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3852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5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docx

西师版数学第六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例1、例2、例3,P3—课堂活动1、2,P5课堂活动1,练习一第1、2、3。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用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来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在合作学习中探讨计算方法,体会某些方法的合理性与简捷。

3、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重点

探讨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

1页的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师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到过体育馆看过比赛吗?

几个小朋友来到了北碚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

这儿听听,那儿瞧瞧。

发现了许多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1、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据能解决那些数学问题?

能列式表示吗?

3、这些解决问题的算式你见过吗?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

主题图和老师谈话的引导下,进入学习状况,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善于集体讨论,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和倾听。

产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态。

 

首次探索

出示例1图:

1、体育馆的A区有多少个座位?

这个问题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你是怎样想的?

2、怎样计算48×10=?

说说你的想法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中汇报)

生1:

10个十是100,48个十是480

生2:

48×9=432,再加上48,就是

480.

生3:

48的10倍是480。

……

师:

你们想出的这些方法都不错,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真棒!

3、回忆同学们想出的这些计算方法,你更愿意用那种方法计算?

看懂题意,自主探究口算的方法。

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加以比较,掌握一种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及时反馈

组织学生完成填一填:

96×1054×885×10

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1、先独立计算。

2、同桌相互说说计算方法,并相互评判。

再次探索

出示例2情景图和左边男孩子的问话:

“一共有多少袋面粉?

你们能帮他计算吗?

1、怎样列式?

2、集体谈论计算方法。

3、与例1的计算相比较,你想说点什么?

出示例3:

20×40

1、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集体谈论计算方法。

3、怎样口算最简便。

积极动脑,完成知识迁移。

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及时反馈

组织学生完成算一算:

21×2045×3050×32

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先独立计算。

同桌相互评价。

课堂小结

师:

1、我们这节课讨论的是什么计算?

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说说通过太论计算方法后,你的收获。

观察并发现算式的特征,回顾并整理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完成P3,P5的课堂活动。

1、同桌互相出题算一算,说说口算的方法。

2、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1、同桌互相出题算一算,说说口算的方法。

2、学生看卡片口答。

3、完成练习一第1、2、3。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4~例4,P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一第4~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估算。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较快地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喜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讨估算方法。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重温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1、回顾:

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说一说:

20×30,你是怎样口算的?

主动探索

学习新知

熊猫阿姨的小卖部有许多商品,学校买了11个皮球,大约要多少钱?

你能帮忙算一算吗?

出示例4图:

1、怎样列式?

2、集体讨论估算方法。

3、指名说说。

1、先自主探索估算方法。

2、同桌互相说一说。

(1)18×11,买10个要180元,买11个要比180元多一些。

(2)1个大约20元,10个大约200元

反馈练习

练习一第7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全班交流算法。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全班交流算法。

课堂练习

1、P6~4

2、P6~6,怎样列式计算?

3、P6~5,夺红旗游戏。

解决问题:

P7~8题。

学生先看懂图意,再独立完成3个小问题,最后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1、学生独立连线,说说怎样想、算最快。

2、写出算式并计算。

3、在小组中积极表现,增强集体荣誉感。

4、解决问题,独立列式计算,再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全班说一说。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发现规律。

教材P15例1,课堂活动1、2题,练习三第1、3、5、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学习通过现象探索发现某些简单规律的方法。

2、能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3、结合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事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引入

师出示例1主题图。

1、逐一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并通过他们的对话的情景。

2、告诉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情况,并将小汽车的行驶情况列成表。

每时行驶(km)

60

行驶时间(时)

1

2

6

12

行驶路程(km)

60

120

1、学生填表。

探索新知

1、根据学生填好的表格,让学生说明自己填表的方法。

2、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1)从表上看,你发现了什么?

(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

生1:

每小时行的路程不变,时间用得越多,行的路程就越多。

生2:

每小时行的路程不变,时间扩大几倍,路程也就扩大几倍。

生3:

它们的速度不变,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4、在生活中你遇见过这样的问题吗?

说一说。

1、学生说一说自己填表的方法。

2、先独立观察表格,再小组合作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

反馈练习

课堂活动:

1、看算式,找规律。

学生观察交流后得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看算式找规律,再计算出结果。

注重观察的方法,几个数重复出现,有几组这样的数。

练习三第1、3、5、6题。

第5题□里还可以填哪些数?

有多少种填法?

使学生在运用规律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给解题带来的方便,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1、生先独立观察,再交流发现的规律。

2、观察发现规律后,在全班说一说,再计算出结果。

独立练习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6~19例2,练习三2、4、7、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能从数的排列中去发现隐含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

2、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发现规律的方法。

3、陪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能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故事引入

教师:

我国南宋末年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杨辉。

他在数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其中计算技术方面的成就最突出,著名的“杨辉三角”对人类数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今天我们要发现的规律就与“杨辉三角”有关(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认真倾听。

合作探讨

探索新知

1、出示数列,请学生观察这些数的排列,找找其中的规律,再和同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生1:

每排左、右两边的数都是1,只有中间的数在发生变化。

生2:

每排都比它前一排多一个数。

生3:

从第一排的1斜起看,依次是1、2、3、4……

生4:

每排中间的数都等于前一排左、右两个数的和。

师: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了这么多新发现,每排的第一个数都是1,中间的数都是它前一排左、右两个数的和等等,找到了这些规律,你们能知道第5排该填哪些数吗?

