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导游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5537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雁塔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雁塔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雁塔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雁塔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雁塔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雁塔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雁塔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雁塔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雁塔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雁塔导游词.docx

《小雁塔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雁塔导游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雁塔导游词.docx

小雁塔导游词

小雁塔导游词

篇一:

小雁塔导游词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

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

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

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

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

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

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

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

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

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

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

“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

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

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相关典故:

雁塔晨钟:

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

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

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

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

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关中八景”之一。

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

“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

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这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

~小三峡导游词·陕西大雁塔·黄帝陵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

义净法师:

如同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则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

义净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

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

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

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篇二:

大慈恩寺·大雁塔导游词

大慈恩寺·大雁塔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大慈恩寺参观。

我是导游员何雅胜,很高兴认识大家。

距离西安市市中心4公里的慈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寺院。

寺院内的大雁塔是国家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

大慈恩寺始建于公元589年,初名为“无漏寺”。

在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为补报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改名为“大慈恩寺”。

唐朝时,寺院内共有1897间华丽的房屋,他是全长安城内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皇家寺院。

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毁坏。

现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重建的。

这个门叫做山门。

也叫做三解脱门,意思是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大慈恩寺的建筑结构和每一个中国传统式的庭院结构一样,所有的建筑都非常讲究对称。

现在您看到的两座小楼为钟楼、鼓楼,里面悬挂着明代1548年铸造的一口大钟,重15吨,上边铸有“雁塔晨钟”4个苍劲大字。

“雁塔晨钟”是观众八景之一。

西面为鼓楼,楼里存有一面直径为2.13米的大姑,用于为僧众报时。

大慈恩寺内现住有出家僧人50多位,每天清晨僧人们四点半敲钟起床,晚上九点击鼓睡觉。

我们看到的砖木结构的建筑是“大雄宝殿”,他是佛教寺院内主要建筑。

“大雄”是对佛的尊称,意思是佛有巨大的力量,对一切魔障都无所畏惧。

大殿里面供奉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三尊镀金塑像,他们都是佛祖的化身。

中间的这尊叫做法身佛,是指佛法以“法相”显示人间的化身。

西侧的这尊叫做报身佛,是指佛修身正果后的化身。

东侧的这尊叫做应神佛,是佛为普渡众生随机缘应变之身。

三身佛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他们是佛的两大弟子。

殿堂的东西两侧是十八罗汉,他们是佛在世时常伴身边的18位弟子。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游客来到慈恩寺烧香祈愿,保佑他们生活幸福、平安。

大殿前的两棵树叫做“龙爪槐”,种植于1887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雁塔题名

在唐代,新考中的进士都要登大雁塔留诗题名,象征从此事业青云直上。

现今,慈恩寺内大多数的雁塔题名碑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

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佳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心情。

下面我们继续参观。

法堂

前方我们看到的二层建筑就是法堂和藏经楼。

法堂,就是佛教徒讲经说法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课堂。

法堂供奉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只要念佛人一心诵念“阿弥陀佛”,死猪就能被接引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去。

所以阿弥陀佛也被称为“接引佛”,殿内还陈列着“玄奘负笈图”和他两位高徒窥基和人园测的拓片。

窥基是唐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子,园测是新罗国的王子。

这样我们也可以想象玄奘法师在当时的声望是多么的崇高。

二层就是藏经楼,主要用于保存重要的佛经经典资料。

玄奘法师当年历经艰险从佛国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经,都是珍贵的“贝叶经”。

什么是贝叶经呢?

古印度将梵文佛经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贝多罗树叶上,因此成为贝叶经。

正是因为玄奘取回的是梵文真经,所以他余生都用在翻译佛经上,17载西天取经,19载翻译佛经,直至圆寂。

玄奘法师为了弘扬佛法贡献了他毕生精力。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就是大雁塔了。

大雁塔

我们眼前的就是雄伟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一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锥形砖塔。

磨砖对缝,造型雄伟,气势宏大,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了妥善安置他自印度带回的经像和舍利,奏请高宗允许,修建了大雁塔。

