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331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学案1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①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②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

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1.以气候与地貌的相

互影响为例,说明气候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答案: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地貌,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

不同地形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如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

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

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质数量基本恒定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结果:

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

   

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请以植被破坏为例,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

某一地区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

气候干旱,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发生变化。

一、选择题

1.(经典再现)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A项符合题意。

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B项错误。

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C项错误。

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D项错误。

答案:

A

(2016·广东阳江调研)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2~3题。

2.东北平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土壤特征不同,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  )

A.①B.②

C.③D.④

3.能表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箭头是(  )

A.⑤B.⑥

C.⑦D.⑧

解析:

第2题,土壤差异主要是气候差异所致。

第3题,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即深受陆地环境中的水文要素影响。

答案:

2.D 3.B

(2016·湖南湘潭期中)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大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5.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B.区域性

C.整体性D.差异性

解析:

第4题,森林是大

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故甲是森林破坏。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4.C 5.C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7.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解析:

第6题,从湖泊消亡过程图中可以看出,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深度越来越浅,沉积物越来越多,直至消亡。

第7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6.D 7.A

(2016·河北邯郸期末)沙漠地区的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沙漠地区某湖泊周边环境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  )

A.草

甸、半固定沙丘、移动沙丘

B.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

C.移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

D.草甸、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

9.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B.西南风

C.西北风D.东北风

解析:

第8题,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处,由此可知图示湖泊为内流湖,其周

围环境受湖泊影响由近及远为草甸(丙)—半固定沙丘(乙)—移动沙丘(甲)。

第9题,图示草甸分布范围不均,在湖泊东南部分布较为宽广,说明此方向受湖泊水汽影响较大;在湖泊西北部范围较狭小,说明受水汽影响较小。

故风由西北吹向东南。

答案:

8.B 9.C

(2016·郑州四十七中期中)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0~11题。

10.兰萨罗特岛(  )

A.热带雨林广布B.淡水资源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D.受暖流影响大

解析:

板块交界处地壳多裂隙,岩浆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

答案:

C

11.兰萨罗特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解析:

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说明物种交流机会较少,结合图示兰萨罗特岛的海陆位置特点,判断B选项正确。

答案:

B

二、综合题

12.(2016·宁夏中卫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

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

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

(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地到B地地

势的变化。

(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

是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

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泊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

(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来判断)

(2)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利用了部分河水;中游地区河道不稳定,造成大量河水浪费;加上人为滥伐流域内的野生植物,破坏天然植被,造成下游水量减少,湖水补给匮乏。

(3)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

制约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

等要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

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13.(2016·南昌联考)东南亚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理景观多姿多彩。

读图,完成问题。

据图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南半岛主要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首先要明确中南半岛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继而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方面分析影响气候的各要素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人文地理包括工农业生产活动、人口和城市、交通、地域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答案:

中南半岛大致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北与中国相连。

一年中受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风向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形成明显的旱季(冬)和雨季(夏);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大致呈南北向延伸,大河下游平原广阔,易于暖湿空气北上深入内陆;夏季的台风和热带风暴对气候又起强烈的影响作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南半岛独特的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热带季风气候。

对河流航运的影响:

受气候和地形影响,中南半岛河流较多,河流流域面积狭小、由北向南流。

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流量大、含沙量小、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对农业的影响:

热带季风气候,对这里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油棕等生长十分有利,产量大、质量高,种植业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等粮食产量较大。

对地

域文化的影响:

中南半岛的气候、北高南低的地形造就北部林业、热带经济作物、南部水稻种植业,是形成当地以稻米为主的饮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物质基础。

对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势地形的影响,沿海、河流沿岸、河流冲积平原及三角洲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人口分布密度大,城市众多,工业区稠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