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059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8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一部分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 地形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地壳中的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常见的有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

(5)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知识点二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如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下题。

1.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Ⅰ,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

阶段Ⅰ至阶段Ⅱ火山顶部露出海面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失,C项错误;

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后被海洋淹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

2.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

(1)~

(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D.安山岩 玄武岩

(1)C 

(2)A 第

(1)题,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项错误;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项错误;

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项错误;

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故C项正确。

(2)题,图示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岩层层次结构明显,虽然地壳水平运动产生了断裂带,但没有岩浆出露,故没有岩浆岩,流纹岩、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均属于岩浆岩,故B、D项错误;

而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大理岩也是变质岩,而此处没有高温高压而发生变质作用的条件,也就不能形成变质岩,故C项错误;

“飞来峰”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岩石是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A项正确。

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了。

3.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1)开挖隧道、油气井―→多选址在岩层向上弯曲处(背斜)。

(2)开挖水井―→多选址在岩层向下弯曲处(向斜)。

(3)地表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处。

知识点三 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如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

读图完成

(1)~(3)题。

(1)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  )

C.③D.④

(2)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100多年来(  )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

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

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

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

(3)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  )

A.河流输沙量增大B.湖泊面积减小

C.植被覆盖率提高D.降水强度变大

(1)A 

(2)D (3)C 第

(1)题,根据图例,比较1880年、1945年沙洲0m线位置,①处看不到1945年的沙洲0m线,说明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

②③④三处1945年沙洲0m线范围比1880年大,说明堆积速率大。

(2)题,长江河口地区,100多年来沙洲面积不断扩大,说明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

同时,河口变窄,河道可能变深。

沙洲向海洋推进,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堆积作用。

北航道泥沙淤积多,航行条件始终比南航道差。

第(3)题,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小,河流输沙量减小,也可能是湖泊面积增大。

若降水强度变大,则侵蚀能力增强,这将导致淤积速度加快。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如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选C 画③描绘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后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因而其形成原因为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

故选C项。

1.主要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常见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典型地貌的分布规律

(1)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

因此,上游主要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主要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2)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

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3)风力作用:

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

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等。

知识点四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

32′N~44°

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

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选A 题目涉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故A项正确;

北坡属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

该地区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项错误;

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项错误。

2.2014年12月,蒙(自)河(口)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如图为蒙河铁路及铁路线上的马英河大桥。

(1)影响蒙河铁路建设的障碍条件主要是(  )

A.气候条件B.地形条件

C.水文条件D.资金条件

(2)蒙河铁路有些路段采用图中的高架桥的方式,主要目的是(  )

A.保护生态B.节约耕地

C.减小起伏D.降低造价

(1)B 

(2)C 第

(1)题,蒙河铁路穿过云贵高原,沿途地形崎岖,多喀斯特地貌,是铁路建设的主要障碍条件。

(2)题,蒙河铁路沿途地形崎岖,采用高架桥方式可减小地面起伏,提高铁路运营速度和安全性。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是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主要是因为地势平坦,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2)山区和高原上的聚落多分布于山间谷地中。

(3)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2.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影响运输方式的选择: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2)影响线路走向:

山区线路一般选址在山谷地带,经过山地时多呈“之”字形弯曲;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少,较为平直。

(3)影响线网密度:

山区密度小,平原密度大。

重难点

(一) 地质构造图的判断分析

(典题示例)

(例1) 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D.背斜 西侧小

(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河谷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

根据河流阶地形态及相同沉积物分布的高度可知,西侧地壳抬升的幅度更大,故选项C正确。

(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这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图中乙地广泛分布着流水沉积形成的沙和卵石,故该地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选项B正确。

(答案) 

(1)C 

(2)B

(考点师说)

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若为背斜(如图2甲处)则两翼新中间老;

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

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M处)还是背斜;

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对点训练)

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如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选C 从地质作用的规律来看,岩浆喷发之前岩层首先要受到内力作用的冲击而发生断裂,形成火山通道,然后岩浆才会沿火山通道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地貌。

因此,排除A和B选项。

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首先被风化和侵蚀,然后被外力搬运到低处堆积,C选项符合这个过程。

2.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若①②③④为沉积岩,距断层发生时间最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  )

A.甲处岩石为变质岩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可能发生过侵蚀作用

C.丙处岩石为沉积岩

D.丁岩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

(1)D 

(2)B 第

(1)题,根据沉积岩形成的一般规律,位置越偏下,形成时间越早;

图中断层穿越沉积岩①②③④,说明断层形成于沉积岩形成之后,④岩层形成最晚,距离断层发生的时间最近。

(2)题,甲岩层侵入沉积岩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

乙下面的岩层表面有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侵蚀作用;

丙岩层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

丁岩层属于沉积岩,主要由外力作用而形成。

重难点

(二) 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例2)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

(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 第

(1)题,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

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

(2)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第(3)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

(答案) 

(1)C 

(2)B (3)D

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3.艾里定律是计算河流泥沙中的底沙或推移质的一个基本公式,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W)与流速(V)的6次方成正比。

