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1460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docx

2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二章p27

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C)4、(B)5、(B)6、(B)7、(C)8、(A)

9、(B)10、(B)11、(B)12、(A)13、(A)14、(C)15、(D)

16、(D)17、(A)18、(C)19、(C)20、(B)21、(D)22、(A)

23、(D)24、(C)25、(B)26、(B)27、(A)28、(C)29、(A)

30、(C)31、(D)32、(D)33、(A)34、(D)35、(D)36、(D)

37、(B)38、(C)39、(D)40、(A)41、(C)42、(C)43、(C)

44、(A)45、(A)46、(A)47、(C)48、(A)49、(B)50、(A)

51、(C)52、(C)53、(B)54、(D)55、(C)56、(C)57、(C)

58、(C)

二、多项选择题

1、(BC)2、(ABCDE)3、(AC)4、(CD)5、(ADE)6、(BCE)

7、(CDE)8、(ADE)9、(BCD)10、(BCDE)11、(ABCDE)

12、(BE)13、(AB)14、(CD)15、(BCD)16、(ABCD)17、(ABD)

18、(BCD)19、(AC)20、(CE)21、(AC)22、(DE)23、(AC)

24、(DE)25、(CD)26、(CD)27、(BE)28、(AE)29、(AD)

30、(AB)31、(AE)32、(AD)33、(BE)34、(BC)35、(BE)

36、(AC)37、(BD)38、(CD)39、(BD)40、(CE)41、(AE)

42、(DE)43、(BCE)44、(BC)45、(AD)46、(AD)47、(BD)

48、(ABDE)49、(ABC)50、(ABCDE)51、(ABE)52、(ABCD)

53、(BD)54、(ABDE)55、(ABCDE)56、(ABCDE)57、(ABDE)

58、(ABCE)59、(ACE)60、(ABCDE)61、(ABCD)62、(CDE)

63、(ABCDE)64、(ABE)65、(ABCD)66、(ABC)67、(ABCD)

68、(ABCD)69、(ABCD)70、(ABCDE)71、(ABC)72、(ABCDE)

73、(ABCD)74、(BDE)75、(D、E)

三、辨析题

1、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虽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但不等于是两者的简单相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杂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3)该命题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具体答案。

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完整的开放的科学世界观,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它的世界观功能、方法论功能和价值观功能,它不是包罗万象的知识仓库,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是为人们解决和回答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

3、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在阶级社会里属于上层建筑的任何一种哲学科学学说,都是有阶级性的,都反映着一定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在于它有没有阶级性。

而在于它反映的是先进阶级还是没落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当某种哲学社会科学学说代表并维护没落阶级的利益时,它就不能正确地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因而它的阶级性同科学性、真理性就是相背离的,不一致的。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是当今世界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是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它的科学性、真理性是一致的。

(2)该命题是把阶级性和科学性、真理性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

4、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划分两大基本派别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2)一元论和二元论虽然也是来自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但它们不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所以不能以此划分哲学基本派别。

(3)该命题的错误是把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归结为一元论和二元论,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5、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物质是高度抽象的哲学。

它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对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共同本质特征的概括。

无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场”、“生产关系”等都是物质的各种具体表现形态,该命题是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物质形态等同,倒退到旧唯物论,因而是错误的。

6、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存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这里的存在概念无具体场合因而含义模糊不清。

存在只有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才有明确的含义,存在即物质。

而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这个存在即可以说成是物质也可以说成是精神,因为精神也是存在的。

(2)该命题没有揭示世界统一性的实质,是唯心主义可以接受的观点。

7、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意识的产生虽然和人脑相联系,但它不是人脑的分泌物,而是人脑的反映机能。

(2)意识虽然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产物,但它本身不是物质,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它是精神的东西,是第二性的。

(3)该命题的错误在于抹煞了意识和物质的本质区别,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8、该命题是正确的。

因为:

这一命题正确地揭示了主观映象和客观存在的关系,说明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主观映象。

(2)该命题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既批判了否定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抹煞意识形式主观性的庸俗唯物主义。

9、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但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外部世界。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意识的这种“物化”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再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即使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不通过实践,意识不论多么正确,也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2)该命题的错误在于不了解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没看到意识的能动作用对物质的依赖性。

