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7473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知识点.docx

《心理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知识点.docx

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心理学概念:

是指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2.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3.心理学独立标志: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

4.主要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学派(美国心理学家毕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认知心理学学派。

5.科学的心理观/心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能动的反应。

第2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6.反射的含义:

是动物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实现的、对环境中一定动因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

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是动物有机体在种族发展中形成的,生来就有的,不学而能的反射(如新生儿遇冷气就哭,手碰到火就缩回)。

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如谈虎色变)。

8.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抑制过程又分为无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

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是指当额外刺激物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的抑制;超限抑制是指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引起兴奋,反而使抑制发展。

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

条件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它是条件性抑制的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形式;分化抑制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似的刺激物不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

9.第一信号系统(望梅止渴、谈梅生津):

巴甫洛夫把用具体刺激作为条件刺激物建立的各种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具体的刺激就是第一信号,如声音、颜色、气味等。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词语就是第二信号。

第一信号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人类还有第二信号系统。

10.脑功能学说:

定位说(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级上)、脑等势说(精神性功能在大脑皮层上并没有各自独立的代表区而是均衡地分布其上)、模块理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第3章意识与注意

11.注意的定义:

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心理过程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如果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就失去了内容依托。

13.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用。

14.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一是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二是人本身的状态,表现为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2)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条件: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5.注意的品质/特征: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周期性变化叫做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配的条件有: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第4章感觉

16.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7.感觉的意义:

首先,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其次,感觉是人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再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生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18.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19.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在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刺激下产生的。

但是,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例如,我们平时看不见空气中的尘埃,当尘埃落在我们的皮肤表面时,我们也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

但是,当细小的尘埃聚集成较大的尘埃颗粒时,我们不但能看见它,而且能感觉到它对皮肤的压力。

这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强。

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例如,一个人能听到比别人弱一倍的声音,那么,此人的听觉阈限比别人小一倍,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就比别人高一倍。

也就是说,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公式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20.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如果其强度发生了变化,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例如,在原有的200只烛光的基础上在增加1只烛光,我们是感觉不出光强的变化的,一定要增加2只烛光,或者更多些,我们才能觉察出前后两种光在强度上的差异。

为了引起一个差别感觉,刺激必须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就越大。

德国生物学家韦伯在研究重量感觉时,发现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举重实验中,原重量是100克时,差别阈限是3克,如果原重量是200克,差别阈限就增至6克,当原重量是300克,差别阈限便是9克。

差别阈限与原重量的比值,在很大范围内是一个常数。

后来他又在其他感觉中也发现了这种规律。

也就是说,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公式K=△I/I(I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差别阈限K常数)。

21.感觉的基本规律就是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或是引起感受性变化的原因,为感觉适应规律和感觉相互作用规律。

感觉相互作用形式: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a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突出事例就是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2.适应:

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

适应既可以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也可以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

23.联觉:

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黄色产生甜的感觉,看见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使人产生冷的感觉。

第五章知觉

24.知觉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5.感觉与知觉的区别、联系:

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区别a反映对象不同,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b产生过程不同,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经传入神经传到感觉中枢,最后产生感觉,这是感觉的产生过程;而知觉的产生过程是觉察、分辨和确认c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条件是一定强度的客观刺激物和机能正常的分析器;知觉的产生主要依赖主体的知识经验2)联系a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条件,知觉过程的第一步是觉察,而觉察的实际意义是个体对某个别属性产生感觉,同时,知觉产生所要提取的知识经验最初也是由感觉提供的b二者同属于感性认识,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c二者密不可分,对于儿童和成人来说,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感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第一步往往就是知觉,难以从知觉中分离出感觉。

26.知觉种类: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2)根据知觉的对象分为空间知觉(反应事物的空间性,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27.错觉:

