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089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docx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

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

从谚语: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

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

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

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

人脑组织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哺乳动物。

大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是39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量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

2岁半至3岁时脑重量发展到900克至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75%。

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合和神经纤维的伸长。

(触觉)神经纤维髓鞘化渐渐完成,它能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

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2、生理的未完成:

需要接受教育(狼孩)

人脑的发展可能性是无定向的,具体的发展过程需要依靠出生后的文化和教育。

一个孩子出生后先是一个生物,然后是自然后,最终将要成为社会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须要完成社会化,这就需要教育。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黄皮书P15)

只有了解了儿童发展的特点,才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的教育指导。

1、顺序性(会坐、爬、直立、行走)

儿童动作发展的三个原则就是顺序性特点的表现:

头尾原则、离心原则、大小原则

2、波动型连续性

顺序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此特点可以用语言和动作发展的图表来讲解)

在儿童一岁左右时,语言尚处在准备期,儿童尚不能表达,但这一时期,儿童动作发展迅速。

在2-3岁时,儿童处在语言发生阶段,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积极主动地说话,能够掌握基本的口语。

3、阶段性

每一年龄段上的儿童都会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例如,在幼儿园中小中大班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就有很多的不同。

在小班中,玩具的数量比较多,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有自己的玩具,幼儿之间的分享、同伴行为较少。

而中班大班则不同。

4、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5、分化与统合

三、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

(一)成熟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

皮亚杰

成熟优势发展观的理论认为,成熟时任何一种发展的前提;无视成熟的练习和训练是徒劳的,不能持续的。

代表人物:

皮亚杰(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内容)

皮亚杰认为认知学习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就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从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史儿童自己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的前提依赖于儿童内部已存在的成熟的图式。

环境等外部影响是其次的。

(游戏)它重视儿童的主动性、自发性。

儿童的发展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出自儿童本省,是儿童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儿童。

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

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的发学习机会外,还可以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第二种观点)

(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

华生、维果茨基、布鲁纳

成熟优势的发展观将重点放在个体内的成熟过程与结构变化上的,强调的是内因的主导作用,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则将儿童认知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外部条件,尤其重视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方面。

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发展,脱离了周围的环境考察儿童思维的发展,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儿童发展的本质。

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个体的生理成熟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成长不是靠内部条件制约的自发性完成的,而是靠个体外部的文化介入,强调教育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由于语言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他特别强调语言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个水平,一个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即儿童目前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另一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指儿童在别人的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相应的要求儿童到达更高的发展水平。

而这种水平的制定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好的教育,不是追随在发展滞后,而是在于超越发展过程,引导发展过程。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我们该持有怎样的观点)

(三)我们该持有的儿童发展观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闪光之处,但也各自存在不足。

成熟优势的发展观:

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外部影响

学习优势的发展观:

重视成人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容易发生“导演”的现象。

儿童的发展史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将两种观点相结合使用,不可偏废其一。

四、关键期

(一)关键期

“关键期”这个概念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

它也被称为“敏感期”。

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发现鸭鹅之类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时,让其接触其他种类的鸟类或会活动的东西,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做自己的母亲紧紧跟随,而对自己同类母亲没有任何依恋。

这种现象好像在凝固的蜡上课上标记一样,称之为“印刻”。

同时劳伦兹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我们的人的一生有很多个关键期。

当我们还是一个胚胎时,关键期就已经存在。

例:

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

这时的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脆弱,胎儿受到不良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怀孕头三个月是关键期,这一时期处在细胞和组织分化前期,所有的细胞和组织都是按照严格的步骤和精确的规律进行繁殖、分化、迁移和消长,并有条不紊地形成各个器官的原基,对这一环节和步骤的干扰,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畸形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发生死胎和流产。

当我们出生后一直到我们进入小学,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学前期。

这一个时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我们刚才讲过,在这一阶段中大脑迅速发育,大脑的神经元会比成人产生更多的联结。

我国的朱熹也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儿童的教化能够与心智发展相吻合,就会达到一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效果,这时养成的一切品质都会很稳固的。

