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3596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 第4课 词三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3.docx

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第4课词三首一学案语文版必修3

学习资料专题

第4课 词三首

(一)

学习重点

 1.背诵这三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文本名句

1.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2.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文本导学

1.读准字音

(1)苒苒(  )        

(2)颙望(  )

(3)正恁凝愁(  )(4)乍暖还寒(  )

2.辨形组词

(1)

(2)

(3)

(4)

3.选词填空

(1)风流·风采

①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________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________,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

(2)惆怅·愁楚

①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________,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②他________地说:

“原来我们盘算这粮站是临时的,打榆林是十来八天的事。

阅读《八声甘州》,回答:

1.阅读《八声甘州》上阕,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

答:

 

  

2.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阅读《声声慢》,回答:

3.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

为写“愁”,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答:

 

 

阅读《虞美人》,回答:

4.词中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些景物的?

答:

 

 

 

1.阅读《八声甘州》,思考:

(1)说说《八声甘州》“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的内涵是什么。

答:

 

 

 

(2)请分析《八声甘州》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

 

 

 

2.阅读《声声慢》,思考:

(1)《声声慢》中女词人表达了哪些“愁”?

答:

 

 

(2)请简要分析《声声慢》词中开头的叠词有怎样的作用。

答:

 

 

3.阅读《虞美人》,思考:

(1)《虞美人》中“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

答:

 

 

 

(2)品读文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思考李煜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愁情,表达效果怎样。

答:

 

 

根据《虞美人》这首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1)柳永(?

—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

因行七,世称柳七。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乐章集》。

(2)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有《漱玉词》,另有《李清照集》。

词作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之情。

其词独辟蹊径,善用白描手法,言辞清新婉丽。

(3)李煜(937—978),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在亡国后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豪放”派埋下了伏笔。

他也成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

后人把他和其父李璟(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2.背景展示

(1)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八声甘州》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

抒写了他流落他乡、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思。

(2)《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名篇之一,是其晚年之作。

李清照南渡以后,志趣相投的丈夫死了,这当然是对她最沉重的打击;在杭州金华一带,她又遭遇金兵的侵扰,所积存的金石字画,一切荡尽,这对她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命运的残酷使其消极绝望,对当时的一个封建妇女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声声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一个秋天的傍晚,地点是闺房里,主人公是时时怀念死去的丈夫和过着孤独生活的孀妇(作者自己),内容是抒写自己孤寂愁苦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3)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陷,南唐后主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

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

前人吊李煜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李后主没有什么可称赞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李煜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

3.文学知识

(1)婉约词派:

词派之一,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张炎等。

他们认为“词变艳科”“诗庄而词媚”,词作大多写情愁别绪及个人际遇,缺乏重大的社会意义,却讲究音律格调,辞藻、风格清婉绚丽,故称“婉约词派”。

(2)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独具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文内文外

《八声甘州》赏析

柳耆卿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伎们的欢迎和赏识,一生潦倒,死后也是只有歌儿笛工们怀念不忘,逢时设祭。

这种文士,旧时讥为“无行”,但是他并不像那些正统士大夫们所估计得那般微不足道,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是第一流作品,千古传颂。

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慧眼识,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轻易以此许人的。

吟赏此词,全要着眼于开端,看它是何等气韵,笼罩一切。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尔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

时节既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明净如水,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微雾,尽皆浣尽,一澄如洗。

上来二句一韵,已有“雨”字,有“洒”字,有“洗”字,三个上声,但一循声高诵,已觉振爽异常!

素秋清矣,再加净洗,清至极处——而此中多少凄冷之感亦暗暗生焉。

仅此开头二句,便令人吟味无尽。

其下紧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全在于此。

“渐”者何也?

并非是说词人此刻登高而望,为时甚久,故为“渐”也,云云。

如此领会,未得词意。

须知它是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如此方是“渐”之神态。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加倍峻肃。

宋玉曾云:

悲哉秋之为气也!

