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4046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docx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日期:

5

自考本科

业论文

论文题目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姓名

XXX

专业名称

人力资源管理

准考证号

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

XXXX年XXX月XXX日

 

内容摘要: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和宝贵的人力资源。

近几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毕业人数逐年

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以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为例,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4.1万,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2万人,2016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4.8万人,同比2015年减少了0.4万人。

每年毕业生的总体人数在持续上涨。

而且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的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我国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为例:

首先阐述大学生总体就业概述

和意义;然后对江苏省高校学生就业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罗列;最后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冋题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问题与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概述

(一)就业的总体形势

(二)就业呈现结构性的矛盾

(三)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我国江苏省内高校就业简介....

(二)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性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适当性

(四)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机制

4

5

6

7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采取的措施

(二)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用人单位优化配置人才结构

(四)社会加强指导与服务意识•.…

8.91010

四、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13

 

、大学生就业状况概述

(一)就业的总体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年年持续增长,

而大学生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

教育部某官员透露:

“大学生就业现状在经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成绩实属不易。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以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为例: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4.1万,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2万人,2016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4.8万人,同比2015年减少了0.4万人,毕业生的总量虽有所下降,但是

就业压力尚未缓解。

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整体有明显下降,相比于2015年,本科生减少了0.9万人,研究生减少了0.8万。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毕业生就业总体趋势是“总体稳定,压力不减”。

不过,全国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770万人,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此后还将继续高位运行。

全国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因此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压力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据统计,江苏省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1.3%,实现就业总人数50.4

万人,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年底总体就业率不低于90%勺任务。

不过仍有4万人还没有找到工作,加上历年没能及时就业的学生,2016年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在专业招聘方面建筑学、学前教育和大气科学名列就业排行榜前三位,而旅游管理、园艺、应用心理学等专业因为就业率过低,被亮出“红牌”。

江苏省教育厅表示,在新一年招生中,这些专业除对现有学生适当分流外,

还要对招生数量进行严格控制。

到底怎样才能更好的缓解这个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是我国近阶段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就业呈现结构性的矛盾

1.地区结构

东部沿海城市和较为发达地区就业形势良好,并呈现竞争激烈的现象。

而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经济发展较为欠缺等因素,很少有人愿意去这些地方就业。

在我国每年应届毕业生当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是很多大学生首选就业之地,大家都希望能在大城市闯一闯。

以我国江苏省为例:

苏南地区比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是高校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而相对于经济交通稍稍落后的苏北地区,就业率远不如苏南地区,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

在一线城市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及学习发展机会,能够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尝试一些在小城市没有的新鲜事物。

而在二三线小城市,可能没有更多的专业选择,甚至于很多小城市都没有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单位,事业发展没有更多的机遇,容易遇到瓶颈。

这些原因都是由于地区差异结构导致的。

2.专业结构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出现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在反思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根源的同时,不仅要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要分析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因为结构性失业已构成失业的重要原因。

从高校开设的课程专业上来看,技术型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可选择性也广;而文科类专业就业选择范围狭隘,也是导致就业率不高的一个因素。

根据2016年江苏省人社、劳动部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结果来看,热门就业专业有计算机类、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电子通信等专业;

而相对难就业的专业有旅游管理、园艺、动物科学等专业。

所以实时的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的动态变化适时的作为招生规模调整也是尤为重要的。

3.用人单位结构

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会上,用人招聘单位更加倾向于优先录用名校的学生。

很多新型产业更加注重员工的学历要求,将学历作为工作的首要敲门砖。

苏省高校每年应届的招聘会上,大型企业招聘时,某些优质岗位在招聘条件上会注明此岗位仅限某某高校学生投递简历。

这些举措让很多普通院校学生望而退步。

所以很多优秀的高等学府毕业出来的学生在学历这方面更具有竞争力。

(三)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大学生最大愿望是在岗位上使自身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然而,自身素质则决定了这一切,同时也决定了社会竞争力的大小。

成功的大学生,必须具有参

与竞争的资本,即综合素质。

但是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却存在着问题。

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不能适应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

因此,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就要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我们在应面对市场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

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

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就业观。

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

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

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提现人生价值。

在如今的求职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有不诚信原则。

女口:

就业推荐材料掺水造假、面试时虚假包装自己、签约后随意单方面毁约等。

其实这些无诚信的举动

会给毕业生的求职大打折扣。

所以,在毕业生准备求职之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诚实守信的就业,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我国江苏省内高校就业简介

江苏省位于我国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高校资源尤为丰富,尤其是处于南京、苏州等地高校是众多莘莘学子填报志愿的首选之地。

