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1230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1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学练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0课短新闻两篇word版学练案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作者简介

周婷、杨兴: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

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一)背景链接

1.《别了,“不列颠尼亚”》

屈辱的历史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

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

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二)常识整理

文体知识

新闻:

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用事实说话。

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电视新闻等。

消息: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

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开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

这六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

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

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导语的写作一般遵循5W+1H原则,即导语一般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六要素。

(三)博览悦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出的新闻实录性

第一,清晰的可视性。

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

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

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

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品尝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

第二,具有生动的可听性。

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

如文中写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等。

这些描述,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觉,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第三,清新而富于动感。

作者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

如“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十分耐人寻味。

第四,具有鲜明的色彩感。

如文中实录的“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绿树丛中”“白色建筑”“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广场上灯光渐暗”“五星红旗”“南海的夜幕”等,这些色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

于无声处听惊雷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控诉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暴行。

但作者在行文中没有使用情绪激愤的感叹句,而是将愤怒的情感融入冷静的表达中,收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1.文章开头采用了正话反说的技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里为什么不能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

为什么不能有儿童的追逐游戏?

作者不去控诉法西斯,反倒指责诗意的生活。

原来此地是“杀人工厂”,不应与诗意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这样切入,视角独特,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2.将愤怒的情感压缩在冷静的叙述之中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这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但作者叙述时语气是多么平静:

“他们表情茫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只要联想到数以百万计的鲜活的生命、天真的儿童被残酷杀戮,读者的心情能够平静吗?

3.将法西斯的暴行熔铸在诗意的描写之中

“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这一个漂亮姑娘对生活充满幻想,但等着她的却是毒气和肢解!

在这诗意的描写之中饱含着对法西斯的切齿痛恨。

总之,本文在看似冷静的叙述和描写之中,饱含着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法西斯的声讨,这声音如滚滚春雷警醒着世人。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港督(dū)

(2)紫荆花(jīng)

(3)冉冉(rǎn)(4)婆娑(suō)

(5)颠倒(diān)(6)嬉笑(xī)

(7)沼泽(zhǎo)(8)纳粹(nàcuì)

(9)废墟(xū)(10)雏菊(chú)

(11)窒息(zhì)(12)祷告(dǎo)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载

(2)泊

(3)折

(4)剥

(5)塞

(6)鲜

2.语境辨析法

(7)厦(xià)门华侨大厦(shà)地处中山路商业街,毗邻市府大道和环岛路,距前往鼓浪屿的渡口仅5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

(8)中秋来临,神仙湾哨卡(qiǎ)的战士们在卡(kǎ)片上写下自己的中秋祝福。

(9)中国石化就应(yīng)届生解约事件做出回应(yìng)称,为规范招聘流程,公司2013年的毕业生招聘增加了统一考试环节。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7)

(8)

(三)易混辨析

1.邻近vs临近

课本原句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辨析

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

但二者适用对象不同:

“邻近”单指位置的接近;“临近”既可以指时间上的靠近,也可以指地点上的接近。

即境活用

随着2014年高考的临近,不少考生家长已着手在邻近各个考点的宾馆预订客房。

2.熟悉vs熟习

课本原句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

辨析

“熟悉”指知道得很详细,了解得很清楚,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

“熟习”指深刻而熟练地掌握,常用于技艺、学问、语言、知识等。

即境活用

他既熟习营销技巧,又熟悉该销售区域的情况,所以他的销售业绩在公司总是遥遥领先。

3.心智vs心志

课本原句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辨析

都有一个“心”字说明是人内在的东西,代表一个人的思想程度。

“心智”表示思考能力,智慧;也表示心理,性情。

“心志”指意志。

即境活用

8月10日,心智障碍人士艺术展在兰州举办,从陈列的精巧的艺术作品看,这些参赛人士心志很高。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一)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横线上概括出事件。

(二)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方框内填入参观地点以及参观者的表现。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筛选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

2.品味新闻语言。

3.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侧面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写作意图。

(一)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完成后面各题。

1.怎样理解“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的含意?

答:

明确:

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2.“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时间为什么要具体到“零4天”?

答:

明确:

一方面清楚、准确地写出了我们百年的屈辱史,一方面又写出了中国人为此做出的努力。

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插入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背景材料的语句,并探讨这些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答:

明确:

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插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作用: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地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4.对“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新闻标题应怎样理解?

