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7483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常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词是唐诗的‘’,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吐属尖新,尽管吹气若兰,脉息终于微弱了……”木心的文意就是这样又切中肯繁。

也许在严谨的学者眼里这样表达未必严谨。

但他的笔法,不落窠臼的现代思维,还是激起一大批年轻人读其书便想拜谒其人的热情。

A.兴尽悲来循循善诱炉火纯青B.兴尽悲来娓娓道来炉火纯青

C.兴之所至循循善诱登峰造极D.兴之所至娓娓道来登峰造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根据具体语境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兴尽悲来:

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

比喻任何事都不能过分。

兴之所至:

人心里突然或偶然对某事产生了兴趣。

根据后文“心态转入颓废”,选填“兴尽悲来”更恰当。

循循善诱:

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娓娓道来:

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

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此处的主语是“文意”,若用“娓娓道来”,搭配不当,故此处选填“循循善诱”更恰当。

炉火纯青:

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登峰造极:

到达最高点。

比喻精绝的造诣。

登峰造极表达的程度要比炉火纯青表达的深,根据语境“也许在严谨的学者眼里这样表达未必严谨”,选填“炉火纯青”更恰当。

故选A。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B.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再结合修辞手法作出判断。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拟、比喻、衬托、对比、对偶、反复、夸张、排比、双关、通感等。

其中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A项“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意思是“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主体是人,站在人的角度直接表述,没有当成他物来写,所以既不是比拟。

B项,“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一句,译为当年不肯在春天开放,如今却在无端地在秋风中受尽凄凉。

可见将荷花比作人。

C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一句,译为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可见将菊比作人。

D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句,译为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可见将桃花比作人。

故选A。

3.下面四首古诗所表现的传统节日对应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②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③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④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A.元宵清明重阳春节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端午中秋重阳D.元宵七夕重阳元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传统节日相关常识的考查。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弄清诗句的含义,然后再结合节日的时间、习俗等常识作出判断。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一句,由“火树”“清辉映月阑”可以看出此句描写的是元宵佳节燃放烟火的热闹场景,故该句对应元宵节。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一句,由“只留离骚”可推测此节日为纪念屈原,故应为端午节。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一句,由“玉蟾”“桂花”可以推测此为中秋佳节。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一句,由“登高”,可以推测此为重阳节。

故选C。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

它的笔画,它的结构只有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其真味。

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

A.中国书法的忘言之境,主要由笔画、线条等要件营造产生。

B.不能领悟中国书法纯粹的线条美与结构美就难获欣赏自由。

C.中国人欣赏书法多喜欢关注全神于形式而无暇顾及其内容。

D.中国书法笔画、结构的真味,多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提取文段主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语言材料的中心,打枝削叶,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

本题的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强调中国书法的美在于忘言之境。

第二句指出中国书法的笔画、结构之美存在于不可言传的意境里。

第三句对第二句进行具体解释说明。

因此判断语段的中心句为前两句,然后进行压缩概括。

经比较,“中国书法笔画、结构的真味,多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

”一句的表述更准确简洁。

故选D。

【点睛】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

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

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5.2018世界击剑锦标赛在中国无锡举行,下列对徽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徽标图形以无锡的拼音首字母“WX”的造型构成,代表举办地无锡,可识别度高。

B.徽标图形融入击剑运动员的人物造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击剑锦标赛的主题。

C.徽标图形融入古建筑飞檐的造型,塑造了无锡这一吴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厚重感。

D.徽标采用中英文两种字体,能彰显泱泱大国地位,也能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题目给出的是一个徽标,解答徽标试题,可分为以下三步:

1、识徽标,找元素。

2、看结构,定顺序。

3、会联想,明寓意:

一想创作者的构图意图,二想徽标元素与文字的关系,从中把握寓意,三想色彩,发掘象征意义等。

本题为选择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首先认真阅读选项,与徽标内容进行比对,然后判断能否得出相关结论。

D项,“能彰显泱泱大国地位”错,“徽标采用中英文两种字体”不能彰显泱泱大国的地位。

故选D。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秦自穆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B.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C.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项羽解而东归

D.高祖因狎侮诸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等。

A项,“约束”,两处均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为"同盟,信约"。

B项,“属”,两处均为跟从,跟随。

C项,“解”,两处均为脱身。

D项,“因”,前者为趁机,后者为通过。

故选D。

7.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②项王军壁垓下

③无不膝行而前④项王然其言

⑤陈涉首难,豪杰蜂起⑥大王起微细

⑦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⑧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⑨父老苦秦苛法久矣⑩及见怪

A.①④⑧⑨/②③/⑤⑦/⑥⑩B.①⑧/③⑤/②④/⑦/⑥⑨⑩

C.①⑧/②③/④⑨/⑤⑦/⑥⑩D.①②③/④⑧⑨/⑤⑦/⑥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情况。

