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452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docx

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修改1

20XX年广州市高中化学竞赛试题

2007.6.17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编号(9位数号码)和姓名;用2B铅笔将对应的号码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Mg24Al27Ca40S32Cl35.5K39Fe56Cu64Zn6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用自来水养金鱼时,需将水放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再注入鱼缸,其目的是

A.提高水温B.除去水中的游离氯

C.用紫外线杀菌D.增加水中的含氧量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晶和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

B.钢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合金

C.金属铝的熔点很高,可用作耐火材料

D.单质硅可用作太阳能电池的材料

3.科学家发现不同海域的海水中14360Nd和14460Nd(元素钕)的含量差异很明显,由此得出不同区域的大陆岩石中14360Nd和14460Nd含量不同的结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d原子的质量数是60

B.14360Nd比14460Nd少一个质子

C.14360Nd和14460Nd中质量数与中子数均不相同

D.因各地岩石中14360Nd和14460Nd含量不同,所以Nd元素没有固定的相对原子质量

4.野外作业时,可用原电池反应放出的热量来加热食品。

由铁屑、炭粒、食盐、水、空气组成的原电池中,铁屑作

A.正极,发生还原反应B.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C.阴极,发生还原反应D.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5.砒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As2O3),医生通常给砒霜中毒患者服用一定剂量的氧化剂解毒。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砷的+3价化合物的毒性强于+5价化合物

B.砷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

C.砷化氢(AsH3)比NH3稳定

D.砷酸(H3AsO4)的酸性强于磷酸

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A.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

B.向某溶液中滴入稀盐酸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检验该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C.将颗粒大小相同的钠与钾分别与水反应,比较钠、钾金属活泼性的强弱

D.将Mg(OH)2和Al(OH)3分别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比较其碱性的强弱

7.单质钛(Ti)的机械强度高,抗蚀能力强,有“未来金属”之称。

以TiO2制金属钛,主要反应有:

①TiO2+2C+2Cl2

TiCl4+2CO;②TiCl4+2Mg

2MgCl2+Ti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碳是还原剂B.反应①中TiO2是氧化剂

C.反应②表现了金属镁还原性比金属钛强

D.反应①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的关系为1∶1

8.巴豆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COOH,现有①水;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③乙醇;④纯碱溶液;⑤酸性KMnO4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巴豆酸反应的物质组合是

A.只有②④⑤B.只有②③⑤C.只有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9.将质量分数为a%的NaOH溶液蒸发掉bg水后,变成cmL2a%的NaOH不饱和溶液,则蒸发后所得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mol/LB.

mol/LC.

mol/LD.

mol/L

10.将4.34gNa、Na2O、Na2O2的混合物与足量的水反应,在标准状况下得到672ml混合气体,将混合气体通电后恰好完全反应,则Na、Na2O、Na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4∶3∶2B.1∶2∶1C.1∶1∶2D.1∶1∶1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11.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漂白剂,但遇酸性溶液发生分解:

5HClO2==4ClO2↑+H++Cl-+2H2O。

向亚氯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

若将盐酸改为硫酸,开始时反应缓慢,但稍后产生气体的速率逐步加大。

速率变化原因是

A.逸出ClO2使生成物浓度降低B.酸使亚氯酸的氧化性增强

C.溶液中的H+起催化作用D.溶液中的Cl-起催化作用

12.关于非金属元素N、C、Si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能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

B.它们的氧化物都能与强碱反应生成含氧酸盐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CH4>SiH4

D.N2和C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与足量的O2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1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FeCl2溶液中通入Cl2:

Fe2++Cl2=Fe3++2Cl-

B.过量CO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CO2+2OH-=CO32-+H2O

C.澄清石灰水与少量小苏打溶液混合:

Ca2+十OH-+HCO3-=CaCO3↓+H2O

D.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4OH-=AlO2-+2H2O

14.向NaBr、NaI、Na2SO3混合液中通入—定量氯气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剩余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A.NaCl、Na2SO4B.NaCl、NaBr、Na2SO4

