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760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宣城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宣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一年四月

 

“十二五”时期,是宣城经济社会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农业农村全面转型、加快发展的黄金发展期,为引领“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宣政办[2010]1号)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种强农惠农政策,通过实施“552强龙工程”、“再创农产品加工百亿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开展“食品工业推进年活动”等活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取得巨大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健提高。

全市农业总产值14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9.1%;农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66.0%;粮食总产达139.1万吨,连续5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棉花总产量1.2万吨,油菜总产达8.9万吨。

肉类、禽蛋和水产品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产量分别为25.0万吨、4.7万吨、9.8万吨。

皖南优质烟叶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到6万亩,产量超18万担。

2、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禽业、竹业、粮油、林特产品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家禽和林特两个产业已形成集群优势。

与2005年相比,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由19家增加到74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6年的39个发展到985个,农业部示范合作社4个,省级示范合作社20个。

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219家发展到66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达到60家。

省级名牌(农)产品由30个增加到68个,新增国家级名牌(农)产品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乡(镇)村达33个。

85%以上的农产品销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市场,2010年全市进入苏浙沪大中城市超市的农产品有1000多个,销售总额达22亿元,分别增长3.5倍和5.5倍。

“三品一标”认证总数239个。

3、农机化水平普遍提高。

农机总动力增长为208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22.6%。

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2%,同比增长12.2个百分点。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从无到有,发展到46个,合作社社员发展为2500人。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446万元,补贴农民购置农机具5.6万台(套),拉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2.5亿元。

4、农业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入。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完成,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步推进,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得到加强。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由2006年的1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发展到32.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2%),建立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69个。

全市98个乡(镇)基本实行了村级财务“村帐乡管”,并推行村级财务“双代管”和村级财务管理电算化。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5、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650.9元,是“十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3157元的2.1倍,增长111%。

新农村建设以“百村十镇示范工程”为载体,共投入资金18.4亿元,实施项目1373个。

发展省级示范镇17个,省级示范村174个。

378个村庄完成建设规划,12个(乡)镇和53个村在“整乡推进”和“整村推进”上成效显著。

全市所有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市10个百分点以上。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和今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条件

1、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

中央持续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城乡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

“三农”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期。

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宣城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省规划将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

我市粮棉油、蔬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纳入省现代农业规划布局。

市承接规划确立将宣城建设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加工基地,将农产品加工及休闲旅游产业打造为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

3、农业产品资源及产业基础较好。

宣城是安徽和苏浙沪地区重要的大米、油菜籽、茶叶、蚕茧、家禽、水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我市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规模经营初见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始终处于全省前列。

宣城农产品在苏浙沪地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薄弱,附加值不高,外向度低。

二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步伐慢,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动力不够。

四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五是市场物流体系建设滞后。

三、“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产业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狠抓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生产向集成化、产业向集群化、服务向社会化、农民向专业化转型,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民组织化程度升级,努力将宣城建成面向长三角和国际市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新农村建设及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1、主要指标:

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123亿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年均增长15%左右;粮食、油料、蔬菜、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分别稳定在140、10、85、37、12万吨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2%;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55万户,总数达7.25万户,10%以上农户用上沼气。

2、农业产业化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262综合能力提升计划。

到2015年,建成2个年产值超百亿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产业集群),4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家禽、粮油、竹木、林特),农产品加工总值突破600亿元,农民从农业产业化获得收入人均增收2000元。

3、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电、路、医疗、养老、教育等)建设力度,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17个省级示范镇和174个示范村达到整体推进标准和要求,重点推进“212”工程,即推出200个美丽和谐村庄,建设10条新农村示范带,打造20个具皖南徽、商文化特色村。

加强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管理机制。

加大农村扶贫力度。

(三)产业布局

以农业产业化六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力争到2015年,实现新增加工业产值350亿元。

1、稳定发展粮棉油产业。

扩大粮棉油高产示范区面积,提高粮棉油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5万亩以上。

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30万亩,产量达到112万吨,小麦65万亩,产量达23万吨。

油菜种植面积65万亩,棉花20万亩。

大力发展规模化生产,扶持100亩以上粮食生产大户。

到2015年,实现粮油加工产值100亿元(油料20亿元),培育超10亿元的企业3家、超亿元的企业12家。

培育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

(1)稻米加工。

重点发展优质营养米、米糠综合利用等项目,建立健全稻米加工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快速检测体系。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优质水稻示范园区和有机大米生产基地。

重点支持日产50吨以上稻米加工企业发展,鼓励和指导企业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区域布局:

宣州、郎溪、广德、泾县为加工重点区域。

以家乐米业、扬子鳄粮油、景丰粮油、正禾米业、宣丰米业、五星三国米业、永宁湖米业、旺丰米业、天顺米业、天生米业、天丰粮业、板桥绿色农产品开发公司、华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稻米加工企业为重点,形成年加工150万吨大米的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加工综合利用能力。

以古南丰、宣丰酿造、大圣酒业等黄酒酿造企业为重点,发展黄酒酿造业,打造具有皖南特色自主黄酒品牌。

以安徽兴宙医药为重点,发展葡萄糖酸系列食品添加剂生产,结合粮食转化的需求,建立相适应的特种水稻生产基地。

(2)小麦薯类加工。

依托新锦丰、天天粮油等小麦重点加工企业,发展优质面粉、面条、方便面等面食品加工。

依托三兄弟薯业、香兴食品发展红薯生产及方便粉丝加工。

(3)油料加工。

依托新龙油脂、龙博工贸公司,建立高产“双低、高油”油菜生产基地,加快油料加工工业化、精炼油分装、菜粕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利用菜籽饼粕、皮壳、油脚等副产物深度加工开发新产品。

2、大力发展畜禽产业。

实施家禽产业提升“652”工程。

培育上市家禽企业6家,开发新产品50个,建立省级研发或技术中心20个。

重点发展鸡、鸭为主的家禽养殖业,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适度发展特种养殖。

实施家禽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加速打造家禽强市。

到2015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45万头、3万头、8.5万只和20000万只,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规模化养殖程度进一步提高,猪、牛、羊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70%、30%、50%和90%。

实现市内畜禽加工产值2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6家,超亿元的15家。

形成超100亿元优势产业集群1处,超50亿产业集群2处。

培育国家名牌(农)产品2个。

(1)家禽产品加工。

新建和扩建年屠宰加工能力5000万只以上的屠宰加工厂6座,使全市年加工总规模达到3亿只,逐步扩大深加工和熟食加工比重,总量占加工量的50%以上。

加大羽绒、鸭血、鸭肝的开发利用,形成羽绒加工2万吨能力,鸭血、鸭肝4万吨加工能力。

区域布局:

宣州、郎溪、广德、宁国、泾县。

依托和威、五星、华卫、裴顿、安平公司,重点进行肉鸡加工;依托太阳禽业、立大公司,刘郎食品重点进行肉鸭加工;依托荣达、长友公司,重点进行禽蛋及蛋品加工。

开发畜禽熟食品、休闲食品、腌腊制品,扶持以宣城华栋、宁国林苑生态公司及宣州鸭脚包为代表的地方特色产品开发。

扶持宁国凤形农林、绩溪丰润公司等企业,对纳入国家、省动物保护目录品种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2)生猪加工。

依托安泰、祥泰、新科、劳模、思源、徽厨公司大力发展商品猪养殖、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发展冷鲜肉、熟食加工。

(3)蜂产品加工。

依托五蜂园、九洲蜂业、城东蜂业公司,开展蜂蜜及蜂王浆、蜂胶、花粉等加工,进一步扩展蜂产品开发深度和范围。

(4)饲料加工。

加大饲料产业发展,扩大生产能力,全市饲料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吨。

3、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加强城郊型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和提高蔬菜自给能力,改善流通设施条件,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提高产销组织化程度,强化信息体系建设,争取对重要品种(出口量大、消费量大、对市场价格起重要作用的品种)进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到2015年,新发展蔬菜基地17万亩,瓜菜播种面积70万亩,力争实现“菜篮子”产品(蔬菜)自供率达到80%以上;菜农纯收入增长15%,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人均占有量等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加快全市高山蔬菜、水生蔬菜、森林蔬菜(含食用笋)、野生蔬菜、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基地发展,将蔬菜产业打造为农业主导产业,实现蔬菜加工销售产值2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家。

区域布局:

郎溪、广德、宁国、泾县、绩溪。

依托建桥、广翼冷冻、乡味源、山里佬等重点龙头企业,围绕宣城特种蔬菜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加工。

扶持绩溪中大,扩大出口蔬菜基地,实现自我加工,自营出口欧美日。

以正兴隆、姚翠荣、云岭星火公司为依托,大力开发腌制、酱制蔬菜和旅游休闲食品。

开展莲藕、荸荠、茭白等水生蔬菜加工,建立并推广蔬菜加工质量标准体系。

4、加速发展特色经济产业。

按照“突出特色、发展规模、唱响品牌”思路,加快全市特色农业经济规模扩张。

(1)竹木制品产业。

2015年,竹林面积达到220万亩,重点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竹林产量、品质及产值。