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活用类型。

答题时要把该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等。

①⑧均为使动用法,“信”,使……信守;“奇”,使……变得神奇。

②③均为名词作动词,“壁”,驻扎。

“前”,向前行。

④⑨均为意动用法,“然”,认为……正确;“苦”,认为……苦。

⑤⑦均为名词作状语,“蜂”,像蜜蜂一样,纷纷;“道”,从小路。

⑥⑩均为形容词作名词,“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怪”,怪异的现象。

故选C。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C.无不膝行而前项王嗔目而叱之

D.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乃以秦王属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应关注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

A项,“之”,前者为才;后者为于是,就。

B项,前者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者为助词,的。

C项,两处“而”,均表示修饰。

D项,“以”,前者译为认为,后者译为把。

故选C。

9.下列各句中特殊句式跟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A.然今卒困于此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辨析能力。

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共分为四大类: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其中倒装句又可细分为: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解答此列题目,考生需要了解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熟悉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关系;另外还要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具体步骤如下:

1、结合原文的上下文语境,弄懂大意;2、抓标志进行判断。

如“为……所……”为被动句。

“……者……也”为判断句等。

例句中的“破”,被攻破。

故此句为被动句;A项,“困”,被围困。

故此句为被动句;B项,“骑能属者”应为“能属者骑”,能跟随的骑兵,定语后置,即倒装句;C项,“战于蓝田南”应为“于蓝田南战”,在蓝田南作战,状语后置,即倒装句;D项,无特殊句式。

故选A。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查八十传

【明】汪道昆

野史氏曰:

古之人不卑小道,务有所成名,彼操一技之能,必入其室,君子葢有述也。

查八十,名鼐,大父以贾起家,鼐从父兄受贾。

少负意气,务上人。

尝过毘陵倡家,鼐为弦歌佐客酒,倡引琵琶,诧鼐目摄之。

鼐怒,祭酒谓倡:

“他日不以此擅场,有如酒!

时寿州钟山琵琶最善,尝师乐师张六老,一时侠少若工师即善弹,尽出山下。

鼐奉千金为山寿,师事山。

无何,尽得山法。

鼐卧起服习,日夜不绝音。

居顷之,过山远矣。

山叹曰:

“郎君吾师也,山何敢为郎君师!

”于是乃过故倡,倡不知也,一弹而四座辟易,以为神,倡蒲伏下堂涕泣,莫敢仰视。

鼐愈益自负,事事务上人。

当是时,滑人李贵善技击,襄阳吴奇善骑射,豫章孙景善蹴鞠,金陵马清善箫,吴人张大本善琴,皆独步,鼐悉从之受业,务尽其长。

客曰:

“夔①犹不免于穷,吾惧吾子之力诎矣。

”鼐乃缓一切,仍专事琵琶。

既托贾而游,所至人人亲鼐。

之吴,祝希哲,杨用修、王履吉、唐伯虎、文征仲引为布衣交。

之大梁,周王使人召鼐。

鼐语使者:

“王能客鼐,鼐来;不能,鼐裹足逝矣。

”于是长揖而据宫座,尽王欢。

窦得意以倡幸鄢陵王,且蛊太原公子。

得意深自闭绝外交,既闻鼐名,私事鼐。

鼐方结客,得意岁出百缗佐客资。

居七年,事鼐唯谨。

入楚,楚愍王遣使操币逆之蕲,鼐遂留蕲,辞使者。

及愍王弑,蕲人多之。

入广陵,大贾李从尧执贽请业,鼐笑曰:

“既得富家翁为弟子,鼐将鬻技乎哉!

野史氏曰:

世俗言琵琶夷部乐耳。

鼐独以此成绝技。

昔高渐离易衣而惊坐客,视鼐诎故倡,何异焉。

彼以匹夫而距王公,藉令事贵主以干进,彼且羞为之矣。

吾乡故多节侠,则鼐其人乎!

(选自《太函集·查八十传》,有删改)

【注】①夔:

相传为尧舜时的乐官。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以贾起家贾:

做买卖

B.诧鼐目摄之摄:

震慑

C.吾惧吾子之力诎矣诎:

竭,尽

D.楚愍王遣使操币逆之蕲逆:

不顺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史”是私家编辑

史书,与“正史”相对。

“野史氏”在文中指民间无名氏。

B.“入其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文中指精通某种技艺。

C.“为……寿”是祝颂之辞。

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祷祝福对方能够健康长寿。

D.“贽”是指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见面礼。

“执贽”既持礼物(以请求)。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寿州钟山琵琶最善,尝师乐师张六老,一时侠少若工师即善弹,尽出山下。

(2)彼以匹夫而距王公,藉令事贵主以干进,彼且羞为之矣。

13.试概括文中查鼐身上表现出

优秀品质。

【答案】10.D11.A

12.

