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475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docx

甘肃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推动中医中药产业发展壮大,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40%,深加工转化率达到50%(其中精深加工率达到20%),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镇(社区)以上医疗机构超过90%,中医药旅游年增长20%以上,全省中医药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中药种植业250亿元,医药工业25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到2025年,力争全省中医药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产业标准体系、市场体系更加健全,骨干企业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医药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根据市场需求,年均增长10%左右,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建设一批野生药材保护与繁育基地。

构建县域推动、组织化生产、道地品种支撑的中药材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品质,建成我省中药材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中医药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中药材加工率年均增长10%左右。

建成6个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园区。

培育10家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中药现代企业,力争新增2家上市企业。

打造10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大品种、50个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中成药特色品种。

形成产业园区引领、骨干企业带动、特色品种支撑的中医药现代工业绿色发展体系。

——中医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建设1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力争培育1—2个国家级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

重点中医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5%。

努力建成创新要素完备、运行协调高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中医药市场体系更加完善。

建成1个中心市场、3个产区市场和10个产地市场,全省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保持在100万吨以上,中药材年交易量保持在150万吨以上。

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推进中药材期货交易,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六进四供”(即:

进津、进京、进沪、进粤、进闽、进鲁,供港、供澳、供台、供海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依托的中药材市场体系。

——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不断发展。

开发中医药保健食品、药膳、药妆、功能性日用品及中医器械等大健康系列产品,建成7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发展中医药医养结合产业。

——中医药国际化水平有较大提升。

提升国外岐黄中医学院的运营水平,发展壮大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增加中医药服务贸易市场份额,增强我省中医药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得到加强。

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一批中药材质量第三方检验平台。

建设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溯源体系。

培育一批中药领域著名品牌和全国知名商标。

继续扩大中药材产品保险试点。

——中医药产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以中医药产业为龙头,通过全产业链开发,延伸培育壮大产业链,促进生物医药、化学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态文明中的独特作用。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所省级中医医院疑难危重病症诊疗能力显著提升。

70%以上的市州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

85%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100%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

60%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儿科、中医妇科。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馆等中医综合服务区。

二、重点任务

根据全省中医药资源分布及事业产业发展状况,着力实施9大工程,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依托、配套协作的中医药产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一)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

1.推进道地药材认证。

重点选择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红芪、枸杞、半夏等我省大宗道地药材,制定道地药材认证标准体系,推进道地药材认证。

鼓励开展中药材生产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

牵头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甘肃中医药大学

配合部门:

省农牧厅、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市州政府

2.推进道地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

推进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其中,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和板蓝根的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柴胡、红芪、黄芩、半夏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

以县域为主体,通过整合农业生产、专项扶贫资金及以奖代补、后补助等方式,建设10个道地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大县,打造100个中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示范村,培育100个种植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规范化程度高的新型中药材生产经营组织,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生产转变。

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中药材“订单式”生产和企业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牵头部门:

省农牧厅

配合部门: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实施主体:

相关市州政府

3.优化中药材种植布局。

在定西市、陇南市、甘南州、临夏州建设当归标准化生产基地。

在定西市、陇南市建设白条党参、纹党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定西市建设黄芪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陇南市、定西市、平凉市等建设大黄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河西地区、白银市、兰州市建设甘草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白银市、酒泉市建设枸杞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

在定西市、陇南市建设柴胡、红芪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民乐县等传统优势产区建设板蓝根标准化示范基地。

在西和县、清水县等传统优势产区,建设半夏标准化示范基地。

牵头部门:

省农牧厅

配合部门: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实施主体:

相关市州政府

4.推进野生药材保护与繁育基地建设。

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加快野生药材的人工繁育与培育。

通过对野生药材的人工繁育和适宜环境、生产条件等综合研究,逐步实现濒危或珍稀野生药材的人工种养,重点加强对淫羊藿、甘草、岷贝、贯众、羌活、秦艽、锁阳、肉苁蓉等甘肃特色品种野生药材抚育、繁育研究,力争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种植。

在中药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陇南、定西、河西等地建设一批规模适宜的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区、药用植物园、种质资源库和野生药材繁育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牵头部门:

省林业厅、甘肃中医药大学

配合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省科技厅、省农牧厅

实施主体:

