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3572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docx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简史

1.中国古代教育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2.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图书馆

3.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

4.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私学是齐国的稷下学宫。

5.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6.中世纪大学特点:

行会性、自制性、国际性

7.中世纪专业教育四大学科:

文法医神

8.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代表。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

(1876年开始的“八年课程计划”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9.为了改革德国的高等教育,19世纪(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第二,学术自由的原则(教自由、学自由)(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

10.19世纪中叶,美国的新成立的赠地学院,如威斯康新大学,康乃尔大学对传统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

威斯康新思想为高等学校增加了服务社会的职能,成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1.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2.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玉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13.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14.学历,是指人们在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能力培训的学习经历。

15.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16.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这个国家适龄人口的15%以下,这个国家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如果这个比例在15%到50%,则处于大众教育阶段;如果超过了50%,则进入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17.我国的教育相关法

198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

1993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8月18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的一部基本法律。

(基本法)

1995年12月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1998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二、政治对高等教育的作用内容:

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什么方面受到政治的影响。

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体现在扩大高等教育机会、调整教育结构、改革高等学校入学制度;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高等教育在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经济与高等教育:

三、经济与高等教育:

(P.48)

经济的制约作用:

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1.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舒尔茨33%);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四、基础教育制约高等教育发展:

质量制约质量,规模影响规模。

(P.65)

五、高教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传承、改造、创新(P75)

六、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七、高校的三大职能(P.70)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最基本、最古老的职能);2.发展科学的职能(自洪堡和柏林大学开始,世界性的普遍原则);3.直接为社会服务(威斯康辛思想)。

三项职能的关系:

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其中,(P82)

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2)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3)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八、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

①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②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③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④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⑤他们面对的压力也较大⑥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

主观性、客观性、复杂性

高等教育目标:

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等教育目标具主观性质,有客观性基础和复杂性。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

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

——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评价和激励作用。

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分层次培养目标:

本专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11个学科门类71个种类249个具体专业);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制度)和单元目标(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

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适应性强的“通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九、教学内容(课程)高等学校课程即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或者说是在学校指导下的和学生自我安排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计划和学习、活动本身及其过程中的非计划因素。

特征:

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纵向(层次)结构:

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横向结构:

必修、选修。

高等学校的教材:

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

高等学校的教材应当遵循以下:

1.科学逻辑与认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所谓科学逻辑指的是科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性。

因此教材不同于学术著作之处,在于它必须考虑学生的可理解性,由浅到深,由简到难;2.观点与材料相一致的原则;3.“少而精”与“多而全”相协调的原则

十、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P125)教学活动是实践活动,更是认识活动,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系统科学文化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

1)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前人已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2)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势与一般的认识活动的对象也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3)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3.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4.特点:

①专业性,以专业为基本教育单位进行,通过学习专业性间接经验而实现,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展开②独立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③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从事一定科研活动有所研究有所创造的过程④实践性,引导学生从学习阶段转向社会实践阶段的过渡,理论联系实践。

十一、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106)孔子-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学记》-教学相长,长善救失;朱熹提出:

循序渐进原则;孔子提出:

启发式教学方式;文以载道:

寓理想性于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成不成正比;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

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棑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悱:

学生想说心里话,表达不出来;发:

教师指导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学记》,“道而弗前,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强迫学生顺从学生在思考阶段,老师要给予启发,又要有保留,”)结合你所任教的专业课,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一番评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思想性的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5.直观性(直观手段)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选取其中的两条进行阐述,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

②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③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师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

教师须既有专业所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独立性、创造性特点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一条特殊的教学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

②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

③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十二、班级授课制17世纪(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中国始于1862京师同文馆概念:

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是各级各类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优: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

缺:

对班级进行的统一教学,不能充分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短学程化,教学场所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

其次,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第三,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上课是通过讲授、讨论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予以实施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上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目标明确:

让学生知道那些,掌握那些内容正确:

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教学行为是符合规范的方法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要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表述清晰:

讲授层次分明,语言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板书规范。

气氛活跃: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具有交好的互动性。

合理、有效的考核应满足以下要求:

要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命题内容要全面;考察、考试次数不宜过多;评分应当有分量。

十三、教学方法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

第一类,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夸美纽斯.飞机模型)、参观法等;第三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有: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逻辑性;3.语言的感染性

其他方法:

习明纳尔,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天才的培养),程序教学法(学生个体通过自学方式学习程序教材的教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教学手段和工具现代化的产物)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

(1)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现;

