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3047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docx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复习大纲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

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准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有形式

1、物质

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

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

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有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有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有是一种物质存有。

(三)从物质到意识

1、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意识的复杂结构。

意识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4、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本质,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的辩证统一。

2、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

物质形态的层次性。

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及其特点。

3、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

世界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实事求是。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实践与世界

(一)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1、实践的本质

旧哲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有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有方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3、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实践活动中的理性结构及其功能。

实践的社会结构及其作用。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主体及其水平结构和社会结构。

实践客体及其基本类型。

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

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实践运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实践目的的提出;实践手段的使用;实践结果的完成、评价和反馈调控。

实践活动的继承机能、选择机能和自我革新机能。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及其对立统一。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共同点和区别。

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关系。

3、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世界的二重化和人类世界的形成;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持续发展。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的确认及其意义。

四、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神学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是持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3、社会结构

人类交往活动的基本形式。

社会结构是人类交往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生产力的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内在结构。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历史性。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3、阶级

阶级的起源、实质和区别标准。

阶级和等级、阶层的联系和区别。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关系。

增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国家的起源和特征,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

国家的消亡。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1、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点、宗教观点、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

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

2、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

艺术、道德、政治思想、宗教、哲学等。

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3、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及其社会功能。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文化和文明。

4、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传统文化及其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个人与社会

(一)人的个体存有与社会存有

1、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有。

人类个体的发生、发展。

个体的生物遗传性和社会遗传性及其区别。

2、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现实的个人以及人成为现实主体的基本条件。

尊重个人的现实性与承认社会的现实性。

3、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人的社会化及其功能。

人的个性及其形成。

个性与自我。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二)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1、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及其表现。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及其评价尺度。

2、人的个人价值

人的个人价值及其表现。

3、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相互关系。

树立准确的价值观。

(三)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

1、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精神或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

2、人的本质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的异化。

六、联系与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方向性

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及其客观性,普遍性。

系统论和普遍联系观点。

2、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有的关系”

联系的多样性。

“为我而存有的关系”及其特征。

3、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发展及其实质。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关系。

事物变化的多向性。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反映联系与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

决定论与目的论、非决定论。

机械决定论、统计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

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

2、规律及其实现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实现是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规律的类型。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实践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的内在一致性。

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事物存有的质、量、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2、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的表现。

量变、质变与突变的关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矛盾论与系统论

系统和要素,系统论及其与矛盾论的关系。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与否定

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辨证关系。

辨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2、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

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实践观、矛盾观

否定性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矛盾观的一致性。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八、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1、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自然发展形式与社会发展形式的区别。

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的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4、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及其根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二)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1、科学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和根本途径。

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与“全求问题”

2、社会革命和改革

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

3、伟大人物

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社会制约性。

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4、人民群众

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历史创造者问题地科学解决。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1、社会、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合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

2、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及其关系。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辩证关系。

九、理解与实践

(一)理解的发生

1、实践是理解发生的现实基础。

以工具性、社会性为特征的人的实践活动是理解发生的现实基础和决定因素。

2、理解的种系发生

理解的发生表现为理解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两种形式。

理解的种系发生及其“相关建构”的必要因素。

3、理解的个体发生

儿童理解水平发生的三个阶段。

理解的个体发生与理解的种系发生的关系。

(二)理解的本质。

1、理解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关于理解本质的观点。

理解的本质是以实践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理解的反映性、摹写性特征与理解的能动性、创造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理解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

人的理解活动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

3、反映客观世界与创造客观世界

人的理解所具有的反映世界的功能和创造世界的功能及其关系。

(三)理解的结构

1、理解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

理解活动与实践活动同构性的表现。

理解主体的社会构成形式及其意识要素。

理解客体系统。

理解中介的要素构成。

2、理解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理解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特征。

理解中的反映与信息、重构、选择的关系。

理解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理解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及其相互关系。

3、理解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理解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理解结构积累扩大与自我更新、理解结构水平持续提升、理解结构相对独立性持续增强。

