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518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

项目编号

XX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设可行性报告

 

论证时间:

XX市科学技术局编制

(一)基本情况

(二)组建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地区技术需求

(四)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五)“中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六)“中心”的总体设计和布局

(七)“中心”组建计划进度

(八)经费预算与支出

(九)依托单位意见及保障承诺

附件:

1、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主要设备一览表

2、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析仪器一览表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4、2008年度以及2009年6月企业会计报表

5、肥料产品生产许可证

6、专利证书

7、技术转让合同与技术合作协议书

8、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证书

9、与肥料相关的获奖证书

(一)基本情况

中心名称:

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摘要:

拟成立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备缓释肥、控释肥、有机无机肥、功能性肥料等XXXX的研究开发能力;具备进行各类化肥添加剂(长效剂、防结块剂等)的开发能力;具备进行相应XXXX加工生产工艺的研发设计能力。

拟建中试车间和进行造粒、成膜、压块的肥料成形设备及合成、复合、干燥、冷却等的添加剂制造设备以及田间检验设备和分析检测等进行营养研究与成分研究的整套设备设施。

“中心”总投资400万元,基本建设投资310万元。

“中心”的总体目标是:

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工程中心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XXXX工艺与产品的研发基地与技术产地,推进我省肥料行业向前发展。

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

1、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

XXXX有限公司

单位性质:

国有

通讯地址:

XX省XX市蜀山区祁门路12号

法人代表:

XX

联系电话:

XXXXXX

(二)组建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1、组建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耕地约为1.5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占世界7%的耕地需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的粮食产量必须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千亿公斤以上,以确保人均每年四百公斤粮食的自给。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增加化肥生产和施肥及调整施肥结构又是主要科技手段之—。

我国化肥的表观消费量逐年上升,2003年到2005年化肥表观消费量增速较快,2006年来增速有所减缓,2007年化肥表观消费量达到了574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占世界化肥用量的35%,消耗能源1亿吨标准煤以上。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

复合(混)肥料是近代化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化肥工业发达的国家,复合(混)肥料己占总用量的70%-80%。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复合肥已成为农业中使用的主要肥料类型,它能为农作物提供较齐全养分,其氮、磷、钾的含量和比例可以随土壤养分和作物种类不同而变化,满足各地区不同作物生长的需要。

因此,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或避免由于肥料损失造成的环境污染,发展可持续、高效农业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各种营养元素的供给,而营养元素的来源主要是施用各种肥料。

化肥在农作物增产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多年统计资料表明,化肥对农作物增产所起的作用占40%左右,可见在农业生产中,化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化肥施入土壤后,由于化肥自身的性能和土壤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其当季作物的化肥利用率较低。

以用量最大的氮肥为例,我国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20-30%;钾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5-40%。

化肥利用率低,不仅造成了化肥的大量浪费,而且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目前化肥施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普通水溶性化肥用量大,利用率低;二是化肥施用不合理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化肥有效成分的流失,不但损失惊人,每年折合人民币高达1000多亿元,相当于全国1000多家化肥企业的产量白白倒进地里。

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农田当季未回收的氮素50-60%进入水体和大气,据估计,流入河、湖中的氮素约有60%来自化肥,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疯长、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残留在农田中,致使土壤板结变硬,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硝态氮超标。

因此研制XXXX,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资料表明,我国每生产1吨尿素约消耗1.5至2.0吨原煤或石油。

氮肥利用率每提高1%,相当于节省150万吨煤。

另一个化肥生产的重要原料——磷的资源探明储量为163.6亿吨,但真正可利用量约为39亿吨,按每年开采5000万吨,实际利用率60%计算,仅仅够使用45年。

在目前条件下只有通过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降低肥料使用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可行的。

而新型专用复合肥能减少肥料的损失,肥料养分利用率要比常规复合肥高出5%-12%,大大地节约了资源,间接上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这为新型复合肥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新型复合肥(如控/缓释肥)可以减少化肥特别是氮肥的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试验表明控/释型复合肥的肥效至少可以提高20%。

