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7300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灰吟课堂实录.docx

石灰吟课堂实录

石灰吟课堂实录

师:

一位诗人相传有一天他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到煅烧石灰的情景,他深有感触,也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师指黑板) 生:

(齐读课题)《石灰吟》

师:

这位诗人就是明代的——(指向黑板) 生:

(齐读)于谦

师:

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于谦的资料,那位同学来简单地说一说你对于谦的了解。

生:

于谦师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思想家,还是一个军事家。

师:

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预习的真认真!

还有要说的吗?

生:

于谦师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名族英雄,他写过许多的诗有《平阳道中》、《咏煤炭》等。

师:

一口气说了好几首诗孩子!

真了不起!

连他写的咏煤炭都知道。

于谦啊,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写下了《石灰吟》。

见过石灰吗?

 生:

见过。

师:

有些孩子没有见过是吗?

在过去呀,我们刷墙壁的时候,为了让墙更白,常常会用到石灰。

瞧,老师手中这洁白的粉笔呀,就有石灰的成分。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题材,有吟诵、赞扬之意。

从题目看这首诗所吟诵的是什么呢?

 生:

石灰。

师:

好,让我们再来读课题—— 生:

石灰吟

师:

哪位孩子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

 指生读古诗

师:

读得非常流畅!

孩子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啊,我们一定要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老师也来读两句,同学们听一听,看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

(师范读前两句)回味一下老师读诗的感觉,同学们也来试一下,开始吧。

生:

根据教师的示范,试读古诗。

师:

谁来试一试?

 指生读

师:

还真有点读古诗的味道,相信学了整首诗,你会读的更棒!

谁愿意再来试试?

 指生读师:

老师听出来了,你在非常努力的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非常好孩子!

那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石灰的形成过程。

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看石灰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

(师播放课件,石灰的形成过程)

师:

孩子们听完了这段介绍,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看诗中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的形成过程。

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

师:

哪位孩子来说一说?

你看很多孩子都举起了自信的小手呢!

你来!

 生:

我画的有:

千锤万击。

师:

是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还有呢?

 生:

还有烈火焚烧,还有粉骨碎身

师:

老师可没看见你举手啊,你答得非常好呢,请坐。

非常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

孩子们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看这个锤和击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什么?

 生:

表示撞击的次数多。

师:

嗯,撞击的次数非常多,你要补充孩子生:

我还认为表示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师:

你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

无数次的撞击,无数次的敲打,从千和万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师:

这个孩子感受到了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我感受到了采石灰的困难。

师:

是呀,好一个困难啊!

千锤万击之后,好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啊,假如是你在那熊熊的烈火中,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啊?

 生:

我觉得非常的痛苦。

师:

是呀,多真切的感受啊!

千锤万击之后,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

可是石灰对烈火焚烧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

石灰对烈火焚烧的态度是“若等闲”。

  师:

若等闲,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若等闲的?

 生:

看做平平常的事。

师:

是呀,把它看做平平常常的事,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

生:

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

那是根本不在乎啊孩子,再试试。

生:

(加强语气读)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

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谁再来读一读?

 生:

烈火焚烧若等闲,(声音较柔和) 师:

孩子在有些力度会更好!

 生:

(较大力度读)烈火风少若等闲。

师:

嗯,老师欣赏你的努力。

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可石灰根本不在乎,却是若等闲。

这是怎样的石灰呀?

 生:

这是一个坚强不息的石灰。

师:

是呀你体会到了坚强,还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

 生:

我还体会到了石灰非常顽固。

师:

顽固?

老师肯定认为你再说顽强对吗?

对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前两句诗。

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

还能读得更好,孩子。

石灰石是一种坚硬的石头要开采它,非下大力气不可呢!

再来试试。

生:

(再次试读)

师:

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还有那位同学愿意来读,比他读的还好,你来?

 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

朗读中透着顽强。

还有吗?

我比他读的还好呢,你来。

生:

师:

我们一起来到这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古诗。

师:

这首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石灰的顽强?

