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同名198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2160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药理学同名198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同名1984.docx

《药理学同名198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同名198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理学同名1984.docx

药理学同名1984

药理学

第一章

1、中药药理学: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化学研究的内容:

一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

二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3、国内进行药理研究最早的中药——麻黄

4、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a、阐明中医药理论及其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本质;b、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科学基础;

c、提高科学疗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d、推进中西医结合;e、为中医药国际服务

第二章

1、中药药性:

是对中药功能性质的进一步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

2、中药的四气:

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3、中药“四性”现代研究:

内涵:

兴奋(热性)和抑制(寒性)作用,中药也就是通过这种最基本的性能(热性和寒性)调节机体失调的生理功能,使之恢复正常(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寒凉药:

使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减弱,尿儿茶酚胺(CA)减少;抑制Na+K+-ATP酶活性,使产热减少;使体内多巴胺B-羟化酶活性降低,使体内促甲状腺素的含量减少。

总:

对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和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温热药反之。

4、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实质:

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又称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功能。

5、多数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而部分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6、多数寒凉药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升高细胞内cGMP水平,相反多数温热药能提高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升高细胞内cGMP水平。

7、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寒凉药具有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8、多数温热药可增强能量代谢,多数寒凉药抑制能量代谢。

其作用的发挥与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Na+K+--ATP酶活性有关。

9、五味的本义是指:

辛、甘、酸、苦、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

10、辛味药:

主要含挥发油,其次是生物碱、苷类等(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健胃、化湿、开窍等功效);

甘味:

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能补能缓、能和中,具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的功效);

酸味:

有机酸、鞣质(能收涩,具有敛肺、涩肠、止血、固精、敛汗的功效);

苦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

生物碱、苷类,其次是挥发油、黄酮、鞣质(能燥、能泄,具有清热、祛湿、降逆、泻下的功效);

咸味:

碘、纳、钾、钙、镁等无机盐(能软、能下,具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功效)。

11、归经的现代认识(中药药效与中药归经):

归经与药理作用;归经与有效成分的分布;归经与微量元素;归经与受体学说、环核苷酸。

12、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

a、中药作用的两重性;b、中药作用的差异性(种属差异与个体差异);c、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d、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e、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13、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A、药物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剂型和制剂、剂量、用煎煮方法和条件、配伍禁忌);

B、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

C、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家庭环境等。

另外时辰节律可明显影响机体的生物节律,进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学及药代学节律。

14、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和增强疗效;药效保持稳定。

15、七情:

相须、相使(相加协同,增强疗效);相畏、相杀(制约、减轻或消除别的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相反(拮抗,是某些药理活性降低、消除,甚至出现毒副作用)。

16、妊娠禁忌:

禁用药、慎用药。

子宫收缩:

麝香、芫花、牛膝、茺蔚子、大戟、红花;

黄体萎缩、子宫内膜退行性变(抗早孕):

牡丹皮、莪术;

终止妊娠:

水蛭、冰片、麝香;

呕吐:

瓜蒂、蔾芦;

致畸胎:

半夏、蟾酥;泻下:

巴豆、番泻叶。

17、中药配伍的目的: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第四章

1、中药的不良反应有哪几种:

a、副作用,b、中药的毒性反应,c、过敏反应,d、后遗效应,e、特异质反应,f、特殊毒性反应(致奇、致畸、致癌),g、中药常见的各系统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生殖系统),h、其他不良反应。

2、常见不良反应的分类及特点:

a、A型药物不良反应:

它是一种可以预知的不良发应,是药物已知药理、毒理导致的临床反应和表现,是药物本身的固有成分或代谢产物所致。

一方面是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占所有不良反应的70%~80%,常用药物固有作用增强或持续发展的结果,也可认为是由于药理作用增强所引起的;另一方面,不良反应的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多能预知,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

b、B型药物不良反应:

与其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此类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药物的固有作用、用药剂量、用药时间无关,是药物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占所有不良反应的20%~30%。

3、中药毒理研究:

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

第五章

1、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

研究用样品、实验用动物、剂量和分组的测定、药效学指标的选择。

2、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思路:

提高中药药理基础研究水平;深入进行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相关性研究;加强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3、中药新药:

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分类:

9类(有效成分及其制剂;非“法定标准”药材,及新发现的中药材及其制剂;新的中药材代用品;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复方制剂;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改变剂型;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申请)。

4、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包括:

与功效主治有关的主要药效学试验和一般药理学试验。

5、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所设对照组包括:

正常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模型对照组。

第六章

1、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主治外感表证的药物。

2、解表药根据药性和临床功效分类:

辛凉解表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辛温解表药(柴胡、葛根)。

常用复方有:

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

3、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

发汗、解热、镇痛、抗炎、免疫调节、(抗过敏、诱生干扰素、抗菌抗病毒、镇咳祛痰平喘、扩张外周血管)、镇静。

4、麻黄的功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5、麻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

发汗(挥发油、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利尿(D-伪麻黄碱)、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伪麻黄碱)、镇咳祛痰(萜品烯醇、麻黄挥发油)。

6、麻黄发汗的机理:

兴奋汗腺a1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扩张汗腺导管、促进排汗;与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麻黄平喘机理:

拟肾上腺素作用(a、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间接发挥拟Aclr作用;b、其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松弛支气管平滑肌;c、直接兴奋a-肾上腺素受体。

抗过敏作用:

(a、阻止过敏介质释放;b、促进肺部PCE释放,松弛支气管平滑肌;c、抑制抗体产生。

麻黄平喘特点:

显效缓慢、温和、持久、可口服。

利尿机理: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或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7、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中药—麻黄。

8、毒性与不良反应:

人口服过量麻黄碱(治疗量的5~10倍)可引起中毒,出现头晕、耳鸣、烦躁不安、心悸、血压升高、瞳孔散大、排尿困难等,甚至心肌梗死或死亡。

9、柴胡的功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10、柴胡药理作用:

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镇静、镇痛、镇咳、保肝、降血脂、利胆;促进免疫功能;抗抑郁;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

11、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

柴胡皂苷、挥发油、多糖。

毒性与不良反应:

注射给药可能引起头晕、恶心、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12、柴胡抗炎主要成分:

柴胡皂苷。

作用机理:

柴胡皂苷a、b兴奋垂体产生ACTH促进肾上腺素皮质分泌,释放皮质激素增加,产生抗炎作用。

效果与给药途径有关,肌肉注射作用最强。

13、柴胡解热主要成分:

挥发油、柴胡皂苷、皂苷元A。

机理:

疏散退热。

适应症:

寒热往来症状,可使正常动物提问下降。

14、葛根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减慢心率、降血压、改善脑循环、扩张冠脉、改善心功能等。

葛根除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其他作用:

解热作用、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其他作用。

15、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的主要药理作用:

发汗;解热、镇痛;抗过敏;平喘;抗炎;祛痰;扩张血管。

16、银翘散的药理作用:

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

第七章

1、清热药: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燥湿及清虚热等功效,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它分为清实热(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及清热燥湿药)与清虚热要。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栀子;清热凉血药:

牛黄、水牛角、生地黄、玄参;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清虚热药:

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常用复方:

白虎汤、黄连解毒汤。

2、清热药主要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细菌内毒素、解热、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肿瘤。

3、对“虚证”动物模型的影响:

知母(阴虚)--对B-肾上腺素受体调节。

4、黄芩的主要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黄芩素、汉黄芩苷元);抗炎(黄芩素、黄芩苷);解热(黄芩苷);抗毒素;保肝、利胆、降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芩抗过敏、抗菌有效成分:

5-羟基黄酮、黄芩素、汉黄芩苷元。

对血压作用:

降压、降血脂。

主要有效成分:

黄芩素、黄芩苷。

5、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的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抗菌、抗病毒);抗细菌毒素;抗炎;解热;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心律失常、降压);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利胆、促进消化、抗胃溃疡);增强免疫。

6、黄连主要有效成分:

小檗碱;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

7、黄连抗病原体作用特点和机理:

a、抗菌:

抗菌谱广,与其他清热药或抗生素伍用,增强抗菌作用,且无交叉抗药性。

抑制细菌糖代谢中间环节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作用于真菌细胞膜,改变其渗透性,与磷脂结合,致细胞器消失。

B、抗病毒:

直接抑制各型流感病毒及新城鸡瘟病素。

C、抗原虫:

抑制体外和鼠体内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锥虫。

8、黄连小檗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a、抗心律失常作用(直接或间接抑制钙离子的膜内流;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可能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b、正性肌力作用(阻止钾离子外流,促进钙离子的跨膜内流和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利用;口服或静滴治疗严重心衰);c、降血压作用(竞争性阻断a-肾上腺素能受体,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慢心律;抗心律失常)。

9、金银花药理特点:

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抗内毒素、提高免疫功能。

主要有效成分:

氯原酸、异氯原酸。

抗菌主要成分:

氯原酸。

第八章

1、泻下药:

凡以通利大便、排除积滞、攻逐水饮为功效,主治里实证的药物。

分为:

竣下逐水药、攻下药、润下药。

2、泻下药主要药理作用:

泻下、利尿、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

3、大黄药理作用:

a、对消化系统影响(泻下,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利胆、保肝,对实验性胰腺的作用);b、对血液和物质代谢的影响(a、止血;a-儿茶素及没食子酸,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使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时间缩短;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活性,促进凝血。

b、降血脂:

泻下作用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C、改善血液流变性);c、抗病原体;d、抗炎;e、抗肿瘤。

4、大黄主要有效成分:

蒽醌类衍生物、儿茶素。

泻下主要成分:

结合性蒽苷,以番泻苷A和大黄酸苷为主;

抗病原体的主要成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最强有效成分);止血主要成分:

a-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5、大黄抗菌谱最敏感:

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

大黄致泻作用部位:

大肠。

兼有利尿作用。

6、与大黄“利胆退黄”相关的药理学作用是:

利胆保肝作用。

7、大黄泻下作用机制:

a、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而刺激肠粘膜及肠壁肌层内神经丛;b、大黄酸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c、大黄酸蒽酮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升高肠腔内渗透压,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d、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肠吸收后,经过肝脏转化,生成大黄酸蒽酮,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发挥泻下作用;e、大黄素也有类似乙酰胆碱的作用,增加肠推动性蠕动而利于排便。

特点:

a、作用部位:

大肠。

B、单用时作用缓和起效慢;c、大黄炮制或久煎后泻下作用减弱;d、停药后发生继发性便秘。

8、大黄止血的机制:

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数;增加纤维蛋白酶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收缩损伤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特点:

a、止血作用确切,见效快,炒炭止血效果好,b、用药后钠差腹胀症状消失快。

第九章

1、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弊病为主要功效,主治痹证的药物。

分为: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雷公藤)、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

2、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抗炎、镇痛、免疫抑制。

3、祛风湿药抗炎表现及机理:

对多种实验性急慢性炎症模型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抑制大鼠足肿胀和关节肿胀;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少炎性出血;抑制大鼠炎性棉球肉芽的增生。

对多形核白细胞的游走功能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A、秦艽、五加皮、雷公藤和粉防己碱的抗炎作用与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使ACTH分泌增多;b、防己碱:

抑制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的合成或释放。

4、独活主要药理作用:

抗炎;镇静、镇痛;抑制血小板集聚和抗血栓。

独活的主要成分为:

甲氧基欧芹酚、二氢欧山秦素。

毒性和不良反应:

煎剂治疗气管炎时可能出现:

舌麻木、恶心、呕吐、胃不适应等不良反应。

5、雷公藤的主要药理作用:

抗炎;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抗肿瘤;抗生育;对血管和血液系统的作用;杀虫抗菌。

主要成分:

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内酯二醇、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红素等。

过敏反应发生率约占10%,主要表现为皮肤糜烂、溃疡、斑丘疹。

6、秦艽的主要药理作用:

抗炎;解热、镇痛;抗过敏;抗菌;降压;利尿;保肝、利胆;升高血糖;镇静。

有效成分:

秦艽碱甲。

毒性和不良反应:

秦艽碱甲用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7、防己抗过敏主要有效成分:

粉防己碱(阻断钙通道,钙离子内流抑制)。

粉防己碱抗心律失常作用机理:

抑制心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和细胞内钙的释放。

免疫抑制作用机理:

阻碍钙通道。

第十一章

1、利水渗湿药:

凡以通利水道、渗利水湿为主要功效,主治水湿壅盛、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分为:

利水、消肿(茯苓、泽泻、薏苡仁)、利水通淋(木通、滑石)、利胆退黄三种(垂盆草、茵陈)。

2、利水渗湿药的作用特点:

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利水湿的功效主治主要与利尿、利胆保肝、降压、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有关;而其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而实现的。

3、利水渗湿药的药理作用:

利尿;利胆保肝;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对代谢的影响;降血压。

4、茯苓的主要药理作用:

利尿;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增强细胞免疫反应、茯苓多糖体能使免疫器官胸腺、脾及淋巴结重量增加);镇静;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保肝。

它的有效成分是:

茯苓多糖、茯苓素。

利尿的有效成分为:

茯苓素(作用于抗醛固酮活性);

促进机体免疫功能主要有效成分为:

茯苓多糖。

5、具有明显降血脂及抗脂肪肝作用的药物:

泽泻。

6、泽泻的主要药理作用:

利尿;抑制肾结石的形成;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保肝;对心血管的作用(降血压、对心脏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促进纤溶酶活性等作用);降血糖;抗炎。

有效成分:

泽泻醇A、B、C及醋酸酯。

7、泽泻利尿作用特点:

对健康人及动物利尿作用不明显,对水肿患者明显;单味不如复方强;不同炮制方法和采收季节影响利尿效果;可防止长期使用利尿剂引起的低血钾症使失水后水盐代谢紊乱恢复平衡。

泽泻利尿作用与采收季节关系:

冬季采收季节最强(盐炙泽泻无利尿作用)。

8、泽泻的利尿作用机制:

a、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抑制K+的分泌Na+的重吸收;b、增加血浆心钠素(ANF)的含量,ANF是从心房组织释放的一种低分子多肽,具有排钠利尿的作用;c、抑制肾脏Na+--K+--ATP酶的活性,减少Na+的重吸收等。

利尿作用的有效成分:

泽泻醇B和泽泻醇A—24—醋酸酯。

9、茵陈的主要药理作用:

利胆;保肝;抗肿瘤(机制为阻碍肿瘤细胞的增殖);抗病原微生物;利尿;解热、抗炎。

有效成分:

茵陈水溶性多肽、6,7—二甲氧基香豆素。

利胆、解热、抗炎作用有效成分:

6,7—二甲氧基香豆素。

抗菌作用有效成分:

茵陈炔酮。

10、五苓散中猪苓抗肿瘤作用有效成分:

猪苓多糖。

猪苓利尿作用机理:

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

第十二章

1、温里药(祛寒药):

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主治里寒证的药物。

具有辛散温通、散寒止痛、补火助阳等功效。

2、里寒证常见的两病证:

寒邪入里,脾胃阳气受抑;心肾阳虚,寒从内生。

3、温里药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强心、对心率的影响、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抗休克);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胃肠运动的影响、促消化、利胆、止吐、抗溃疡);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4、附子的主要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强心、对血管和血压的作用、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增强B受体、cGMP系统的反应性;抗炎、镇痛;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5、附子的有效成分:

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

强心的主要有效成分:

去甲乌头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

降压的有效成分:

去甲乌头碱。

附子的毒性作用成分:

乌头碱。

6、附子治疗“亡阳证”主要与其有关的作用是:

抗休克。

附子临床用于治疗休克症的有效成分:

去甲乌头碱。

作用环节及作用机理: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收缩血管升压。

7、附子的典型中毒症状有:

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

中毒症状主要以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表现为主。

常见: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眼花,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

8、温里药对胃肠运动影响主要是:

增强肠胃运动,健胃祛风。

9、附子抗炎作用机理:

生物碱及不含生物碱的水溶液—兴奋垂体—ACTH—肾上腺皮质素升高—直接抗炎。

10、长期使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内NA和DA含量升高的是:

附子、干姜。

第十三章

1、理气药:

凡以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消除气滞、气逆为主要功效,主治气滞、气逆病症的药物。

2、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对肠胃道的作用;对消化液及胆汁分泌的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枳实与枳壳的药理作用: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抗胃溃疡;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强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重要器官血流量的影响);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利尿。

4、枳实用于治疗肠胃无力性消化不良的药理基础:

对肠胃有兴奋作用。

枳壳发挥升压作用,必须采用静脉注射途径给药。

5、枳实与枳壳所含有效成分:

N—甲基酪胺和对羟福林对心血管系统较强的作用。

其主要有效成分:

柠檬烯、黄酮苷。

6、青皮的药理作用: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利胆;祛痰、平喘;对心血管系统(升压、抗休克、兴奋心脏)。

青皮升压作用有效成分:

对羟福林。

(a受体)其舒张胃肠道平滑肌作用最强。

7、理气药对胃肠平滑肌作用:

双向调节。

第十六章

1、活血化瘀药:

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淤血为主要功效,主治血瘀证的药物。

分为:

和血药、活血药、破血药。

2、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

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抗凝血);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抗组织缺血性损伤;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抗炎、镇痛、兴奋子宫。

3、活血化瘀药抗血栓形成作用主要环节:

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酶活性。

4、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作用表现:

改善微血流;改善微血管形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或消除微血管周围溢血;改善血液流变学。

5、血瘀证的主要病理改变:

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异常。

6、丹参药理作用:

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降血脂);抗心肌缺血;镇静;抗肝损伤;改善肾功能;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

有效成分:

丹参酮∏A和水溶性成分,如丹参素、丹酚酸。

丹参素是镇静的有效成分之一。

7、川芎主要药理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脑缺血;抗心肌缺血;扩血管、降血压。

主要有效成分:

川芎嗪、阿魏酸。

8、川芎抗血栓形成作用有效成分:

川芎嗪、阿魏酸。

作用机理:

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抑制血栓素合成;置换血小板膜上钙离子,增加膜电荷。

此外尚与减少白细胞粘附,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

9、益母草兴奋子宫的有效成分:

益母草碱。

10、延胡索主要药理作用:

镇痛;镇静催眠;抗冠心病;抗溃疡。

延胡索镇痛主要成分:

延胡索乙素。

11、大剂量使用延胡索而出现的主要副作用:

呼吸抑制;帕金森综合症。

第十八章

1、安神药:

凡以安定神志五味主要功效,主治心神不宁的药物。

分为:

养心安神药和重镇安神药。

2、安神药主要药理作用:

镇静,催眠;抗惊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降压。

3、酸枣仁主要药理作用:

镇静、催眠、抗惊厥;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脂质过氧化、增强免疫。

4、酸枣仁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缺血,提高耐缺氧能力,降血压,降血脂。

临床主要用于神经衰弱失眠。

属于养血安神药。

5、酸枣仁的有效成分:

酸枣仁总黄酮、酸枣仁总皂苷、酸枣仁油。

镇痛催眠作用的有效成分:

黄酮类、皂苷类。

酸枣仁降血脂成分:

阿魏酸。

第十九章

1、平肝息风药:

凡以平肝潜阳。

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证的药物。

2、平肝息风药药理作用:

镇静、抗惊厥;降压;解热、抗炎、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

3、天麻的主要药理作用:

镇静、催眠、抗惊厥;降压;调整脑血管功能,保护神经细胞;改善微循环或抑制血小板聚集;益智和延缓衰老。

天麻的有效成分:

天麻素、天麻苷元、天麻多糖。

天麻苷元发挥镇静安神效应途径:

与苯二氢受体结合。

4、钩藤的主要药理作用:

降压;镇静、抗惊厥、抗癫痫;对脑的保护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戒毒。

钩藤降压作用成分:

钩藤碱、异钩藤碱(效果最强)。

钩藤降压作用:

多种动物、多种给药途径均有降压效应;作用缓慢、温和,且重复用药无耐受性。

降压机理:

a、抑制血管运动中枢,阻滞交感神经和神经节,抑制神经末梢递质释放;b、通过拮抗作用直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c、抑制心脏、减慢心率、降低心输出量。

5、地龙的主要药理作用:

镇静、抗惊厥;降压;抗血栓;改善微循环;解热;平喘。

地龙的有效成分:

蚯蚓解热碱。

具有平喘作用的平肝息风药。

地龙解热机理:

通过调节体温中枢,增加散热。

第二十一章

1、补虚药:

凡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功效,能消除机体虚弱症候,增强机体抗菌能力,主治虚证的药物。

分为:

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

2、补虚药药理作用: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a、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升高外周循环血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