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2725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docx

语文期中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七下

读与写:

七年级语文(下)

七年级语文(下)

期中综合检测卷

(120分钟完卷满分120分)

一、语言积累运用(25分)

1.请给拼音写出汉字,再将句子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注意标点占格)(2分)

Bǎojiànfēngcóngmólìchū,méihuāxiāngzìkǔhánlái.

,。

 

 

2.阅读文段找出其中的四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4分)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汤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琦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状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键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错别字

正确字

3.仿照下列示例,在括号里填写意思相反的词组成成语。

(4分)

示例:

瞻(前)顾(后)不知(甘)(苦)

大()如()()入()出

假()济()人情()()

4.结合前后语境,仿写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2分)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生活对我们的厚爱。

我们没有捕鱼种树,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

心存感激,是一种明朗的心情,一种人性的光辉。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

5.名言诗句积累。

(每题1分,共5分,错字、漏字、换字均不得分)

(1)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3)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

(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英勇顽强的雄姿的诗句是:

,。

(5)思乡怀亲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请你从积累的古诗句中写出一句与“思乡”相关的诗句(上下句完整,课内外均可):

,。

6.名著阅读。

(2分)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

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

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

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

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以上文段主要描写的是的情景,它出自于法布尔的《》,这部书被誉为“”,书中主要描写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渗透了作者对人类的睿智哲思,表达了作者和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7.综合性学习。

(2分)

下面是某校在开展“我也追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对360名初中生“追星对象”的调查统计扇形图,请根据这个“追星对象”的调查情况,回答后面的问题。

(1)根据图中的有关数据,你的发现是: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的建议是:

                      

8.诗歌鉴赏。

(4分)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前两句描写日间所见景象,采用与相结合的写法,突出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

(2分)

(2)给诗中最后两句诗写一点赏析文字。

(2分)

二、阅读探究实践(45分)

(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12分)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

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9.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用文中词句概括)(2分)

10.简要概括选段中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的“言”与“行”?

(3分)

11.选段中画线句“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属于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3分)

12.选段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2分)

13.在学习生活中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

(二)《又是一年粽飘香》(11分)

①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

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②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超市就已经在最显著的位置上堆满了各种口味的粽子。

粽子制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给人一种想拥有的冲动。

③淡淡的音乐在超市里飘荡,透着一丝颓废和苍凉,勾起人无尽的遐思。

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离着,脚步踟蹰着,眼睛却在粽堆里漫不经心地寻找着。

④我在寻找什么呢?

是寻找一种似曾相似?

还是寻找储藏在时光暗河里的那段记忆?

抑或是,我只是想重温一段过去?

⑤寻觅了好久,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开了。

尽管面前的粽子玲珑剔透,软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甜腻到心里,但却少了一份天然与温情!

⑥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包几斤糯米粽子给我们解馋。

糯米是自家种的,天然环保,入口润滑,回味悠长;粽叶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鲜的叶子,如二月初绽的新绿,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悦。

这份喜悦,是记忆里永不凋谢的三月。

即使花谢了,柳枝萧条了,岁月溜走了,这喜悦依然还在。

⑦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煮好的粽叶拿到天井里,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

早晨的雾霭还未散去,阳光淡淡地洒在母亲的身上,柔和,清雅。

母亲熟练地做着这些,我像尾巴一样跟着她进进出出,如过年一般,喜滋滋的心态不言而喻。

⑧一切就绪,母亲终于坐下了。

她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调制好的糯米用汤匙一点一点地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轻轻一压就会溢出米来,再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扎紧。

筷子扎的时候要轻巧,不然戳穿粽叶就前功尽弃了。

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地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粽绳牢牢系紧。

⑨整个程序精细,繁琐。

母亲做来却是那样的专注!

⑩我蹲在母亲身边,如痴如醉地看着。

母亲的嘴角往上轻轻扬着,浅浅的笑容在眉眼里铺展,流溢;她挺直的鼻梁上,已涔满了细密的汗珠,远远看去,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

在淡淡的光晕里,母亲竟然是那样的美丽,美得如一尊素净的画,在我心里不停地跳跃,无限地放大......

粽子的香味很快就在屋子里沸腾了。

来不及等到它冷却,捡肥实的捞起一个,剥去粽叶,轻轻咬一口,便觉得芳香四溢,口舌生津,唇齿飘香。

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它的清香永远盘踞在记忆的最深处。

母亲温情的姿势也永远定格在童年的梦里,清晰如昨……

母亲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包过粽子,粽子也就成了一种怀念。

每到端阳节,我们也会在街上胡乱买一点,算是应付了节日。

街上的粽子口味繁多,香的,甜的,肉的,素的等等多如繁星,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只是这些粽子披上了商业的外衣,就成了节日的妆点,多了些浮华与世俗。

虽然一样的香糯,但远没有母亲包的好吃。

去年,偶尔闻到那久违了的香味,便寻香找去,见是一个老妈妈推着车子在沿街卖粽子。

老妈妈慈眉善目,温和少言,像极了当年的母亲。

心里那根柔软的弦突然被轻轻触动了,温情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漩漩。

我忙掏钱买了几斤。

迫不及待地回家煮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

香还是香,糯还是糯,却依然少了那一股浓郁的味道。

这浓郁的味道,是记忆深处永不飘散的温馨。

它是粽子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啊!