 生:

我还从粉身碎骨全不怕里体会到了坚强。

师:

瞧,他回答问题多么完整,把它弄碎成三个字呢?

 生:

全不怕。

师:

同学们看,不怕千锤万击,也不怕烈火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个词。

生:

粉骨碎身师:

再来

生:

粉身碎骨。

师:

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第三句,那位同学来尝试一下?

 生:

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

握紧你的拳头再来读。

生:

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

你再来读

生:

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

多么无畏得石灰呀!

一起来读。

齐读:

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

在我们看来这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石灰却是若等闲。

为的是什么呀?

 生:

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

从你的感情再来读生:

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

孩子把尾音拖长一些,会更好听,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这句诗。

你再来试试。

生:

再次试读

师:

真好孩子,朗读中透着坚定。

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就是为了—— 生:

要留清白在人间师:

看老师的手势再来度生:

(在教师手势引导下)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

了解了石灰的形成过程,我们心中不由得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生:

我对石灰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情感。

师:

是呀,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生起。

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想象着石灰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和磨难,带着对石灰的敬佩,再来练读这首诗。

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开始把孩子们。

生:

带要求自己进行试读。

师:

谁来试一试?

 生:

读整首古诗

师:

多么无畏的石灰呀,谁再来试试?

 生:

师:

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啊,我们读古诗就得这样反复的读,正是因为这样,石灰经历了如此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手指向古诗)读

生:

生再次齐读古诗。

师:

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么?

 生:

清白

师:

是呀,请同学们郑重的在诗中圈下这一个词。

(板书:

清白)可是石灰本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事物,在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读到这儿不由的让人想起诗人于谦。

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学们课下搜集了于谦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结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生:

我认为于谦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

师:

他提到了刚正不阿,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意见吗?

你来说。

生:

我从刚才同学读的这句话中还体会到了他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

师:

非常的清廉,还有不一样的理解吗?

生:

我认为与前还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的人。

师;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清廉?

 生:

我从。

却从不给王带任何礼品

师:

是呀,身居要职却那么的清廉。

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的人。

师;清廉,那于谦和石灰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

生:

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练,而且他们都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

师:

你可正是个有灵性的孩子。

他们同样都在人间留下了什么?

 生:

清白。

师:

是呀,于谦被小人陷害,含冤入狱但他始终不屈服,清清白白、刚正不阿,正如他诗中写的这样——

生:

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此时眼前的石灰形象就是于谦的化身。

在这字里行间分明透着一股铁骨铮铮的英雄。

假如你就是那个意气奋发的于谦,你会怎样读这首诗?

 生:

读诗。

师:

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啊,(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多次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受到恶势力的压迫,押赴刑场,临刑前于谦回首自己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他依然坚持自己年轻时的誓言,千锤万击出深山。

行刑前北京城乌云密布,天下百姓无不痛心疾首,而此刻于谦很坦然,他这一生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死有何惧!

我们仿佛听到他那深情地呐喊—— 生:

齐读古诗

师:

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那就让我们不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 生:

背诵古诗。

师:

读到这里孩子,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其实是在写谁?

 生:

我觉得他是在写他自己。

师:

是呀,是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这种写法呀就是古诗中的托物言志,请同学们把它写在古诗的旁边。

(板书:

托物言志)

师:

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也想像石灰那样留下什么?

 生:

清白。

师:

于谦十二岁写下这首诗,而这首诗却成了于谦一生的写照。

让我们静静的再来读这个词。

生:

清白。

师:

孩子们,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用松、竹托物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如果去我们学过的《青松》《竹石》,(课件出示《竹石》)谁来读一读?

 生:

读诗。

师:

清朝诗人郑燮,就是用竹子来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再来感受现代诗人陈毅的《青松》一起来生:

齐读师:

每每读这青松,总让人想起陈毅元帅那刚毅的性格,任何时候都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这些诗都是诗人借助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请同学们继续收集这类诗,来办一期手抄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于谦,走近了他的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呀,也被很多书法家创作成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

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是横排格式的,这是竖排格式的,同学们说美不美?

