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6593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docx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3

一、选择题

1.《礼记·射义》记载西周一种“射礼”活动,“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

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这体现出射礼()

A.有浓厚的民本主义内涵

B.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

C.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D.是普遍存在的大众性娱乐活动

2.下图是西周时期鲁国的世系图,其中横线表示传子,竖线表示传弟,箭头表示弑杀争位,数字表示嗣位顺序。

这最能表明当时的鲁国()

A.未能遵循周代继承原则

B.实行了王位世袭的制度

C.存在违背宗法制的现象

D.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

3.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

这是个一县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

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最能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

B.森严的等级制度

C.权力分散未形成中央集权

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4.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恒山郡(汉设为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5.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6.有学者认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的选拔还不足以反映皇权的绝对权威,也不够严密。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魏晋之前的朝代并未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B.自下而上的推荐选官制度削弱了中央的用人权

C.中央掌控官员选拔开始于明清的八股取士

D.隋唐科举制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选官制度

7.贞观年间有个规定:

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谏官、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

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8.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9.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

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10.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这一制度的推行()

A.确保了所有官员向皇帝递奏折的权利

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

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11.下表为明清时期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资料:

时期

平民家庭出身

低级官员家庭出身

中高级官员家庭出身

明代

46.7%

2.8%

50.5%

清代

19.2%

18.4%

62.4%

明清平均值

31.1%

11.6%

57.3%

据此可知()

A.科举促进社会公平但作用有限

B.科举制主要为士族子弟服务

C.家庭背景与科举成就毫无关联

D.寒门向上层流动的难度逐渐降低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13.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政治口号。

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之第一步只有革命”的演讲,梁启超等创办了名为《解放与改造》(后改称《改造》)的刊物,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

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社会变革的需要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4.1937年2月,国共就红军改编达成初步协议。

3月,国民党要求改编后的红军服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一切命令”。

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

这表明()

A.中共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国民党没有真正打算共同抗日

C.国共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方针政策

D.国共根本立场和长远利益趋同

15.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规模扩编和新建部队,解放军全军在编人数由1955年的360万余升至1969年的631万余。

兵员的急剧增加基于()

A.加强东南沿海地区战备的需要

B.应对北方安全形势恶化的需要

C.防范越南战争带来的安全威胁

D.建立现代化海空军的改革需要

16.

以上图片共同反映了()

A.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大国地位

B.中美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文化交流助推中美关系改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17.公元前5世纪前,雅典人将雕刻匠、造船工、战车驭手等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泛称为“智者”。

后来,“智者”专指对青年进行修辞、辩论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并以此获取报酬的教师。

这一变化是雅典()

A.教育完善的反映

B.经济发展的结果

C.政治体制的产物

D.文化繁荣的原因

18.2世纪的罗马法中规定:

“奴隶处于主人的支配权下……主人对奴隶拥有生杀权;而且所有通过奴隶取得的东西,均由主人取得。

”但在此律文后,罗马法继续明确规定:

“但是在今天,任何罗马市民和其他一切受罗马国家权力管辖的人均不得过分地和无故地虐待自己的奴隶。

”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有利于保护平民的利益

C.蕴含着自然法的理念

D.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19.据1844年《曼彻斯特卫报》公布的英国官方统计,当时全英死亡率约稍低于2.25%(即平均每45人中有1人死亡),新兴城市曼彻斯特的死亡率是1:

32.72,不包括郊区则是1:

30.75,利物浦的死亡率是1:

31.90,不包括郊区则是1:

29.90。

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A.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

B.与英国长期的黑奴贸易有关

C.根源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

D.是不适当的医疗政策导致的结果

20.普列汉诺夫在二月革命后指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容纳不下现代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时,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位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俄国来说则是遥远的事。

作者意在强调当时俄国()

A.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

B.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

C.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

21.1881年11月,德皇威廉一世发表的《黄金诏书》宣称:

“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进行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

这反映出()

A.德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工人运动催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C.工业革命消弭了德国的社会矛盾

D.政党斗争制约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22.下面是一本关于朝鲜战争的历史专著的目录(局部),从该目录可以看出,朝鲜战争的主要影响是()