知觉的映像与事物的客观情况不相符合。

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

28.知觉的基本特性:

a整体性,知觉反应事物的整体,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有许多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具有不同特征,但我们并不把知觉为许多个别的独立部分。

b选择性,指在知觉时,尽管同时接受了很多刺激,但是,我们总是把这些刺激分成两类,一类作为知觉对象,其余的都作为知觉的背景。

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特性。

c理解性,在知觉当前事物时,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d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知觉会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第六章记忆

29.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30.记忆的种类:

1)记忆的内容分类为,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2)记忆的时间分类为,感觉记忆(特点:

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持的时间很短;信息保持量大)、短时记忆(特点:

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少量的是视觉的或语义代码)、长时记忆(特点:

有一个各种关系混合的大杂烩式的框架)3)记忆意识性分类为,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31.记忆的意识性分类: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区别:

1)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内隐记忆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内显记忆具有不同于外显记忆的特征,内显记忆的启动效应随时间的推移没有或很少降低;内显记忆也不明显受干扰因素的影响2)外显记忆指在意识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使用回忆和再认法所测量的记忆就属于外显记忆,它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区别内隐记忆和外线记忆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记忆的提取阶段是否有意识参与。

32.记忆的基本过程:

由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3个环节组成。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33.识记:

是人们识别并记住该事物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

34.识记的种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A无意识记: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实际也称不随意识记,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具有很大选择性B有意识记:

事先有预定目的,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是学习活动作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

有意识及对人们作用更大。

2)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A意义识记:

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B机械识记:

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35.影响识记的条件:

1)识记的目的,是影响实际效果的首要条件2)识记的态度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一般来说直观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词汇符号易记,视觉形象比听觉形象易记4)对材料的理解程度,理解是识记的必要条件5)识记方法a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b综合识记优于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

36.遗忘:

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现或再认,或者错误再现和再认叫做遗忘。

37.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曲线,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遗忘的较快,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以往逐渐缓慢下来,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38.影响遗忘的因素:

材料的意义;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的休息;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而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这种材料顺序对回忆效果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

39.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干扰说,提取失败说,动机说,同化说。

40.如何避免遗忘/怎样复习/加强保持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a及时复习。

由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所以复习必须及时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c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d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e活动有助于记忆。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等,有时还可以将需要保持的内容存入计算机等。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41.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第七章表象与想象

42.表象:

广义的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头脑中所产生的各种事物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狭义指的是人在感知客观事物后,其形象保存在脑中即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分解和重新组合,转化为新形象即想象表象。

想象表象具有新颖性的特点,两类表象均保持着感性的直观的特点。

43.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44.想象:

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过程。

45.想象的特点:

形象性、新颖性

46.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总之,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在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有重要作用。

人的想象力是智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人的智力活动中起着巨大作用。

47.想象的过程:

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48.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无意想象中,新形象时在脑中无意的自然而然产生的2)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

根据创造性水平和新颖程度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49.再造想象:

是指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的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

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事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50.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

创造动机,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

第8章思维与创造

51.思维:

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与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52.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2)概括性:

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a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b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思维的间接性是以人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为前提的。

53.思维和感知觉的关系:

1)思维不同于感觉和知觉。

感觉知觉只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其外在联系,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反映。

而思维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思维与感知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知觉提供的原始材料,人们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思维活动。

反过来,思维对感知觉起着指导作用。

54.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分为直观动作思维(3岁前的儿童思维),形象思维(学前期3-6岁),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分为聚合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和发散思维(又称分散思维、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和创新)3)根据思维活动的结果,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4)根据思维的进程,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55.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式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抽象和概括。

56.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

57.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58.概念的掌握:

个体掌握概念主要通过2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的生活,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日常概念),一是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使学生熟悉掌握有关概念(科学概念)。

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

1)学生过去的经验,一般为日常概念,对掌握科学概念有重大影响2)学生的认知能力3)变式:

是从不同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更,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4)下定义:

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概念的内涵5)建立概念体系,有相邻概念,相反概念,从属概念,概念体系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助于更深刻全面理解新概念。

59.问题解决的条件:

目标指引,操作序列,认知操作,子目标分解。

6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a刺激模式。

刺激模式和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越难解决b信息量。

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太少可能遗漏事实,太多产生干扰c问题的具体性2)认知因素a定势:

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b功能因素c认知图式3)情绪与动机因素a情绪。

情绪能够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b动机。

人们从事活动的动机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效率,一定限度内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第九章情感与意志

61.情绪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注意:

情绪情感由客观事物引起;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中介;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情绪情感反作用于认知;情绪情感是主观体验;人的情绪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复杂的。

62.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情绪和生物性需要想联系,情感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在个体发展中,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

联系:

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表现依赖于情感。

63.表情:

与情绪情感相关联的外部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分为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言语表情。

64.情绪情感的基本功能:

动机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65.情绪类别:

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和复合情绪。

66.情绪状态:

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状态。

基本的情绪状态包括心静(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通常由对个人的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的异常紧急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67.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68.意志:

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自觉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下去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69.意志的特征:

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70.意志行动:

有意志参与的行动。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71.意志行动过程阶段:

意志行动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预先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结果,选择意志行动的方法和步骤,因此是完成意志行动的重要的不可少的开端。

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人的主观目的转化为客观结果,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际行为,实现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的斗争,行动目的的确立,行动方法,行动步骤,行动手段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定2)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意志行动实现的关键阶段。

72.双趋冲突:

个体追求两个同样有吸引力的目的,两种目标吸引力程度相仿,但又不可能两者兼得,只能从其中选择一个。

双避冲突:

个体同时面临着两个威胁性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都避开,必须选择一个。

趋避冲突:

一个人对同一对象产生了即吸引又排斥的两种互相矛盾的动机时,会产生趋向与排斥的动机斗争。

73.意志品质:

独立性(相反的是依赖盲从),坚持性(相反的是动摇性),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74.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目标;克服困难;了解意志品质的差异,扬长避短,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正确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十章需要与动机

75.需要:

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76.需要的特点:

对象性与依赖性;紧张性与驱动性;起伏性与渐进性;社会性与历史性。

77.评述马斯洛需要理论:

A马斯洛是美国研究人格问题的著名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对需要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是他人格理论的核心内容1)马斯洛提出人最终要追求自我实现,就是个体在不排斥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充分发挥自己充实自己,以达到尽善尽美,使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2)马斯洛认为个体有很多需要,有5个层次构成从低到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称为缺失需要,意思是说这些需要不可缺失。

如果得不到满足,寻求这些需要的动力就会增强,反之亦然3)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关系:

a随层次上升需要的力量减弱。

层次越低,力量越强。

最低层次的需要,力量最强b需要产生高级需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低级需要。

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得到满足高级需要就会出现c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d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高级需要并非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e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较晚f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

B积极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比较完整的需要理论,系统的探讨主体的诸多需要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需要的结构,并对需要的发生发展以及需要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都进行了说明,这有利于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

同时马斯洛的需要对人类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国外有许多企业家根据这一理论具体分析了企业职工的五种基本需要,按照需要层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极大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

C弊端:

a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看成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模糊了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区别,忽视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的重要作用,实质上忽视了人的社会性b马斯洛主要根据需要出现的时间早晚划分需要的层次,没有充分说明各种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认为没有低级需要的满足就不可能出现高级需要,但是她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78.动机:

由目标和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9.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第十一章能力

80.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条件作为保证的条件即能力。

81.能力与知识技能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1)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组织得当方法合理的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如果一个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越多那么他的写作能力也会相应变好2)掌握知识技能又要以能力发展为前提。

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能力只是影响人学习成绩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82.能力的种类:

按照能力发挥作用的范围不同,分为一般能力(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共同需要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特殊能力;按照能力创造性的大小,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按照能力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按照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