相关市州政府

5.实施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行动计划。

到2020年,贫困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稳定,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140万亩,道地药材良种普及率达到50%以上;种子种苗集中繁育供应比例达到40%以上;扶持1000户中药材脱贫致富示范家庭,带动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牵头部门:

省农牧厅

配合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

实施主体:

相关市州政府

专栏1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专项

  

1.完善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

制(修)订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红芪、枸杞、半夏等10个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建立涵盖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标准体系。

完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

2.开展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中药材资源,开展种质资源保存、种质鉴定、品种提纯复壮等研究,支持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开发当归抽薹、麻口病,黄芪根腐病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共性技术,研究中药材测土配方施肥、硫磺熏蒸替代、机械化生产加工等技术。

3.建设11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

建设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板蓝根、柴胡、红芪、枸杞、半夏等11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2018年,实施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7项,总投资80.4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40万亩,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60万亩。

4.建设羌活、淫羊藿、甘草、岷贝、贯众、秦艽、锁阳、肉苁蓉等8个甘肃特色品种野生药材抚育、繁育研究及产业化种植基地。

 

 

(二)中药现代化制造工程

6.推进中药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依托技术创新优势、药材资源优势、物流市场优势,重点建设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陇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中药材精制饮片加工园、白银银西生物医药园、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中药材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园等6个中药产业园区。

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建成企业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共享、废弃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分类循环利用的中药绿色制造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区,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市州中药加工制造业绿色发展。

牵头部门:

省工信委

配合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环保厅

实施主体:

相关市州政府

7.推进中药骨干企业高速度成长。

组建陇药集团。

以现有骨干中药企业为基础,采取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注资等多种形式,加快中药制药行业战略性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基于“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清洁生产水平,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快速发展。

牵头部门:

省工信委、省政府国资委

配合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实施主体:

相关市州政府

8.推进中药大品种大品牌高标准培育。

建立中药大品种大品牌高标准培育机制,加强对特色中成药品种的分析研究,筛选一批特色突出、疗效确切、质量安全、市场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实施“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从工艺改进、质量标准提升、临床再评价、扩能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牵头部门: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工信委

配合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省政府国资委

实施主体:

相关市州政府

专栏2中药现代化制造专项 

  

1.中药产业园区升级。

2018年,实施园区建设项目22项,总投资133.9亿元。

重点建设的6个中药产业园区功能定位:

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重点发展中药新产品研发、中试、孵化培育和技术会展;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现代加工制造及物流配送;陇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养生保健产品、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产业;渭源中药材精制饮片加工园重点发展超微饮片、小包装饮片、精制饮片等优质中药饮片,鼓励发展中药保健产品;白银银西生物医药园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逐步向生物技术药、营养保健药、现代中药及成药制剂和医用仪器延伸;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中药材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园重点发展板蓝根、甘草、黄芪等中药饮片生产及商贸物流。

2.大型骨干中药企业培育。

支持兰州佛慈制药、新兰药药业、兰州和盛堂药业、陇神戎发药业、甘肃奇正藏药、甘肃天水岐黄药业、陇西一方药业、天士力中天药业、兰州太宝制药、甘肃独一味制药等中药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

3.中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

定向精准培育贞芪扶正胶囊(片)、苁蓉通便口服液、结核丸、定眩丸、小儿黄芪健脾口服液、当归腹痛宁滴丸、祖师麻膏药、奇正消痛贴、独一味胶囊、元胡止痛滴丸、逍遥丸、洁白片(胶囊)、参芪五味子片、宣肺止咳露、宫瘤宁胶囊、红芪口服液、红花如意丸、如意珍宝丸、甘帝欣等特色中成药品种,打造10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品牌大品种、50个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中成药特色品种。

 (三)中医药创新发展工程

9.推进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

组建甘肃省中药产品创新研发基地。

对省内现有中医药领域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评估考核,按照服务产业、成果导向、研产融合等原则进行遴选,通过整合共建、资源共享、集中支持的方式,建设中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着力解决我省中医药产业领域新产品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等瓶颈问题。

推动中医药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创新活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中医药创新平台。

牵头部门:

省科技厅

配合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甘肃中医药大学

10.推进中药新产品研发。

鼓励符合中药特点的新技术应用,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按照“制剂变成药,成药变名药”的思路,支持一批临床应用安全、疗效显著的医疗机构制剂进行深入开发研究,力争开发为新药。