有何作用?

答:

明确:

(1)标题有两层意思,①表层意思:

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

②深层意思: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雪洗。

(2)作用:

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二)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回答问题。

5.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如文章开头写到: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答:

明确:

“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因为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

表达出作者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

6.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深刻意蕴。

(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答:

(2)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答:

明确:

(1)这是细节描写,运用了对比手法: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

同时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2)在奥斯维辛,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罪行的;而无辜者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处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得到上帝的保佑。

7.参观者在游览毒气室和焚尸炉时,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答:

明确:

这些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8.《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首尾都写到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突出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请你谈谈作者这样的意图。

答:

明确: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罪行,表达了对邪恶的诅咒、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良知的呼唤。

写文章如何首尾呼应

[写法领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结尾处景物描写: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一段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

从结构上看,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从内容上看,最后一段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之上再次描写的,这就深化了沉重、悲哀的感情;文章首尾相合,使得整篇文章笼罩在一种特别沉重、压抑的氛围里;以景结情,令人无限遐想,无限沉思,无限悲痛。

所谓首尾照应是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的一种写法。

照应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具有突出的作用。

1.叙议呼应

文章的开头客观地叙述事物,不加以评论,不流露作者的倾向性。

而在结尾能针对叙述的事物加以议论、评说,生发出作者的思想认识并激发出作者的主观情感来。

如有一篇《王老师的小屋》,开头的叙述朴实平凡:

“一中的王老师,住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

里边,一张小桌,地下锅呀盆的排成了行。

”结尾是:

“我们歌颂王老师的小屋,却并非在歌颂他的屋子之小。

我们希望那些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老师们,能够不再住这样的小屋。

”这样的先叙后议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回复呼应

回复呼应,即开头是怎样的起点,结尾又回复到这个起点上。

文章绕了一大圈,尽管中间的内容浩浩荡荡,仍然绕不出开头所规定的内容圈子,结尾仍是重复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或是从特定的情景出发,结尾重新回到这个特定的情景中来。

如: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文首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是: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3.因果呼应

因果呼应是指文章的开头的内容是某种原因,结果的内容是开头原因引起的必然结果。

前因后果,顺理成章。

如:

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作者为什么“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在结尾回答了这个问题:

“……朋友!

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4.情景呼应

情景呼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通过客观景物的描写,渲染某一种氛围,结尾又回到景物描写上来。

例如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迎着瑟瑟秋风,踏着片片落叶,沿着村头的弯弯的小路,怀着沉痛、苦闷的心情,我默默地走着走着。

哦,老槐树,我又回来了,又来到了你的身边。

抚摸着老槐树那粗糙的躯干,看着眼前这飘零的落叶,我又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之中……”文章的结尾写道:

“从此,每当秋风吹起,我都徘徊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追忆起老奶奶。

啊,而今又是秋风瑟瑟,又是落叶片片……”文章从“秋风落叶”起笔,将整篇作品的背景放在一个悲凉的氛围中,触景生情,回忆往事。

结尾又写了“秋风瑟瑟”“落叶片片”,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进一步抒发了对“老奶奶”的深厚感情。

以“家”为话题,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写出一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参考答案:

(示例)《我爱我家》开头:

我们家就像一个调色盘,盘子里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外公是红色,妈妈是绿色,爸爸是紫色,我是橙色。

我们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儿。

结尾:

我爱我家,我爱我家的调色盘调出的颜色。

这些颜色,画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美丽图画。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

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

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也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

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

2.从历史中积累

1933年8月,日本军国主义为适应对外扩张侵略的需要,在哈尔滨市内密设石井细菌部队,1936年迁驻平房站以北4公里的地方,1939年开始大规模从事细菌武器研究。

为检验细菌武器的效能,他们用活人进行细菌实验。

为掩人耳目,部队对外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并使用七三一部队番号。

在这里曾利用人体进行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结核、梅毒等生物的研究实验。

在这里有数千名抗日爱国军民及苏联、蒙古、朝鲜等国家的反法西斯志士被残害,而在细菌战中死伤的多达20万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他们将重要的有关资料、仪器烧掉,把主要建筑物全部炸毁,以毁灭罪证。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那段历史虽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共同面对这样的罪恶。