至耆卿此词,乃尽得其意。

当此之际,举目关河,辽阔迤逦,气势磅礴,然而春夏滋荣盛茂之气已尽,秋来肃杀凋零之气已浓,草木不芳,一片冷落之景象。

于此,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一经词人运用,其艺术效果、感染力量,已达极高的境地。

然而,还有一句在后,曰:

“残照当楼。

上来“一番”二字,早已伏下秋雨晚晴的意思见于言外了。

至此便出“残照”,并不突然。

但此句之精彩,不在残照,而在“当楼”。

夫著雨也,霜风也,江天也,关河也,落照也,无往而非至广至大之景域。

若此寥廓乾坤,苍茫世界,何以包容?

能否集聚?

曰:

能。

词人只将“残照”(原来也是遍满江天的宏观)轻轻一笔转到了他所登临送目的高楼上来。

如此一笔,不但“残照”集中于一个“焦点”,而仿佛整个江天、关河,冷雨、金风,统统集中于“当楼”一点,换言之,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

他以此种高极超绝的俊笔,一口气,几句话,便将难以形容、不可为怀的羁愁暮景,写到至矣尽矣的地步!

试思东坡对此高度评价,岂无故哉!

再下则笔致思绪,便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

盖以上所观所写,总是高处远处之物色,自此而后,由仰观而转至俯察,乃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商隐诗之语,倍觉风流蕴藉,其下自加“苒苒”二字,真是好极!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益信前文拙解不误一“休”字,岂是趁韵漫书?

要体会此字实具千钧之力,其中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再下,又补唯有江水东流,虽未必即与东坡《赤壁赋》所写短暂与永恒、变改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全同,但也可见柳耆卿亦非只知留恋光景的浅薄之辈。

在词而论,又不可忽略了“无语”二字。

着此二字,方觉十倍深沉,百端交集。

过片开端,回笔点明全篇的“背景”是登高临远;虽已登临,偏云“不忍”,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然下阕妙处,全在摹拟“对想”:

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之归来!

然而我能想见你在凭高而等候归舟,你却无由想象我真在何处——登舟无计,只自淹留!

又是几层曲折!

其情至而感深,学人须向此等处寻味,方知词笔之妙,不止是笔巧,要紧是味厚。

以“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一收,也是于最末幅点出全篇题目。

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皆息息相关,笔笔辉映。

故柳郎词笔貌似疏朗,实则绵密。

一腔心事,唱叹无端,笔若连环,岂粗俗之流所及而至哉。

“归思”,思去声,名词。

“争”,其义为“怎生”,因律当平声,只能用“争”。

今之人往往不明,宜为拈出。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烟树”乃是谢朓名句,词人加“误几回”而用之,尤见匠心独运。

类文品悟

宋词魂

唐诗和宋词,两道如梦如幻的彩练,在中国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中泼洒华彩。

漫溯于长河中的一条涓涓细流中,唐诗的气宇轩昂、大气磅礴似一幅色彩流溢满眼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展开卷轴。

而宋词的容颜却仿如刹那的一觑,心却不自觉为之而动。

唐诗之美缘于气魄,喜既开怀爽朗大笑,悲既挥泪拂袖而去。

宋词虽亦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足以媲美唐诗之气度,但如果说唐诗是泼墨,宋词即是勾勒,宋词的悲喜如深闺中温婉的女子,淡淡的喜,浅浅的悲,一切心绪不过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瞬间。

不知是否是因宋代难获平静的动荡时局,战争中的荒乱让宋代的人们充满怀古伤今的情怀。

苏轼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秋之夜,举杯畅饮,由月色起兴,道出了与至爱亲朋天涯相隔,相见无门的无奈。

带着宋词独有的韵如此流传千古,至今仍是人们表达思念的佳句。

囚禁于狱中,孤独无依,独守窗前的李煜,苦吟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滔滔不绝的江水带着愁绪奔流不息,如此满腹愁楚的语句,除了宋词,是否还有谁能赋予它这样的气质。