我们在最开始所讲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是指的一个关键期的问题。

个性的初步萌发是在3周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与否,3周岁就已奠定了基础。

所以,3岁看小的道理就在于:

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已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影子。

但是,3周岁的儿童,个性尚未完全形成。

如果对3周岁儿童的个性倾向做一个总结,并进行分析、鉴定,找出个性上的优点,有意地进行培养、发展,再找出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地进行矫正,就可使这些缺陷和弱点被掩盖起来而不显现,这就是通过后天培养、教育,发挥良好的个性特征,克服不良的个性倾向所取得的效果。

由此,也充分显示了个性的后天可塑性。

埃里克森也曾提出过,3-5岁是儿童自我控制力发展的关键年龄,4-6岁是儿童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

我们刚才所讲的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同样在儿童发育的其他领域也存在关键期。

书P48。

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除了语言、视觉等之外,其他领域的发展即使是过了关键时期,这些方面在以后的生活中仍然可以学习,但是发展水平不会很高。

(例:

自闭儿童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关键期学习各种技能最容易熟练掌握,同时通过关键期的学习活动也能塑造大脑的结构。

这是一个相互发展的过程。

带领学生阅读书P50材料(例:

情绪控制)

(二)关键期的价值

1、儿童的教育要及早进行

胎教盛行。

优秀人才成长经历: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

“在幼儿园。

”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

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2、注意发现并确定关键期的出现

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

3、尊重孩子发展的主动性

家长和教师必须要确立的观念

4、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蒙氏教育:

注重感官教育。

给儿童提供参加各类游戏的机会。

例:

近年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

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

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环境中。

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

5、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

五、学前教育的价值(根据上课时间而定是否详细讲)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1、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

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2、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

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

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1、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会大大提高他们中、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

2、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

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

让每一个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也能稳定社会的发展。

不受学前教育或没有受良好学前教育的儿童容易导致儿童学业失败,进而导致其成年期的贫穷。

而且也会造成儿童认知、情感上的缺陷,从而引发犯罪行为,危害社会稳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一、学前教育目标概述

我们在谈及教育目标时常会提到另一个词:

教育目的。

这两个词之间的含义是不同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意识规定了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下为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个分支,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的统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

1、指导性

2、确定幼儿园教学课程

①儿童中应当发展的行为种类——行为侧面

②行为得以实现的学习领域——内容侧面

3、提供幼儿园教育的评价标准

三、学前教育目标类型

(一)普遍性目标

总目标,适用于中个学前教育阶段。

把一般学前教育宗旨和幼儿园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

特点:

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二)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将幼儿园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行为法上的形式加以陈述,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在儿童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是相对具体的、外显的,易于被观察发觉的。

行为目标的设计是有很强的具体性,可操作性,预设性。

例:

今天课程要求,教会小朋友数数。

外显的行为上的变化,一目了然,易于对学生、教师进行准确的评价。

特点:

简单明了、易于把握(相对于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

不足:

1、不适用于所有课程目标。

认知不是完全外显的。

比如道德评价。

例:

老师在与不在是否一样

2、过于强调行为目标,会成为强加于教学过程的枷锁,师生的主体性会泯灭。

3、缺乏联系、发展的眼光。

将教学、学习划分为一小块一小块,没有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儿童的高级心理和素质分解开来培养容易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生成性目标

引入:

由行为目标的不足引出生成性目标

针对“行为目标”的不足,有人提出“生成性目标“这个概念。

我们刚才提到“行为目标”强调外在行为变化的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的变化,但有的学习结果很难行为化,它不能完全反映学习的本质特征。

同时,在教学中的预设性很强,师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容易被淹没。

而生成性目标不同,它否定这种预设性的目标对于实际过程和手段控制,对儿童和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主动性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生成性目标的过程性决定了它不把重点放在特定的行为和结果上,而是放在认知过程和解决问题上。

生成性目标的基本宗旨是通过活动过程培养儿童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儿童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获得了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突发的问题,而问题的产生是有情境性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由外部事先予以明确规定。

例: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P128自主性游戏

“生成性目标”对于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兴趣点、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

2、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

特点:

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

引入: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奠基阶段。

终身学习强调的人要不断学习,学会学习。

因而在学前阶段,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幼儿园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让儿童对学习感兴趣的过程。

