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2283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教学

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重点

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具

准备

潮来时的录像、幻灯片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观  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①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两个特点?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概括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农历❶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❷大堤(dī)。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句导读:

这句话用“宽阔”一词首次向我们展现了钱塘江的雄伟,“横卧”又形象地写出了它的姿态和气势。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zhào)着一层蒙蒙的薄❸雾。

[②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潮水”,而写此刻“江面很平静”?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yì)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句导读:

这三句话写出了潮来之前钱塘江的宁静,与下文潮来时的景象形成对比,突出钱塘江潮的奇。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③“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写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❹雷滚动。

[句导读:

用“闷雷”来形容潮从远处到来时的声音,十分贴切。

也暗示出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

]顿时人声鼎(dǐnɡ)沸(fèi),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④为什么潮水会是“一条白线”呢?

]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ɡuàn)❺江面。

[句导读:

写出了“白线”的变化,“横贯”一词比上文的“横卧”更有气势。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❻,浩(hào)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⑤这两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什么?

]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

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háo]浪吼(hǒu)。

[句导读:

这句话写出了潮头虽然西去,可是余波未平,依旧气势宏大,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huī)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⑥从哪儿能看出钱塘江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

描写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多高的景象。

知识点详解☜

  ①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说明钱塘江大潮历史悠久,而且是雄伟、壮丽、罕见的景象。

❶农历:

我国传统历法。

因其与农业生产有关,故称“农历”。

❷海塘:

为防御海潮侵袭而筑的堤坝。

❸薄,注意此处读“bó”,不读“báo”。

  ②此处写潮来之前的“静”是为了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❹闷,此处读“mèn”。

“闷雷”指声音沉闷的雷。

  ④因为此时江潮开始从远处涌过来了,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望就像一条白线。

❺横贯:

横着通过去。

❻齐头并进:

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

⑤重点句解析:

这两个句子连用了三个比喻:

把白浪比作“白色城墙”意在表现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把白浪头比作“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可见水势之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当之感;把潮声比作“山崩地裂”,足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震耳欲聋,声势之动人心魄。

  ⑥“霎时”说明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可见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江面依旧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意。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毛泽东)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

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

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

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

(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

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 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

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

“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

  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

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

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

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②屹立: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③若隐若现:

好像隐藏在那里,又好像显露出来。

形容隐隐约约。

④山崩地裂:

山岳倒塌,地面裂缝。

后用以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

四 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

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

如:

“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

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

如:

“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了解大潮来时雄伟、奇特、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一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情景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文章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第一句,即第一段。

3.读第一部分,“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观”指钱塘江大潮的景象,第二个“观”是看的意思。

4.你能用“观潮”和“天下奇观”说一句话吗?

(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许多人来观潮。

二 分段感悟,体会情感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

请读第二部分。

(1)用“  ”画出写潮来时江面景象的句子,用“

”画出写观潮时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请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此时江面的特点及人们的心情。

(平静,急切)

(3)再读第二部分,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及人们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部分。

放“潮来时”的录像。

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心情如何?

读第三部分,画出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知潮声。

①朗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②出示幻灯。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③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潮的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

)理解“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

)人们的心情怎样?

(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

④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声音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喜。

(2)知潮形。

①朗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幻灯。

  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再次看录像,感受其壮观的景象。

④读出大潮壮观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3)知其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

(由远及近)找出能说明空间转换的词语。

(4)训练学生说潮声、潮形,边说边谈感受。

①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按板书内容说潮声、潮形。

②让学生加上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互相说说。

③请同学有条理地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

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④请同学边说潮来时的景象边谈感受。

3.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第四部分。

思考:

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你又体会出什么?

(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中感受到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一词体会出江潮变化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体会出大潮之汹涌。

(2)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回应开头疑问,总结板书。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作者为什么能将这“天下奇观”如此精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巨大、浪罕见、人惊喜的变化特点进行描写。

3.回扣题目,强化写法。

现在你再来体会题目“观潮”中的“观”只是看的意思吗?

(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用心想,多种感官一同活动起来,才能是真正的观。

  1.结合全文的两幅图画,理解“平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想象潮水的变化和声势。

2.第3、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应以读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体悟,并加以评议。

3.录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随意、过多地播放,使学生沉溺其中,这样反而会冲淡对课文的兴趣。

  

1.看拼音,写汉字。

yán

官镇  笼

zhào

   

2.在下列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内画“”。

(1)“天下奇观”在课文中指什么?

①世界上出奇少见的事物。

( )

②世界上雄壮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

()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写的。

()

②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 )

(3)钱塘江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为什么?