10、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辩证唯物主义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并不否认精神运动。

这是因为,虽然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但精神产生之后就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精神运动是存在的,但精神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这是因为精神运动离不开人脑,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发展,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反映,没有物质运动也就没有精神运动。

11、该命题是正确的。

因为:

(1)唯心主义哲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同时也有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它颠倒了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把精神活动夸大为第一性,对物质活动起决定作用,因而它对世界的认识是错误的。

但这种错误产生有认识根源,在人类认识史上在所难免。

因此,它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唯心主义哲学由于颠倒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因而,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总体上是错误的,所以该命题是正确的。

12、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它们都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正确揭示和坚持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而机械唯物主义没有正确揭示和坚持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2)该命题不了解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根本区别。

因而是错误的。

13、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承认变化,但二者有根本不同。

形而上学所讲的变化,是指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辩证法所讲的变化,不单纯是指数量的变化,主要地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该命题混淆了辩证法所讲的变化和形而上学所讲的变化的区别。

14、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内因和外因是就一切具体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来说的。

就整个世界而论,一切矛盾都是世界的内部矛盾,世界本身的矛盾就是自己运动的原因。

因此,整个世界没有外因的作用。

(2)该命题混淆了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内、外因的作用和整个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外因的作用。

15、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所谓静止即相对静止,是有条件的,因此,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的运动,世界上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该命题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走上了形而上学。

16、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矛盾是指客观事物内部诸要素或客观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形成矛盾,因此,矛盾既不是仅仅指对立,也不是仅仅指同一。

(2)该命题是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否认了矛盾的存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17、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党的方针、政策是从我国的全局出发,根据各地实际经验而制定出来的,它反映了共性的问题,对全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必须贯彻执行。

但是,作为普遍性的原则,它不可能把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和特殊矛盾包括进去,提供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把党的方针、政策这个一般原则和本地、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2)该命题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8、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主要矛盾解决了,非主要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但也仍然需要花费力量。

(2)该命题认为主要矛盾解决了,非主要矛盾也就解决了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19、该命题是正确的。

因为: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同一是包含差别对立的同一,同一性也受斗争性制约;矛盾的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具有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斗争性又为同一性所制约。

根据二者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我们工作中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同一,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20、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

(2)整体和部分是反映事物整体和构成部分之间包含被包含的组合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中,并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

(3)该命题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等同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21、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矛盾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过程、阶段和矛盾诸方面的各自特点。

(2)矛盾普遍性离不开矛盾的特殊性,它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矛盾普遍性,它一定与矛盾普遍性相联结而存在,但它不能全部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因为它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呈现出来的是事物本身特有的属性和特征,所以,不能完全在矛盾共性中存在。

(3)该命题的错误在于不了解矛盾共性和个性的性质。

22、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称为度。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

度两端的极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度的极限,可见二者不同。

(2)该命题犯了把关节点和度混淆的错误。

23、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一般地说,量变是缓慢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迅速的、显著的变化。

但量变和质变区分的根本标志则不在于事物的变化迅速与否,而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度的范围。

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叫质变。

(2)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所处具体情况的多样性,事物质变过程的速度和持续的时间,往往有很大差异,有些事物的量变比一些事物的质变还迅速。

(3)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把量变和质变外部特征上的某些区别看成二者内在的根本区别。

24、该命题是正确的。

因为:

(1)辩证的否定观点认为,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矛盾统一体。

正是事物内部这种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运动,使辩证的否定不断发生,即代表新事物的否定方面,克服战胜了代表旧事物的肯定方面。

产生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运动。

(2)所以,事物的发展是自我否定。

该命题正确。

25、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都有原因。

不同的是,必然性是事物内部根本原因引起的,偶然性是由事物非根本原因和外因引起的。

(2)认为偶然性产生没有原因,这是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这就把必然性绝对化,实际上把偶然性当成了必然性,把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否认了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26、该命题是正确的。

因为:

(1)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它虽然同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有区别,但二者同属客观现象。

(2)任何现象同本质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假象也是如此。

假象由本质所决定,从特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3)这一命题符合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原理。

27、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主观和客观通常是在哲学基本问题意义上使用,它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统一体,主体并不就是主观的。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