这一定律说明流速的微小变化可导致底沙推移量的很大变化。

如图示意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河流干支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地形剖面。

(1)图中河流M、N、T、S四处,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最大的是(  )

A.M   B.N    C.T    D.S

(2)某地质爱好者在N地附近,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原因可能是(  )

A.该河段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急,搬运能力强

B.该河段流量大,河流侵蚀能力强

C.该河段降水季节变化大,导致河流流速变化大

D.该河段降水少,地势起伏小,沉积作用显著

(3)该河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

A.M以上河段B.MN之间

C.NT之间D.TS之间

(1)C 

(2)C (3)D 第

(1)题,图中T处于河流凹岸,水流速度最快,故搬运能力最强,则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最大。

(2)题,图中N位于河流凸岸,为堆积作用较明显的河岸。

依据材料可知,水流速度决定了搬运能力,有鹅卵石说明水流速度快,有细沙说明水流速度慢;

两种物质共存于该地,表明该地水流速度季节变化大。

第(3)题,图中TS段有支流汇入而水量较大,同时从干流河床地形剖面可看出,TS段地势落差最大,故TS段水能资源最丰富。

4.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产生,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

(1)下列区域能够经常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  )

A.云贵高原

B.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

C.巴西高原

D.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

(2)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热融湖(  )

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

B.是岩层弯曲形成的

C.面积广、水量大

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

(3)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  )

A.热融沉陷——夏季

B.热融沉陷——秋末冬初

C.热融滑塌——夏季

D.热融滑塌——秋末冬初

(1)B 

(2)D (3)C 第

(1)题,热喀斯特地貌为地下冰融化后形成,云贵高原、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巴西高原基本上没有冻土,不会形成这种地貌。

西西伯利亚平原有冻土,夏季气温高,地下冰融化形成热喀斯特地貌。

故选B。

(2)题,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但热喀斯特地貌并非喀斯特地貌,所以不会出现溶洞,A错;

热喀斯特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不是内力岩层运动形成的,B错;

热融湖面积大小与水量大小都受多种因素影响,C错;

湖水温度高于冻土,水比热容较大,通过热量传递,湖底和湖岸多年冻土加速退化,使冻土层变薄或被切穿,D对。

第(3)题,热融沉陷湖泊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排除A、B。

热融滑塌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温度高,冻土易融化,容易出现热融滑塌。

故选C。

大题增分点——地形、地貌分析类题目的答题规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思维流程)

(尝试解答)

特点:

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理由:

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

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增分指导)

  1.透析高考考情,明确知识考查趋向

设问展示

考向分析

2015·

全国卷ⅡT37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命题特点,可以清晰地看出,对地形、地貌分析类的相关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结合相关图表材料,考查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并分析成因;

二是结合相关材料考查某类地貌形态的形成原因

山东高考T36

(1)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2013·

全国卷ⅡT36

(1)、(3)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2.熟知分析思路,把握正确的答题要领

(1)牢记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规范

①地形类型:

属于五种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中的哪一类或几类。

语言“以×

×

地形为主”。

②地势特征:

高低起伏状况。

语言“×

高×

低”“地势起伏大(小)”等。

③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

在区域中有多种地形时,要分别说明。

语言“北部为×

山地、中部为×

平原、南部为×

高原”等。

④特色和典型的地貌形态:

如多喀斯特地貌;

多风力地貌;

冰川地貌广布;

山高谷深,纵列分布等。

(2)巧记地形、地貌成因的分析思路

地貌形态,一般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题思路如下:

①判读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为主,还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力作用需要判读是地壳运动导致还是岩浆活动导致;

外力作用为主的,需要判读其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或海浪)。

③内力作用,指出主要作用即可;

外力作用需具体描述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貌,地貌如何形成。

(3)牢记常见地貌形态成因分析

板块交界处

山地地貌

内力作用为主,地壳水平挤压导致板块隆起抬升

裂谷、内海

内力作用为主,板块张裂,地壳水平运动形成裂谷

峡谷地貌

内、外力共同作用。

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使山地隆起,流水侵蚀形成峡谷地貌

板块内部

流水侵蚀

流水对河谷、峡谷的下切侵蚀作用较强

风力侵蚀

大气运动过程中携带的沙石对其周围岩石形成破坏

流水堆积

①指出位置(出山口、凸岸、入海口);

②指出沉积地貌的物质来源;

③表明速度减慢的原因(速度减慢,搬运能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风力堆积

①携带大量沙粒;

②受地形阻挡,风力减弱,风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

③堆积形成沙丘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

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就坐落在贵州省安顺市。

读贵州省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黄果树瀑布景观所在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2)运用地质作用原理,简述瀑布景观的形成原因。

(1)题,解题关键是识别出“黄果树瀑布景观所在地形区”就是云贵高原地形区。

云贵高原地形区,以高原地形为主,地形崎岖,起伏较大,有喀斯特地貌分布,读等高线分布图发现,高原上有闭合的等值线,有山间盆地。

(2)题,地质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该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水源充足。

云贵高原地质条件不稳定,多断层发育。

大量地表水沿裂缝往下流,在流水不断侵蚀和溶蚀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