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1681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docx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设计.docx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黄林平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7页。

【教材分析】

 在旧教材中,“租船问题”是以练习的形式出行在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的单元中,在新教材中“租船问题”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

本节课通过创设“租船”的情境,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剩余”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进一”和“去尾”两类问题中的关键词“至少”和“最多”。

2、对比辨析得出“进一”和“去尾”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跟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境激疑

基础练习,复习旧知识

1、()里最大能填几?

()×6<57()×7<43

()×5<38()×4<31

()×8<26()×9<60

2、用竖式计算

20÷6=34÷5=

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3、20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租船问题。

(揭示课题)

 

抢答

 

独立完成

同坐订正

口答

 

通过对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复习,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互动解疑

(一)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67页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1、知道了什么?

(1)、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设问:

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最多”、“至少”是什么意思?

同桌相互说一说

(“最多”是指一条船乘坐的最多人数,不能再多,多了出危险。

但可少坐,如1人、2人、3人。

“至少”是指这22个学生一起划船不丢下一人,但花钱少所需要租船的条数)

2、怎样解答

(1)、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看看至少得租多少条船?

(2)、教师在黑板用画圈的方法得出至少得租多少条船?

(至少6条)

(3)、思考:

如何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一过程?

(4)、列式计算

22÷4=5(条)……2(人)

(二)方法总结

1、讨论:

为什么计算与我们摆的结果不一样?

是计算出了问题吗?

(1)租5条船会出现什么情况?

(有2个学生不能参加划船)

(2)多的2个学生要划船应该怎么办?

他们能租1条船吗?

(3)、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至少6条)

4、检查:

5条船最多可坐5×4=20(人),22人肯定坐不下。

6条船最多可坐6×4=24(人),22人肯定能坐下,解题正确。

 

找出问题和条件

 

提出问题

同桌相互说一说

 

指名回答

 

动手摆一摆

动脑思考

列式计算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

 

验证结论

 

通过“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讨论”“验证”这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进一”这类问题的思考程序以及解决问题的步骤。

在动手摆的过程中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做题的思路。

 

除了检查验证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启思导疑

解决了同学们的租船问题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

本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应用,这类情况需要在计算的商的基础上加1。

提醒学生:

这只能运用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没有余数的不能这样。

回顾思考

 

自由发言

教师提醒

 

这不主要是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理解“进一”的方法。

四、实践应用

1、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题。

(1)10÷3=3(个)……1(元)

(2)多余的1元还能买到一个3元的面包吗?

(3)本题是有余数的除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又一个应用,这类情况计算出的商就是结果,后面的余数不需要考虑。

3、生活中,遇到余数的问题,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不加“1”呢?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举例找一找

说一说

把两个问题同时布置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思考辨析的机会,通过学生的思考辨析,采取不用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收获?

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同桌互相说)。

谁愿意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呢?

通过探究学习,我的收获(体会)是

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

450÷9630÷7360÷6400÷5

120÷3160÷4280÷4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问:

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

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列式是:

124÷3。

教师:

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

怎样进行除法估算?

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124≈120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

223≈200223=200+23223≈240

200÷4=50200÷4=50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

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

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

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

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

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6例3

教材

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学会正确计算两步或三步的两级混合运算。

较同级运算而言,学生对两级运算的是相对比较陌生的。

从直观上知道“A*B+C”要先算“A*B”,但不清楚为什么要先算,尤其是“A+B*C”这样的形式。

本课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重点:

知道两级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两、三步的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

难点

难点:

理解两级运算的顺序。

预设过程

设计

意图

一、引入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并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2)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展开

1、出示:

(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2、学生尝试解答。

3、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4、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5、比较:

(1)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讨论得出: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3)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算式里没有括号,先算乘除、后加减)

三、巩固练习

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你能说说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2、校对答案:

说说错误的原因。

(二)巩固练习新课标第一网

1、第5题(递等式计算)

2、指名板演

3、集体讲评

(三)解决问题

1、出示第2、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要求用综合算式,并用递等式计算

(3)集体讲评

2、独立练习:

第6、7、8、9

(1)学生各自完成

(2)看到第7题你们有什么想法?