明清时期,在代表古代教育最高水平的进士科考试中,江苏明代取中的进士占中国11.84%;清代取中的进士约占中国的11.1%,高居第一位。

从教育部公布的“中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4年,江苏拥有高校134所,公办本科学校有47所,数量均居中国各省首位,其中国家“211工程”大学11所,数量仍居中国各省首位,比例占江苏省本科院校的四分之一,占中国“211工程”大学的十分之一。

“985、211”高校比如地处六朝古都南京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都是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

根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我国2016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54.8万人,虽然从毕业生数字上看是“利好”,不过,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下降等原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并没有缓解。

我省招生就业指导服务

中心主任介绍,从举办的大型招聘会结果来看,尽管“用人大户”、“优质单位”

均积极报名参加招聘,但实际岗位总需求减少。

有近60%勺大中型企业由于发展缓慢、结构性调整等原因,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需求均有所下降。

同时,我省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仍没有根本性好转。

以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为例:

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是应届生毕业求职的首选之地;而相对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北方一代地区则就业热情并不如南方地区高涨,这也是形成了南北就业差距的一个原因。

很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们或是为了个人理想拼搏一把来到南方城市寻求工作机会,或是跟风潮,也来到南方城市寻

找工作机会。

普遍大学生认为在南方城市获得的工作机会、发展空间、薪资待遇

各方面要优于北方城市。

(二)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性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性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失业的矛盾,与高校大学生就业总量需求矛盾相比,这是主要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根据中新网报到称:

中国现在缺少大量的

并未根据

高技术白领人员,但许多高校只顾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自身实力和社会需求设置学科,反而纷纷增设诸如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加之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致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冷门毕业生”。

1.

比如近几年市

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不能有效的按市场需求来调试。

场对于某专业需求量比较大,高校扩大招生人数,几年以后等学生毕业,招聘市场是否能够完全吸纳很难把握。

这是从源头制约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滞后于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进一步扩大专业招生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的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比如财经、金融类专业在前几年社会需求中较大,众高校则大力开设此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合

理的考虑到等四年之后这批学生毕业之后社会还真的需要这么多财经类、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吗?

2.综合素质培养的忽视

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而忽略了其他素质考验。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在看专业成绩的同时,也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

比如说合作能力,与人洽谈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这些都是在校课堂上学不到的,我们需要平时多参加业余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增长见识,学习社会经验。

很多高校着重于学生的学业精通,并没有将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建设目标去培训,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能力很强,专业技能也熟记在心,可是走入工作岗位中,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则不知道该如何操作,空有理论知识。

而还有一些应届毕业生学习技能很强,学习能力也很强,可是不善于与人沟通合作。

现在是一个讲究团队合作的社会,任何事情,众人拾柴火焰

高,只是一味埋头苦干不知道通力合作的员工也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所以我国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综合发展。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适当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巨大的

“一次

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改革,再到现在建立的“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模式;性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学校的招生质量,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等等,这些都将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1.“铁饭碗”的就业观念

部分学生认为只有自己在国家等机关单位部门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同学中被人羡慕,满足自己的心理。

自从我国扩大招生规模后,普通本科生的总量持续上涨,拥有一个本科学历已经是一个普遍化大众化的现象,这也加大了进国家单位的难度,但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坚持走这条道路不愿意从事平凡的岗位积累经验导致就业困难。

以江苏省近几年报考的公务员人数来看,应届毕业生报考国家单位人数在持续上涨,尽管公务员招录比例低之又低,仍然阻挡不了部分应届大学生报考热情。

2.“精英化”的就业观念

高校的学生大多经历着一个相同的过程,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考上理想大学。

经过十几年的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最终就业的时候也会将自己的起点定位的很咼,认为只有在较咼的就业层次,留在大城市才能提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得起自己过去十几年时间的苦读,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只有1.55%,但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达到26.9%。

而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

^50%之间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很显然我国早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精英化模式就业的瓦解,“机关、企事业单位抢着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还是有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彻底从精英的云端醒过来。

3.就业盲目攀比

部分学生受功利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时考虑所选单位是否在大城市,偏重于

高薪职业,不考虑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不深入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偏离自己的能力而盲目定位,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实力,其结果要么错失良机,要么难以胜任。

大学生的优势在于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因此,大学生应该认清自身的优势,更要认清自己的劣弱,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

要把目光放长远,不要仅仅局限在眼前薪资待遇上。

不要简单地拿薪水来衡量一份工作的价值,应该做好长远的职业规划。

打铁先要自身硬。

现在大多数学生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形成较高心里期望值,这种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就业。

(四)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机制

1.用人单位高学历现象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众多本科生、研究生走上社会,出现了就业市

