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466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7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条形码填在指定区域。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收回。

3、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

卷Ⅱ用黑色水笔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盛行将农作物括种在垄沟中(如图),等幼苗长成后,通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在禾苗根部;到盛夏时,垄上的土已全部培在禾苗根部去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庄稼抗风和抗干早的能力增强了。

这反映了当时

A.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B.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D.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3.北宋大文豪苏轼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4.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

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6.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

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B.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

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7.北魏均田制规定:

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

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8.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反映了盛唐时期

A.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B.政府向全国推销白瓷产品

C.唐朝白瓷生产技术已经成熟D.邢窑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

9.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

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

由此可见在唐代

A.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

B.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

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D.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10.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A.主人公在晋商会馆里喝茶B.主人公在尚书省担任三司使

C.主人公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  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

 

11.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

这些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城市规模的扩大D.长途运输的便利

12.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3.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14.“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则史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可能处于

A.商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15.明朝李鼎的《李长卿集》中记载: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反映了明代

A.出现了区域性的商帮B.长途贩运日益发展

C.海外贸易趋于繁荣D.乡村集市开始兴起

16.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17.晚清官员卞宝第认为,“武夷北苑,夙著茶名。

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

……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当成用于种茶的山地),置耕织为缓图。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外商操纵市场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C.洋商收购茶叶引起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D.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瓦解

18.下图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位:

万海关两)。

图片信息可以反映出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多B.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原材料的价格低廉D.中国海关逐渐被列强控制

19.《南京条约》中规定:

“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

这一规定

A.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B.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D.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20.下表是1905——1911年全国新建面粉厂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上海

汉口

北京

安徽芜湖

四川长寿

吉林

黑龙江

3

5

2

1

1

4

2

A.民族工业受到外资企业的排挤B.南方与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C.近代工业逐渐向内陆地区扩展D.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1.李鸿章创设的轮船招商局与外国轮船公司形成激烈竞争,使“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少入洋商之手,奚止数千万”。

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A.属于李鸿章的私人企业B.其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

C.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资扩张D.同业竞争主要来自国内

22.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这表明

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B.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政府为抗战进行战略准备D.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2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近代”的含义是

A.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B.受外商企业的刺激

C.由私人投资兴办D.引进了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机器

24.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5.从西方工业近代化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

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

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

这一现象说明

A.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B.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

C.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D.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

26.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营企业改革

27.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

“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B.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C.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28.“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

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

这一体系的形成

A.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B.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C.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D.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

29.《从超英赶美到坚定改革开放》中写道:

“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此役是指

A.三大改造B.“一五”计划

C.国民经济的恢复D.“大跃进”运动

30.以下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了中国现代史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

…………,…………

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1.1958年,国务院的一份文件规定,凡是在一年内达到或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提出的粮棉生产指标,或者在一年内基本消除水灾和旱灾的县(市),都可以派代表参加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代表会议。

据此可知,该规定

A.纠正了“左”倾错误     B.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C.落实了“八大”精神     D.助长了“浮夸”作风

32.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

A.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3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①靠近港澳,华侨多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工业基础雄厚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34.右图是当今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

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

地方,它是

A.海南岛B.深圳C.上海浦东D.广州

3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安徽芜湖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傻子瓜子”而致富,名噪一时。

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

对此,邓小平说:

“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人心不安,得不偿失。

”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

A.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人心所向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明确

C.雇工经营属于社会主义经济D.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

36.图6的变化反映了

A.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B.经济体制变革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C.国企改革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37.1985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

这说明

A.国有企业改革已确立B.对外开放开始启动

C.改革与开放同步加大D.国内经济发展迅速

38.民国以来,从跪拜作揖到点头鞠躬、握手的礼节变化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B.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的崇拜D.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略

39.“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这一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40.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41.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还要凭票购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才能有一个人得到一张票。

这反映了上海当时的实际情况是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D.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体现出来

42.下列报刊在历史上创办的先后顺序是

A.《时务报》《民报》《昭文新报》《新青年》

B.《昭文新报》《时务报》《民报》《新青年》

C.《新青年》《时务报》《民报》《昭文新报》

D.《时务报》《昭文新报》《民报》《昭文新报》

43.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由此可以得出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背景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4.自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

……从这一点看,英国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

材料中“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的现象

A.直接源于新航路开辟B.实现了土地的集中经营

C.英国由此逐渐实现工业化D.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45.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经济特区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新中国科技——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D.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

46.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

“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47.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

“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

”这反映西班牙出现了

A.商业危机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D.经济危机

48.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49.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

50.从图8a到图8b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欧洲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B.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C.殖民主体和对象发生改变D.人类文明进程加速

第Ⅱ卷(共25分)

51.阅读材料(12分)

材料一16—18世纪中英金银比价表

年代

中国

英国

1534年

1:

6.3

1:

11.5

1580年

1:

5.5

1:

11.7

1635年

1:

10.0

1:

13.0

1751—1760年

1:

14.9

1:

14.5

材料二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世界一小部分地区和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已成为为数众多的、兴旺的美洲耕种者的制造者,也是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度上的制造者。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中国工商业产生什么影响?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该现象对中国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9分)

 

5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是从1904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

1915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

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31个城市和地区。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简要指出近代史上的抵制洋货运动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7分)

 

5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

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

展。

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

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

报恩之念。

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

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

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

(6分)

 

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1---10:

BDDBDADCBD11—20:

BBCDBCCBAC

21—30:

CCDCCAABBA31—40:

DBDCDBCBCC

41—50:

ABABACCCBD

51.

(1)主要原因是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贸易顺差)(1分)

影响:

导致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市场,有利于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分)

(2)现象: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分)

原因: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4分)

影响:

高产作物在中国引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分)

52.特点:

与政治运动(事件)有关;充满爱国色彩(属于反侵略运动);规模比较大(群众性强);比较频繁;以抵制英美和日货为主。

(任意3点3分)

作用:

抵制洋货运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从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洋货还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最为集中的表达方式,痛斥外国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利于增强国人的爱国意识。

(4分)

53.特点:

民间发起;宗族慈善,大家族主持;形式多样;帮扶内容广泛;受宗法观念影响;帮扶对象以族内成员为主。

(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答出“由民间而不是由政府组织”、“大家族主持,有宗族色彩”,或从社会保障的发起者(组织者)、对象、形式、内容等几个方面组织答案,意思相近可同等给分,但不超过6分。

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条形码填在指定区域。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收回。

3、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

卷Ⅱ用黑色水笔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75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业地位)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精耕细作)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盛行将农作物括种在垄沟中(如图),等幼苗长成后,通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在禾苗根部;到盛夏时,垄上的土已全部培在禾苗根部去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庄稼抗风和抗干早的能力增强了。

这反映了当时

A.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B.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D.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3.(租佃关系)北宋大文豪苏轼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4.(赋税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

5.(田庄经济)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6.(铁犁牛耕)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

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B.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

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7.(均田制)北魏均田制规定:

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

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8.(制瓷业)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反映了盛唐时期

A.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B.政府向全国推销白瓷产品

C.唐朝白瓷生产技术已经成熟D.邢窑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

9.(手工业管理)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

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

由此可见在唐代

A.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

B.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

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D.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10.(城市发展)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