①当地特殊的地形。

()

②当地特殊的气候。

( )

3.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2)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4.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简单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潮来前:

午后,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不久,响声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潮来时:

白线飞快地向人群方向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潮过后: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许久,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过程的?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观潮过程,从以下三点可以看出:

①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②形状:

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③其他:

远处——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1.钱塘江潮

钱塘江潮是一种潮汐现象,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

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后的两三天,月亮、太阳、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几天世界各地的潮水普遍比平时高涨。

特别是中秋后的两三天,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因此这时候的秋潮是全年中最大的。

  2.钱塘江涌潮的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的成因除日、月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形似喇叭有关。

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的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千米,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千米,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变窄,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来,层层相叠。

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着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的涌潮。

 

部编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课时测试-1课课练一课一练

课时测评方案

字词模块

一、看拼音写词语。

lǒnɡzhào hénɡɡuànjiānɡmiàn

bówù  rénshēnɡdǐnɡfèi

二、根据语境写音节。

1.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   )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   )浪吼。

2.看看堤(   )下,江水已经涨(   )了两丈来高了。

三、补充词语。

风(  )浪(  )      (  )平(  )静

山(  )地(  )      (  )天(  )地

人(  )人(  )      人声(  )(  )

若(  )若(  )      水天(  )(  )

四、读句子,选择词语填空。

屹立  矗立  耸立

1.大街两旁(    )着高楼大厦。

2.镇海古塔(    )在江边。

3.高大建筑的尖顶(    )在平原的上空。

平静  安静  宁静  幽静

4.夜晚,我们沿着一条(    )的小路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

湖面上很(    ),连一丝风都没有。

我们(    )地坐在湖边的木椅上赏月,周围的小树林格外(    ),鸟儿们可能都睡着了。

句子模块

五、按要求写句子。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理解句子的意思。

1.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出现了一条白线”,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中,把这条“白线”比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模块

七、课内阅读。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从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2.这段话从(  )两方面描写了大潮来时的壮观场面,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A.声音和颜色 B.形态和颜色 C.形状和声音

3.请用“  ”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语句。

4.文中“水墙”指的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

钱塘秋潮

东南名川钱塘江的江口,极像一支巨大的喇叭,向内逐渐浅狭,致使潮波的传播受到约束,引起海潮倒灌,这样也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钱塘秋潮。

而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秋潮,则更是誉为天下一大奇观,苏轼曾为此留下了“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赞叹。

这一天,钱塘秋潮涌袭而来时,潮头壁立,可达3.5米之高,波涛汹涌,犹如万马奔腾,雷声滚动。

“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正是钱塘秋潮的真实生动的写照。

每逢农历八月十八日,中外游客就会云集海宁盐官附近,观赏钱塘秋潮。

中午时分,远处猛然间传来隆隆的响声,恰似闷雷在滚动一般。

大潮来了!

向东眺望,只见那潮头像一匹素练缓缓地向前涌动。

转眼间,轰鸣的潮声更响了,大潮忽又化作无数挤挤挨挨的洁白如雪的天鹅,仿佛被什么驱赶着,急匆匆奔跑而过。

潮声的声势更加浩大了,好似春雷炸响轰鸣,不绝于耳。

素练突然变成了高耸的城墙,天鹅陡然化作了壮伟的潮峰。

它好像凶猛的银龙直扑海塘,咆哮的雄狮横扫大堤;又恰似威勇的千军凌波争渡,奔腾的万马踏水而来。

潮声震耳欲聋,浪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气势磅礴。

相隔几分钟后,便可看到一阵从南面呼啸而来的回头潮,扑向从东边咆哮而来的浪头,翻翻滚滚,形成叠起的巨浪。

紧接着,先到的潮头撞在北岸上,形成一股更为迅猛的回头潮,于是三股迅疾的潮头在江中猛然撞击。

霎时间,激起十几米高的冲天水柱,发出崩云裂岸的轰然巨响。

看吧,水柱画如山岳,巍然耸峙于源远钱塘;听吧,轰鸣响似雷霆,沸腾灌响在寥廓晴空,真是雄浑之极,壮观之极!

1.照样子写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霎时间(    )(    )(    )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两处比喻句。

3.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首先解释钱塘秋潮的成因,点明(  )的秋潮是天下一大奇观,抓住(  )、(  )的特点,描绘出壮观景色。

接着围绕潮声,分三步具体描述:

起初像闷雷滚动,(  ),像无数的白天鹅涌来,发出轰鸣;继之像(  ),像(  ),像(  ),声势浩大,迅猛异常,潮声震耳欲聋;到高潮时,(   ),水柱冲天,响声崩云裂岸。

使人真切地感到钱塘秋潮每一阶段的具体景象,形成了全面而深入的印象,造成如身临其境之感。

4.钱塘江秋潮的真实写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东坡是怎样赞叹钱塘秋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小练笔。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段话吗?

可以表现天气的变化,可以观一场比赛的进程……还要注意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以及恰当的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

一、笼罩 横贯江面 薄雾 人声鼎沸

二、1.juǎn háo 2.dī zhǎnɡ

三、号 吼 风 浪 崩 裂 漫 卷 山 海 鼎沸 隐 现 相 接

四、1.矗立 2.屹立 3.耸立 4.幽静 平静 安静宁静

五、1.钱塘江大潮,难道不是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吗?

 2.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3.雨越下越大,很快就像瓢泼一样,那空中的雨犹如一面大瀑布!

六、1.

(1)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 

(2)钱塘江上的一条白玉腰带 2.“丈”是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

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墙”,突出地表现了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七、1.略2.C 3.那条白线很快地……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4.略

八、1.一瞬间 一刹那 一眨眼 2.东南名川钱塘江的江口,极像一支巨大的喇叭。

 向东眺望,只见那潮头像一匹素练缓缓地向前涌动。

 3.总分 农历八月十八日 潮急 浪高 轰鸣巨响 银龙雄狮 千军万马 三股浪潮在江中交汇撞击 4.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5.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