大力支持应用安全、疗效显著、知识产权清晰的特色中成药和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经典名方的研发生产。

组织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涉及的中药材种植、提取、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积累基础数据,积极配合国家药典委员会对中药配方颗粒统一标准的审核工作。

牵头部门:

省科技厅

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11.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支持甘肃省中医院牵头,申报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提升我省中医药临床科研基本条件,加强疑难重大疾病和临床诊疗有明显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重点病种研究,促进中医药学术思想、诊疗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加强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提高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整体水平。

牵头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

配合部门:

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实施主体:

甘肃省中医院

专栏3中药创新发展专项

  

1.研究开发创新产品。

加快在研中药新产品研发进程,研究开发5—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产品。

遴选10个医疗机构制剂进行深入开发研究,力争开发为新药。

2.筛选10个临床疗效确切、质量安全、具有开发潜力的中成药,通过“二次开发”,培育陇药大品种。

3.中药保健产品研发。

以当归、党参、黄芪、枸杞、红芪等大宗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研究开发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药膳、食品添加剂和日化用品等系列产品。

 (四)中药材流通体系提升工程

12.完善中药材交易市场功能。

依托省内中药材骨干企业改造升级区域中心中药材交易市场。

促进中药材电子商务发展,打造中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通过仓储管理、金融兑付、网上交易、代码识别、射频识别、快捷配送、全球定位等系统整合,开展线上线下协同交易。

形成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立足甘肃、辐射全国的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和中药材流通体系。

牵头部门:

省商务厅

配合部门:

省农牧厅、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实施主体:

相关市州政府

13.推进传统企业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提升。

鼓励有条件中药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开设网络中药材专卖店,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业务。

鼓励中小微中药材经营企业进入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利用第三方平台依法合规开展中药产品销售、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业务,开展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及物流配送的集成应用。

大力推广“干部开微博、群众开电商”经验,发展一批以网络交易为核心、网络销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牵头部门:

省商务厅

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农牧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实施主体:

相关市州政府

14.推进中药材期货交易。

推动期货交易所研究推出中药材期货交易品种,探索有效的价格发现和避险机制,指导中药材种植户与生产加工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价格走势,预测市场规模,科学安排生产,实现现货市场供需平衡,并规避中药材价格波动风险,推动提高药农收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牵头部门:

甘肃证监局

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农牧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专栏4中药材流通体系提升专项

  

1.改造升级中药材市场。

改造升级陇西中药材交易市场,建成集仓储物流、市场交易和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市场,发展大宗中药材现货期货贸易,形成全国区域性中药材专业市场。

改造岷县当归城、渭源会川、宕昌哈达铺3大产区市场,改造仓储设施,扩大交易规模,重点承担当归、党参、黄芪等大宗道地药材的仓储和交易。

在临洮、武都、文县、礼县、民乐、瓜州、民勤、康乐、甘谷、卓尼等重点产区,逐步改造建设10个产地市场,重点承担产地药材的季节性储存和流转。

2018年,实施市场体系建设项目3项,总投资17.4亿元。

2.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支持甘肃省中药材交易中心等企业快速发展,示范带动一批以网络交易为核心、网络销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及中药材流通企业。

3.开展中药材期货交易。

积极稳妥推进当归等大宗道地药材的期货交易,探索有效的价格发现和避险机制。

 (五)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工程

15.推进中医药健康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研发、生产以甘肃道地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和药膳配方饮片,推广药膳在餐饮服务业和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的应用。

以传统食品为载体,利用药食同源的特色中药资源开发功能性保健产品。

研发、生产中医药美容、护肤、洗发护发等系列产品。

研发、生产家用中医医疗器械、中医医疗辅助产品、自我保健康复的器械产品。

牵头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

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实施主体:

相关市州政府

16.推进药食同源中药材、药菜两用蔬菜的开发和应用。

鼓励和扶持当归、甘草、百合、苦水玫瑰、枸杞、花椒、葛根、沙棘、阿胶、菊粉等甘肃地产大宗特色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生产和开发,拓展应用领域,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大力支持党参、黄芪、红芪、肉苁蓉等甘肃地产大宗特色中药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积极申报并争取纳入药食同源食品目录或新食品原料目录。