如每生产1吨控/缓释复合肥,其价值相当于1.2吨同养分的复合肥。

若推广使用约100万公顷,每年减少流失到水体2.18万吨纯氮,减少挥发大气中氮素1.12万吨,合计每年减少氮素损失3.3万吨,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在肥料的发展趋势上从化肥的高浓度复合化,逐步向着肥料的专用化、长效化、无公害化的方向发展,以求进一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看,当今国内外肥料的发展趋势是“四化和两个结合”。

“四化”是,肥料的高浓度、多元复合化,专用化,长效化,无公害化;“两个结合”是,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结合;有机-无机肥料与生物肥料结合。

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产品品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效益为目的。

而发达国家的肥料需求下降,肥料“四化”趋势明显。

专家指出,21世纪的中国化肥工业,为确保粮食供应,将不能再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能力,而是要通过技术更新、产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复合化的肥料。

依托中盐XX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XX市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有开发新型复合肥的优势:

⑴产业链优势。

公司拥有生产复合肥所需的三种主要元素之一的氮原料(尿素、氯化铵等),具有较好的产业链优势。

⑵规模优势。

公司是XX省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目前是XX省化肥品种最全,实物量最大的企业。

复合肥装置能力达到60万吨/年,为全省第一,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公司拟在XX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100万吨复合肥项目,采用先进的高塔造粒复合肥工艺。

⑶品种优势。

目前已形成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红四方”复合肥家族群,实现了品种的多样化,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⑷农化服务优势。

公司拥有全国第一家挂牌农化服务中心,可针对不同土壤、植物进行专门配方以满足客户需要。

⑸技术优势。

公司复混肥生产有团粒法、料浆法、氨酸法、掺混法等几种生产工艺,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各种消耗达到国内同行业较高的水平。

公司从事复合肥生产已有20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

系列专用复合肥曾获XX省星火三等奖、XX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⑹人才优势。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注重行业高级研发和管理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强面对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生产工人的综合素质和专项技能,形成肥料工业适用人才培育体系。

培养了一批复合肥研究开发人才。

⑺品牌优势。

“红四方”注册商标评为XX省著名商标和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商标、“红四方”复合肥是农业部推荐的化肥产品。

⑻产品开发优势。

公司正在打造复合肥发展战略,近几年开发了尿基高浓度复合肥、硫基高浓度复合肥、BB肥等;近期引进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控失复合肥项目、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专用缓释肥料创制及产业化”项目、与XX农业大学开发的抗旱保水复合肥正在实施;与中科大合作开发脲酸结晶长效复合肥以及自主开发的有机肥、有机无机肥等正在进行方案设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后进,增强企业活力。

因此,可利用公司原料、品牌、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大控失肥、抗旱肥、叶面肥、有机-无机肥等新型生态环保肥料的开发力度,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农业对环境的面源污染。

公司组建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从事配方开发技术与加工技术研究,重点是加强土壤肥料营养价值评价、原料成分监控、作物生长模式与配方筛选研究、加工手段和成型工艺研究、肥料剂型多元化、施肥与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大力研发提倡使用控缓释肥料、抗旱肥、叶面肥、生物肥料、有机-无机肥料等绿色环境友好型肥料,减少农用化学品使用。

目的是提高化肥使用技术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合理统一。

同时可以加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进行XXXX研发工作,增加公司的研究开发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丰富了肥料品种,给生产化肥的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增强其市场的竞争力,也为企业品牌的宣传起到无法估算的品牌效应,有利于企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同时,为化工企业建立农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建成后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心”建成后,将大力研发控/缓释肥料、抗旱肥、生物肥料、有机-无机肥料等绿色环境友好型肥料,提高化肥使用技术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

XXXX特别在改良土壤、作物增产、环保生态、改善品质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非常符合生产高品质、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安全农产品的要求,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合理统一。

(三)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地区技术需求

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1新型缓/控释肥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

1.1.1国内外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缓/控释肥料的国家,以包硫尿素为主,多是与速效肥料掺混使用。