玄奘法师亲自设计监督,亲自运土搬砖。

塔初设计时,完全依照印度形式,高180尺,后来建成了高5层,砖表土心的实心塔。

后因砖缝草木丛生,渐次颓废。

后来在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为十层可攀登的塔。

但此塔也在风雨中颓败,唐后期改建为七层砖塔。

人们常说: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大概就是由此来吧。

后经后唐、明清,多次改造维修,特别在明代万历年间又在塔的外表包砌了一层青砖,完全保持了原唐代塔体造型,形成大雁塔的现在面貌。

现塔高64.7米,共七层,塔体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可以登到大雁塔顶层,俯瞰四周秀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大雁塔底层南门洞外两侧大的砖中镶嵌有两通被后世奉为书法瑰宝的石碑,西侧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译经所撰写的序文。

东侧为《述三藏圣教序记碑》,由太子李治(即后来的高宗)撰写的记文。

他们都赞扬了玄奘法师对佛教所做出的贡献。

这两通石碑的碑文由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

塔的第二层供有明代一尊阿弥陀佛铜像。

第三层供奉着两颗珍贵的佛舍利,是印度玄奘寺住持赠送给大雁塔的珍贵礼物。

第四层是“同州圣教序”碑和“集王圣教序”碑的拓片。

现在这两通珍贵的唐碑都珍藏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在第五层我们可以看到释迦如来足迹石。

在佛国印度,对佛教十分虔诚,佛教徒对释迦牟尼非常敬仰,进而对佛足迹甚为敬重,足见如见佛,一样顶礼佛拜。

塔内第六层,我们可以可以在四周看到很多著名诗人的诗作。

那么我们就要讲一讲与雁塔有关的另一个文化盛举了,这就是“曲江流饮”和“雁塔诗会”。

“曲江流饮常不断”,这也是长安八景之一。

是说一些文人雅士常常会相约到曲江饮酒作乐,曲江,顾名思义,就是弯弯曲曲的水流了,诗人们把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自由地漂流,流到某人面前,他就要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

之后他们还要登上大雁塔,抒发情怀。

这里陈列的唐诗书法作品就是大雁塔建成一百周年之际,杜甫、岑参等五位诗人的一次诗会所赋诗作。

我们登到塔的顶层,可以四周眺望一下古城西安的美丽风景。

接下来我们要去参观的就是玄奘三藏院了。

玄奘三藏院

(玄奘三藏院前)我们现在在汉白玉照壁上看到的“法门领袖”4分大字,就是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对玄奘法师的高度赞扬。

我们面对的这座气势宏伟的仿唐建筑群就是玄奘三藏院,中为“大遍觉堂”,两边分别是“光明堂”和“般若堂”。

以刻铜、柚木雕刻和汉白玉雕刻的形式,通过巨幅壁画展现了玄奘一生从出生、出家、出国求法、游学佛国、曲女法会、荣归长安、翻译经文、直至圆寂、功德圆满往生弥勒净土境界的全部过程。

(光明堂)光明堂主要讲述了从玄奘出生到曲女法会的故事,我们主要讲述这幅画面:

玄奘法师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佛国印度的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时。

住持戒贤长老亲自接见了他。

当他知道玄奘是从东土大唐来求学佛法时非常激动,让他的侄子给玄奘法师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戒贤长老已经100多岁了,他20年前患了风疾,只要遇风周身就如同火烧刀割般痛苦。