 生:

美。

师:

同学们猜一猜这是那位书法家写的?

 生:

师:

你知道是哪位书法家写的?

我看见有同学笑了,是的,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杨老师写的。

只要同学们用心,你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书法家。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老师给同学们发的练字纸上,两种格式上任选一种,来一展身手吧。

生拿练字纸练子。

师:

注意写字姿势,身正、肩平、足安。

由于时间关系,你的这幅作品留到课下创作好吗?

创作完可以交给你的班主任老师,也可以贴在你制作的手抄报上,等让大家一起欣赏好不好?

下课!

板书:

石灰吟

明             于谦

清白                   托物言志

师:

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

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师板书诗题《石灰吟》,生读题)

师:

诗的作者是谁呢?

下面我们打开书,了解一下。

师:

全诗共28个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

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

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

简介作者于谦。

请同学们通过课件来认识石灰。

质疑:

那么这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让我们跟随诗人于谦一起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师:

同学们来读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读出声音。

谁愿意来?

(指名读)

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生自学)

师:

1.教学本课生字“焚”和“烧”对比。

这两个字都带有“火”字旁,但因为字的结构不同,“火”字旁的写法就不一样:

“焚”字是上下结构,“火”字写得舒展;“烧”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火”字旁就要注意让位了,把最后的捺笔变成了点。

2.“粉骨碎身”容易读成“粉身碎骨”3.“锤”字的笔画比较多,意思是用铁锤砸。

4.“锤”和“击”用“千……万……”连接,请生说有关“千……万……”的词语。

师:

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小组交流,理解诗中词语意思)

师: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刚才所提醒的地方。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还要读出诗的节奏。

(师范读,请学生划出节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指名请生朗读古诗,集体读古诗)

【过渡】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画面吧。

师:

(第一、二句诗)从这两句话中,你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

石灰石从深山里出来,再到石灰窑里煅烧,它一点都不拍,好像很平常一样。

师:

从这两句你体会出什么?

     生:

石灰不怕困难的品质。

师:

石灰石是经过(千锤万击)才被运出山的。

(锤:

敲打,击:

撞击,千锤万击: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的艰难)

师:

开采出来的石灰又被运到石灰窑里经受—— 生:

烈火焚烧。

师:

可是石灰石对“烈火焚烧”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

若等闲。

(若等闲:

好像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 (请生翻译一、二两句诗的大体意思)

师:

(第三句诗)请生自读,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面对着“粉骨碎身”石灰害怕了吗?

 生:

没有

师:

那么,它害怕什么?

生:

失去清白。

(第四句诗:

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

同学们看,石灰石先是“千锤万击”才从大山中开采出来,接着又经受了“烈火焚烧”,最后变的“粉身碎骨”,可是这些它都不害怕,它害怕(失去清白),所以它“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

合作交流翻译整首古诗。

师:

(一读)同学们,这首诗是于谦少年时代写的,少年时代,正是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价值的时代呀,当他看到石灰的生产过程时,深有感触,就写下了这首诗。

同学们,我们现在也到了十一、二岁的年纪了,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生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师:

(二读)好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于谦。

长大成人并且为官多年的于谦,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又想起了少年时代写下的这首诗,他会怎样读这首诗呢?

(指名学生读诗)

师:

(三读)于谦为国为民立下了许多功劳,可他却遭到争权夺利的朝廷的迫害。

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想起了石灰,想起了少年时代写的这首诗,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

(全班同学齐读)

师:

于谦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可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他在人世间留下了——  生:

清白!

师:

于谦的诗我们学完了,通过于谦的诗你觉得我们可以向他学什么?

    生:

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师:

同学们,我们这首诗学到这里,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都隐隐藏着作者于谦自己的身影,于谦也正是借石灰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志向,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作业:

1.做巩固练习

2.背诵《石灰吟》,理解《石灰吟》的意思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当继承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让小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学习古诗,在他们单纯的世界里构建起一片诗韵袅袅的世界呢?