而我国学生比较缺乏这种学习能力。

例:

南方周末。

我们的教育强调了记识。

基本功扎实,但是学习和实际相脱节。

中国的教育更喜欢使用行为目标,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个性化的培养。

——引出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有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所提出的。

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不是规定儿童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指明儿童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但它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遭遇中学到什么。

简单来说,表现性目标意在成为一个主题,儿童围绕它可以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了的意义,通过它拓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表现性目标不同于行为目标,它没有标准答案,因而对儿童的评价也不同,它采用一种美学评论式的评价模式,即对儿童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是一种鉴赏式的批评,依其创造性和个性特点检查其质量与重要性。

例:

语文雷人标准答案

特点:

1、反对把教学目标技术化的取向。

2、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个体性,注重课程的情境性。

强调个人接受既有文化时个性化,强调个人对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3、不主张完全取消行为目标。

在艾斯纳看来,这两种目标模式对课程来讲都是需要的,且也都存在于课程实践中,但他们需要不同的课程活动和评价过程。

行为目标适合于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技能(概括人的较低层面的素质),从而使进一步的探索成为可能;表现性目标则适合于表述那些复杂的智力性活动,已有的技能和理解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

并且,这类活动有时需要发明新的智力工具,从而导向创造性的活动,这使文化得以扩展和重新构建而保持勃勃生机。

4、允许差异的存在,评价上主张一种批评、鉴别式的评价方式。

(五)、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不是以儿童表现出某种变化为直接目的,而是期待儿童自身产生某种特定内容的体验。

体验分为两种:

1、直接体验:

游戏、活动。

2、间接体验:

读书、试听。

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直接体验。

幼儿感官丰富有利于其自身认知的发展,因而在幼儿园中,教师要让儿童多进行游戏活动,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社会生活。

在体验中丰富感官认识,促进儿童身体、思维、自信心等能力的发展。

强调体验性学习。

书P55

★第三节学前教育原则

原则是儿童观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每一位教师应该将这些原则内化,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体现。

一、儿童本位

平等看待每一位儿童

(一)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教育的阶级性

精英主义

大众主义:

每一位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①平等:

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平等、公平

②高质量:

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到达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学前教育

介绍美英等国学前教育的情况,反观中国的学前教育。

(此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的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

我国学前教育还很薄弱,尚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园率仅50%且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困境主要表现在:

(1)入园难

(2)农村等贫穷偏远地区学前教育的落后、缺乏

(3)学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对于儿童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亲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幼儿园中老师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依恋)。

幼儿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师德。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

教师的言行观念会影响儿童(小朋友:

我们不要和他玩,老师说他是个坏孩子;流动儿童;父母亲的职业)

2、扎实的专业知识、高素质——能够正确的教学:

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让儿童在幼儿园中感受到关怀,建立自信心,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正确地教育小朋友,帮助他全面发展。

3、杜绝体罚。

(怎样看待体罚这个问题,怎样界定体罚,适当组织同学讨论)这一点适用于幼儿园。

学前教育不仅幼儿园,同时也是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

在家教中,也存在打骂孩子。

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例:

偷窃行为

XX百科:

体罚:

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

成年人(如父母或教师)对小孩身体使用的惩罚,其严厉性从打手心到打屁股不等。

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本段内容简略带过,学生可自己学习)

(一)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促进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四)促进儿童交流能力的发展

(五)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六)促进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三、个性化

解析“个性”。

我们常说的“个性”常指特例独行。

心理学:

个性主要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动力基础。

这主要指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标性。

着主要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和对现实的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家孩子管、人生观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性格系统、气质系统和能力系统。

个性是在儿童2岁左右开始萌芽,3-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

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已经初步发展。

个性发展:

1、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2、有独立性,独立的思维,不要永远人云亦云——会学习会思考的表现

(招聘中,喜欢有思想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公司有活力。

国家也同样)

3、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交融,它们不是对立的关系。

4、个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

发展个性、充实个性就需要不断的吸取新知识。

独立的思想也是因为要多看多读多交流才能形成,要终身学习。

——学期教育是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