试一试。

再填出第6、7排各数。

按这样的规律再往下面填,还会填吗?

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只要我们找到了事物内部隐藏的规律,就能正确地天出未知的各数。

1、学生先独立观察,再小组合作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

巩固提高

独立完成练习三第1、2、4、7、8题。

生独立完成。

找窍门

思考题:

引导学生先计算,再观察例子并思考。

要求人人悟出。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P20~例1,P21课堂活动,练习四1、2、3题。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2、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方法。

3、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感受、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感受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激趣引入

1、教师播放夏令营外出活动的录像。

问:

你从情景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排队上车)

2、在生活中这样的排队现象里也有许多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3、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

1、学生观看录像。

2、互相交流从图中知道了那些信息?

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师出示例1的有关条件,并提出问题:

参加春游的同学有多少人?

2、根据你了解的信息,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一问题?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方法一:

先算共坐了几辆车,再算这些车上坐了多少人,最后算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二:

先算已经走了多少人,再算

又走了多少人,最后算一共有多少人。

4、指导学生看书验证,并填写在书上。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意见在小粗里交流。

2、探讨算法。

3、看书验证。

应用拓展

1、课堂活动。

(1)学生看图后独立进行选购。

(2)同桌互相议一议,商量选购办法。

(3)汇报选购情况。

2、根据购物图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独立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4、全班交流汇报。

1、学生看图后,先独立进行选购。

2、生提出数学问题。

3、独立解决问题。

4、全班交流汇报。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21例2,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2、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解决方法。

3、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感受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探索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激趣引入

小朋友喜欢喝饮料吗?

1、出示例2的饮料堆放图。

2、师:

在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像这样堆放的物品?

学生举例。

3、商店的售货员把听装饮料像这样堆放着,小兰想知道有多少听饮料,你们能帮她算出来吗?

1、学生认真观看。

2、举例说明,再交流汇报。

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师:

可以用哪些方法算,怎样算?

2、学生分组谈论。

3、引导学生提出解题思路。

(1)这些饮料不多,可以一听一听地数出来。

(2)也可以把每层饮料的听数加起来就知道了。

(3)如果把每层的听数变成同样多

5、组织学生探究此题的算法。

6、在全班交流算法。

7、教师课件演示怎样把每层听数摆成同样多的。

8、比较两种算法。

1、在小组里合作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解决思路。

2、交流解题思路。

3、分组合作讨论此题的算法。

4、交流算法。

(1)1+2+3+4+5+6+7+8+9=55(听)

(2)11×5=55(听)

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4题。

重点引导提醒学生:

7×3是怎样想的?

求到的是什么?

先算出一堆钢管的根数,再求出4堆钢管的根数。

2、5题,当学生推算出小猪的体重后,并提问:

小猪的体重会不会是26千克或32千克?

为什么?

3、第6题。

注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是在50元以内。

(2)是要选购6束鲜花。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2、指名说出算法。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22例3,P22课堂活动,练习四第7、8题。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估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3、培养应用意识,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具准备

例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吧,每天都有许多人在水果店或超市去买各种各样的水果。

现在老师收集了某一天重百超市进的两种水果苹果和广柑的情况。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

学生认真倾听。

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例3的教学课件。

2、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怎样算两种水果大约各有多少千克?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5、教师组织全班讨论估算的多种方法。

方法一:

把每箱苹果看成20千克,

20×38

方法二:

把苹果的箱数看成是40千克,

21×40

方法三:

分别把每箱苹果和苹果的箱数看成20和40,再计算。

20×40

……

广柑的估算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每箱重25千克,无论和哪个整十数都不接近,估算时应怎么办才能使结果最接近准确值?

