酸肠断。

自唐代以后,杜鹃鸟就被汉族称为“冤禽”、“悲鸟”、“怨鸟”,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咏诉冤。

天长日久,杜鹃鸟被推上了“文化鸟”的宝座,定位为一种可怜、哀惋、纯洁、至诚、悲愁的象征。

③社燕:

社——“社”是土地之神。

《左传·昭二十九年》曰: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在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举行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动。

祭礼社神的日子叫“社日”。

一年两次。

春天举行时叫“春社”,秋天举行时叫“秋社”。

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

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

春社多在春分后的戊日进行。

春社这一天,人们聚集在社庙,摆上丰富的食品供奉社神,有社酒、社肉、社饭、社面、社糕、社粥等,在祭祀完毕后,把食物给大家分享。

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

故有“社燕”之称。

④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译文】想象春风吹来了,染绿了树林,何遁山人家里的孩子望着柴门,盼望着他回来;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回到家里,刚好春社,燕子飞回来了,下马来换洗好衣服,天天独自来到水边垂钓,知道自己已经摆脱了世俗杂务,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活了。

【鉴赏】

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

此诗全用想象,根据诗人想象的角度,这首诗可分为两层:

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

我们先看前两联——从对方写起。

这两联是从何遁山人远在蜀地的孩子(“童稚”)的角度进行想象。

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首句“春风入树绿”是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

此句写景,作用有二:

一,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

“童稚望柴扉”是说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的柴扉之外向父亲归来的方向望去。

这个孩子之所以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正是因为春风重归蜀地的景象让他想起在外未归的父亲。

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

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

此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3)小结

①意象:

杨柳(<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驿站、酒、扁舟、夕阳、日暮、月夜、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劳劳亭(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

”的诗句之意。

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送别。

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草、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离歌、骊歌、寒蝉、阳关、古道、西风等。

②情感:

分别的惆怅感伤,依依惜别、深情厚谊、激励劝勉、想象别后思念、别后寂寞孤独

③手法:

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比喻

4、羁旅思乡怀人诗:

(1)综述

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2)示例

劳停驿(2015年湖北卷14)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①见平川②。

树杪③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④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知识积累】①豁尔:

开阔、开朗②川:

河流,低而平坦之地③杪:

树梢④鸟道:

指难行的路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4分)

答案: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

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

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分)

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

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

“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8.(2015安徽,8—9)阅读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