14.“我”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为什么还要不惜笔墨地进行细致描写?

(2分)

15.品读第段,简要概括包粽子的方法过程。

(50字左右,3分)

16.结合全文简要谈谈“我”为什么说母亲包的粽子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

(3分)

17.仿照第段划线句另写一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比喻恰当。

(3分)

(三)《我的母亲》(10分)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

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吃,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

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那时有多少变乱啊!

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

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⑤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希望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

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

“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

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

“去吧,小子!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唉!

还说什么呢?

心痛!

心痛!

(作者老舍选文有删改)

18.简要概括选文描写了母亲哪些事?

(2分)

19.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

请仿照示例,再找出另外两处,谈谈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分)

示例: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表现母亲在变乱中承受、隐忍苦难的酸楚。

一处:

()

二处:

()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谈谈下列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3分)

唉!

还说什么呢?

心痛!

心痛!

21.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对句子“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的理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不超过50字左右)(3分)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

甲文: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文: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

襄王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王:

赵襄子。

御:

驾车。

王子期:

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

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

更换。

④调:

协调。

⑤诱:

引导。

⑥此……所以:

这就是……的原因。

22.解释句子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但当涉猎(    )

(2)即更刮目相待(    )

(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4)术未尽也(    )

2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此君之所以后也。

24.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均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25.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谈两点即可)(2分)

三、习作表达展示(50分)

26.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文题一:

请以“我成长,我快乐”为题作文。

写作要求:

①选材新颖,写作角度独特。

②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③主题鲜明,有真情实感。

④诗歌除外,文体不限,500字以上;不得抄袭。

(2)文题二:

夏天的风,清爽宜人;夏天的树,枝繁叶茂;夏天的人,热情似火;夏天的故事,传奇而神秘……

请以“夏天”为话题作文。

写作要求:

①题目自拟,内容紧扣话题。

②选材新颖,写作角度独特。

③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④立意深刻,有真情实感。

⑤诗歌除外,文体不限,500字以上;不得抄袭。

500

七年级语文(上)

期中综合检测卷答案(满分120分)

一、语言积累运用(25分)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汤——荡琦——崎状——壮键——健3.大智若愚深入浅出假公济私人情冷暖4.我们没有采桑织布,却能享受到锦衣华服;我们没有修房造屋,却能享受到家的温暖。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和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狂妄与无知。

5.

(1)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弹琴复长啸(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5)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等6.螳螂捕食蝗虫《昆虫记》昆虫的史诗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7.

(1)现在的初中生“追星”有很大的盲目性,多数以偶像派影视歌星为主,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演艺人员以及对人类社会有过杰出贡献的中外名人却遭受冷落。

(2)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否则他们有些人可能误入歧途;学生在追星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学会明辨是非,善于取长补短。

(意对即可)8.

(1)动景静景

(2)采用对比手法,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二、阅读探究实践(45分)

(一)9.作为学者是:

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革命家是: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10.三件事: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11.动作、神态、肖像描写。

生动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表达了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12.归纳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赞扬了闻一多先生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行一致,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3.我认为在学习生活中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应因情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最重要的是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意对即可)

(二)14.超市粽子虽典雅、精巧,但缺少一份天然与温情,采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母亲包的粽子非同一般,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温馨。

15.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调制好的糯米放满‘漏斗’,用剩余的粽叶一层层地裹成锥形,用粽绳牢牢系紧。

16.因为母亲是用最新鲜的粽叶和自家种的糯米制成,味道鲜美;是母亲辛勤劳动的成果,以及对孩子的温情与爱;也是“我”对故乡端午节温馨美好、深情幸福的记忆。

17.示例:

“六一”的喜悦像一首动人的歌谣,轻轻萦绕在我的心间。

我似空中飞翔的一只小鸟,在欢声笑语的校园尽情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三)18.描写了母亲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的事情。

(意对即可)19.一处:

……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表现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以及与儿依依不舍之情。

)二处: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表现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之情。

)20.运用反问、反复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言简意赅,意味无穷,总结全文。

21.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到我的习惯、个性、精神,甚至影响了我一生。

感悟:

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

(言之成理即可)

(四)22.粗略地阅读重新向 穷尽,完尽23.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这就是大王您落后的原因啊。

24.蒙乃始就学。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25.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才可能取得成功。

三、习作表达展示(50分)(参阅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