二、东北亚资本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

(一)美国策划对日本单独媾和

(二)美韩特殊关系的初步形成

三、朝鲜战争与两极格局的固定

(一)朝鲜战争

(二)东北亚成为冷战的重点地区

(三)东北亚两极格局的固定

A.使资本主义阵营受到严重打击

B.导致美日韩关系的急剧变化

C.形成相对稳定的区域关系格局

D.推动了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3.《大国崛起》关于“德法和解”的解说词中提到:

“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法德两国由世仇走向和解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的经济援助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国家利益的驱使

D.相同的社会制度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初期,《万国公报》支持中国,谴责日本,态度十分明显。

《朝鲜纪乱》指出:

“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

”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戎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

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

直到1894年10月,《万

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

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

但是,自1894年11月卷70起,《万国公报》对中日战争的立场与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林乐知写道:

“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至今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

“至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

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

”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

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

从此衅隙渐开”。

——摘编自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其间停刊五年半,出了九百多期。

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

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

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1967年世界大事年表

1945年

旧金山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1946—1947年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中国内战

1948—1949年

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

1949年

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49年

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3年

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中国参加支援朝鲜的战争

1953年

斯大林之死开启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建设

1956年

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并以失败告终

1957—1958年

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

续表

1957年

“大跃进”;其后中国发生大饥荒

1958年

法国建立第五共和国,戴高乐任总统

1962年

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6—1967年

“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范围内导致混乱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也可以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提出评价、修改、补充或否定意见;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大革命使控制着财力的商人阶级变成统治势力,取代了拥有土地的贵族们;但同样的情况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却没有经历过流血牺牲,甚至都没有打扰到民众的日常安宁。

与过去断然决裂,会导致狂热的行为,接踵而至的可能是突然的横祸和毁灭。

个人的明智,来自于他记忆的连续性,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

——摘编自[美]威尔·桂兰转、阿里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

以材料中“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为主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简要论述。

(要求:

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射礼”活动的意义。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可以看出主要明确统治秩序及长幼尊卑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礼记》中“礼”指的是明确等级差别,不是追求平等,故C项错误;“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可以看

出非大众活动,故D项错误。

2.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出现多种王位继承现象的原因。

从题目中世系图可看出王位继承仍以传子为主,因此仍遵循周代的继承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诸侯夺权现象,这并非是王位世袭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弑杀争位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并非完全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继承国君之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

3.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下的权力关系的特点。

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致性,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提及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故D项错误。

4.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调整黄河中下游地区郡制设置的原因。

材料所述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项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恒山郡(汉改为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地区并不是南方地区,故D项错误。

5.C【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

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地方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

6.B【解析】本题考查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僚选拔制度的特点。

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已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由“官僚的选拔还不足以反映皇权的绝对权威,也不够严密”可知官僚选拔没有强化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出现使中央开始完全掌控官员的选拔,故C项错误;在科举制出现之前,汉朝和冀昔时期也有自己独特完整的人才选拔制度,故D项错误。

7.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贞观年间强调官员责任意识的意义。

根据材料“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谏官、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音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可知,这种规定有利于皇帝勤政、吏治清明,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些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官员合理、公正、客观地履行其职能,其奏事弹劾的渠道依旧畅通无阻,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专制皇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史官的职责仅仅是将官员的奏事内容记录在册而已,并没有涉及其地位的提升,故D项错误。

8.C【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央集权。

县取代州,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无法体现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央直接任命一些中央官员兼管地方,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行政区划变迁,故D项错误。

9.D【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

材料没有提及行省的内部纷争,故排除A项;材料提及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议拟咨来”,与B项矛盾,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可以看出行省拥有一定的自决权,故C项错误;材料第一句反映遇有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禀明请示,第二句中提及公事“合与决”“从公依例与决”,故D项正确。

10.B【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密折制度的影响。

材料中仅仅是“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密折奏事,并不是所有官员,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密折奏事”便于皇帝掌握行政体系,故B项正确;“密折奏事”并不能消除臣下和君主间的隔阂,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所述制度与近代文秘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11.A【解析】本遥考查对明清时期进士出身情况的认识。

