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3080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docx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一节 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

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以前。

半坡遗址彩陶。

分三阶段:

1.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2.小篆变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古—今);3.隶书变楷书。

 

二、书籍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

1.纸发明前:

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帛;2.商代开始用简策-竹、牍—木;

3.春秋后期:

帛书;4.纸:

不晚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张普及;

5.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度的转折时期,东晋桓玄于403年称帝,下令以纸代简。

6.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

7.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第二节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争议:

东汉说、隋唐说、唐初。

有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时间不晚于公元690-699年。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经效:

解放了生产力,把书工从手工抄写的劳苦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图书制作效率,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为书肆保证供应,降低了图书成本,减轻读者经济负担;2)社效:

使各类图书有更多机会广为流传,调动文人著书积极性,为人们更多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应用:

(一)泥活字印刷:

宋,毕昇。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

包括如下步骤:

1.用胶泥刻字,2.烧字,3.排版,4.印刷,5.活字回收,按字韵分别存在木格里。

沈氏活版。

宋元用此法刻书;今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两家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木活字印刷:

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约在1194-1205年。

元代农学家王桢,再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成功排印了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并作《造活字印书法》附于所撰《农书》之后,是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步骤是:

1.按韵写字贴到木板上,刻好;2.用小锯锯成单字,3.将单字修理整齐,使之高低大小一致,4.造轮盘存字,5.检字排版,6.印刷。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明代木活字书名可考的有100多种,多万万历印本。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现《邸报》。

清代,木活字印书通行全国。

最大的是乾隆年间(1736-1795)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

民间的是乾隆五十六年和乾隆五十七年萃文书屋印的《红楼梦》120回。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铜活字印刷:

很普及,进入成熟期。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流行。

无锡华氏、安氏最有名。

华氏印有《宋诸臣奏议》最早。

安氏有《吴中水利通志》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清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最大。

(四)活字印刷普及规模:

活字未取代雕版。

原因是,雕版藏数十年数百年都还可以继续印刷,而活字每次重印都必须费工排版,反而不如雕版经济。

版画艺术在徽州、南京、建阳等地兴起。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彩色版画套印术——创造出饾版(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刻成一块块小木板,然后逐色套印或叠印,形成完整彩色画图)。

后称木版水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套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涂版、套色;套版、套印。

进入彩印时代。

   广泛应用于明朝后期。

117部,145种。

著名的有吴兴-闵氏和凌氏。

 

四、向外传播:

朝鲜铜活字。

  西传入阿拉伯大约在十一二世纪,不晚于1350年,欧洲到14世纪才出现少量雕版印刷。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约在1445年发明了铅字印刷,并发明了木制印刷机。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二)

第三节 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

一、官刻:

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总计22年。

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

明南监“十七史”最著名。

北监《十三经注疏》。

元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清代武英殿刻书在康、雍、乾兴盛一时。

两个作坊,80多人。

大部头:

宋《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古今图书集成》,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以正史为主,强调教化。

五代两宋底本优良,校勘精湛;明代用旧版,字迹模糊。

明代刻书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但府刻书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私刻

1.主体是士人学者,刊自家堂号、宅名等,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并不以赢利为动机,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发端于五代,如王玠《金刚经》,五代的《文选》《初学记等》。

3.宋元时期,全国私刻书相当普遍。

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全集,廖莹中《九经》等。

4.明清时期,私刻大盛,品种数量超过官刻。

5.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刊刻饶具特色。

宋代俞鼎孙、俞经纂刻《儒学警悟》,明代《汉魏书》,清代鲍延博的《知不足斋丛书》,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坊刻

1.坊刻的主体是书商。

我国早期印刷品多是坊刻本。

唐代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用书次之。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五代坊刻相对沉寂,北宋坊刻实物未有流传,记载同样屈指可数。

3.南宋,著名坊肆有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的伊家书籍铺等。

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杭州、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眉山)。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元代主要集中在平阳(山西临汾)、建阳、刻书之盛,较之南宋过之而无不及。

建阳仍为书房聚居之地。

刻书最多。

建阳崇化坊余氏勤有堂、麻沙镇刘氏南涧书堂、刘锦文日新堂、虞平斋务本堂、郑天泽宗文书堂、叶日增和叶景逵的广勤堂,均历史悠久。

医书开始增多。

燕山窦氏活济堂是专门刻卖医书的书籍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5.明初由于取消了书籍税,建阳、南京、苏州等地老字号书坊得以发展并长期延续。

郑天泽宗文书堂开业近300年,刘锦文日新堂近200年,叶氏的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