日本是研究和应用控释肥料技术较先进的国家,以高分子包膜肥料为主。

研制生产出的热塑型及热固型树脂包膜肥料,其养分释放具有精确控释和缓释的双重功能,产品在水稻、花卉、蔬菜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

欧洲各国侧重于微溶性含氮化合物缓释肥料的研究。

德国研究重点以聚合物为包膜材料生产包膜肥,前苏联制备包膜肥的专利为脲醛UF、磷酸、铝粉和丁二烯胶乳多层包膜及用聚乙烯乙酸脂和磷酸包膜尿素,肥料利用率可提高15%。

中国缓释肥料的研究和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至2002年,中国申请的关于缓/控释肥料已公开的专利达30项左右。

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

⑴抑制剂抑制氮素释放的机理、效果研究:

⑵碳铵长效化研究:

⑶尿素改性技术研究;第四,控释材料研究等。

目前比较成熟的缓释肥料技术有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的抑制剂型缓释肥、郑州大学的肥包肥型缓释肥、广东农科院的水稻缓释肥、北京农科院的聚合物包衣肥料、山东农业大学的聚合物包衣肥料、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的涂层缓释肥料。

这些研究与开发成果标志着中国缓释肥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制的缓释肥已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水平,相信缓释肥在中国的产业化将会尽快实现。

目前缓/控释肥料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价格问题,与普通肥料相比,包膜控释肥料的生产成本比常规肥料高l~2倍,或3~5倍以上。

而采用添加抑制剂的非包膜缓/控释肥料成本虽然增加不多,但养分控释效果不稳定。

其次是产业化问题,目前以生物法生产的缓/控释肥料由于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基本实现产业化;而包膜肥料生产工艺较复杂,养分控制要求比较高,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相对滞后。

第三,对施用缓/控释肥料的环境效应及评价研究较少,大多是针对原料的成分、性质来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但在肥料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及其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不多。

第四,缓/控释肥料目前主要侧重氮素养分。

对磷钾等养分的控释研究较少。

缓/控释肥料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正在成为21世纪肥料工业的替代产品。

鉴于农业生产需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开发包膜缓/控释专用肥料前景广阔。

从降低成本、易于加工和提高肥效等方面考虑,筛选包膜缓/控释材料,进行包膜工艺和各种专用肥料研究,结合硝化抑制剂、尿酶抑制剂、磷素活化剂等,研制开发出适宜不同土壤和作物需要的缓/控释专用复合肥料;将包膜与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结合,对缓/控释肥料养分控释机理、肥效作用、环境效应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友好型新型缓/控释肥料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1.2多功能肥料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

有关功能性肥料的研究与开发,国内外做的工作还不多。

随着保水剂研究和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研究保水型功能肥料。

抗旱保水复合肥是将保水剂与复混肥结合在一起加工配制而成的XXXX,其中保水剂可以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并且将这些水分保持较长时间,平稳地供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提高土壤持续抗旱能力,单位用水效益增加一倍以上,明显改善水肥藕合环境,减少肥料浪费,延长肥效,提高氮钾肥利用率。

改善土壤物理和生物状况,协调土壤固、液、气的比例,无污染,能调理植物生长,促进作物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鼓励推广并重点支持开发的农业节水的高新技术产品。

开展抗旱复混肥的研究对于发展节水农业,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高效、高产、优质农业,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华南农业大学等率先开展了保水型控释肥研究,利用高吸水树脂(HWAR)包被尿素和包膜性控释肥料,制成保水型控释肥料,产品在新疆干旱地区试验,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研究产品进入中试阶段。

XX农业大学马友华教授开发了“一种生态抗旱保水复合肥”专利技术,制造工艺简单易行,成本较低,效益高,为一种新型的缓释抗旱复合肥。

21世纪XXXX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研究开发将作物营养与其他限制作物高产的因素相结合的多功能性肥料,他们的生产符合生态肥料工艺学的要求,其施肥技术将凝聚农学、土壤学、信息学等领域的相关先进技术。

这些功能性肥料主要包括:

具有改善水分利用率的肥料,高利用率的肥料,改善土壤结构的肥料,适应优良品种特性的肥料,改善作物抗倒伏性的肥料,具有防治杂草的肥料,以及具有抗病虫害功能的肥料等。

 

1.3生物肥料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

生物肥料是异类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导致农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微生物活体制品,具有生产成本低、效果好、不污染环境,施后不仅增产,而且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减少化肥用量,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物肥料不仅可补充肥源的不足,而且有可能列为绿色食品用肥进入商品市场,成为新兴的“绿色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世界上最早的微生物肥料是1895年德国推出的“Nitragin”根瘤菌接种剂。

到20世纪30、4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都有了根瘤菌接种剂产业,之后发展很快。

目前至少有70多个国家有自己的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已有近50年的历史,发展曾几起几落。

20世纪60、70年代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生产发展较快,在粮豆、果蔬等作物上都有应用。

80年代前后,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最近10年来,我国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新局面。

在利用生物技术构建高效工程菌、PGPR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国内改良了一批固氮特性的工程根瘤菌;研制和筛选一批已经进入应用或经改良可应用于豆科作物的高效根瘤菌和促生、促结瘤PGPR菌株,在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取得良好示范效果;PGPR制剂应用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也取得了增产和抗病效果。

我国生物肥料基本形成生物肥料产业,在国家农业部登记的产品种类有11个,质检体系初步形成。

全国目前约有450个生物肥料企业,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已逐渐成为肥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微生物肥料食用菌种种类不断扩大,所用菌种已不限于根瘤菌,目前适用菌种达到80多种;生物肥料的应用效果在增产、改善品质、减少化肥用量、防病等肥料效果逐渐被农民认识,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累计近500多万公顷。

国家农业部在1996年将生物肥料纳入国家检验登记管理范畴,对生物肥料的生产、销售、应用、宣传等方面进行监管。

 

我国生物肥料研究除了在工程菌构建技术,关键发酵设备与技术等方面不及发达国家外,总体水平并不低。

国家目前在产业政策对生物肥料行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科研投资力度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不断加强。

我国生物肥料产业正在步入良性循环,并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年产生物肥150万吨,可增产粮食100亿公斤的效果。

同时还能得到减少农民投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分析,到2010年,生物肥料将占有10%左右的份额,即年需求量在1400万吨。

2、省内的现状及技术需求

近年来,由于巢湖流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过多、过量和不科学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无序排放,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威胁到该流域170万农户、790万人的身心健康。

当前,巢湖水环境特别是局部水域的蓝藻时有发生,严重影响XX中枢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巢湖是XX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长期以来,针对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的研究和实践从未间断,但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有加剧之势,现已成为滇、太、巢之首。

亟需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研究方面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省内研究控/控释肥料、生物肥料的单位很少,需在控制化肥养分流失研究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新型控/控释肥料,以有效控制养分流失,从而在面源上减轻了化肥对江河、湖泊造成的污染,克服巢湖水体富营养化这一世界难题。

XX农业大学程扶玖教授多年从事黄腐酸研究,与中国科技大学等教授协作,研制开发了黄腐酸活性肥料该产品性能稳定,抗硬水能力强,作物吸收快,生理活性强,无毒、无害、对环境无污染,是抗灾、减灾、防病、抗病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优质、特效肥料。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的控失复合肥是通过复合材料控失剂对复合肥进行改性,将其中的养分固定在土壤(植物根际)中,满足植物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所谓“固定”就是利用上述材料的协同作用,架桥、卷扫、网捕及电荷吸附使潮湿的土壤形成分子网格吸附和固定化肥元素,阻止其流失或挥发而被农作物有效吸收。

能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其发展前景很好。

机理是通过对天然纳米材料进行物理和生物改性,研制出化肥纳米分子控失剂,利用其离子的交换性能和高吸附性能“捕住”化肥营养元素,再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壳聚糖等材料“网住”棒晶。

控失复合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原创性。

我公司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已于2007年底开发成功“控失型”肥料,这对控制巢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有重大意义。