(1)当时寿州钟山琵琶演奏水平最高,(因为他)曾经拜乐师张六老为师,当时像乐工乐师一样善于演奏的年轻人,都是出自钟山门下。

(2)他凭借一介匹夫身份而能拒绝王公(的要求),凭借着才干侍奉身份高贵的主上而得到升迁,尚且不太愿意做这些事。

13.胸怀大志,力求争先,学习刻苦,虚心纳谏,交友广泛,有远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等。

D项,此处“逆”应为迎接。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野史氏’在文中指民间无名氏。

”错,“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此题需注意以下关键词:

(1)“师”,以……为师;“尝”,曾经;“尽”,全部。

(2)“距”,通“拒”,拒绝;“令”,才能;“事”,侍奉;“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13题详解】

本题考核筛选概括文本信息以及人物精神品质的能力。

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审清题干,明确要求;然后联系文本,按行文顺序,全面答题。

同时注意:

1、语言要概括;2、分点作答。

据“鼐怒,祭酒谓倡:

‘他日不以此擅场,有如酒!

’”可以看出查鼐胸怀大志,力求争先;据“鼐卧起服习,日夜不绝音。

”可以看出查鼐学习刻苦;据“客曰:

‘夔犹不免于穷,吾惧吾子之力诎矣。

’鼐乃缓一切,仍专事琵琶。

”可以看出查鼐虚心纳谏;据“楚愍王遣使操币逆之蕲,鼐遂留蕲,辞使者。

及愍王弑,蕲人多之。

”可以看出查鼐有远见;据“之吴,祝希哲,杨用修、王履吉、唐伯虎、文征仲引为布衣交。

”可以看出查鼐交友广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

南乡子·自述

苏轼

凉簟碧纱厨。

一枕清风昼睡馀。

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

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

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①才与术,何如。

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①使君:

太守。

作者时任徐州太守。

14.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请指出下阕主要采用的抒情方式,并简要分析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答案】14.初秋的黄昏,苏轼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他知道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表现出苏轼起床的慵懒和悠闲。

15.直抒胸臆。

表面上看是自嘲,在贬低自己,实际却是在表达一种摆脱尘世功名束缚的愿望,同时也是在庆幸自己已经慢慢摆脱了这些束缚。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需先注意题干要求,明确答题区域。

抓关键词,然后翻译诗句。

最后依据诗中的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

或依据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

解答本题首先翻译诗句,描述场景,然后结合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心情。

如“昼睡馀”说明醒来之后作者的睡意并没有消尽。

“卧听”,继续躺在凉席之上。

“徐徐”,慢慢起身。

这些细节表现出苏轼起床的慵懒和悠闲。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对诗歌的抒情方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

诗歌的抒情方式有两种: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

“归欤”二字直接点明了议论的主题,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与早日归隐二者之间的矛盾。

“自觉”句表面上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

正式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

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

1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世事茫茫难自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____________________?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____________________,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____________________,山行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秋尽江南草未凋。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6)不知腐鼠成滋味,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安定城楼》)

(7)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8)____________________,西风愁起绿波间。

(李璟《浣溪沙》)

(9)帘外雨潺潺,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浪淘沙令》)

(10)离愁渐远渐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踏莎行》)

(11)____________________。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12)

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八声甘州》)

(13)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4)____________________,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

(15)今宵剩把银釭照,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几道《鹧鸪天》)

(1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鹊桥仙》)

(17)飞云冉冉蘅皋暮,____________________。

(贺铸《横塘路》)

(18)____________________,轻解罗衫,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19)____________________,翠禽啼一春。

(姜夔《鬲溪梅令》)

(20)休说鲈鱼堪烩,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1)自在飞花轻似梦,_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浣溪沙》)

(22)知音少,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飞《小重山》)

【答案】

(1).春愁黯黯独成眠

(2).云横秦岭家何在(3).共来百越文身地(4).人世几回伤往事(5).青山隐隐水迢迢(6).猜意鹓雏竟未休(7).枳花明驿墙(8).菡萏香销翠叶残(9).春意阑珊(10).迢迢不断如春水(11).沙上并禽池上暝(12).苒苒物华休(13).拣尽寒枝不肯栖(14).料峭春风吹酒醒(15).犹恐相逢是梦中(16).忍顾鹊桥归路(17).彩笔新题断肠句(18).红藕香残玉簟秋(19).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20).尽西风,季鹰归未(21).无边丝雨细如愁(22).弦断有谁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学生名句

识记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黯”“迢”“萏”“鹓雏”“苒”“拣”“峭”“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

友人感慨:

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

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

mother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

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

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

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

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

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

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