我为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使学生爱诗、懂诗、诵诗、写诗,使诗歌真正感染熏陶学生,内化丰富他们的语言。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石灰,实际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清白高洁的崇高品格。

诗人的一生是精忠为国的一生,最后被昏庸的皇帝害死,这首诗成为他的真实生动的写照。

我充分挖掘诗歌的意蕴,创设情境,通过有层次的诵读,带领学生理解、品味、感悟诗情,积累诗歌语言,还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下面我就以《石灰吟》的教学实录展示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做法。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骨碎身”等词语。

理解“清白”的含义。

(2)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要留清白在人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诵读、默写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通过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提高理解诗句的能力。

(3)在理解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默写这首诗,并尝试仿写诗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悟诗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节操。

重、难点:

联系查阅的有关诗人的资料,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实录:

(课前,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上课铃响,师生问好。

师:

请看老师用洁白的粉笔写字。

(板书:

石灰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

知道石灰是一种什么东西吗?

生:

是一种建筑材料。

师:

对。

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大岭之中,经过千锤万凿开采出来之后,它被运到石灰窑里,又经受高温焚烧,变成了生石灰,却仍然非常坚硬,又经过冷水浸泡,就成了粉末状的洁白的石灰。

“吟”是什么意思?

生:

吟咏。

师:

石灰到底有什么值得吟咏的呢?

让我们走进诗里看看吧。

先看本诗的作者是——

生:

明代的于谦。

师: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于谦?

(指名学生介绍于谦的生平。

)(播放课件:

简介于谦。

)(生齐读资料。

师:

你对于谦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

我对于谦产生了敬仰之情。

师:

让我们走进这位可敬的诗人的诗作中吧。

请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读顺每句诗。

(学生自由读诗)

师:

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需要注意?

生:

“凿”字容易写错。

(师板书“凿”)

生:

不要把“粉骨碎身”读成“粉身碎骨”。

师:

提醒得好,我们一起来读两遍。

(生齐读两遍“粉骨碎身”)

生:

“焚烧”两个字要注意。

师:

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板书:

焚烧)这两个字都带有“火”字旁,但因为字的结构不同,“火”字旁的写法就不一样:

“焚”字是上下结构,“火”字写得舒展;“烧”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火”字旁就要注意让位了,把最后的捺笔变成了点。

生:

“锤”字笔画多,也应当注意。

(师板书“锤”)

师:

“锤”就是——

生:

用铁锤砸。

师:

没错。

“凿”呢?

生:

用钢钎来钉、挖。

师:

预习得真好。

诗中“锤”“凿”是用“千……万……”连起来的,表示——

生:

砸的次数多,挖的次数多。

师:

对。

那么以前我们积累过哪些带有“千……万……”的词语呢?

(生说出:

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变万化、千丝万缕、千门万户、千山万水……)

师:

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呀。

诗中有个词语——“清白”(板书)为什么是带三点水的“清”,而不是“青”呢?

生:

因为诗中的“清白”指的是高尚的节操;“青”表示一种颜色。

师:

哦,“清”本意是水清澈、纯洁,没有污点。

在诗中“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同学们真会学习。

师:

本诗是一首七言诗,下面请同学们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诗)

师:

他读得怎么样?

生:

诗中天然的词语都没读破,但有些地方该停顿久一点。

师:

请你来试试。

(生读诗,节奏有变化,语调的高低起伏也处理得当。

师:

我们也像他那样读诗。

(先自由练习,再齐读。

师:

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画面吧。

(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指名学生说说他想象到的画面。

生:

我看到石灰被人们千锤万凿从深山里采出来,又被送到石灰窑里焚烧。

师:

理解得不错,你还可以看得细一点。

生:

大火熊熊燃烧,可是石灰却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师:

请带着你的理解读诗句。

(学生读诗)

师:

你的朗读好像使我们感到石灰受到的“千锤万凿”很温柔,并不费力呀。

(做出温柔举起铁锤往下砸的动作,学生不好意思地笑。

)石灰石是一种很坚硬的石头,要开采它,非下大力气不可。

你还想再试读一次吗?