(2)要依据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特点,如英语用讲授法;数学练习法等;(3)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的条件;(5)要依据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P.160):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他们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能机械地应用到所有具体教学中去。

某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某种教学任务和内容,对于某些学生,对于某些具体情境可能是适用的,有效的,然而它对于另外某种教学任务和内容,对于另外某些学生,对于另一种具体情境却可能毫不使用,甚至可能还会有消极作用。

因此,教师在选择、组合与运用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教学方法纳入最优化程序中,教师应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原则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于特定内容和特定学生的特定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也体现了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十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

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要素:

教学准备程度、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十五、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校科研,从19世纪开始。

科研作为高校职能的提出者:

德国人洪堡

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1.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4.学科发展的基础性措施;5.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6.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特色内容。

高校教育研究内容有: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研究的起点:

发现问题,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形式:

激励法、计量法、权力控制法、专家评议法

十六、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作用):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培养人才)——基本任务知识、能力、品德,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发展科学)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为社会服务)

十七、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P1941.复杂性(培养自己对职业的热情、稳定的兴趣)——决定了教师具有持久、稳定性,由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对象的特点、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决定2.创造性(获得职业的成就感、自豪感)——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强烈的自警和自省意识),教师自身思想品德情感意志信念知识及教学艺术等对学生发生影响的重要精神手段;向师性4.群体性(高度的协作意识)

十八、高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政治思想素质: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2)职业道德素质: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3)文化知识素质: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4)能力素质:

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5)身心素质:

一是身体素质:

体制健康,耐受力强,反映敏捷,精力充沛;二是心理素质:

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地情绪,顽强的毅力

十九、教师的教育情意①教育理想②教育情操③教育性向④教师自我:

高校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二十、高等学校的管理“二重性”:

教育性、学术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等学校的管理原则:

1.目标性原则,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求①重视规划和计划工作②以自己的办学目标为指导,协调处理、优化配置以实现目标③兼顾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适当体现以目标管理为主的要求;2.整体性,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要求①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环境变化②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关系③正确处理学术事务和非学术事务之间的关系,使其密切合作、协调运行;3.民主性,核心是组织成员参与管理,要求①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②重视发挥教授等学术人员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③吸纳社会群体能参与;4.效益性,提高办学效益(社会、经济),要求①以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标准衡量②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③日常管理和运行方面要注重成本和节约意识,树立经营理念,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并重模式

二十一、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教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这些观点加以阐述。

答:

①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为社会本位价值观。

②个人本位价值观(含义):

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

③社会本位价值观(含义):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的,强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④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1)个人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但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2)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助长了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⑤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视作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纪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二十二、试述大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发展),与单纯的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

2.素质教育的定位:

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必须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

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得职业的变动与岗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与可再就业性要求更加突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标志;人的发展要求身与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和谐发展。

4.素质教育的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全面”有两个涵义:

一是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必须有所提高。

二是各种素质都必须得到培养与提高。

5.素质教育的任务: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素质或生理素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动)。

6.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创造力。

7.素质教育的重点:

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两翼。

素质教育中努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努力通过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间的深刻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使学生的理性与情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得到和谐发展。

要防止产生两种误解:

一是将素质教育误解为知识人文教育,忽视甚至无视科学教育在素质全面发展中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将人文素质教育窄化为仅仅是文化历史知识的补充教育,忽视甚至无视在广博的人文知识基础上升华、提高为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8.素质教育的难点:

发展情感,情感发展和心理的调适,本应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占据上风,学校教育往往偏重学生的逻辑——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他们情感——体验层面的教育,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远落后于其认知发展水平。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成为一个开放、开朗、奋发向上的新人。

素质教育是怎样实施的?

答:

(1)概念:

素质教育是指着重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的素养和品质的提高。

(2)定位:

素质教育是与单纯的应试教育(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相对立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思想,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产生的背景21世纪的教育是让人学会怎样学习,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强调对人的全面的素养和品质的培养。

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化,使职业变动、岗位变化成为常态,而素质教育增强了可迁移性、适应性,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素质的内涵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4)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难点、重点:

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

科学、人文。

难点:

情感教育较难。

教师职业道德

1.道德的含义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

①道德是有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必然会有什么样的道德②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善恶的客观标准,是看其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使钩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③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④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道德的本质:

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

道德具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

道德的特殊本质:

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①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是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具有特殊的规范性。

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他不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要求,次序和思想);道德是一种非权利规范(道德的规范实施主要依靠传统的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

而不是用权力强制来开路);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德是通过干预人们的思想和内心来甘于人们的行为的)。

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是实践的。

道德是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不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道德的基本品质:

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