3年前,病情加剧,戒贤长老觉得难以忍受,决定绝食自尽了此一

生。

就在当天晚上,他做梦梦见三位菩萨显灵,告诉他不能死,因为3年后会有一位东土大唐的高僧想他求法,要悔之不倦,认真传授给他佛法。

梦醒后,风疾也奇迹般地痊愈了。

戒贤长老问玄奘法师在路上走了几年,玄奘法师答3年。

众僧都惊叹万分,觉得十分神奇。

这幅画面就是展现了玄奘法师在佛国印度最辉煌的一个时刻——曲女城大会。

这次隆重的法会,五印度十八国国王,以及各国的高增大的数千人都参加了。

在辩经法会上,连续十八日都无人辩论过玄奘法师,取得了无可争议的胜利,成为了曲女城大会的论主。

各国国王纷纷赠送宝物,玄奘一再辞谢,只是遵照印度传统的论胜规矩,乘坐象舆巡游。

+6于是万众欢腾,善男信女们带着香花追随其后。

可以说,玄奘的声望在印度达到了高峰。

他是那烂陀寺著名的十大高增之一,可以享尽尊崇发和荣华富贵。

但他为了弘扬佛法,毅然谢绝了各国国王的挽留,决定把真经带回大唐。

(大遍觉堂)大遍觉堂内供奉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

“大遍觉”是皇帝赐给玄奘法师的尊号,意识是完全觉悟者,也就是认为玄奘已经达到菩萨的境界。

关于玄奘灵骨也有一个复杂曲折的故事。

唐高宗麟德元年(644年)玄奘法师于铜川“玉华宫”圆寂。

尽管他留下遗言,希望丧事一切从简,但唐高宗和众僧仍是把厚葬于浐河之畔的白鹿原。

之后,因为高宗在大明宫每每看到玄奘墓地,就会伤心落泪。

于是在少陵塬又修建五层灵塔迁葬玄奘灵骨,这就是长安的“兴教寺”塔。

之后唐末战乱,为了保护玄奘灵骨,二次迁移到户县“紫阁寺”。

宋时,南京演化大师可政和尚又亲自背负玄奘顶骨到金陵“长干寺”。

之后随着历史变迁,寺院荒废,玄奘遗骨不知所踪。

直至1942年,日军因修防御工事,玄奘顶骨惊现南京。

到现在全世界已有十几处寺院拥有玄奘灵骨。

大遍觉堂的玄奘顶骨舍利就是由南京灵骨寺赠送的。

玄奘顶骨回到大慈恩寺,安置在大遍觉堂,现在可谓是安得其所。

玄奘青铜坐像后的汉白玉雕,描述的是弥勒说法图。

玄奘一生追求的境界就是往生弥勒境界。

我们想。

玄奘现在一定就是身处听法菩萨中。

西壁是《佛说弥勒上生经》变,东壁是《佛说弥勒下生经》变。

(般若堂)接着光明堂的故事,般若堂就是讲述了玄奘荣归长安、翻译经书直至圆寂的故事。

这幅画面就是玄奘在宰相房玄龄的陪同下来到东都洛阳拜见唐太宗李世民。

玄奘法师受到了隆重的欢迎,高僧大德、文武百官都夹道相迎。

这幅画面就是描绘了玄奘译经的场面和严谨。

正是因为玄奘法师本人静通梵文,以及他高深的佛学造诣,才创造了辉煌的翻译成果。

最后这幅画面就是描绘了了玄奘圆寂后,彩虹贯日,莲花朵朵,众飞天和弥勒来迎。

我们想象玄奘圆寂后就是上升于大遍觉堂中所描绘的弥勒净土吧。

玄奘西天取经的经历深远,因此历代都有对玄奘取经故事的演绎,而明代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传播最广、最家喻户晓(:

小雁塔导游词)的一种演义了。

(民族脊梁照壁前)玄奘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同时又是一位对祖国无限忠贞的伟大的爱国者。

在印度游学期间,获得极高的荣誉,收到五印度僧俗的极大尊崇,但他仍然谢绝了戒日王、鸠摩罗王等国王的挽留,毅然返回祖国,弘扬佛法。

并且他曾向印度人民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向戒日王介绍了大唐的政治文化、文化经济,甚至包括唐乐大曲《秦王破阵乐》等。

他还把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老子》等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促进了古代中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奠定了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我国的翻译从佛经开始,而玄奘开场了我国佛法翻译史上的“新译”先河。

他所著作的《大唐西域记》也被列为东方四大游记之一。

玄奘法师为弘扬佛法、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他毕生精力。

有一首歌高度了概括了玄奘精神,并寄予今天议案的留学生和青少年:

“严他曾将贝叶藏,千秋盛誉赞玄奘。

不辞艰辛游天竺,去的真经返大唐。

留学生只愿图利国,求知理应做腾骧。

诸君勿被香风醉,莫把他邦当故乡。

”玄奘精神的核

心就是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民族脊梁”是鲁迅先生对像玄奘法师这样为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奋斗不息的人们的高度赞扬,这里更是对玄奘精神的高度概括。

大雁塔魏巍屹,玄奘法师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将万古长存。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三: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

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

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

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

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

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

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

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

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

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

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

”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

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

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相关典故:

雁塔晨钟:

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

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

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

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

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关中八景”之一。

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

”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

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这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

义净法师:

如同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则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

义净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

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

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

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