明朝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最著名。

编刻《西游记》《列国志传》《三国志传评林》《水浒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西汉志传》等。

除建阳外,南京、苏州、吴兴、徽州、杭州、北京都是书坊集中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6.清更为兴盛,数量甚大。

北京、南京、苏州为最多的三个地区。

书坊刻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刻书多为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及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等。

形式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远比官刻高,如书耳的运用。

分栏、分版的创新,绣像本出现。

商人的经营能力强,同时却常为牟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如麻沙本。

 

四、寺院刻书:

佛、道教。

1.从宋刻《开宝藏》起,到民国初年活字排印的《频伽藏》,公私雕印大藏经几乎平均30年一次。

多为寺院集资刻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道教典籍刻印不如佛教多。

著名的有宋万寿道藏,金玄都宝藏,明正统道藏。

3.寺院还刻有一些生活用书、流行读物等。

 

五、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1.始于初秋时代孔子编定《书》、删定《诗》等活动,可视为编辑工作的源头。

学术上形成共识的是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甄选和校勘,如五代后唐冯道刻《九经》,令田敏校勘(相当于总编)。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南宋廖莹中刻书,往往搜集数十种版本,动用百余人校勘,因此留下许多精品;

3.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所附《劝刻书说》:

“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

4.元代岳飞九世孙岳浚刻《九经》,别有《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这是最早有关编辑校勘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

包括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个条目。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5.明代毛晋一生刻书600余种,版片达10万余块。

6.清重视编校超于前代。

编辑最有名的释顾广圻,江苏人,人称“清代校勘第一人”,与出版家黄丕烈合作最多,人称顾黄。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四节 古代的图书贸易

一、早期书市

1.汉代书籍商品性日益明显。

西汉杨雄《法言·吾子》,最早记录“书肆”一词。

2.《三辅黄图》记载了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扩建太学后在太学附近形成的“槐市”;

3.《后汉书》载王充常在洛阳书肆观书。

据史书记载,较大的城市都有图书买卖,贫寒之士也可携带图书道市上售卖。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抄本书的流通

1.两汉时期,书籍载体仍以简牍、缣帛为主,并通过抄写来复制。

出现抄书职业,称作“拥书”。

2.魏晋南北朝,图书贸易进一步发展,名人新书、新作问世后,往往即行传抄,如洛阳纸贵。

3.雕版印刷术发明后,抄本书还长期流通于市。

 

三、印刷术发明后的图书贸易发展

1.唐中后期,图书贸易对象开始由手抄书扩大到印本书,而且后者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五代刻印的《九经》已公开出售,图书由一定市场价格。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宋代在我国图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第五。

宋立国时,国子监所藏经版不到4000块,至景德二年(1005年),仅45年时间,藏版已有10万多块。

宋代国子监设书库官,负责刻书并售书。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书坊既是刻版印刷的作坊,又是书店,所以作坊又有“书肆”、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经籍铺等称谓。

如,北宋东京相国寺书市,殿后专售书籍、图画等。

建阳书坊林立。

南宋学者熊禾在为重修的同文书院作《上梁文》,由“书籍高丽日本通”等句,说明书籍远销海外。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明清时期图书比过去大进一步。

图书市场逐渐完善,经营手段逐渐多样,形成发行网络,覆盖面日益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发行广告和推销方法五花八门,作伪、防伪各有手段。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古代的图书贸易受小农经济影响,经营规模不是很大。

 

第五节 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

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

1.最先试验采用西方铅印排版技术进行中文书刊生产的,是到中国来的外国传教士。

早在1815年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就办有一个印刷所,最早用机械印刷汉字出版物,是传教士马礼逊编著的6卷本《汉英词典》,该公司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套铅合金中文活字,数量多达10万枚。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中文活字:

单纯制造中文活字、先制字模再铸活字(戴尔)。

3.华美书馆:

姜别,大小铅字,分1-7号,称华美字。

(二)石印技术的兴盛

最早的平版印制术是石版。

1.1821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建立印刷所,于1828年用石印技术印刷出版《中文课本》。

2.1832年,广州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所,1833年,出版石印中文月刊。

3.1874年,石印技术进入上海,出现土山湾印书馆的教会出版机构。

英国人美查办点石斋石印书局。

19世纪80年代初,又有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

超过雕版印,一时胜过铅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铅印技术主导地位形成

辛亥革命前后,铅印物质条件逐渐完备,价格下降,小型印刷机能国内制造,于是取代石印。

费科举,给那些石印学童应试读本为生的石印书局以致命性打击。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四)我国印刷业的快速发展。

