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326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石吟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化石吟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化石吟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化石吟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化石吟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石吟课堂实录.docx

《化石吟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石吟课堂实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石吟课堂实录.docx

化石吟课堂实录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

  教学目的:

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的兴趣;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化石的了解比较少,教学时要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和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实物和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

首先我们观看一部影片的片段(播放影片《侏罗纪公园》)。

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

  生:

《侏罗纪公园》。

  师:

这部影片大家非常熟悉。

我们知道恐龙是生活在亿万年以前的动物,现在人们是怎样知道恐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

可以通过化石。

  师:

好,化石。

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化石没有?

请看到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生:

暑假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看见了恐龙化石。

  师:

有些同学看到过,有些同学却没有看到过,不要紧。

老师这儿有几块化石,展示给大家看看。

(教师出示化石实物:

5500万年前湖北江汉鱼化石和4~5亿年前震旦角石。

  师:

有同学会说太远,看不清楚。

这也不要紧,下面我们再观看几幅化石的图片。

(教师展示化石图片课件:

树叶化石、龟化石、猛犸化石、鹦鹉嘴龙化石。

  师:

有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这首诗。

读完了诗歌,大家说一下题目中的“吟”字是什么意思?

  生:

赞颂、赞美、吟咏。

  师:

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呢?

让我们一起朗读,在诗中寻找答案。

  生:

诗歌第三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生:

诗歌第四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

我认为诗歌第六节中的“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

  师:

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

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的见证者,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师:

诗人不仅对化石洋溢着赞美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

从哪些诗句你可以感受出来?

  生:

在诗歌的第一节,诗人提出了四个问题。

  生:

诗歌的第二节有“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两句,也是诗人提出的问题。

  师:

从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都能感受出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

下面我们一起深入地品味一下。

  师: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节,注意读出诗歌的语气来。

(教师范读第一句。

学生齐声朗读。

  

(1)怎么没下巴、怎么嘴长牙、怎么没有腿、怎么不开花──连用四个问号,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2)你看到化石的实物以及图片的时候,产生过和作者一样的疑问没有?

(学生说有。

  (3)你能不能像诗中的语句一样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采用男生女生接龙比赛的形式。

  女生1:

最早的大象为什么毛很长?

  男生1:

最早的鸟儿怎么不会飞?

  ……

  师:

有人说“问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

”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就是拿到了一把把钥匙。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用钥匙打开科学之门,继续研究。

  师:

不仅诗歌的第一节体现了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第二节中也有这样的句子。

我们首先看第一句,请同学们齐读,注意读出语气。

(学生齐读: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

  

(1)“万载”是什么意思?

  生:

形容很长的时间。

  

(2)逝去万年、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遥远世界会重现吗?

  生:

不会。

  生:

我认为会。

人们可以把化石组合起来,再运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复原远古的世界。

(很多学生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3)诗人站在化石旁,他并没有借助高科技手段,他看到了逝去万载的世界吗?

  生:

看见了。

  (4)从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出来?

  生:

从诗歌的第三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可以看出。

  生:

还有诗歌第六节中“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5)“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诗人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古的世界。

(教师展示课件中一幅远古丛林的图片。

)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能不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下面请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

远古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海水是蔚蓝的,陆地上到处生长着绿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苍天的树木随处可见,林间是如茵的绿草,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

  师:

这位同学运用“如茵的绿草”、“五彩缤纷”等词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远古世界。

  生:

我心目中远古世界的情景与他们不一样。

从课外书上我了解到远古的自然气候有时候也非常恶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很频繁:

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天色越来越黑,像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幕布一样。

火山又开始喷发了,一条火龙从山顶窜出,森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种动物们惊恐地四处逃散,有的来不及逃的,就和树木一起被火龙吞噬了。

  ……

  师:

第二节的第二句同样也体现了诗人的好奇之心。

(学生朗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

  

(1)诗人听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没有呢?

  生:

听见了。

  

(2)从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生:

从诗歌的第二节“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两句表明化石苏醒了,并开始向诗人讲述了。

  生:

第七节写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最能体现诗人已经听到了化石的述说。

  (3)化石会向诗人诉说怎样令人神往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

  生:

想。

  (4)这并不难,我们和孙悟空学个法术,把自己变成一块化石。

至于要变成哪一块化石,你可以从老师刚才展示的化石实物或者投影的图片中选择,也可以是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实物或资料图片。

(再次展示课件中的化石图片。

  师:

选择好了吗?

记住,现在你就是一块化石了。

把老师当作诗人,向我讲述一下你的经历和遭遇。

  (5)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做准备。

  (6)请学生发言,讲述化石的故事。

  生:

我是一块菊石,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至2.5亿年前的中生代海洋中,是一种介于章鱼和贝类之间的动物。

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沉入海底最深处避暑并且玩耍。

在沙里钻来钻去,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比赛跑。

我们玩得多高兴……玩累了,我们倒在软软的沙子上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我好像被一种奇怪的声音惊醒了。

周围也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摇动,难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

晃动越来越剧烈,灾难来临了!

剧烈的地震光顾了全球,海底火山爆发,一阵阵的巨浪掀起,横扫整个海洋。

就在那一晚,我掉进了无底的深渊。

不知过了多少年,待我再次感受到阳光时,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块化石。

  ……

  师:

逝去万载的世界不能重现,诗人却看到了;沉睡亿年的石头不能说话,诗人却听到了。

诗人有什么秘诀呢?

  生:

想象。

  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课件展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学生齐读。

  师:

我们不仅要把这句话记在脑海中,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心灵的长空中翱翔。

  【反思】激趣导入也要得法

  为了上好这节示范课,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还上了试教课。

然而,试教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下课时,我的课还没有结束。

最后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收获时,许多学生认为“了解了什么是化石”和“学习了很多关于化石的知识”。

为什么没有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

为什么学生收获的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发现问题出在第一个环节。

由于担心学生不了解化石而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了准备的化石标本。

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了大约3分半钟《侏罗纪公园》片段,确实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兴趣。

但我想既然学生对影片是熟悉的,就可以不必放那样长,我将片段截为2分钟。

在展示化石标本时,我让学生互相传阅,拿到化石的学生在看,而没拿到的则无事可做。

后来,我先让学生介绍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然后采取教师展示的方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避免了浪费时间。

  对第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后,我执教的示范课很成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上完课后,我再次反思了这次示范课,觉得第一个教学环节还可以简洁些,多媒体课件中已经有了好几幅化石的图片,教师就不必展示化石标本,因为教室大、学生多,化石标本又小,许多学生未必看得清楚。

  这次教学经历让我对语文课堂“激趣导入”有了新的认识。

激趣只是开端,仿佛点燃一根引线,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的主体部分释放出炫目的礼花;激趣不是重点,醉翁之意在于后,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才是根本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