竹制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

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12家。

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竹木制品加工集中区1个。

培育国家名牌(农)产品1个。

区域布局:

宣州、广德、宁国、旌德。

依托亚普、博亚、宏宇、森泰、健宁公司,发展竹木地板产业。

加强竹木地板的环保耐磨等先进技术研发,开展地板标准化生产。

依托高蜂、明德、顺达公司开展竹家具、竹吧台、竹帘、工艺竹扇等竹制日用品、工艺品加工。

开发竹下脚料综合利用,扩大竹木复合新材料生产。

以孙埠镇、榔桥镇为重点培育木材加工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开发木材精深加工,逐步形成木材加工集散地。

(2)茶产业。

茶园面积新增3万亩,达34万亩。

至2015年,毛茶产值9.8亿元;精制茶产值2.5亿元;综合产值20亿元。

形成规模销售超亿元的龙头企业4个。

重点开发生产名优茶,名优茶比重占毛茶总产值75%以上。

稳步发展出口茶,扩大出口份额。

区域布局:

泾县、宁国、绩溪、旌德主要开发生产名优茶,重点发展“涌溪火青”、“汀溪兰香”、“黄花云尖”、“天山真香”、“金山时雨”等品牌名茶;宣州、郎溪、广德同时开发生产名优茶和加工出口茶,重点发展“高山云雾”、“敬亭绿雪”、“瑞草魁”、“太极云毫”、“白茶”等品牌名茶,依托红新制茶加工,提高出口能力;依托中徽茶叶合作社,巩固宣州、泾县、宁国乌龙茶生产基地,扩大乌龙茶生产。

(3)农(林)特产业。

到2015年,加工产值达到60亿元。

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个,超亿元企业12个,培育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形成产值突破100亿元产业集群一处。

区域布局:

宣州、广德、宁国、绩溪、旌德。

依托詹氏、山里仁等企业,重点开发山核桃加工及山核桃仁、山核桃油等深加工。

依托双丰、乡味源、仙霞食品、千秋实业等企业开发竹笋、板栗、木耳、香菇等山珍、旅游食品。

依托箐箐生态、惠农果业、板桥绿色等企业组织,发展猕猴桃、早熟梨、葡萄、吊瓜等果类植物种植与加工。

以奇瓜王、天元、中良枣业为依托,组织宣木瓜、蜜枣深加工,研发宣木瓜酒、果脯、枣醋等深加工产业。

以云乐灵芝、黄山毫喝、明珍堂等企业为依托组织保健食品开发生产。

(4)丝麻产业。

到2015年,建成桑园、麻园15万亩,实现加工产值30亿元。

培育超亿元的企业5家。

区域布局:

泾县、广德、绩溪、旌德。

加快建立桑叶标准化基地,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和养殖新技术。

依托宏祥、鑫源、航佳、华龙等丝麻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缫丝、丝绸业。

加快引进箭杆、喷色、喷水等新型织机,提升产品等级,进一步延长丝绸产业链条,形成养蚕、缫丝、面料和服装一体化经营。

加快丝绸行业整合步伐,形成企业集群。

(5)中药材产业。

2015年加工产值20亿元。

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家。

形成15万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

区域布局:

宣州、宁国、绩溪。

依托百草工贸、千方药业、邦宁制药、高山药业、明珍堂、大鹏公司等重点企业,提高太子参、宁前胡、宣木瓜、金荞麦、乌梅等加工能力和水平。

(6)烟叶。

到2015年烟叶发展20万亩,产量50万担,建成60万担复烤厂,产值达10亿元。

充分利用宣城特有自然条件,推广焦甜香烟叶种植。

区域布局:

宣州、郎溪、泾县、旌德华阳河流域、水阳江流域、青弋江流域等30个乡镇。

5、大力提升水产业。

包含渔业、水生植物、水禽等。

积极推进规模化水产苗种生产基地、水产大县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推进水产品种结构调整,扩大适销对路的名优水产品养殖比重;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快标准化池塘改造,建设标准化健康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到2015年,水产品总产量12万吨,年均增幅5%;渔业产值18亿元,养殖面积58万亩,年均增幅8.5%;其中,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40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70%,年均增幅8.2%。

