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079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Word文件下载.docx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1)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城市带:

(2)共同特征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

表现

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途径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

城市住宅问题

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

市中心空房过多,形成贫民窟,市中心区逐渐衰落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

———————情景导入先思考———————

欧美模式是个“正常的孩子”,而拉美模式是个“早产的孩子”。

中国的城市化恰如一个“早熟的儿童”。

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已人口过半,城镇化战略清晰而坚定,但由于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时间紧迫和世界局势复杂,中国是不可能很舒服地走完这一历史必经阶段。

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有何特点?

提示:

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世界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 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向

初级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加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差异

国家类型

所处阶段

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初期、中期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人口比重

发展趋势

逆城市化

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发展结果

①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②出现城市群;

③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压力;

②生态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方法技巧很重要———————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城市化

再城市化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

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

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郊区交通拥堵 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1.B 2.B 第1题,由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的占地面积明显扩大。

第2题,从Ⅱ阶段到Ⅲ阶段生产企业大部分迁往郊区,原因可能有城区地价上涨、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交通拥堵等。

(浙江高考)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

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4.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

3.A 4.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都出现负增长,表明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正确;

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中心城区人口呈减少趋势,B错误;

Ⅳ阶段后,费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转负,说明其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C错误;

从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大致由-0.8%变为-0.3%,只能说明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迁出的数量变小,而不是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第4题,波士华城市带作为世界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交通已比较完善,A错误;

波士华城市带前期由于污染严重,人口向外迁移,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口逐渐回流,B正确;

美国人口政策在1970~2008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C错误;

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主要是人文因素,而不会是自然环境,D错误。

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

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

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被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城市内涝可能会对交通安全、城市卫生、排水、周边生态系统等带来危害。

————图表信息想周到————

理想城市模型

[信息获取]

本图展示了理想城市模型的组成,它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相互作用作为城市存在的根据,城市功能分区以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为目标。

(1)工业区、居住区分布在城市中心周围,市中心为商业区和公共设施,各功能区组成相对独立、工作和生活居住相互平衡、各类设施完善的城市地域结构。

(2)在理想城市模型中,城市绿地有什么作用?

在理想城市模型中,城市绿地显得尤其重要,楔形绿地可将清凉的风、新鲜的空气引入城市,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

一、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伴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城市功能日益增强,但也带来一些问题。

由于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不同,因此,除了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途径外,各国解决城市问题还要有自己的特色。

原因

整治措施

大气污染

①生活燃煤排放烟尘;

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

实行集中供暖;

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道路不合理

公交优先,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发展中国家:

住房紧张,有贫民窟和棚户区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加快住房建设

发达国家:

中心区空房过多,逐渐衰落,有贫民窟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通过再城市化,实现城市复兴

就业、贫困、种族歧视、社会争端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乡村人口无序迁入,不同种族及社会地位的差别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提倡种族平等,反对歧视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D.臭氧层空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1.C 2.A 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

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

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3.D 4.B 第3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

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第4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

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

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

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城市化示意图的判读

[判读技巧]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

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

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

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

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城市数目不断增加;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

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两城市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群带;

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如上图,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市化阶段。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

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

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然后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据此,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判断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

[演练冲关]

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2.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

A.M、P、N       B.M、N、P

C.P、M、ND.N、M、P

1.C 2.A 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可知,城市化的速度是由慢→快→慢,故M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

P为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快;

N为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

孟加拉国处于M阶段,中国处于P阶段,英国处于N阶段。

(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B.30%~40%

C.40%~50%D.60%~70%

4.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3.B 4.A 第3题,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

第4题,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

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2002~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从39.09%提高到53.73%,累计提高了14.64个百分点。

据此回答1~2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B.城市人口总量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D.城市用地规模

2.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指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可以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C.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D.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1.C 2.B 第1题,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2题,城市化指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A项错误。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体现,B项正确。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C项错误。

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D项错误。

(四川高考)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回答3~4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3.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4.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3.C 4.D 第3题,解题关键是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大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由此可判断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

第4题,从我国1985年以来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来看,城市用地不断增加但城市用地中住宅用地是城市用地主体部分。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增加,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乡村人口数量减少,城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属于人口迁移。

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农业用地面积下降。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化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此回答5~6题。

5.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6.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5.B 6.D 第5题,关键是掌握城市绿化的作用。

其主要作用是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第6题,人工草地更接近地下水,若给人工草地使用杀虫剂,杀虫剂会沿草根向地下下渗污染地下水。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

下图所示为某地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

读图,回答7~8题。

7.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区域B.乙区域

C.丙区域D.丁区域

8.下列有关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D.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转变生活方式

7.A 8.B 第7题,由图可以看出,甲区域景观城市化与人文城市化水平都较高,因此城市化水平最高;

乙区域人文城市化水平较高,景观城市化水平低,总体发展指数较低;

丙、丁两区域总体指数为负值,说明城市化水平低。

第8题,图中乙区域的人文城市化指数高,说明该区域人口素质较高,人文城市化水平较高;

但该区域景观城市化指数低,说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所以在今后要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城市蔓延”是指城市化地区失控扩展与蔓延的现象,它使原来主要集中在中心区的城市活动扩散到城市外围,城市形态呈现出分散、低密度、区域功能单一和依赖汽车交通的特点,即由于城市远郊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所带来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下列国家中,“城市蔓延”现象普遍存在的是(  )

A.中国B.日本

C.美国D.新加坡

10.“城市蔓延”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包括(  )

A.降低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水平

B.居民居住条件恶劣

C.加剧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D.土地利用率降低

9.C 10.B 第9题,美国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低,“城市蔓延”现象较为普遍。

第10题,由于城市功能区较分散,建筑物密度低,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

一、选择题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2007年至2050年期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

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市化的进行

2.据图可知(  )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的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

1.B 2.D 第1题,2007年至2050年城市人口比世界人口多增加的6亿人,主要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

第2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

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

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

3.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4.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D时段B.B时段

C.E时段D.F时段

3.C 4.B 第3题,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

第4题,图乙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约为58%,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约为16%和26%,应为城市化初期阶段。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

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5~6题。

5.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6.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