场的供大于求的现象。

毕业生处于买方市场,很多单位不愁招不到人,致使有些单位就出现了盲目攀比的状况。

为了提高自己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就盲目地提高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不管自己是否需要。

而事实上有些适用于专科生的职位却被本科生占据,有些适用于本科生的职位却被研究生占据,造成了严重的学历浪费现象。

事实证明,高学历的人在同一职位上的工作能力并不一定比低学历的高,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可能会有优越感,不能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周围比他学历低的同事。

2.用人单位期望值越来越高

而且还要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宽博扎实的基础知识,

有各种各样的综合技能。

这当然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很多用人单位盲目的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条件越来越苛刻,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都列入基本的条件之中,并且对应届毕业生要求有工作时间经验。

殊不知,大学生在校期间能有多大的精力。

还有的把身高长相都作为选拔的条件,造成很多的优秀的大学生都被拒之门外。

3.用人单位不良用人现象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关系无处不在,有些在校期间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却

因在找工作时没有社会关系而被一些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相反,一些在学校里整天“混日子”的学生却找到比刻苦学习的学生很好的工作。

而这些关系户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势必挫伤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对单位的长期发展不利。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采取的措施

1.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

因此,必将导致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

所以

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的大背景,积极研究和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对就业情况连续不好的专业要停招或者隔年招生,对市场需求高的专业要适当的增加招生规模。

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堂质量。

注重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习训练

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2.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由于大学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地是衡量

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招生和发展。

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把该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必须用市场营销的策略来做好“产品”的推销工作,尤其是要发挥好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优越性。

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选,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各种渠道的宣传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联系,掌握一手的就业信息,及时的提供给毕业生。

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各种需求,辅导写求职简历,加强求职技巧等技能的培训工作,并开展心理咨询和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要注意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连续性,应从入学就开设相

关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职业生涯规划。

3.实施积极的奖励和激励政策

合理的激励政策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面对当前大学生

“孔雀东南飞”的现象,高校要适时地采取一些相关的鼓励和激励政策。

比如:

对支援西部和对基层就业的学生要实行一定的奖励政策,提供考研机会、跟踪服

务以及颁发奖励证书等一系列的政策性优惠和精神奖励。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到西北地区就业的积极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广泛的政策性优惠条件,大力鼓励在校大学生和应届大学生自主性创业,这不仅为他们本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也为他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同时,相关高校还要建立“学士后”流动站,为应届大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和自主创业条件,从而达到在就业压力的一定缓解作用。

(二)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当代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是树立好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的就业观。

打破旧的“当国家干部”和“铁饭碗”的就业观,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就业观。

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从静态的就业观转向动态的就业观。

要破除旧的“精英化”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要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化的就业和择业,摒弃从众、博弈、攀比等心理。

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准确的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要勇于放下“身份”至U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的心理。

要到祖国做重要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和习惯。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要一味的抱怨,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在就业日趋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努力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

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和竞争能力能力等。

这些都是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必备条件。

所以在实际行动中,我们除了学好书本外,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团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这样既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有会为其他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用人单位优化配置人才结构

1•树立科学的用人观

用人单位应优化

大学生能否顺利和充分就业也取决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配置人才结构,实现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具有较高劳动效率的生产率。

不要一味的追求高学历,如果公司的人才结构达到一个合理的配置,要针对职业需要,招聘合适的学历人员,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并严格把握录用人才时把握录用人才时的公平公正性,录用最为优秀的人才,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用人单位也要重视人才储备的建设,培训更多的后备力量,使自己的企业后劲十足。

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要使应聘者意识到在以后的发展中有接受培训的机会,有晋升的机会,才不至于广大的毕业生望而兴叹,企业也能留住人才,这将会有力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2.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建立校企合作培养的合作机制,因为毕业生是单位未来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用人单位服务的,而不仅仅是高校本身的事情,所以企业也应参与到毕业生培养的成本分担的主体中,要更多地为在校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锻炼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具体的操作能力,为以后找工作积累经验。

我国江苏省是教育大省,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走进社会,这使得省内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尽可能的与高校进行合作,适当的分担一部分的就业压力。

(四)社会加强指导与服务意识

主要是加强中介机构的职业指导和服务意识,因为中介机构能在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能为学校和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也

能为单位提供广大的毕业生信息,加强双方的通明度,对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承担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组织开展普通高校招生咨询活动;承担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等

等。

这些社会服务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时提供着大量的就业信息,促进就业率的提升。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制度的革命性变革是教育事业改革中的一个巨大浪潮,这个浪潮对高校学生就业造成了冲击。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需

人单位各方面的优势,问题得到有效地缓解。

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

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有力的发挥高校、大学生自身以及社会用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根本性

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慢慢的形成,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因此就业指导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毕业生,而应该把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