3.从现实中积累

诺贝尔委员会于2014年10月10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印度儿童权益活动家卡拉什·萨塔什和17岁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以表彰他们为保护儿童和青年人的权益尤其是受教育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此前马拉拉一直是热门候选人之一,此次获奖让她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诺贝尔委员会的新闻公报中称,当今世界的贫穷国家中有60%的人口都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让他们上学受教育而非进行经济上的压榨,会对世界和平做出很大贡献。

在很多冲突地区,对孩子们施加的暴力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马拉拉曾是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斯瓦特县明戈拉城的一名学生。

从11岁开始她就为争取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并通过博客介绍她和朋友们在塔利班政权下的生活。

后来赢得巴基斯坦第一届全国青年和平奖。

2012年10月,马拉拉在乘校车回家途中,遭到塔利班枪手暗杀,头部和颈部中枪,情况非常危险。

其后被转送到英国治疗,出院后继续在海外为了儿童的权益而斗争。

为表彰马拉拉不畏塔利班威胁、积极为巴基斯坦女童争取受教育权利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联合国于2012年11月10日表示,将每年的7月12日(马拉拉生日)定为“马拉拉日”。

马拉拉说:

“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够改变我的目标,阻止我的理想,但是我的生活没任何改变,除了已逝去的懦弱、恐惧与无助。

坚定、力量与勇气诞生了。

”马拉拉还呼吁开展一场对抗文盲、贫困和恐怖主义的壮丽抗争,捡起课本和笔,它们才是威力最强大的武器。

她说,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

4.从名言中积累

(1)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李白

(2)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

——海塞

(3)真正而持久的胜利就是和平,而不是战争。

——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4)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弗朗索瓦·费奈隆

(5)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对核武器狂热,但对道德却一无所知的人。

我们对战争的了解比和平多,我们对杀戮远比挽救生命在行。

——奥玛·布莱德利

(二)这样运用素材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

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

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

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

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

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犹太人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复兴民族的决心。

[领悟]议论文深刻技巧之一就是分析透彻,本语段围绕“忘记和铭记”话题,以“奥斯维辛”作为分析的切入点,议论透彻精辟。

①在一个寒风瑟瑟的冬日,我踏上奥斯维辛的土地,去追寻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天低云暗,小镇被笼罩在灰色的肃穆与沉寂之中。

我身边的人们,默默地走动,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用表情和手势交流。

在这里,时空是凝固的,一切都悄然无息,人们似乎要用沉默来祭奠受难者的嘶吼。

②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110万永远逝去的幽灵仿佛一条鞭子,时时抽打着7650名幸存者和所有的后人。

走在集中营里,看着四周电网密布,处处壁垒森严,哨所、绞刑架、毒气室、焚尸炉、死亡墙……这一切的一切,寒气逼人,夹杂着阴森森的空气,让人毛骨悚然。

③然而,透过这些,你或许也能够发现,总有一种力量会让你深深感动。

④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深深感动,这种力量叫做直面人生。

我们很难想象,对于20世纪人性之恶的这场大灾难,那些受害者们该怎样面对。

但是,在集中营里,人们用自己的笔和心,来记载悲剧、书写信念。

集中营里遗存下来的诗作、画作,甚至偷偷发行的报纸,让后人感受到了它们所承载的快乐与哀愁、希望与绝望。

从中,我们嗅到了自由的气息。

面对残酷,人类依然可以保持尊严,可以选择心灵的自由。

⑤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深深感动,这种力量叫做承担历史。

对于那噩梦般的岁月,人们没有选择避而不语。

由于幸存者的记录、目击者的陈述、学者的潜心研究,我们今天能够详细地了解那段历史,认识一个真实的奥斯维辛。

我们的记忆被唤醒,良心被叩问。

对待惨痛的历史,正如同剥洋葱一般。

一层一层地剥,即便会让人鼻酸流泪,但终会见到大白于天下的核心。

⑥同样令人感动的是德国的勇于反省与担当。

当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忏悔的时候,当德国政府立法规定反对纳粹主义的时候,当德国社会寻求赎罪与反思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个民族在战争罪责问题上的坦诚和良心。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说,“即便是有一天,死去的人们的名字可能在人类的记忆中淡漠了——他们的苦难命运将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