建设省级水产大县一个。

水产品加工实现重大突破,建成1-2家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创建2-3个市级知名品牌,1-2个省级知名品牌,围绕打造宣城水产大品牌的目标,实现品牌整合战略。

力争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提高在苏浙沪水产市场竞争力,河蟹、虾类、龟鳖等优势水产品外销率稳定在90%以上。

区域布局:

宣州、郎溪、宁国、旌德等。

依托水阳镇优质幼蟹培育示范基地、宣城市现代渔业有限公司、旌德国友龟鳖良种繁育场、宁国华瑞农业开发有限公、郎溪东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郎溪幸福龙虾养殖基地、广德县丰泰水产专业合作社、绩溪上游龙虾专业合作社等,引领全市水产业提升。

6、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在城市郊区和具有一定条件的乡村,加快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业功能。

通过农业博览、农耕文化、自然风光和农业休闲等项目实施,进行现代农业展示,建成一批融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生态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展示区。

区域布局:

以宁国、绩溪、旌德、广德为重点,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各一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各两个,力争打造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一条,“十二五”末,年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

四、“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

继续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粮油棉高产创建活动、农机富民工程、水产跨越工程、畜牧业升级计划、茶产业“241”振兴工程等。

(一)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完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村一品’专业村---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

按照“一个产业、一群龙头组织、一批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

重点扶持省级以上78家中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

注重培育一批具有带动效应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发展梯队。

打造家禽、林特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支撑力。

积极引导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到2015年,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达到2000个、成员数10万人。

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合作社的产权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经营决策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

突出抓好一批规模较大、运作规范、与农民利益联系密切、特色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十二五”末,各级示范社达到500个。

支持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对外营销战略和内部协调分工。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类企业。

逐步形成“小生产、大市场,小基地、大群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

(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1、大力开展标准化基地创建活动。

以优质粮棉油、蔬菜、茶叶、山核桃、畜产品和水产品等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落实好基地建设、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产品检测、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开展标准化生产,高起点建设一批标准化种植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

2、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加强市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园区、农贸市场建立自律性速测机构或建立委托检测制度,建立基地检测室(站),将检测体系延伸到田间地头。

3、加强“三品一标”认证。

到2015年,全市新增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个,总数达6个,面积70万亩,新增农业部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个,新增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总数达15个。

“三品一标”原料种植面积达280万亩,认证产品总数突破260个,“三品一标”实物开发总量达35万吨,总产值突破20亿元。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5、打造地方品牌。

组织实施“生态宣城、绿色产品”品牌工程,逐步形成具有皖南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品牌。

发展一批知名度高、有规模、上档次的名牌农产品,引导农业走“品牌化”营销路子。

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让农户共享品牌提升带来的效益。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服务创新能力

1、加快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形成市、县、乡三级网络化服务,加强村级服务组织建设,重点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服务、渔技服务、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多元化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机制。

围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坚持公益性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服务。

发展连锁经营,积极创新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模式,壮大农业生产资料服务组织。

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服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疫情。

围绕水稻、棉花、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育苗、栽插、收割和秸杆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

加快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覆盖率。

到2015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以上。

2、加大科技创新步伐。

大力扶持各级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全力打造一批农产品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十二五”末,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自主创新比例由目前10%提高到30%左右。

(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单元,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田园清洁、家园清洁和水源清洁等设施,对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建立农村物业服务站,构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利用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科学制定畜禽养殖规划,着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治,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变化趋势,进一步规范南漪湖等大中水面开发利用。

切实保护好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农业湿地资源,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探索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新途径。

示范推广以基质栽培、喷灌滴灌、太阳能利用、生物质发电等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的生态循环低碳农业模式及其技术,设施农业比重“十二五”期间提高10个百分点,率先建立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五)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加速专业化转型进程

整合涉农教育资源,加快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为依托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形成集教育培训、科技普及和信息服务传播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培训体系,争取在五年内,每个县(市区)都建设功能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中心。

实施万名农业中专生计划,做到一村(行政村)一社(合作社)1-2名农业中专生。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线,加大农民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力度,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龙头企业职工教育、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及创业培训等任务。

对现有劳动力和未升学高、初中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全面开展技能及职业培训。

“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0万人次以上,开展龙头企业职工教育及就业创业培训达10万人次以上。

(六)进一步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完善涉农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强化涉农执法监督和司法保护。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搞好法律服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村依法治理。

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完善社会自治功能。

建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加强村级资产、资源、资金的委托代理工作,农村集体“三资”100%实行委托代理和管理网络化,对委托代理中心人员开展培训,提高经营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