十、理解形式与理解过程

(一)主体观点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

1、理解是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统一的客观基础。

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相互关系。

2、理解的感性形式及其社会历史性

理解过程中的感性直观的三种基本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理解的局限性和社会历史性。

3、理解的理性形式及其本质

理解过程中的理性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理解的抽象化、间接性和理解性特征。

(二)理解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1、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

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的条件。

感性理解和理性理解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2、反思、建构与虚拟

反思性思维及其特点。

思维的建构功能及其与虚拟的关系。

3、语言、符号与理解

语言符号及其在人的理解活动中的作用。

“客观知识世界”。

4、非理性因素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的分类及其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理解过程中的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相互关系。

5、从理性理解到实践

理解过程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

从理性理解向实践飞跃的条件、途径。

理解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解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十一、理解活动与思维方法

(一)理解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1、辩证法、理解论和方法论

辩证法和理解论的一致性。

辩证法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社会实践是辩证法、理解论和方法论三者一致的基础。

2、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理解中的作用

思维方法及其中介性。

思维方法的客观性、主观性、层次性。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理解中的作用。

(二)辩证思维方法及其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1、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

知性思维与形式逻辑,辩证思维与辩证逻辑。

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区别和联系。

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3、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

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

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4、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辨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十二、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

1、真理及其属性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辨证关系。

真理是具体的。

2、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逻辑证明及其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与人的生存实践

人的生存实践与人类理性。

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对于人的生存实践的意义。

(二)价值

1、价值的客观基础

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

价值的客观基础。

2、价值的主体性特征

价值的主体性及其表现。

价值的主体性和价值的客观性的关系。

3、价值的相对性

价值的相对性及其表现。

价值的历史发展表现在价值客体和价值主体两个方面。

4、价值与评价

价值评价及其差异性。

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

(三)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及其主要区别。

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

真理与价值统一的根据。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方式上的一致性。

3、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的基础。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人类对真、善、美及其统一的追求。

十三、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一)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1、社会进步的基本含义

关于社会进步的乐观主义思想。

社会进步的基本含义、表现。

2、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

代价是指人类为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牺牲或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而承担的消极后果。

社会进步在总体上代价付出的必然性。

代价付出的度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3、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标准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及其一致性。

社会进步评价标准的综合性。

(二)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1、社会进步中的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对立。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2、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人的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

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

(三)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1、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及其转变机制。

2、人的异化及其扬弃

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理论。

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3、共产主义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

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内在条件。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一部分 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从总体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作了重点阐释。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社会发展规律。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

具体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唯物史观和社会价值,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时代的指导作用。

第二部分  内容与考核目标

一、绪论

   1、理解哲学的定义与学习哲学的重要意义。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含义、区别和应用范围。

3、掌握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4、掌握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以及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

5、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性哲学”的观点

6、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的观点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

7、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时代的指导作用。

8、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及毛泽东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卓越贡献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掌握物质的定义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

4、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观点及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5、掌握人类世界的形成及其与自在世界的关系

6、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观点及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观点。

7、理解意识的定义。

8、掌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以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1、掌握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的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的观点

2、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3、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

5、掌握系统论及其与矛盾论的关系

6、理解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以及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关系

7、掌握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的关系。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掌握认识的本质以及反映、选择与建构的关系。

3、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以及现象与本质范畴的认识论意义。

4、理解从认识到实践的观点以及认识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循环与上升的过程。

5、掌握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6、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7、理解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生产力的概念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3、掌握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的观点以及阶级的概念。

4、理解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以及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5、理解社会的观念结构以及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3、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掌握科学技术革命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的关系以及“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5、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的观点。

6、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以及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掌握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2、掌握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关系

3、掌握人的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以及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4、理解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以及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关系。

5、理解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课

较高要求——掌握、运用。

2、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的,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每种比例可有5分以内的浮动幅度,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同济大学四平路

(2)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2:

3:

3:

2。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

“理解”占20%,“掌握”占80%。

(4)试题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种类型。

(6)题型举例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