客体也不是客观。

(3)该命题的错误是把两对范畴等同。

28、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认识的主体和“自我意识”有本质不同。

在活动中,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认识活动的人,他有“自我意识”的属性,是“自我意识”的载体。

但还有社会物质性、社会历史性等特征,是自然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而“自我意识”只是认识主体大脑的一种机能,精神活动属性。

(2)该命题把认识主体和主体的特殊属性混淆,歪曲了认识的本质,因而是错误的。

29、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的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性质决定它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解,认识上有差别性。

当事物中有差异各具特色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认识者自己来判定,只能通过实践来证明。

所以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0、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错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2)相对真理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正确认识,它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并不包含错误。

(3)该命题不了解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性质以及它们与谬误的区别。

因而是错误的。

31、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真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有用的并不都是真理。

谎言对骗子有用,但绝不是真理;真理和真理的有用性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2)该命题把真理看成是依赖主体的主观需要和利益的东西,这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是实用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32、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任何人的知识都由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部分构成的。

人的知识就其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来自于实践。

但由于人的生命、精力、实践范围有限,决定了人们不能事事亲自实践,必须通过书本或向他人学习获得间接知识。

但间接知识归根到底也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

所以,每个人的知识都是由这两部分知识构成的。

(2)该命题的错误在于片面强调个体实践的重要性,否认了通过其他途径获得间接经验增长知识的重要性。

33、该命题是正确的。

因为:

(1)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检验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到最终的验证,此外再无别的办法,这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但是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因此,它不能完全证实和驳倒人类现存的一切理论和观点。

这是实践标准的非确定性。

也正因为实践标准有非确定性,因而经过一次实践检验而未获得成功的理论不一定就是谬误。

有的认识需要千百次实践检验才能确定其真理性,如波义尔定律。

(2)该命题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标准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34、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没有孤立存在的相对真理或绝对真理。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无数相对真理表现出来;任何一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部分,环节,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构成了绝对真理。

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每获得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同时也就获得了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一个绝对真理的颗粒,人和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相对真理的获得,而逐渐趋近绝对真理。

(2)该命题的错误是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35、该命题是正确的。

因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维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人的思维能力的至上性,是指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世界。

人的思维能力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类思维总是通过一定的个人或一定时代的人实现的,每一个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阶段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暴露程度的限制,由于受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认识的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因素的限制,因而,他们的思维能力又是有限的,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认识。

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于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和实践的无限发展。

36、该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我选择的意志受必然性制约,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的意志不可能绝对自由。

(2)该命题认为意志是绝对自由的,而自由排斥必然性,高出一切不受任何约束,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萨特是这种绝对自由观点的典型代表。

萨特认为,承认了必然性,人就会失去自由,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这就是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

(3)绝对自由观是资产阶级自由哲学基础,是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与必然辩证关系相违背的。

37、该命题是正确的。

因为:

(1)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因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否定。

(2)这场改革是一次辩证的否定。

它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又要克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某些环节方面。

这种“扬弃”式的改革,必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38、该命题是正确的。

因为: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即它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阶级矛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实践性是它的最显著特征。

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其严密科学性与彻底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本质特征,更有效发挥正确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所以,“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四、简答题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是什么?

作为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有区别的。

区别于具体科学的特点,表现在:

(1)研究对象和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不同。

各门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研究为对象的,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都是世界某一领域方面的特殊问题,而哲学是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最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它始终要解决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们把握世界的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不同。

各门具体科学都在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中对世界各个领域、方面的特殊规律的具体把握,表现其研究成果的概念、范畴,都是反映本门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本质的具体概念、范畴。

这些概念范畴具有突出的实质性、实证性,在各门科学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只是该门科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有特殊本质的反映。

因此,只是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具有普遍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

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要实现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整体性把握,必须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来实现,哲学反映对象的概念、范畴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也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

①物质和精神是对世界上所有现象的最高概括,它们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②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否正确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哲学体系的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③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一切实践活动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基本矛盾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4)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4、什么是哲学?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怎样?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2)哲学和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证,而哲学是自觉建立起来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二者的联系在于,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在对人们的世界观高度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5、什么是哲学的党性?

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1)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在哲学上基本存在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和斗争着的基本派别。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