抗日战争前20余年时间,是我国印刷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民国时期,印刷主要用于书刊生产领域。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正中书局等都有自己的印刷厂。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商务印书馆为国内最大的出版机构,从印刷厂起步,派员出国考察,了解新技术,自己制石印机、铅印机、铸字机等,还出售。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第二:

中华书局。

自印,还对外承接社会印件。

1916年扩大规模,吸纳右文印刷所等厂的机器,不定引进国外最新印刷机,派员出国考察培训。

到抗战前,在上海、香港拥有3哥厂,职工2000多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民国时期,凸版铅印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二、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

线装。

五四运动后,书刊整体设计得到加强。

不光是面封、底封、书脊、勒口、环衬、衬页、扉页等都进入设计者的视线范围内。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三)

第六节 近代出版机构

一、早期传教士创办的

1.19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出于传教需要,在中国沿海及附近的海外地区,开办了一些教会出版机构。

1842年后,以上海为中心,开办了一批出版机构,有墨海书馆、美华书馆、申昌书局、益智书会。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内容有宗教宣传和西方科技文化知识。

 

二、晚清政府办的

(一)地方官书局:

19世纪60年代,长达二三十年。

1.1864,曾国藩办金陵书局。

福州的福州官书局、杭州的浙江官书局等。

大量坎坷放映学术文化内容的典籍,数量很多。

校勘精良,平价出售,流布广远。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洋务失败、戊戌兴起,以“中学”为主要内容的官书局刻书日渐凋零、停办,只剩下浙江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洋务派创办的

1.京师同文馆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书籍,其中丁《万国公法》、毕《化学指南》、《化学阐原》;

2.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最为著名。

1905年。

 

三、民营出版机构

(一)崛起:

1.在康梁带动下(新书40多种,《中外纪闻》《时务报》),各地报刊蓬勃兴起。

60种以上;2.宣传民主革命图书大量涌现,130余种;报刊百种以上。

3.20世纪初叶,清政府在推动学堂大规模兴起是,推动了许多以教科书为主要出版业务的民营出版社的发展壮大。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民营出版机构云集的上海成为中国出版中心: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都产生于上海。

凡有点规模的书局,都设法在全国重要城镇设立分支机构、经销处。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有影响的

1.商务印书馆。

1897成立,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合资创办。

初以印刷为主,1902成立编译所,由张元济主次,大力编辑教科书。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业务有:

编译大力教科书,行销海内外;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名著;出版新式工具书;兴办各种期刊。

2.中华书局

由陆费逵、戴克敦、陈寅等人创办。

编印“中华教科书”,公司下设编辑、事务、营业、印刷4个所。

1916年,从2.5万增至160万元。

1937年,资本400万元,营业额为1000万元。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到1949共出版6000种,包括教科书、古籍、字典、词典、各科新书、书画碑帖等。

3.世界书局

1917创办。

沈知方。

1921改组为股份公司。

1921-1949出版图书5500种。

4.其他:

大东书局:

1916,吕子泉,出版中小学教科书、法律、国学、中医、文艺科技等;

开明书店:

1926,章锡琛,汇聚了著名人物如夏丏尊、王统照等,出版图书月1500种。

四、文化团体办的

如语丝社《晨报副刊》,创造社《创造季刊》,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等》;

 

五、中共领导的出版机构

1.1920,陈独秀,上海创立新青年社,《新青年》,1917迁往北京。

1920迁回上海。

2.1921,人民出版社,李达。

3.国统区的:

上海书店,1923-1926年,毛泽民;长江书店:

1926年成立于武汉,瞿秋白负责;

          无产阶级书店:

1928-1929,上海;华兴书店、北方人民出版社。

4.苏区:

1933年8月成立了12家书局和工农书店,出版《红旗》《斧头》,1937年成立解放周刊社;1939年成立中央出版发行部,发展到735家。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生活书店:

1932年邹韬奋创办于上海。

胡愈之,徐伯昕。

出版期刊29种,图书1000多种,丛书20多种。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新知书店,1935年钱俊瑞、徐雪寒、薛暮桥等,出版图书400种,期刊10种;

3)读书生活:

1936,艾思奇、郑易里出资,邀黄洛峰于上海传播,期刊《读书》。

1948,三家于香港合并。

 

六、国民党办的

1922,民智书局,1928年新生命书局、独立出版社、正中书局、中国文化服务社、拔提书店、胜利出版社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七节 近代出版机构

一、机构组织

1.各民营出版机构的规模差别悬殊,大型、中型、小型出版机构;资金实力大小不一;就某一具体出版机构而言,其机构组织随出版业务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变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人员构成:

1.与其机构设置互为对应。

编辑出版、营业推广。

大多数出版机构总编请专人专任其事。

一个出版机构大至方针、策略的制定,小至选题的确立,均为总编职责所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编辑部事出版企业知识含量最高的部门;3.其他部门一般职员,过去习惯上称之为店员。

 

三、资本构成

1.独资、合伙、资本额有限的,多为中小型出版机构。

2.股份制:

益处多方面:

企业责权利关系明晰化,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高级职员持股,利于增强组屋弱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通过招股筹措资金、动员作者用稿酬入股、开展书刊邮购业务等融资手段。

 

四、选题开发

1.有跟风型、提高型、创新型选题;2.各出版机构编辑人员素质、组织规模、编辑出版目的等因素不同,其选题范围、重点与质量,往往有较大差别。

大型的出书综合、编辑力量雄厚,选题范围广泛,质量也较有保证;2.一些中小型出版机构往往在选题上独辟蹊径。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五、稿件来源:

自投、推荐、组织和自撰。

撰写内稿的编辑,享有署名权。

 

六、发行机构

1.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时,在上海总部设发行所(批发和零售兼顾)和门市部,在全国其他各大城市普设分支机构。

其他大型机构也效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中小型机构设立特约经销处。

3.批发折扣因书、店、时而异,除给折扣外,还有回佣;

4.邮购方式受高度重视,生活书店最出色。

5.为学习、学术团体、图书馆等机关单位开展外版书刊的代销代购,为内地书店开展上海版书刊的配购批发业务。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七、广告宣传

1.开始借助心型大众传媒来宣传。

2.民国时期时我国书业广告蓬勃兴起的历史时期。

不仅利用报纸、期刊,还注意广泛开发诸如本版书封面与附页、图书目录、样本、包装纸、信封袋、广告牌、招贴画等载体进行推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八节 近现代出版物

一、报纸的出版

1.报纸的大量发行,是中国近代出版一大特点。

最早是教会及外商办的。

上海、天津、北京、汉口、广州、福州、东北等地均创办了以中国人为阅读对象的中外报纸,如《上海新报》(1861上海)、《申报》(1872上海)、《闽报》(1897福州)《全闽新报》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由英商美查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最右影响的一份中文报纸。

1949停刊。

 

二、期刊的出版

1.最早的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在马六甲创办,木版雕印;国内最早创办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是1857年在上海的《六合丛谈》;也有学者认为是苏州唐大烈于1792年纂辑的《吴医汇讲》已是期刊。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1868,教会《中国教会新报》,1874改名《万国公报》;

3.1872,《瀛寰琐记》,国人创办的第一种文艺刊物;

4.1896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是第一种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5.1900杜亚泉《亚泉杂志》,是国人创办的第一种自然科学杂志;

6.1904,《图书月报》,中国第一种出版专业杂志。

 

三、图书的出版

(一)教科书与教育类图书

1.近现代教育发展——开辟市场,商、中等大型出版机构崛起,带动其他教育类图书销售;

2.抗战前,教科书“部编制”1942年,教科书编辑委员会成立国立编译馆的教科书用书组;1943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商务印书馆等7家联合供应处,简称“七联处”。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编译作品出版

1.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最早组员翻译西书的人,如《四洲志》,嘱魏源编《海国图志》。

2.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入住后,出版了大量翻译作品;晚清严复和林纾都在此馆出版大量作品;

3.至光绪末年,译自日文的有321种,译自英文的有87种,法文15种,德文25种。

翻译小说400多种;民国时期翻译出版外文图书有4万多种,约占图书总数的1/3。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古籍出版:

近3万种。

商:

《四部丛刊》《本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十通》等;藏书家刘承干辑刻《嘉业堂丛书》。

中:

《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开明书店:

《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

(四)工具书出版

两汉到明清:

597种。

民国期间出版工具书1400余种,包括百科全书、字典、词典、年鉴、书目、索引等。

《辞源》《辞海》《辞通》《中华大字典》受学术界、文化界充分肯定。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专科词典有《中国植物学大辞典》等,年鉴索引也有相当大成绩;

书目:

平心编写、生活书店1935年出版的《(生活)全国总书目》等,广为世人称道。

(五)丛书出版:

在我国有一千多年历史。

民国出版约6400种。

商:

《四部丛刊》《本衲本二十四史》;中:

《四部备要》《新文化从书》;

《万有文库》是民国出版史上最大的一套现代普及性综合从书,第一集1929,第二集1935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