据表可知明代平民进士占46.7%、清代平民进士占19.2%,说明平民也可以通过科举参政,这有利于社会公平,但是无论明代还是清代都以官僚出身的进士为主,故A项正确;科举制主要目的是为政府选拔官吏,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进士所占比例中,中高级官僚家庭出身的远远高于低级官员家庭出身,说明家庭背景与科举成就相关,故C项错误;明代寒门进士比例占据46.7%到清代寒门进士只占据19.2%,说明寒门向上层流动难度加大,故D项错误。

12.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点。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能全面反映“现代化”的趋势,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的秦朝仍然是推行人治,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代实行的是贵族政治,其转变为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就是郡县制、官僚制,故

C项正确;君主专制不符合“现代化”的含义,故D项错误。

13.C【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流行政治口号的根本原因。

根据题目中“改造中国”“改造中国与世界”以及时间段得出:

此现象出现的根源是社会变革的需要。

故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属于表层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故A、B、D三项错误。

14.C【解析】本题考查国共两党的抗日政策的变化。

A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B项错在“没有真正”,排除;材料中“1937年2月”“3月”“八一三事变后”,体现了国共两党抗日方针政策是随着抗日形势下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说明两党都灵活务实调整方针政策,故C项正确;两党存在根本利益的差别,并未趋同,故D项错误。

15.B【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并没有严重的军事冲突,故A项错误;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尤其在珍宝岛冲突之后,苏联在中国东北屯兵百万,严重威胁了我国北方边境的安全,迫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得不大规模扩编和新建部队以应对北方可能的军事冲突,故B项正确;越南战争中中国主要是在后勤方面援助北越,而非出兵援越,故C项错误;军队数量方面的暴增并不意味着是在适应现代化海空军的改革需要,敌D项错误。

16.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对中美关系改善的作用。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总访问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没有涉及中国凭借传统文化提升了大国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美两国在国际战略方面的内客,故B项错误;材料中美国总统访华参观中国古迹均是文化交流的体现,可看出文化交流推动中美关系改善,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不能体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故D项错误。

17.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智者”的含义变化的原因。

“智者”含义的变化跟社会对修辞、辩论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需要有关,不是因为教育完善,故A项错误;社会对修辞、辩论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的需要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公民具有修辞、辩论和演说等知识技能,故C项正确;这种修辞、辩论和演说等知识技能对推动文化的繁荣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仅仅是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18.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法的理念对罗马法的影响。

材料内容无法反映出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故A项错误;平民在古罗马属于自由民,而奴隶则并不属于平民的范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但是在今天,任何罗马市民和其他一切受罗马国家权力管辖的人均不

得过分地和无故地虐待自己的奴隶”可知,这一时期的罗马法已经蕴含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的意味,故C项正确;反对过分苛责和虐待奴隶,这显然并非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故D项错误。

19.A【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据题干信息可知,新兴工业城市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全英死亡率,说明英国的工业化导致城市居民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这种状况引起工人的不满,引发工人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故A项正确。

20.B【解析】本题考查普列汉诺夫对二月革命后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的认识。

二月革命后,俄国生产力水平不高且远远落后于欧美,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位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俄国来说则是遥远的事”,说明普列汉诺夫认

为俄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故B项正确;C项所述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普列汉诺夫强调的是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而非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21.B【解析】本题考查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发表《黄金诏书》的政治背景。

据所学可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故A项错误;材料“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和“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说明工人运动催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1881年11月”和“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说明已经开展的工业革命并不能消弭德国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德意志统一,在政治和行政层面上正式整合为单一国家,发生于1871年初,与材料“1881年11月”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C【解析】本题考查朝鲜战争的主要影响。

朝鲜战争并未冲击到资本主义阵营,A项错误;材料中“美国策划对日本单独媾和”“美韩特殊关系的初步形成”并没有说明朝鲜战争导致美日韩关系的急剧变化,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东北亚资本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和“两极格局的固定”等信息可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区域关系格局,故C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D项错误。

23.C【解析】本题考查法德两国由世仇走向和解的根本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美国的援助属于外部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民族意识的觉醒不利于法德和解,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欧洲各国自身国家利益的驱使是其和解的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相同的国家制度为法德和解提供了可能性,并非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24.

(1)变化:

由中国必胜论转变成了中国必败论;由肯定中国的正义性,转为极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颠倒黑白,为日本侵略者张目。

原因:

战场上中国连连失利,日本赢得了战争胜利;战争中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国际上列强对日本的支持;作者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国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