C.NaCl、Na2SO4、I2D.NaCl、NaI、Na2SO4

15.下列事实中,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是

A.次氯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B.氯化氢比硫化氢的热稳定性好

C.高氯酸(HClO4)的酸性比硫酸强D.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硫原子的多

16.元素A和B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

已知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B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a-b),L层电子数为(a+b),则A、B两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性质可能有

A.与水反应生成酸B.与硫酸反应

C.与氢氧化钠反应D.一定条件下能与碳酸钠反应

17.实验室进行下列有关物质的准备,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A.

B.

C.

D.

18.最近意大利罗马大学的FulvioCacace等人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

N4分子结构如右图所示,已知断裂1molN-N吸收167kJ热量,生成1molN≡N放出942kJ热量。

根据以上信息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4沸点比P4(白磷)高

B.N4分子中有6个N-N键

C.14N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7

D.1molN4气体转变为N2吸收882kJ热量

19.现有下列短周期元素性质的数据: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

原子半径

0.74

1.60

1.52

1.10

0.99

1.86

0.75

0.82

最高化合价

+2

+1

+5

+7

+1

+5

+3

最低化合价

-2

-3

-1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原子序数④大于⑦B.②、③号元素处在同一周期

C.⑧号元素是金属元素D.⑤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20.

硫酸化学纯(CP)

(500mL)

品名:

硫酸

化学式:

H2SO4

相对分子质量:

98

密度:

1.84g/cm3

质量分数:

98%

右图是某硫酸试剂瓶的标签上的部分文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试剂应保存在玻璃试剂瓶中,并用橡皮塞塞紧

B.1mol锌与足量的该硫酸反应生成2g氢气

C.该硫酸与等体积水混合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9.2mol/L

D.向50mL该硫酸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小于0.46mol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8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6页,用黑色或蓝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总分

分数

三、(本题包括9小题,共80分)

21.(8分)某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系列

实验时,将药品A逐滴加入到固体B中,请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若A为浓氨水,B为烧碱,C中盛有AlCl3溶液,旋开

活塞D,足够长时间后,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利用上述装置还可以证明氧化性:

KMnO4>Cl2>Br2,

此时A中加入浓HCl,B中加入(填化学式,下同),C中加,

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2.(8分)某铜粉样品含少量金(Au),不含其他成分。

测定该样品中金的含量时,有两种溶解样品的方法:

①用稀硝酸溶解样品,②用双氧水和稀盐酸溶解样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H2O2+2HCl==CuCl2+2H2O。

已知金不与稀硝酸、双氧水和盐酸反应。

(1)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在铜与双氧水、盐酸的反应中氧化剂是,若有2mol的H2O2参加反应,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3)方法①和②相比较,你认为哪种更好?

原因是什么?

(4)若称取样品的质量为ag,用足量的双氧水溶解后,剩余残渣经洗涤干燥称得质量是bg,

则样品中含金的质量分数为。

23.(8分)某校研究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了CuO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并与MnO2相比较,研究其催化能力。

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m(KClO3)/g

m(MnO2)/g

m(CuO)/g

回收催化剂质量/g

0.6000

――

――

――

a

0.2000

――

0.1950

b

――

c

0.1900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a=g ,b=g ,c=g 。

(2)实验①的目的是

(3)本实验中为了比较CuO和MnO2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能力,还需测量的数据是:

(4)实验中为了更准确地说明CuO和MnO2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能力,还应保持反应的温度

相同,如果该实验是在你校的实验室进行,你将如何操作以保证反应温度相同

(5)从反应残留物中回收催化剂,并称量其质量,目的是

24.(5分)“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Fe2O3高温Al2O3+2Fe。

某同学对“铝热反应”的现象有这样的描述:

“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

查阅《化学手册》知,Al、Al2O3、Fe、Fe2O3熔点、沸点数据如下:

物质

Al

Al2O3

Fe

Fe2O3

熔点/℃

660

2054

1535

1462

沸点/℃

2467

2980

2750

——

(1)该同学推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应是铁铝合金。

这种推测有一定的道理,理由是: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块状熔融物中含有金属铝。

该实验所用试剂

是,当观察到现象时,说明熔融物中含

有金属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实验室溶解该熔融物,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填序号)。

A.浓硫酸B.稀硫酸C.稀硝酸D.氢氧化钠溶液

25.(14分)已知Zn(OH)2能溶于NaOH(aq)转变成Na2ZnO2。

为了测定某白铁皮中锌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取ag白铁皮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用表面皿盖好,开始时产生气泡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变慢。

待试样全部溶解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搅拌后过滤,将所得沉淀在空气中加强热至质量不变,称得残留固体质量为bg,试回答:

(1)白铁皮镀锌的目的是。

(2)气泡产生速度先快后慢的原因是

 

(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不是离子反应的写化学方程式)

 

(4)最后残留的固体是,得到该固体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5)白铁皮含锌的质量分数是。

26.(10分)在足量的氯化亚铁稀溶液中,加入1~2滴液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

(1)甲同学认为这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呈黄色的是(填粒子的化学符号,下同);乙同学认为这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呈黄色的是。

(2)现提供以下试剂: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C.四氯化碳D.硫氰化钾溶液

请判断哪位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并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写出选用的试剂编号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同学正确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3)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向溴化亚铁稀溶液中通入氯气,首先被氧化的离子是,

若选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来判断哪位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你认为是否可行?

理由是

27.(14分)现有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aA、bB、cC、dD、e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都是组成蛋白质的重要元素。

已知它们的原子序数有如下关系:

a+c=d,2b+3=e。

B、D、E的单质都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E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在空气中可自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D的两种同素异形体的名称是。

(2)五种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的是(填字母代号,下同),

位于同一主族的是。

(3)C、D、E三种元素对应的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用化学式回答,下同),

沸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4)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M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化学实验室里必备的重要试剂。

实验室保存M的要求是,这样做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A和B之间能形成多种化合物。

其中化合物N在室温下呈液态,相对分子质量小于90,且元素B的质量分数高达92.3%。

N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N在一定条件下,与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类型为。

28.(13分)Ⅰ.化学课上老师演示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时,将两气球内的NaHCO3和Na2CO3同时倒入试管中。

已知盐酸是足量的,且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实验结束后,(填A或B)试管的气球大,大小气球(包含试管)体积之比约为(填最简单整数比)。

Ⅱ.当甲同学用手触摸上述试管时,意外发现A试管变冷,而B试管发热,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同桌乙同学,并由此得出结论:

NaHCO3和HCl反应为吸热反应,而Na2CO3和HCl反应为放热反应。

乙同学却对此结论却持怀疑的态度。

为此,两位同学在课外活动中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每次实验各做3次平行实验,取平均值):

序号

试剂1

试剂2

混合前

温度

混合后温度

35mL水

2.5gNaHCO3固体

20℃

18.5℃

35mL水

3.2Na2CO3固体

20℃

24.3℃

35mL稀盐酸

含2.5gNaHCO3的饱和溶液32.5mL

20℃

19℃

35mL稀盐酸

含3.2gNa2CO3的饱和溶液23.1mL+10ml水

20℃

24.2℃

35mL稀盐酸

2.5gNaHCO3固体

20℃

16.2℃

35mL稀盐酸

3.2gNa2CO3固体

20℃

25.1℃

请你帮助填写相关内容:

(1)该研究报告的题目是《》。

(2)该实验中所用的仪器除试管、药匙(或V型纸槽)、气球、玻璃棒、烧杯、量筒、保温瓶外,还需要的仪器名称为和。

(3)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