(生再读,“锤”和“凿”的力度明显增加。

师:

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

(指名一学生评价)

生:

他读出了石灰经受的“锤”和“凿”力度非常大,而且使人感觉次数非常多。

师:

说得好。

从这句诗中,我们感受到石灰石受到的折磨——

生:

非常大。

生:

非常多。

生:

非常残酷。

师:

是啊,石灰石真是被折磨得支离破碎、骨肉分离啊,痛苦吗?

生:

痛苦。

师:

我们再来读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

师板书:

千锤万凿)

师:

紧接着它又被运到窑里经受——

生:

熊熊烈火的焚烧!

师:

请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熊熊的烈火中去吧!

(请一名学生读)

师:

他读得怎么样?

生:

他抓住了“烈火焚烧”的感觉来读,读得好。

(板书:

烈火焚烧)

师:

可是石灰石对“烈火焚烧”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

若等闲。

生:

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

若等闲)

师:

请再读这句诗。

(学生齐读。

师:

让我们再来看看后两句诗,相信同学们能像刚才那样细细品味,能深入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第三句少了一个“浑”字)

生:

老师,第三句少了一个字。

师:

哎呀,怎么少了一个字呢?

是什么字?

生:

“浑”字。

(课件出现“浑”字)

师:

“浑”是什么意思呀?

生:

是“全”的意思。

师:

你们还能找出其它的近义词来解释“浑”吗?

生:

“都”“尽”“皆”“俱”

师:

说得好,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不少。

那么整句诗的意思就是——

生:

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

(板书:

粉骨碎身浑不怕)

师:

大家看,“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石受到的折磨与摧残真是到了极点啊。

然而这一切石灰都不怕,它怕什么呢?

(学生思考)

生:

怕失去清白。

师:

你真会思考!

所以,它要在人世间留下——

生(齐):

清白!

师:

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诗。

(生读诗句,语调铿锵)

师(指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这多么像人世间的一些不幸遭遇啊,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哪些人世间的不幸遭遇呢?

生:

地震。

生:

洪灾。

生:

失败。

师:

这些灾难确实很不幸。

请联系作者于谦的坎坷人生想一想,谈一谈。

生:

带兵打仗,生命有危险。

生:

不和奸臣同流合污,遭小人陷害。

生:

被皇帝怨恨。

生:

被罢官,被关进监狱。

生:

被杀头……

师:

这一切,都是人世间的大不幸啊!

然而,诗人对这一切不幸遭遇的态度是—

生:

浑不怕。

师:

那么他怕什么呢?

他要——

生(齐):

留下清白在人间。

师:

好!

这“清白”就是指一个人的——

生:

高尚的节操。

师:

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人应当怎样才能留住自己的“清白”呢?

(学生思考)

师:

假如你是一名官员,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生:

我会一心一意为国家做事,不贪污受贿,两袖清风。

师:

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

你长大后,一定也是一位人民的好公仆。

(与学生握手)

师:

假如你是一名军人,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生:

我会尽职尽责保卫祖国。

师:

祖国和人民的安全就交给你了,谢谢!

(与学生握手)

师: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生:

我会关心病人,救死扶伤。

师:

人民的健康有保障了,谢谢你!

(与学生握手)

师:

假如……(指名学生回答)

生:

假如我是一名商人,我会诚信做生意,把赚来的钱拿去做慈善事业。

生:

假如我是一句警察,我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的安全。

生:

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会关心热爱学生,把我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师:

好!

我又有了一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同行!

(鼓掌)

师(课件出示配图《石灰吟》):

同学们,这首诗是于谦少年时代写的,少年时代,正是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价值的时代呀,当他看到石灰的生产过程时,深有感触,就写下了这首诗。

同学们,我们现在也到了十一、二岁的年纪了,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指名学生,学生读诗。

师:

好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于谦。

长大成人并且为官多年的于谦,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又想起了少年时代写下的这首诗,他会怎样读这首诗呢?

(指名学生读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