大力推进药菜两用蔬菜的种植、加工及产业化开发,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开发药菜两用蔬菜相关产品,提高药菜两用蔬菜附加产值。

牵头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

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商务厅

17.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发展。

将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纳入全省重点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做好景区景点开发、申报和建设工作,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康养产业发展。

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开展中医整形美容、中医减肥、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旅游服务项目。

开发以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甘草、肉苁蓉、菊芋、锁阳、枸杞、苦水玫瑰、兰州百合等为主要原料的系列旅游商品,扩大旅游消费,打造中医药旅游商品品牌。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中医药与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牵头部门:

省旅游发展委

配合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省民政厅、省文化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实施主体:

相关市州政府

专栏5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专项

  

1.落实《甘肃·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打造岐黄中医康复疗养基地、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养生文化体验基地、皇甫谧针灸医疗保健基地、麦积山中医药休闲养生度假基地、武—清—街温泉养生基地、陇南山水田园养生基地、定西中医药科普旅游基地等7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2018年,7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游客增加10%以上。

2.落实《甘肃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着力打造“药膳之都”“保健之城”“温泉水疗”“健身敦煌”“人文甘肃”等品牌。

3.打造一批中医药旅游示范园区。

兰州市打造中医保健中心、水川中医药养生园,酒泉打造金塔沙漠理疗抗体保健中心、敦煌沙疗中医药保健旅游产业园,武威打造温泉度假村,定西打造岷县中药养生产业园,陇南打造中医药养生保健创新区,平凉打造崆峒山道文化养生园、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庆阳打造岐黄中医药文化休闲养生园、正宁县子午岭森林中医药养生生态园区,临夏州打造复兴厚中藏回医药文化生态旅游区。

4.丰富中医药旅游产品。

开发以当归、党参、黄芪、苦水玫瑰、兰州百合等为主要原料的系列养生保健旅游产品。

5.建成10个中医特色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服务示范机构。

 

(六)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工程

18.推进中医药教育科技文化国际交流合作。

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和兰州大学等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科技文化国际交流合作。

招收外籍留学生来甘肃接受中医药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传播中医药知识、技术和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岐黄中医学院,广泛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平台,积极与境外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及孔子学院广泛开展合作。

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开展中医药技术推广、文化交流和科研合作。

牵头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

配合部门:

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政府外事办、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19.推进中医药服务国际贸易发展。

大力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通过重点扶持、分类指导,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扶持一批市场优势明显、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培育一批特色突出、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机构),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出口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支持优势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与产业基地,设立中医保健服务中心及经销店,通过“以医带药”“以药促医”“以文兴药”等方式推动成熟的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海外进行注册认证及推广应用,开拓国际主流市场。

鼓励企业积极研发相关保健食品和健康产品,并在目标市场国家依法销售。

扩大六味地黄丸等传统中成药系列产品的国际贸易,提高市场占有率。

进一步拓宽当归、党参、大黄、红芪、半夏、甘草等甘肃道地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国际贸易渠道,提升产品质量层次和贸易附加值。

牵头部门:

省商务厅

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政府外事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20.推进中医药产业国际资源开发利用。

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引进国际资本、人才、技术、信息和管理模式,推进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

以中医药治疗优势为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吸引国际上具有合作意愿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建立中医药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研究和推广。

支持鼓励企业和相关机构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开展以甘肃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产品再评价和二次开发,研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医药产品,推动逐步形成以中医药标准规范为基础的国际传统医药注册协调体系。

牵头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

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政府外事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21.推进中医药国际宣传。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

挖掘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内涵,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支持翻译出版中医药书籍,力争将甘肃省列为中医药图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实施重点省份,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办好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联合高水平国际展览合作机构,举办高级别甘肃中医药发展论坛和中医药国际展会,提高中医药国际知名度。

积极支持中医药商标国际注册,努力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疗、教育、科研、药品等品牌,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志和等级标志,形成体系较为完整、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品牌标识,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支持中介组织和中医药行业协会整合资源,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当地医疗保障体系。

牵头部门:

省卫生计生委

配合部门:

省工信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政府外事办、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文博局

专栏6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专项

  

1.开拓国际市场。

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