虽然只有四年中短暂的相识,她唯有低垂的眼帘,瘦若黄花的身躯,却依然用她无与伦比的忧伤的气质,使我在愈加的了解中只能越陷越深,我被她独特的美深深地吸引——“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词看似不规则却依然有如歌的字字句句,字字触动心弦,句句缠绕脑海。

也许很傻,但只是短短的十七个字,就成了后来我眼中英雄的唯一雏形。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呢,已经忘了,但是一直都记着那个幻想中的英雄:

波浪汹涌,战舰林立,一张自信的脸上棱角分明,刚毅中透着英俊,没有风尘洗礼,没有其他的颜色,却成了深印在我脑海中的唯一亮色。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长短不一的句子或许就带着摄人心魂的力量,这是否就是所谓的黍离之悲?

读到它,《扬州慢》的最后一句,就触到了让人无法自拔的美。

物是人非的凄凉深深渗进洒满清冷月光的桥头之下,随风幽幽飘荡,却是那莫名繁盛的红色小花。

谁说宋词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铮战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飞奔的骏马,驰骋于沙场,弓响箭去,战场上的霹雳声声,这就是宋代词人豪气冲天的铁骨忠魂。

这便是宋词,她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上地位,没有“会当凌绝顶”的气势,她甚至没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艳。

但她却能让人为她“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让人为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让人“试看几许消魂”,让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微感言:

 

 

素材运用

课内素材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课外链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提醒:

完成作业 第二单元 第4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

(1)rǎn 

(2)yónɡ (3)nèn (4)zhà

2.

(1)荏苒 冉冉 

(2)渺茫 缥缈 (3)颙望 喁喁私语

(4)栏杆 阑干

3.

(1)①风流 ②风采

解析 风流:

a.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b.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c.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d.轻浮放荡。

风采:

风度神采;文采。

(2)①惆怅 ②愁楚

解析 惆怅:

伤感;失意。

愁楚:

忧愁痛苦。

“惆怅”侧重“失意、落寞”。

“愁楚”更侧重“愁”。

整体把握

1.雨——潇潇 江天——洒 秋——清 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楼——残照 红翠——衰减 物华——休 长江水——无语东流

2.意象境界开阔、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思乡之情。

3.淡酒,秋风,征雁,黄花,梧桐,细雨。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秋风:

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征雁:

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

人不如雁!

黄花:

无人堪摘,容颜已去。

梧桐、细雨:

倍添愁苦。

4.春花秋月、东风、月明。

春花秋月是乐景,这些美好的景物,作者却希望它结束。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月明,曾照见故国的繁华,而今仍旧是这片月而欢乐已逝去,故国已经成为过去的国家,自己是不堪回首,不忍回首。

重点突破

1.

(1)此二句表面看是写景,实则是景中寓情。

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作者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

写流水无情,反衬词人的痛苦心情。

暗示江水东流,山高路远,引发出邈远的思乡念人之情。

(2)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如“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既表现景物的凄清,又体现人物内心的愁苦。

②语言浅显,状物传情,纯用白描。

如“潇潇”——状写雨声,“洗”——方显清寒,“凄紧”“冷落”“残照”——皆有苍凉的情味。

③采撷、融化前人语句、意境。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源于高峰《秋月北固晚望》中的“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源于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加上“误几回”,焦灼情感较原诗更强烈。

“红衰翠减”——源于李商隐《赠荷花》中的“翠减红衣愁煞人”。

2.

(1)亡国之恨、丧夫之哀、沦落之悲、孀居之苦。

(2)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

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内容上:

奠定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3.

(1)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2)比喻。

生动形象,化一腔愁绪为有形的流水,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夸张。

夸大其词,写出愁水之多、之深、之绵长无尽。

一江春水,这哪里是一江春水,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

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大胆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他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疑点探究

亡国之恨、往事之叹、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