1、学生认真观察。

2、独立思考。

3、小组里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说明自己的思考方法。

课堂活动

1、先让学生估计瓶里的豆子大约有多少粒,并记下这些数。

2、再分组进行数、算的操作活动,要求每组同学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估算出这批豆子的粒数。

3、全班交流汇报算法。

1、学生先独立估计。

2、分组活动进行数、算。

3、交流汇报。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四第7、8题。

学生独立完成。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

教材P26的整理与复习的例1、例2,练习五第1、2、5、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理所学单元知识的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习,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感受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

1、在第一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2、请学说回忆所学知识。

3、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汇报。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缤纷办事古各小结内容。

5、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估算方法。

1、学生会议整理本单元内容。

2、在全班交流。

3、学生分别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

1、教学例2。

(1)请学先计算,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指名全班交流并板书。

2、小结计算方法。

(1)先口算,再笔算。

(2)先估算,再笔算。

(3)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计算。

1、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2、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练习拓展

练习五第1、2、5、7。

1、练习第1题。

(直接口算在书上)

2、指名说出其中几题的口算方法。

3、找朋友。

(第5题)

4、在○里填上<、>或=。

(第7题)

5、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题(笔算在作业本上。

1、第1、5、7题直接做在书上。

2、交流计算方法。

3、独立完成第2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全班交流汇报。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27~P29,练习五第3、4、6、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理解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讨,感受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时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解决问题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3、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再全班交流汇报。

自主学习

巩固解决问题策略

1、基本练习

(1)习五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2)练习五第6题。

哪匹马跑得快些?

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再交流汇报,说明解题思路。

练习拓展

1、练习五第4题。

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重点体现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示学生提出不同类型和不同方法解决的问题。

2、练习五第8题。

(1)学生先把各项开支填入表格。

(2)请学生说明是怎样算出结果的。

(3)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思考题。

注意强调怎样组数,它们的积最大?

有没有规律可寻。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2、再说明解题思路。

3、小组探讨思考题的组数方法和规律。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教材P31――34,主题图.例1.例2及相关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认识面积的含义。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经历认识面积.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获得发展。

教学准备

教具

钉子板、橡皮筋.完整的树叶。

学具

钉子板、橡皮筋.完整的树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自主.

探索学习

探索新知

1、认识面积

⑴认识周围物体和表面

1我们能看得见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

全班交流。

2你能看到这些面的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

3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你有什么感觉?

抽生回答,全班交流。

生:

我摸了摸,发现它们的面很光滑.表面很平。

有些能全部摸完,有些面摸不完。

有的面我能摸到边沿,有的不能摸到边沿。

4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摸一摸.看一看,都能发现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

它的这个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

例如:

书的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5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教室哪些物体的什么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⑴出示: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这是我们以前认识过的一些平面图形,你能用颜色涂出它们的大小吗?

颜色涂出的部分也就是它们的什么?

(面积)

⑵小结: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比较面的大小

1讨论比较方法

我们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有什么好方法吗?

抽生回答。

2进行类比,感觉比较方法

看到书P33图A和图B,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

以学生的发言,引发思考:

当测量单位不统一时,我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要想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必须统一参照物来进行比较。

1.

1抽生回答。

例如:

桌面.书面.地面.墙面......(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述)

2能看到这些面的大小.还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3学生自由发言。

4介绍面积的含义。

5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找一找教室的面积。

2.

抽学生涂颜色,颜色涂出的部分也就是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给面积下定义。

(3)

1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可以直接看,也可能将它们重叠......

②学生自由发言。

生:

可以数它们里面的格子,谁多谁就大。

生:

不能用数格子的方法,因为它们里面的格大小不一样。

课堂作业

1.围图形.画图形,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①P34课堂活动第1题。

在钉子板上围也你喜欢的图形,每围一个图形,要数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

②课堂活动第2题。

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

1.

1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之间互相帮助。

2独立完成,抽生反馈,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是谁?

(面积)哪什么是面积呢?

生活中还有哪地方会有面积呢?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35――37,例3及相关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实物,让学生感觉到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2.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建立cm2.dm2.m2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对长度单位与相应的面积单位进行比较,能更好建立长度与面积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

视频展示台.米尺.在操场上画出一个1m2和100m2的正方形。

学具

直尺.铅笔.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什么内容吗?

哪什么是面积呢?

1.复习面积的定义,抽生回答面积的含义。

操作实践

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感知1cm2

(1)做一做。

请同学们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学生完成以后,这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写成1cm2。

(2)量一量

估计一下,文具盒的上面大约有多少cm2?

量一量,下面的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少cm2?

可以边量边作记号。

2、感知1dm2

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这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也可以写成1dm2。

估计一下,课桌的面积是多少dm2?

量一量,课桌实际的面积有多少dm2?

3.感知1m2

(1)做一做。

在操场上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这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也可以写成1m2。

(2)估计一下,教室的地面大约有多少m2?

黑板呢?

4.小结:

我们刚才认识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

如果要测量和计算更大的面积时,我还可能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例如:

公顷.平方千米等等。

1.

(1)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介绍1平方厘米。

(2)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测量完后,抽生汇报。

2.

(1)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介绍1平方分米。

(2)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测量完后,抽生汇报。

3.向学生介绍1平方米,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4.师生共同小结。

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

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图中的一格表示1平方厘米)

2、课堂活动第2题。

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图形,王欢已经摆出了下面4个,你还能摆出哪些?

3、课堂活动第3题。

先在操场上分别量出边长为1米,10米的正方形,再想一想,议一议1公顷有多大?

课前收集关于公顷的知识。

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