那应该补充什么条件?

(高速公路的长和普通公路的长相等)

(3)指名板演:

说一说想法。

三、提高练习

1、出示第10题:

(1)学生各自尝试

(2)讨论交流

(3)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

(4)说一说想法

2、思考题:

(1)独立尝试

(2)说一说想法

(3)总结:

象这样的你可以从最后一个数开始想,比如3和几经过怎样的运算才是1?

(3除以3等于1)所以前面算出的得数为3,依次往前推就可以了。

 

1、能在情境中,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并明确运算顺序。

2、能复述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能用递等式正确计算两级两、三步式题。

作业设计

:

课堂作业本P2

口算训练P3

旋转

教学三维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

掌握把一个图形旋转90。

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互动游戏

师: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玩过掌中宝游戏机吗?

都玩过什么游戏?

生举例。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想玩吗?

出示:

“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一(图略)

师:

如果现在让你来玩,你准备怎么操作?

生:

把黄色的图形顺时针旋转90。

,放在右边的角落。

师:

用手示范一下怎样就是顺时针旋转呢?

生示范。

师:

(用手做出示范)那与之相反的是什么旋转呢?

生:

逆时针旋转。

(出示动画:

黄色图形顺时针旋转90。

后下落)

1、揭示课题

师:

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大家几次提到了一个词“旋转”。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

板书课题。

2、联系生活

师: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生:

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出示动画:

几种旋转现象)

师:

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开始研究吧!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与性质

(一)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出示:

钟表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出示动画:

(指针从12指向1)

师:

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生:

指针从“12”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

到“1”。

板书:

指针 从“12” 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

到“1”

(出示动画:

指针从1指向3)

师:

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生:

指针从“1”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

 到“3”。

(出示动画:

指针从3指向6)

师:

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

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

会指向几呢?

生:

12

(出示动画:

指针从6指向12)

2、小结,明确旋转的要素

师:

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生:

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

 点   方向    角度

师:

对!

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师:

指针的旋转我们都见过,看看下面这个图形的旋转你见过吗?

(出示动画:

呈现由线段→三角形→风车图案的全过程)

师:

这是什么图案?

生:

风车。

师:

看!

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出示动画:

风车从图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到图2)

2、小组活动

师:

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报告单上提出的问题。

(1)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___度。

(2)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生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实物投影展示)

(1)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2)组1,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3)组2,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4)组3,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4、小结(教师边做小结边演示)

师: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闪烁),而且,每条线段(闪烁),每个顶点(闪烁),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5、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

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

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什么是没有变的呢?

生1:

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

生2:

点O的位置没有变。

生3:

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生4:

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师:

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

,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这条线段(师用鼠标指明)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生上台指明。

出示动画:

(风车从图2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

到图3)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1、 自主画图 

师: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出示:

例4方格图 

学生在方格纸上完成。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师:

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实物投影出示)

3、 小结画法

师:

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出示动画:

线段OA顺时针旋转90。

至OA′→线段OB顺时针旋转90。

至OB′→连接A′B′)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师:

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

师:

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生上台指明。

出示动画:

(随机演示图形的旋转)

五、全课小结应用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课 题

圆柱的认识

教 学

目 的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建立空间观念,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步 骤

师生双边活动

个体设计

导入

新课

1、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

2、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种立体图形—圆柱

教师板书:

圆柱认识

1、指导学生看课本的画面,思考: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2、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3、观察圆柱,弄清各部分名称。

(1)什么叫圆柱的底面?

(2)什么叫圆柱的侧面?

(3)什么叫圆柱的高?

4、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和高

5、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6、操作实验

(1)圆柱侧面剪开,展开出现长方形。

(2)将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原来的圆柱形。

(3)想一想:

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有什么关系?

巩固

练习

1、完成练习二的1~4题

2、全班交流订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