XX农业大学马友华教授开发了“一种生态抗旱保水复合肥”专利技术,其核心成果融材料科学、作物栽培、土壤、植物营养和化学工程技术为一体,在深入研究节水材料与肥料的相互作用机理基础上,将节水材料、常规复合肥和调理剂等通过特殊的工艺,解决了节水材料遇盐保水性能降低或消失的难题,研制出抗旱复合肥。

抗旱复合肥富含氮、磷、钾和硫等营养元素,同时能够吸收和保持水分,随植物生长缓慢释放,给其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既具有蓄水、保水、供水,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特点,又具有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透水性和透气性功效,达到提高农作物收获量的目的。

且制造工艺简单易行,成本低,效益高,为一种新型的缓释抗旱复合肥。

我公司与XX农业大学合作“抗旱复合肥产业化项目”,这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四)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1、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及成果转化情况

XXXXXXX有限公司正在打造复合肥发展战略,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控失肥、抗旱肥、高浓度结晶烟草肥、有机-无机肥等,实现产品和技术升级,为企业发展提升后进,增强企业活力。

近几年完成项目有:

⑴自行研究开发15万吨/年尿基复合肥,年增销售收入2.5亿元。

年增利润2000万元。

⑵10万吨BB复合肥,可年增销售收入1.7亿元。

年增利润1000万元。

⑶与XX农业大学合作开发抗旱肥项目,已生产中试产品1000多吨。

⑷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合作开发控失肥项目,已生产中试产品1万多吨。

是2008年度XX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⑸专用缓释肥料创制及产业化:

2008年,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开展“专用缓释肥料创制及产业化”研究,是2008年度XX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⑹保护地专用功能肥料及施肥工程技术:

2007年,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开发,是XX市2007年度科研项目。

公司已承担的省、市级与肥料有关的课题:

⑴公司“XXXX产业化”被评为XX市首批“3820”产业英才岗位。

⑵公司“‘控失’型专用复合肥研发”被评为2008年XX市“3820”产业英才岗位。

⑶“保护地专用肥及施肥工程技术”是2007年XX市科研计划项目。

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发明专利1项:

发明专利名称:

“一种保护地二氧化碳气体肥料”。

⑷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项目“水稻专用缓释肥料创制及产业化”是2008年XX省科技计划项目。

⑸“‘控失’型专用复合肥的研制和产业化”项目是2008年XX省科技计划项目;

⑹“化肥控失技术成果转化”是2008年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2、有关人员队伍、基础设施、试验装置等情况

XXXXXX有限公司现有员工2215人,大专以上人员数574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71人,占职工总数的26%;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203人,高中级职称人数占职工总数的10%。

领导班子由9人组成,文化程度均在本科以上,是一支年富力强、勇于开拓创新的领导队伍;主要管理人员数176人,大中专以上学历;生产人员1152人,占52%,销售人员122人,占5.5%。

技术中心现有人员365人,其中高中级职称的有198人,占中心人数的54%。

已拥有一支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到技术设计、施工安装等技术过硬的队伍。

公司组建XX市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拟定人员56人:

其中,高级工程师8人,中级29人,初级19人;硕士生3人。

管理人员10人。

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公司技术改造、创新、开发的核心。

主要任务是为公司的技术进步服务,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生命力的后备产品。

技术中心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农化中心和分析室,技术中心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

技术委员会由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对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咨询、指导、检查和监督;专家委员会由中化国际咨询公司(原化工部规划院)、东华工程科技公司(原化三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烟草学院、XX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XX省化工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对中心的研究发展方向、重大技术问题和重点项目进行咨询。

技术中心的技术开发条件在省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⑴研究试验设施

公司拥有一套大型复合肥试验装置,在这套装置上已成功开发了高浓度有机结晶烟草肥、抗旱复合肥和多个复混肥新品种。

拥有一套精细化工产品中试装置,在这套装置上进行了三聚氰胺精制技术研究、工业氯化铵产品开发研究以及高浓度有机结晶物研究等。

建设了污水治理中试装置,进行了氨氮废水治理的多项试验。

⑵检测设施

技术中心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农化中心和分析室,中心现有关键仪器设备约100台,其中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的约有15台,如:

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